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看法虽然过于偏颇,但是的确触及到幸福问题的复杂性。
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康德承认,人们难以提出一个确切的
…… 240
42第一章 人与幸福
“幸福”概念。他说:“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
①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说得更清楚:“现实的幸福是形形色色的,真实的幸福只是主观的选择,在某甲认为是真实的幸福,在某乙看来可能是非真实的”。
“在各种不同的人们中,在各种不同的时代中,实际上存在着许多极其相反的,但是都被认为是致福的事物。
在这里是幸福的东西,在那里却是灾难,反之亦然“。
②根据傅立叶的说法,单是罗马尼禄时代就有278种关于幸福的互相矛盾的定义。
上述哲人的话表明,幸福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人们。
这里,我们把古今中外的一些关于什么是幸福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罗列于下: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才竭力以求避免痛苦和恐惧”。
③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与伊壁鸠鲁很不相同,但是叔本华也认为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甚过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伊壁鸠鲁所说的灵魂的宁静是幸福的观点,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当代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
①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第366页。
②《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94页。
③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下同)
,第103页。
…… 24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2
上,必是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宁静的气氛中,真正的快乐幸福才能得以存在。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外面得安全,固是幸福,自家心境坦然,乃是更大底幸福。——试问,一个人尽外面幸得安全,而他的心境常是忧急恐慌底,其幸福又有几分呢?
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即在于他能够保持他自己的存在。费尔巴哈也有相类似的论述,他说,生命本身就是幸福。他认为幸福是生活的本性:所有一切属于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因为生活(自然是无匮乏的生活、健康的和正常的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就是幸福。
他说:“行为所能达到的全部善的顶点又是什么呢?
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不论是一般大众,还是个别出人头地的人物都说: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
①
也有许多人不同意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幸福不是道德行为追求的目的。杜威就认为幸福只在于行为的不断地成功,而不是道德行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弗罗姆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幸福是一个人创造性心灵所带来的结果,是个人在思想上、情感上、以及行为上的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带来的喜悦。
亚里士多德又认为能用理智来指导生活,就是最高的幸福。
他说:“神的活动,那最高的至福,也许只能是思辨活动,而与此同类的人的活动,也就是最大的幸福。”
②
①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4、28页。
…… 242
62第一章 人与幸福
卢梭也有相似的看法。
他认为狂热和激情都是短暂的,只是生命长河中的几个点,不能构成一种境界。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境界。他说:“我的心所怀念的幸福,并不是一些转瞬即逝的片刻,而是一种单纯而恒久的境界,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强烈刺激的东西,但它持续越久,魅力越增,终于导人于至高无上的幸福之境。”
也有人不赞同这种看法,而是把感性快乐当作幸福。霍尔巴赫就认为幸福与欢乐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幸福只是连续的快乐”。
③穆勒也认为快乐就是幸福。他说:“幸福是指快乐和痛苦的免除,不幸福是指痛苦和快乐的丧失”。
④
爱因斯坦对幸福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他说:“对于我这样的人,一种实际工作的职业就是一种绝大的幸福”。
④
池田大作在与基辛格谈论人生问题时说:“我实际感受到,能够遇上给自己带来最大启发的人,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⑤卢梭也有过相类似的话。他认为人生来是易受情感的引导的,而不容易被理智所引导。所以“当一个人受到指引,从而不知不觉地奔向了理智,这个人是多么幸福!”
⑥
马克思对于什么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
他说:“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
③④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第88、240页。
④《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46页。
⑤《和平。人生与哲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
,第31页。
⑥卢梭:《爱弥儿》下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下同)
,第656页。
…… 24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2
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①关于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在后面我们还要详细讨论,此处暂不分析。
对于幸福的不同的理解,还可以举出几十种、几百种。
在这些不同的理解中,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道理,当然道理有多有少,境界有高有低,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理论体系也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之所以如此不一致,是因为什么是幸福,不仅是通过单纯的理论推导,尤其要通过各种人生的体验,才能总结出来。作为人生体验,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而条件总是有差别的、变动的、相对的。
尽管具体的幸福形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尽管各学派、具有各种不同的人生观的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使用幸福这个词。这就需要我们从最抽象最本质的意义上,研究一下幸福到底是什么?并且由此来分析各种关于幸福的理解,指出它们在哪一点上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怎样用正确的幸福概念,来引导青年对待追求幸福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分析、概括幸福到底是什么。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性目的A幸福在人的一生中,不是作为一件具体的事物存在的,它是人们追求的一个目的。人的一生中要做无数件事,有无数追求,要经历数不尽的困难、痛苦。但人们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不是为了追求而追求,更不是为了经受痛苦而经受痛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8页。
…… 244
82第一章 人与幸福
苦。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的目的,无不是为了追求幸福。
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是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是人的行为的一种终极性的目的,或者说是人的行为的最高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既然目的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有一些我们是为了其他目的而选择的,例如钱财、长笛,总而言之是工具,那么显然,并非所有目的都是最后的目的。
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总而言之,只是那种永远因自身而被选择,而绝不为它物的目的,才是绝对最后的。看起来,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绝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②
亚里士多德这段话的意思,是告诉人们,人们的行为的目的有直接的、有间接的,还有更为深层的、最终的。人们追求金钱,不是最终的目的,钱是充当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起一种手段的作用。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有时是可以被其他东西所替代的。
而幸福不具有这种性质,幸福不是手段,不是工具,幸福是永远无法被其他东西取代的目的,是最终的目的。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求得幸福。
幸福是创造力的实现而获得的满足感A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性的目的,那么直接目的的满足,是否会使人产生幸福感呢?
回答是肯定的,直接目的的满足,当然会给人带来幸福感。一个儿童,希望大人给他买一台电
①这里所说的幸福,并不意味着只是追求者个人的暂时的幸福,也包括着他人的幸福,民族的、子孙后代的幸福。
②亚里士多德:《尼多马科伦理学》,第10、11页。
…… 245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92
子游戏机。家长满足了孩子的心愿,孩子会感到很幸福,到了小朋友中间,还会吹一吹牛,向别人显示显示。年轻人准备结婚,而缺少住房,经过多方奔走,终于得到一套住房。
此时心中的快乐、幸福感,也是十分强烈的。从这种现象来看,可以说人的欲望的满足就是幸福。反过来说,幸福就是欲望的满足。
但是,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这种幸福感只是一个暂时的满足。
经验表明,如果一个人的欲望总能够得到满足,那么这个人便会缺乏幸福感。俗话中常说的“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所指的正是这样一种情形。
《红楼梦》中有几回写了刘老老三进大观园的故事。在这个从乡下来的贫穷的老妇眼中,大观园中的人个个都是十分幸福的,他们穿金戴银,不愁吃、不愁穿,怎么能不幸福呢?特别是贾宝玉,全家上下除了贾政一人外,都围着他转,说一不二,要星星不得摘月亮,世界上除了皇上外,大概就要数他有福气了。
然而,贾宝玉全然没有刘老老的这种感觉。对于生长在世宦之家,他并没有感到有何幸福之处,反而常常感到心中十分空虚,还不如生在一般的平民百姓之家。
生在福中不知福并非是贾宝玉一个人的感觉,历史与现实中的许多人,尤其是纨袴子弟,往往都是这个样子。在当今的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
1986年日本学者池田大作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一番关于人生问题的对话。他们谈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少年使用麻醉剂,与大量出现的自杀问题时说,青少年自杀增多的原因,是心理、家庭和社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产生的。
“但其背景中有着这样
…… 246
032第一章 人与幸福
严重的现实:在物质条件充裕的社会中,年轻人看不到生活的意义,对前途失去了希望“。
①在这种情绪占居心头的时候,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幸福感了。池田大作与基辛格认为,现代文明为满足人的欲望而发展,“现代文明可以说是为欲望效劳的文明”。
“但是欲望是无穷的。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必然会产生下一个新的欲望。这是一条法则。这种欲望的无限连锁反应的社会,带来了人性的日益衰弱。”
②
对于社会生活中的这种现象,罗素有一个分析。
他说:一个富人可能会、而且常常觉得一切都是空虚的,不过要是他正巧丢了钱,他便会觉得下一顿饭就不是空虚的了。这钟情感,是由于自然需要的过分容易满足而产生的。人类同其他动物一样,对一定量的生存斗争较为适应,而在占有巨大的财富,人类不需付出任何努力便可满足他的一切奇想怪念时,单是生活中这一努力的缺乏,就使他失去了幸福的一个基本因素“。
③
罗素的这一番分析,不无道理。就人的本性来说,他来到世界上,不是单单来消费的,他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所在,是人的价值所在。人的需求,特别是他的自然的感性的需求,即物质享受的需求,如果是自己不付出这样或那样的劳动,不经过自己的努力,就得到了满足,
①②《和平。人生与哲学》,第32、11页。
③罗素:《走向幸福》,第21页。
…… 24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32
那么他的创造性的能力,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时,虽然他的享受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但是他的创造的欲望却没有能得到满足。这样,生命的价值何在,对于他便成了一个问题;人与动物的区别何在,也成了问题。这就是池田大作与基辛格所谈论的现代文明、物质条件的充裕所带来的青年人的人性的衰落。
由此看来,简单地认为幸福就是欲望的满足,是不够慎重的,也是不深刻、不严密的,同时也是不严肃、不负责任的。这种理论会把一些不明事理的年轻人引上只顾满足自然欲望、满足感性享受的歧途。为了理论的严谨,为了对青年人负责,我们必须对满足欲望的方式加以说明。即从一定角度讲,所谓幸福,是经过人的努力、经过创造性的劳动,而获得的欲望满足所引起的愉悦心情;幸福是人的创造才能的实现,所获得的满足感。
人生活在世界上、生活在社会中,有一个永恒的问题,这就是寻找并追求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的根本方面,表现在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要通过劳动,去利用自然提供的物质资源,创造自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最终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并存与发展;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人应当正确理解和把握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努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