《菊与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菊与刀-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方士兵和日本士兵之间一种最戏剧性的差别,莫过于日军被俘后竟与盟军合作。他们头脑中根本没有适应这种新环境的准则。他们丧失了名誉,也就丧失了作为日本人的生命。直到战争快要结束的前几个月,才有极少数人要求回国,不论战争结局如何。有些人要求处决自己,说:“如果你们的习惯不允许这么做,那么我就做一个模范战俘。”他们比模范战俘还要好。有些老兵和多年的极端国家主义者给我们指出弹药库的位置,仔细说明日军兵力的配置,为我军写宣传品,与我军飞行员同乘轰炸机指点军事目标。好像他们在生命中翻开了新的一页,其内容与旧的一页完全相反,但他们却表现出同样的忠诚。
  当然,并不是所有战俘都是这样。有少数人顽梗不化。而且,无论如何,必须先提示一些有利条件,才可能有上述行为。有些美军指挥官很警惕,不敢接受日本人表面上的协助,以至有些战俘营根本未打算利用日军战俘可能提供的服务。但在接受日军战俘合作的战俘营中,原先的怀疑则必须消除而日益代之以对日军战俘的信赖。
  美国人并没有预料到战俘们会做出如此180度的大转变,这与我们的信条是格格不入的。但日本人的行为则好像是:择定一条道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很自然地选择另一条道路。他们这种行为方式,我们在战后能否加以考虑利用?或者这只是个别士兵当了俘虏后的特殊行为?恰如日本人在战争期间的其他行为的特殊性强迫我们思考一样,日本人这种行为方式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他们的整个生活方式(他们被这种生活方式所制约)、各种制度的作用方式,以及他们所学到的思维和行动的习惯等等。
  注释
  1 塞班岛:属马尼亚纳群岛,时为日本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美军于1944年6至7月强力进攻,日军殊死顽抗、最终下令全部“玉碎”,3万余日军全部战死,居民万余被迫跳崖沉海。——译者
  2 硫黄岛:属小笠原群岛,距塞班岛和东京各1200公里。其位置可对美军轰炸日本及时报警,美军于1945年初苦战一个月攻占该岛,阵亡7000,负伤19000。日军2万余,除极少数被俘外,全部战死。——译者
  3 荒木贞夫(1877—1966):日本法西斯皇道派首领。被判甲级战犯,终身监禁,1955年病逝。——译者
  4 神风特攻队:太平洋战争后期,莱特湾(在菲律宾)战役(1944年10月)后强力推广。建立八个大队、使用劣质机9000架,专事撞沉美舰。起初似见恐怖,旋即证明徒施残暴。菲律宾战役中总计撞击650次,命中率似乎不低(26。8%),但绝大多是轻微命中。至日本投降共出击2664次,死者至少2530人。——译者
  5 “成吉思汗东征(日本)”:成吉思汗的生卒年是1162—1227。西方往往以“成吉思汗”代称蒙古和元朝。这里是指元朝(1279—1368)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于公元1274、1281年两次派兵侵日。日本史总称“元寇来袭”,分称:文永之役(1274,文永九年)和弘安之役(1281,弘安四年)。元军海船遭暴风雨和台风袭击而失败,日本称之为“神风”。——译者
  6 指“本土决战”,1945年6月8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实行本土决战的“指导战争大纲”。参谋次长河边虎次郎阐述其指导思想是:“把国土万物万象统统化为战力”、“一亿玉碎”“七生尽忠”、“发挥一亿特攻之攻击精神”“维护国体、保卫皇土”。——译者
  7 基什加(Kiska):此处原著有误。从上下文看应是塞班岛。基什加在阿留申群岛。——译者
  8 西乡隆盛(1827—1877):萨摩藩倒幕派领袖。戊辰倒幕战争(1867)中军事指挥者,被誉为“明治维新三杰”之一。明治政府成立后因维护士族利益与新政府对立,辞官还乡。1877年起兵,在惨烈的“西南战争”中兵败切腹自杀。明治政府曾夺其官位,斥为“贼徒”。后又复其官位(1889),天皇并率先捐款为其建铜像(1891),并着意雕塑成朴实无华的典型武士。——译者
  9 巴丹溃败:珍珠港事变(1941。12。8)后一个月菲律宾美军放弃马尼拉(1942。1。12),退守巴丹半岛(马尼拉西)。3月12日,麦克阿瑟奉令脱走至澳大利亚。巴丹守军7。5万名于4、5月间投降,其中美军1。2万名,为美军有史以来所未有的大溃败。7万多名美菲战俘被强制“行军”,死亡高达2万,史称“死亡行军”。——译者
  10 大名:原指占有大规模领地的武士。江户时代指受封的“藩主”,其领地在“万石”以上并有“家臣”,但必须听命于幕府的将军。——译者
  11 将军:全称“征夷大将军”,原本临时性官职,为征伐日本国内少数民族“虾夷”而设。“武士政权”统治时期演变为最高尊称。1192年,源氏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统一全国,在镰仓建立幕府后,将军作为“幕府”首脑掌握全国政权,世袭继承。镰仓、室町、江户三个“幕府时代”共约近700年,各由源氏、足利氏、德川氏世袭继承。明治维新中废除幕府和将军(1867)。——译者
  12 作者在这里特意模仿日本人发音,把“德谟克拉西”拼作de…mok…ra…sie。——日译者
  13 治安维持法:1925年制定。内称:“凡以变更国体或否认私有财产制度为目的”而组织、参加结社者判处十年以下徒刑。其后多次扩大范围、加重处刑,至1941年扩即禁止一切反战、厌战言论和思想。——译者
  14 麦肯因的名字与前文不一(前文为乔治,此处为约翰),可能是作者原文照引了日方当时的误传。——日译者
  15 1945年10月15日《华盛顿邮报》报道。
  16 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制定并强制推行的《战阵训》就明文要求日军官兵:“生不受俘囚之辱”“死不留罪祸之污名”,禁止投降或被俘。——译者
  17 霍兰蒂亚(Hollandia):新几内亚海港,1944年4月下旬被美军迅速攻克。——译者

第三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要想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弄清他们的“各得其所”(或“各安其分”)这句话的含义。(1)他们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仰有如南北两极。在我们看来,对等级制赋予正当性,把它作为一种可行的社会结构是非常困难的。日本人对等级制的信赖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伙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整个观念之上,必须对他们的民族习俗,诸如家庭、国家、宗教信仰及经济生活等作一番描述,我们才能了解他们对生活的看法。
  正如对国内问题的看法一样,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在过去的十年间,他们一直把自己描绘成高踞于国际等级制的金字塔的顶端,现在,这种地位虽已被西方各国所取代,但他们对现状的接受,仍然深深植根于等级制观念。日本的外交文件一再表明他们对这一观念的重视。1940年日本签订的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2)前言中说:“大日本帝国政府、德国政府和意大利政府确信,使世界各国‘各得其所’乃持久和平之前提……”天皇在此条约签订时所发的诏书再次谈及此点。诏书说:弘扬大义于八纮,缔造神舆为一宇,实我皇祖皇宗之大训,亦朕夙夜所眷念。今世局动乱不知胡底,人类蒙祸不知何极。朕所轸念者,惟在早日勘定祸乱,光复和平……兹三国盟约成立,朕心甚悦。唯万邦各得其所,兆民悉安其业,此乃旷古大业,前途尚遥……(3)
  在偷袭珍珠港的当天,日本特使向美国国务卿赫尔(Cordell Hull)递交的声明中,也极为明确地提到这点:……使万邦各得其所乃帝国坚定不移之国策……与上述使万邦各得其所之帝国根本国策背道而驰,帝国政府断然不能容忍。'。 '
  这一备忘录是针对数日前的赫尔备忘录而发的。赫尔在备忘录中强调了美国所尊重的最基本的原则,恰如等级制之于日本。赫尔国务卿提出了四项原则,即:各国主权及领土完整的不可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信赖国际合作及和解;平等的原则。这些都是美国人信奉平等及不可侵犯的权利的主要之点,也是我们认为不仅在国际关系中,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同样遵循的准则。平等,对美国人而言,是指盼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最崇高、最道德的基础。对我们来说,它意味着拥有不受专制压迫、不受干涉、不受强制的自由;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人人都有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权利。这就是当今世界正在有组织地实现的基本人权的基石。即使在我们自己破坏这一原则时,我们也支持平等的正义性;我们以极大的义愤向等级制宣战。
  这是美国人建国以来始终如一的观点。杰弗逊把这个原则写入独立宣言。(4)另外,写入宪法之中的《权利法案》(5)也以此为基础。一个新国家的公开文件中写的这些正式词句之所以重要,正因为它们反映了这个大陆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一种不同于欧洲人的生活方式。有一份重要的关于美国的国际报道文献,这就是年轻的法国人阿列克斯·托克维(Alexis de Tocqueville)于1830年代初期访问美国后所写的有关平等问题的著作。(6)他是一位聪明而又敏锐的观察家,能够在美国这个陌生的世界发现许多优点。美洲大陆对他来讲,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年轻的托克维是在法国贵族社会中长大的,在当时仍很活跃并有影响力的人士的记忆中,这个贵族社会先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震撼和冲击,继之而来的则是新的猛烈的《拿破仑法典》(7)。他高度评价新奇的美国生活秩序,并且表现了宽容态度。但他是从法国贵族的观点来观察的。他的书对旧世界报道了即将来临的新事物。他相信,美国是人类发展的前哨,这种发展也将发生在欧洲,尽管会有些差异。
  因此,他对这个新世界作了详细的报道。认为只有在这里,人们才真正认为彼此平等。他们的社会交往建立在一个新的、安适的基础之上。人们都以平等身份交谈。美国人从不拘泥于等级的礼节等枝叶小节,既不要求别人有这些礼节,也不对别人施予这些礼节。他们喜欢说的是,自己没有受任何人的恩惠。那里没有古老贵族式的或是罗马式的家族。在旧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等级制消失了。他说,这些美国人信奉的就是平等,除此以外几乎别无可信,甚至对自由,当他们另有所思时,实际上会有所忽视,而平等则是身体力行的。
  通过外国人的眼睛,描述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我们祖先的生活,美国人读了以后是深受鼓舞的。在我国,尽管有了许多变化,但基本轮廓未变。读了这部著作,我们认为,1830年的美国已经是我们所了解的美国。在这个国家里,过去有,现在也仍然有像杰弗逊时代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8)那样的偏爱贵族式社会秩序的人。但即使汉密尔顿之流也承认,在这个国度中,我们的生活方式绝非贵族式。
  因此,在珍珠港事件前夕,我们对日本所宣布的,作为美国太平洋政策基础的这些最高伦理基础,也是说出了我们最信奉的原则。我们确信:沿着我们所指的方向前进的每一步都将改善这个仍不完善的世界。而日本人宣布其信奉“各得其所”的信念时,也是根据其社会经验所培育的生活准则。多少世纪以来,不平等已成为日本民族有组织的生活准则,既是最容易预计,也是最广泛被接受的。承认等级制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不过,这还不是一种简单的西方式权威主义。行使统治权的人也好,被他人统治的人也好,都按照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传统来行事。现在日本人承认美国权威处于等级制的最高位置,我们就更有必要对他们的习惯有最清晰的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描绘出,他们在现时情况下将采取的行动方式。
  尽管日本近年来西方化了,它依然是个贵族社会。人们每一次寒暄,每一次相互接触,都必须表示出双方社会距离的性质和程度。每当一个日本人向另一个日本人讲“吃”或“坐”时,都必须按对方与自己亲疏的程度,或对方的辈分,使用不同的词汇。“你”这个词就有好几个,在不同的场合必须用不同的“你”;动词也有好几个不同的词根。换言之,日本人像许多其他太平洋上的民族一样,有“敬语”,在使用时还伴有适当的鞠躬和跪拜。所有这些动作都有详细的规矩和惯例。不仅要懂得向谁鞠躬,还必须懂得鞠躬的程度。对某一个主人来讲是十分适度的鞠躬,在另一位和鞠躬者的关系稍有不同的主人身上,就会被认为是一种无礼。鞠躬的方式很多,从跪在地上、双手伏地、额触手背的最高跪拜礼,直到简单的动动肩、点点头。一个日本人必须学习在哪种场合该行哪种礼,而且从孩提时期起就得学习。
  不仅等级差别要经常以适当礼仪来确认(虽然这是极重要的),性别、年龄、家庭关系、过去的交往等都必须考虑在内。甚至在相同的两个人之间,在不同情况下也要表示不同程度的尊敬。一个老百姓对其密友可以无须鞠躬行礼,但如果对方穿上军服,那身穿便服的朋友就必须向他鞠躬。遵守等级制是一种艺术,要求平衡多种因素,在特定情况下,这些因素有些可以相互抵消,有些则反而增强。
  当然,也有相互之间不太拘泥礼节的人。在美国,这是指各自家庭生活圈子里的人们。当我们回到自己家中时,就会把一切形式上的礼节都抛掉。但是在日本,恰恰要在家里学习礼仪并细致地观察礼仪。母亲背着婴儿时就应当用手摁下婴儿的头,教婴儿懂礼节。幼儿摇摇晃晃会走时,要学的第一课就是学习尊敬父兄。妻子要给丈夫鞠躬,孩子要给父亲鞠躬,弟弟要给哥哥鞠躬;女孩子则不论年龄大小,要向哥哥和弟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