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盗亦有道
典出《庄子?外篇?胠箧第十》: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盗拓,相传他是春秋时奴隶起义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名“巨盗”。盗拓的党徒问盗拓:“我们做强盗的也有道义吗?盗拓说:“何止我们有,天下哪里没有道义呢!”
那么这位“巨盗”是奉行什么道义从而形成如此气候的呢?
庄子说,谁家是否贮藏有财宝,盗贼们商量酌度后,必知有无,精准的像神仙算过一样,谓之“圣”;在下手之前,盗贼们彼此同心,奋勇争先,谓之“勇”;与主人发生冲突后,不顾自己安危,舍身为众盗殿后,谓之“义”;能够断知抢劫是否可行,预料吉凶,出手便可有收获,谓之“知”;分赃时,轻财重义,分物平均,谓之“仁”。庄子认为,要想做一个有“成就”的大盗,也要具有相当高的“盗行”。
“盗亦有道”即来源于此,即使是当贼的,也有他们的所谓“行为规范”。
■ 得陇望蜀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岑彭率领部队随着刘秀的车驾攻占了天水,与吴汉在西城围困隗嚣。这时,公孙述派李育带领人马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邽(guī),光武又派盖延、耿弁包围李育,自己带领车驾往东回洛阳去了。
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意思是,西城、上邽两座城池如果攻克,就可以带兵向南去进攻四川的公孙述贼众。人们总是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得陇望蜀”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形容得寸进尺,既是褒义词,又含贬义。
■ 得心应手
典出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只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蹲在堂下忙于制作车轮的工匠轮扁,问经常在堂上读圣贤书的齐桓公:“大王,您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圣人的书。”“那圣人还在吗?”
轮扁问道。“早死了。”桓公随口答道。“哦,人都死了,那大王读的就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糟粕了!”轮扁说。
齐桓公说:“我一个国君读什么样的书是你一个木匠可以议论的吗?你若能说出个道理来,那就罢了;若说不出,就处死!”轮扁说:“我只是从我制造车轮的劳作中体会到的,比如用斧子削木做榫头,削得小了,哪怕只是一丁点,放进卯眼里都会松滑不牢固;削得大了,哪怕只是一丁点,就会滞涩装不进去。所以必须削得不大不小才能吻合牢实。而这种技术,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是不能言表的啊!由于我难以用话语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无法继承我的技术,因为这是我活了七十年的经验。古代圣人学问中的精妙之处,是无法以语言传授于人的,因为他们已经死了。由此看来,大王读的不是糟粕又是什么呢?”
四字篇 第五章(2)
“得心应手”指心里怎么想,手上就能相应怎么做。后用来比喻技艺纯熟,做起事情来非常顺利,亦作“得手应心”。
■ 雕虫小技
典出唐代李白《与韩荆州朝宗书》: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韩朝宗,是唐朝玄宗年间人,曾做过荆州的刺史,所以人称韩荆州,他特别爱惜青年文士,乐于提拔后进的人才。有很多人经过他的推荐,都出人头地有所成就,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写了一封信《与韩荆州朝宗书》给韩荆州,请韩荆州帮忙介绍工作,信中除了称赞了一番韩荆州的为人和学问之外,就是阐述了自己的志愿以及写作方面的情形。信的最后写道:“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说,恐怕我写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俩,不够让大人欣赏。这个谦虚的年轻人李白,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
从此以后,大家就用“雕虫小技”来形容写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术而已。
■ 东窗事发
“东窗事发”原指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一事败露。
典出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秦桧用十二道金牌,把岳飞从前线调回了临安,立即囚在了狱中。回家后,秦桧便在东窗之下与妻子王氏密谋谋杀岳飞的办法。王氏说:“可不能放掉岳飞啊,‘擒虎易,纵虎难’。”秦桧听了妻子的话,坚定了杀岳飞的信心,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杀害了岳飞。
后来,秦桧到西湖游玩,得了病,回到家不久就死了。没多久他的儿子秦熺也死了。王氏请道士为其招魂。道士作法时,看见秦熺与秦桧以及谏议大夫万俟卨(秦桧的杀害岳飞的帮凶),都戴着铁枷,在地狱中备受小鬼的折磨。秦桧见方士前来,便对方士说:“麻烦您给我夫人传个话,就说‘东窗事发’了。”
后来人们用“东窗事发”或“东窗事犯”来形容这件事,也比喻阴谋败露,或罪案遭揭发,将被惩治。
■ 东山再起
典出《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谢安辞官在东山隐居,朝廷屡次下达命令,叫他出来做官,他却不为所动。数年后,他终于出任大将军桓温的司马。朝中的官员都前来看望、送行。有官员开玩笑说:“你老兄屡次违背朝廷的任命,舒舒服服的在东山隐居,我们这些人经常议论说:‘谢安不肯出来做官,让老百姓怎么办呢?’如今,你出来做了官,让老百姓拿你怎么办呢?”谢安笑了笑没有回答。
谢安从此恢复了仕途,历任高官,一心辅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攻晋,谢安以征讨大都督出任,遣侄谢玄于淝水大破苻坚。
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人们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 洞若观火
典出《尚书?盘庚上》:非予自荒兹德,惟汝舍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
商代第十九位君主盘庚决定将国都迁到殷,臣民反对,盘庚于是做训词,阐明迁都的道理。盘庚对臣民讲,我如今决定迁都,并不是我荒弛德政,只是你们觉得我背离了德政,认为我一个人不谨慎。对于你们的想法,我已观察得像看火一样明白,我也是谋划不周,只抓紧迁都而放纵了对你们的教育,迁都这件事,就像渔网的眼由总绳把握,臣民应该接受国君的领导,才能有条不紊。就像农夫从事农务,致力耕耘,就一定会有丰富的收成。
后来演化成“洞若观火”,指清楚的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亦作“洞如观火”。
四字篇 第六章(1)
■ 妒贤嫉能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项羽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在他起兵抗秦后,曾经有很多贤臣名将,如范增、陈平、韩信等,投靠在他的手下。他不是看不起他们,而是因为妒忌这些人的才能,使得这些人不是弃楚归汉就是愤然离去。韩信归汉后,成了刘邦和项羽争斗中致项羽于死地的大将。在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仅不听劝告,反而中了陈平、刘邦等使的反间计,罢免了范增的权利,致使范增愤然离去,病死途中。由于项羽不善用人,最后成了孤家寡人。
汉朝建立后,一次刘邦大宴群臣。席间,刘邦问,“为什么我能得天下,而项羽失了天下呢?”大臣高起、王陵回答:“项羽妒贤疾能,能立功的大臣他反而迫害,谁有才能他就怀疑谁,所以他失掉了天下。
后来人们用“妒贤嫉能”来形容那些才能不如人家却不服气的人。亦作“妒贤疾能”。
■ 断章取义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
春秋时,不少卿大夫为了在外交场合暗示自己对某事的态度,往往念上《诗经》里的某首诗的片段,借用其中一两句诗的字义,这种情况叫“断章取义”。
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齐国的大夫庆丰和崔标杀死了齐庄公立齐景公,并被封为相。但庆丰没有实权,大权由崔杼一个人掌握。后在一个叫卢蒲嫳的帮助下杀了崔杼一家,夺得大权。庆丰喜欢打猎又酗酒,于是把政权交给儿子庆舍,自己带着妻妾财物搬迁到大臣卢蒲嫳家里,交换妻妾而喝酒作乐。几天以后,官员们有事就到卢蒲嫳家里朝见庆丰。后来逃亡在外的卢蒲癸回到了齐国,卢蒲癸原是齐庄公的忠诚卫士,庄公遇害后一直逃亡在处,当弟弟卢蒲嫳得势后才回来,并且做了庆舍的家臣,不但受到宠信,庆舍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别人问卢蒲癸:“男女结婚要区别是否同姓,庆氏和卢氏都为姜氏后裔,您却不避宗,为什么?”卢蒲癸说:“同宗不避我,我怎么能避开同宗呢?就像赋诗的断章取义一样,我只要取得自己的需要就是了,还管什么同宗不同宗的。”
“断章取义”原指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引用与原意不符。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亦作“断章取意”。
■ 对牛弹琴
典出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也很敬重他。
一天,公明仪带琴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让人很舒服。忽然,他看见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而牛无动于衷,依然低头吃草。公孙仪想,这首曲子可能太高雅了,不适合它听,于是用琴模仿蚊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四字篇 第六章(2)
“对牛弹琴”用来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亦作“对牛鼓簧”。
■ 多难兴邦
典出《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派椒举到晋国去,希望能借晋国的实力让其他诸侯国拥护楚国。晋文公害怕楚国强大起来影响自己称霸,不想答应,大夫司马侯劝晋文公:“大王不妨答应楚国,咱们修德治国,静观楚国的结果。如果楚平王有德行,诸侯就会归顺他,如果他骄奢残暴,楚国百姓也会抛弃他。”
晋昭公说:“咱们晋国地势险要,盛产骏马,加上齐楚多难,有这三个有利条件,干什么不能成功呢?”
司马侯说:“九州的险要并不归一国所有,冀北地区盛产骏马,却没有出现一个强国,把希望寄托在邻国的多难上,更不应该。有的国家灾难多反而能团结内部,从而兴盛,有的国家没有灾难却亡了国,怎么能把希望寄托在邻国的灾难上呢?”
“多难兴邦”指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 恶贯满盈
典出《尚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商朝末年,商纣王残暴无道,不但老百姓反对他,大臣们也非常反感,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
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老百姓都赞扬他,诸侯们也拥戴他。纣王觉得他对自己的统治有威胁,便把他抓了起来。后来姬昌的近臣献了许多美人和财帛,姬昌才得到释放。姬昌的儿子姬发即位后,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在牧野这个地方,姬发的军队与纣王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有名的“牧野之战”。由于姬发的军队深受百姓的拥戴,百姓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已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姬发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后来人们用“恶贯满盈”指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 尔虞我诈
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楚国举兵伐宋,久攻不下。楚庄王的锐气大大低落,决定解围回国。申犀问楚庄王撤军是否要放弃伐宋,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因此陷入了困境。
一天夜里,宋军大夫华元潜入了楚军主将时子反的营帐,他对时子反说:“我们宋国已经陷入了绝境,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后人反取盟约的意思,改为“尔虞我诈”,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
■ 翻云覆雨
典出唐?杜甫《贫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