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经济体,不可能在短期内提供如此巨大的战争经费。为获得资源、维持战争,行政管理开始渗入英国各个经济领域,英国政府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控制。
“国家掌握了重要的原料分配,并且大量收购食糖、小麦、肉类及羊毛,国家征用了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直接经营250家军工企业;限定物价、冻结租金、固定工资、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停止金本位,全体国民和财产都在国家掌握中”。
但是,英国没能依靠计划治愈战争沉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有75万士兵阵亡,200万士兵终身残疾,工资也较之1900年下降30%以上。
恶劣的劳动环境、微薄的工资、战争的阴影……,英国工人就像堕入地狱。这些事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代表工人利益(名义上)的工党彻底与自由党决裂。1918年,参加罢工的人数已达600万人次,罢工者提出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由工人接管工业部门。
自由党的对策是,对抗。
一群工人还能翻天?
1917年8月1日,英国联合政府将工党领导人汉德森拒之门外,让他在会议室门口站了一个多小时。工党开始意识到,仅有罢工是不够的,还要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才能保证所谓“代表”工人利益。
1918年大选,工党提出360名候选人,赢得142个下院席位,自此,工党取代自由党成为至今左右政坛的两大政党之一。
自由党提倡的自由经济不再熠熠生辉,“战争破坏了维多利亚时代自由主义准则,个人自由、贸易自由和世界道德观念开始被赢得战争所需要的‘组织、权力、欺诈和沙文主义’”。
内阁被战时委员会替代,委员会甚至不考虑职位高低和党派平衡,完全以委员办事能力做标准,要求委员“必须有远见性,有想象力和主动性,必须勤勤恳恳不知疲倦”。委员会不是内阁,却以内阁的名义协调各部门、发布命令,而且不经议会辩论,政策直接渗入国民经济运行。
以上种种,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谁能弄来钱,谁就当官。
英国人认为“自从克伦威尔以来,不列颠的领导者第一次享有这样大的权力”。尽管英国人也不情愿,但是,这是应对战时危机的唯一有效方式。
好歹英国战时委员会还以内阁名义发出命令,师出还有名;更离谱的,是美国。
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
1917年8月,国会通过《利弗法》,授予总统广泛的管制权力,威尔逊总统立刻成立战时工业管理局,直接对总统负责,而且没经过立法。这在美国历史不仅空前,迄今为止仍然绝后。
燃料委员会管理全国煤炭、石油供应生产,严格控制能源流向(确保能源流向军工企业),著名的美国夏令时就是这个委员会为节约能源发明的;
战时贸易委员会制定对外贸易计划,接受订单分配给国内企业,出口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完成;
铁路委员会操控国家铁路体系,制定运输计划,客运为货运让路,货运优先满足军工品运输;
国家战争劳工局接管了自由工会,呼吁工人组织战争期间不罢工、不抗议、不游行,全心全意搞好资本主义建设;
联邦和州政府直接接管通讯体系,包括电话和电报,联邦机构经议会授权监控可疑电话和电报;
粮食管理委员会,……
食糖管理局,……
……
这些委员会压根不是国家机构,也不公开招考公务员,工作人员清一色是工业巨头,每年只在联邦政府拿1美元工资,号称“一年拿一美元的人物”。实际上,委员会更类似于一个大佬委员会,几乎垄断了美国所有的重要物资供应,如果企业违反规定,基本上就等于断绝了原材料和市场。
鉴于此,全国企业只能对委员会俯首听命;
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才是计划经济肇始。
美国政坛历来是各种势力的角斗场,任何涉及利益的法令都要经过各方博弈,一个金本位还要辩论几十年。但是,面对外敌,美利坚民族没有在国会进行过多的争吵,而是把集中资源的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美国工会甚至表态,战争期间不组织罢工、支持战争。
正是一战期间联邦对经济的管理才激发了后来的罗斯福新政,人们才开始对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感兴趣。
没有当权者认可,就是凯恩斯巧舌如簧、口吐莲花,他的理论也永远不可能在美国刚建国的时候被采纳。
所以,我们很久以前把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很有道理;所以,只有符合强者利益的经济理论才是所谓“主流经济学”;所以,经济学将永远是强势权力的语言。
金融三国志
镑、美元甚至法郎都想作为世界货币,那是绝对会出事情的。
有人信任美元、有人信任英镑,无论信任什么,本质都是想捞一把(有利于自己经济发展)。
从此,世界变得一团糟。
战争结束,悲剧未谢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结果并不是欧洲损失了多财富,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性质,战后这个世界再也不能建立一种可以长期维持的国际关系体系。
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
Was!
1919年英国批发物价指数是1913年的242。4%,1920年达到295。3%,英镑购买力不足战前三分之一;战争结束时,英国黄金储备仅剩余1。17亿英镑(约为6亿美元)。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ing!
一战期间,美国物价增幅始终控制在5%左右,国民收入较之战前增加一倍,黄金储备占全球44%;出口产品也从英国工业原材料扩大到钢铁、汽车、造船、冶金等与竣工相关的产业,1916年美国出口额达到43亿美元,贸易顺差20亿美元,增加了接近4倍。
曾经,英镑是世界上最硬的硬通货,伦敦银行系统也是全球资金运转中心;现在,美国是全世界的债主。
世界货币体系,美元已不再仅仅是问鼎之势。
不过,英国还没有匍匐在新秀脚下:英国仍旧掌控着国际贸易,支付惯性的作用,30%以上的国际贸易结算仍旧用英镑。
黑社会,老大只能有一个。平时,不是老大的人,连想当老大都不行;否则,就是“窥探神器、勘图大位、图谋不轨”!
不让想,不代表不能想,更不代表不能当。
1919年3月,英镑汇率下跌78。2%,正式放弃金本位;法国、意大利相继表示正式脱离金本位,法郎、里拉调低汇率;整个世界,只有美国能维持金本位。
孰胜孰败,早就一目了然。
问题是,英法不能放弃金本位,否则各国汇率将无从谈起。
1922年,国际联盟在热那亚召开国际金融会议,要求与会国实行以金本位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只有大额支票才能提取黄金。为支持这个体系,英国、美国向奥地利、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提供贷款,使这些国家有能力改组货币体系。
1925、1928年英、法先后宣布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度(只有到达一定数量才可以实用英镑兑换黄金)。
这仍旧是一个有着严重缺陷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个问题:英镑作为最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却只有9%的世界黄金储备,世界黄金储备的一半被美国控制,根本无力维持金本位。
第二个问题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纽约成为第二个世界级金融中心,各国之间也必须清算往来资金,而伦敦和纽约之间的利息往往不一致,资金清算很难执行。
第三个问题是:协约国偿还美国战债的前提是德国赔款,而德国赔款又来自于美国贷款,美国无疑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欧洲经济,而英镑却是世界货币。
一个黑帮,如果有一个超强的猛人,猛人必定可以统袖群雄、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受气也好,颐指气使也罢,大家都会比较听话,因为,还要靠他混饭吃。
一个黑帮,如果有两个超级猛人,事情就比较麻烦了。小弟们靠谁都行,没必要听一个的,反正就是冒犯了老大还有另一个老大收留,怕你作甚?
英镑、美元甚至法郎都想作为世界货币,那是绝对会出事情的。
有人信任美元、有人信任英镑,无论信任什么,本质都是想捞一把(有利于自己经济发展)。
从此,世界变得一团糟。
1925~1929这4年间,26个西方国家汇率变动了106次,只有26次方向相同,却有73次方向相反(另外,微小变动7次)。也就是说,国际贸易在一年内要重新定价十几次。大家一旦开始乱来,就完全变为一种以邻为壑的汇率制度,怎么对我有利,我就怎么来。
1928年,欧洲各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英国批发物价指数140、法国126、德国140、西班牙144、瑞典148、荷兰149,……。
任何国家的货币都是不靠谱的、国际贸易是以邻为壑的、世界经济是混乱和萎缩的,这样下去乱子会更大的。
全世界人民都在想,咱这生意还做不做了?
英国不想这样,美国不想这样,法国不想这样,全世界人民都不想这样……
第一届G10金融峰会
呼吁=忽悠。
罗斯福真正关心的是如何缓解国内经济危机
为解决这个问题,1931年德国总理布鲁宁、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法国总理赖伐尔、美国总统胡佛等世界巨头通过各种渠道会晤或者磋商,基本达成了一种共识:必须稳定世界货币,否则谁也甭想好受。
1932年,巨头们达成协议,希望国际联盟主持召开一次国际经济会议。
根据协议,会议地点在伦敦。
请注意会议地点,这点很重要。
当时,罗斯福刚刚就任,然后,就立即邀请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中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加拿大和墨西哥1O国首脑赴华盛顿,希望就经济问题达成“某种根本性的谅解”。
请注意,罗斯福的建议会晤地点设在美国本土,这点也很重要。
在哪里开会本来不是问题,但会议主场却折射出国家力量此消彼长,这一点如同足球:邀请你去异国旅游当然是好事,到别的国家踢球就不必了。
无论是英、法访美还是美国在伦敦参加会议,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到伦敦,美国客场作战,美国不想去;到美国,英国当然也不想去。
战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约有欧洲债券130多亿美元;德国则变为债务国;英、法均无力重整国际金融体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身上。
所以,就算英国再不想去,还是得去。
会晤期间罗斯福呼吁:取消战债利息,并重新核定本金,对即将到期的战债提出一些通融办法。最终,罗斯福与麦克唐纳、赫里欧一起呼吁“最终要重新建立国际汇兑中的平衡”、“恢复金融货币的稳定”、“我们想做的事之一,就是要使世界恢复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
呼吁=忽悠。
罗斯福真正关心的是如何缓解国内经济危机,“我们的国际贸易关系虽然非常重要,但在迫切性和必要性上必须从属于健全国民经济的任务。我一定要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但是国内的紧急状况是等不得贸易上的成就”。
美国意思很直白:大家得先让我强大。
英国:让您强大起来,别做梦了。
麦克唐纳率先在开幕词中提出:“必须在清除普遍经济恢复的任何障碍之前,首先刻不容缓地解决战债问题”。
直白点说,就是希望美国降低关税,让欧洲各国用商品偿还战债。
针锋相对,美国国会会议期间通过《赫尔法案》,要求各国自1933年6月12日起将现行关税普遍降低10%,美元贬值15~20%。
您别逗了!
关税降低10%对美国税率优势基本没有影响,欧洲国家再降10%,全世界就剩下美国货了。
就赫尔法案,欧洲各国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美国着重落实麦克唐纳的第二点要求:稳定美元汇率。比如,法国提出“只要美元继续波动并有进一步贬值的危险,巴黎就决不会同意约束法国限制美国商品进口的权利”。
英法诸国的意思,直白点说:美国还是要稳定汇率,保证黄金兑付。
即使如此,初期结果看起来还不错。
6月15日,三国中央银行就市场汇价达成了协议:英镑对美元,汇率为1:0。25,美元对法郎,汇率为0.04662:1;允许上下浮动3%。三国中央银行将黄金买卖这个汇率,黄金销售限额为0。8~1亿美元。当天,美元与英镑的市场汇价已经跌至4。15:1,稳定币值协议的消息透露给报界后,美元汇价立即回升至4。02。
如果这个汇率体系真的执行下去,美元铁定升值,肯定是罗斯福不愿意看到的。
不想看到,干脆就不看,美国已经再不用看谁的脸色行事。关系本国经济利益,什么承诺都不好使。
6月17日,罗斯福电告代表团,不能在协议上签字,美国不能做出避免美元上下浮动的任何承诺。
6月22日,美国代表宣布:“华盛顿当局认为,暂时稳定货币的措施在目前是不适宜的”。
7月3日,罗斯福给会议再次发来电报,“暂时的固定汇率不是正确的答案,我们必须做的倒是缓和现存的禁运以方便产品交换、互通有无”,美国希望打开欧洲扩大进口的目标在此一览无余。
这封电报被形容为“炸弹信息”,使三国银行家的努力付诸东流,伦敦世界经济会议陷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个玩笑开大了。
7月4日的会议上,麦克唐纳提议休会,并起草了一份决定休会的文告,公开了罗斯福5月16日赞同稳定金融、7月3日又变卦的电文。英国首相公开表示,由于“一个国家的”的某种货币政策,世界经济会议已经不可能继续进行。
现在,总结一下伦敦经济会议:就是黑老大江湖谈判,英国与美国,谁才是世界老大!旧老大不服,新老大也不甘,所以,会议毫无结果。补充一点,伦敦经济会议并非全无结果,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们对英镑体系彻底丧失信心。
没错,美国自身也在经济衰退,国内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在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任何国家都不能对经济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