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幸福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幸福论-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们只是消极地适应命运,他们是人生的失败者。

    幸福是对厄运的征服A人总是希望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终生都能沉浸在幸福之中。可是,谁也无法保证,他在一生中能避免厄运。既然如此,就必须告诉人们:在厄运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时,人生的价值并没有被毁灭,人生的幸福也没有完全被命运夺走。

    厄运只掌握着50%的机会,剩下的50%的机会,还在自己的手中掌握着。

    厄运给人带来的是痛苦。它要否定和阻止主体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对人追求幸福的本能是一种打击。像贝多芬那样的音乐天才,却偏偏得了耳病,以至两耳失聪。那时他才28岁,正是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何等残酷!他可以失去味觉,甚至可以没有视觉,然而他所缺少的恰恰是听觉。

    这一打击,几乎使他失去生活的信心,走上自杀的道路。

    但他不忍心放弃他所献身的音乐事业。

    他说:“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②他下定决心“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②此后,他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03—404页。

    ②②③《贝多芬传》,第50、62、63页。

…… 342

    62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在人世上又生活了29年,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

    他以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厄运进行着搏斗,以自己的杰出的作品,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为此感到骄傲与幸福。他说:“我应当尽可能地在此世得到幸福——决不苦恼。”

    ③战胜厄运而获得的幸福,比顺从幸运得到的幸福更幸福。他不但得到了事业上的成果,而且取得精神上的胜利:他的人生价值得到双倍的实现,超值的发挥。

    贝多+36芬征服了厄运,这表明人有能力与厄运抗争。

    他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莎士比亚在《裘力斯。凯撒》中写道:“人们有时可以支配他的命运。要是我们受制于人,那错处并不在于我们的命运,而是在我们自己。”

    贝多芬要是在两耳失聪之后沉沦下去,他对世界的影响,他的价值,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们说人可以战胜厄运,并不等于人可以使厄运奇迹般地消失。所谓对于厄运的征服,就是不屈服于厄运强加给人的现实,而是在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活道路,为自己创造幸福。与厄运抗争,最能表明人不是动物。人不应默默地承受命运的捉弄,而应当奋力冲破命运为人设置的障碍,勇敢地争取生活的自由。征服厄运所获得的幸福,与偶然的幸运所带来的欢乐,是截然不相同的另一种人生体验。

    幸运可以使人觉得自己运气好,他在心中感谢老天爷,会使人产生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走运只能削弱人的斗志。而对厄运的征服所体验到的是人自己的力量,是自己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它使人增加生活的勇气与信心。这是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他找到了获得幸福的

…… 34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23

    源泉。

    从另一个角度讲,厄运中可能就有可以变成幸运的机遇。

    第一编里讲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当然像那样典型、那么偶然的事并不多。但是认识到厄运中带来的机遇,从而创造条件,实现幸福的事在生活中还是屡见不鲜的,特别是那些做大事、成大功的人。司马迁说:“昔西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举的这几个贤圣,都是在厄运之中、寻求机遇,最后成就了功业。总之,厄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软弱屈服和无所作为。

…… 344

    82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第二编 第五章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当人们追求幸福只是为一己一家的时候,痛苦的阴影,是永远摆脱不掉的。这不仅因为痛苦与幸福相连,是生命的节奏,痛苦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而且因为区区一己一家之目的,其内涵实在有限难以承受、包容、化解更多的痛苦。只有当人们追求幸福的目的超出一己一家时,个人的痛苦才会逃遁远离,而被归于不予计较之列。

…… 345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923

    第五章 一 真善美与人类幸福的天然联系知识与真理是人类幸福的基础A善的行为是对整体利益的促进A失去对美的渴望就失去了对幸福的追求A美是公众的利益和幸福所在A知识与真理是人类幸福的基础A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之所以要追求真善美,是因为真善美与人类的幸福有着密切的联系。

    真理与幸福的关系,首先表现在人们对于自然界真理性的认识、把握,与人类的幸福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人每天必须用自己的劳动,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活动,以便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人们要进行物质生产,就必须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生产。这就是人们不断探求自然奥妙的根本原因之一。

    人类不仅要进行物质生产,还要与自然界给人造成的一些危害、灾难、疾病进行斗争。这也迫使人认识自然,把握自然。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人类追求真理、掌握知识,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自己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时,更有力量。

    对于知识与幸福的关系,左拉讲得更为直截了当。

    他说:“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的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愚昧从来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知识会使精神和物质硗薄的原野变成肥

…… 346

    0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沃的土地,每年它的产品将以十倍的增长率,给我们带来财富“。

    ①要把左拉的话再概括一下的话,可以说知识就是财富,就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知识是幸福的源泉,拥有知识就会拥有幸福。

    应当指出,知识、真理就其本性而言,是不能为私人所垄断的。因为其他人也会发现真理,也会取得合乎规律的认识。知识与真理也不是只能为少数人所利用的。知识与真理应当是全人类所拥有的财富,它应当为社会的与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

    就真理的内容而言,除大自然本身、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外,相当多的内容,是关于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这方面的内容,与人类幸福的关系,更为密切。历史表明,对于社会问题的真理性认识,是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直接相联系的。每次社会的大变革、社会的进步,都与那些进步思想家提出的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代表进步阶级利益的思想分不开。这些先进的思想能够教育广大群众认清自己的利益所在,激励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使广大的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还能教给群众以正确的方法斗争。这时候,革命的真理就是群众的利益所在,革命的真理就代表着幸福,真理的实现就是幸福的实现。正如葛德文在《政治正义论》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信赖真理的无限力量,真理和智力相通,真理会产生自由、幸福。”

    当然,人们关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

    ①《左拉作品选》,第84页。

…… 34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3

    级性的。每个思想家都是代表本阶级的要求说话,为本阶级的利益呼喊的。

    但是,只要这种认识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趋势、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那么它在客观上就会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幸福,起到推动作用。当然,除了无产阶级,其他阶级所获得的真理是有限的,只有无产阶级的思想家的学说,才是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学说,具有更多的真理性。

    善的行为是对整体利益的促进A真善美的善,指的是人的行为得到的一种肯定性的道德评价。与善相对立的是恶,恶是对人的行为的否定性的道德评价。

    但是,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给它以肯定性的道德评价,因而承认它是善的行为;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才应给它以否定性的道德评价,因而认为它是恶的行为,在伦理思想史上,历来存在着争论。道德与幸福是相一致的,还是相背反的?德与福可以兼得,还是二者不能兼得?

    在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

    这些在本书第一编里已经提过。

    种种功利主义学派认为,道德行为的目的,就是当事人的幸福。获得幸福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以个人的快乐、幸福,做为善的标准。道德成了追求个人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尽管持这种观点的一些人,也大讲社会公共利益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道德的基础,是最大的善。但是,从他们的根本理论中,推导不出这一结论。这是因为他们是以个人的感性快乐为幸福的内容,而社会的公共利益、他人的快乐,无法变成行为主体的个人感性快乐。

    按

…… 348

    2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照他们的逻辑,最终还是回到了个人利益才是善的标准这一观点上。

    与这一观点相对立的道义论认为,道德行为的目的只是为了尽义务,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幸福。为了个人的幸福去做善事,则是不道德的行为。很明显这种理论认为道德与幸福难以兼得。它不主张把个人的幸福当作道德行为的目的,认为德与个人的福,没有必然的联系。康德是这种理论最典型的代表者。

    道德行为的目的既然不是个人的幸福与利益,那么它是什么呢?是社会公众的利益,是他人的幸福。这种观点自古就有。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所推崇的“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行为,都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为,因而都被肯定为善的行为。在古希腊,伯里克利强调,国家的整体利益是判断善恶的最高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就是正义,而正义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①马可。奥勒留也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全力用于共同利益。而善就在遵守这些人生的关系之中。

    上述的这种观点,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又被人提出。沙甫慈伯利就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具有关心公共利益的意向、具有关于道德善恶责任的思想时,他的行为才是有道德价值的。哈奇森继承并发挥了沙甫慈伯利的思想,认为道德价值就是主动有意地给他人以利益,道德价值是一种有目的的为善而形成的价值。

    他说:“假如我们考究一下无论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48页。

…… 34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3

    在何处皆可称为是可爱的行为,研究一下它们之所以受赞许的原因,我们便会发现,在赞许的人看来,这些行为始终是仁爱的或出于爱人之心,以及致力于他人的快乐而来……所以凡一切行为被认为出于这样的感情,对某些人为仁爱,同时又不危害于他人,这种行为,在道德上便是善的。“

    ①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也认为善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他说:“如果我生存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了。我们在那里是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罪恶的,那么我们对道德和罪恶这两个名词必须怎样了解呢?必须了解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和有害的行为”。

    ②

    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曾经特别强调道德上的善,是对整体利益的追求。它与个人的利益、幸福,在同。

    一行为中,难以兼得,他说:“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

    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

    这种追求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点。

    相反地,它总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

    ③

    这些观点都表明,从古至今,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与个人之幸福难以同时兼得,而道德与社会公众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是相统一的,而且道德必然是有利于整体、有利于他人的行为。道德的高尚,正在于此。这种观点、抓住了道德和幸福的根本方面,是伦理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当然

    ①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第801页。

    ②转引自普列汉诺夫《唯物史观论丛》,第66页。

    ③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9页。

…… 350

    4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它也有不足之处。这些下文再行论述。

    失去对美的渴望就失去了对幸福的追求A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论男女老少,古往今来,一个神智健全的人,就都会希望自己的形象能美一些,周围的一切能美一些。旧社会里的穷苦人家,也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美一点。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没有钱给他的喜儿买花戴,但还是为她扯了二尺红头绳,以此来了却自己的、也是女儿的爱美心愿。

    人们对美的追求,就如同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一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

    可以说,人们追求美就是在追求幸福;失去了对美的渴望,也就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欲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