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阿拉伯人名叫艾布杜,本来穷困潦倒,身无分文,就是使用了这种手段,广求于天下,不但求来许多名人作朋友,还为自己求来了百万家财。
其实,他致富的法宝说来简单有趣。他的签名簿里贴有许多世界名人的照片,再模仿名人的亲笔字,签写在照片底下,艾布杜便带着这几本签名簿浪迹环宇,登门造访工商巨子和好名的富翁。
“我是因仰慕您而千里迢迢从沙漠阿拉伯前来拜访您的,请您贴一张玉照在这本(世界名人录)上,再请您签上大名,我们会加上简介,等它出版后,我会立即寄赠一册……”
又由于这些人有的是钱,又喜欢摆阔,一想到能跟世界名人排名在一起,便感到无限风光,这样一来,他们就毫不吝惜付给艾布杜一笔为数可观的金钱。
每本签名薄的出版成本不过是一两美元。而富人所给的报酬,却往往超过上千美金。艾布杜整整花了6年的时间,旅行%个国家,提供给他照片与签名的共有2万多人。给他的酬劳最多的2万美元,最少的也有50美元,总计收入大约500万美元。
4。借“贵人”打个背景光清政府的官场中历来靠后台,走后门,求人写推荐信。军机大臣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左宗棠有个知己好友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一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登时就变了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踱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心中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他让店主写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洋洋地摇回福州。
这天,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张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我这柄扇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要过黄兰阶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
黄兰阶不几年就升到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
黄兰阶能够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这个大贵人为背景,让总督这个小贵人给他升了官,实在是棋高一着的鬼点子。当然,欺世盗名,瞒天过海,是应该遭受谴责的,清政府的官场腐败也令人惊诧而痛恨。
单从借力的角度,为自己寻求一些责人作为背景,从而使自己尽快得到提拨,英雄有用武之地,却是很值得研究。现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给诸位提供五项具体可行的建议:①找寻贵人。是指在层级组织中职位比你高且能帮助你晋升的人。有时你得费心地去分辨谁具有这种能力。你或许以为,你的晋升机率取决于顶头上司对你的评语好坏,这观念或许是正确的。但是更高的管理阶层可能觉得你的顶头上司已到达不胜任阶层,因而可能不在乎他的推荐和好恶。所以,不要太肤浅,仔细深入观察,你将能找到能帮助你晋升的贵人。
②激励贵人。不激励贵人等于没有贵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层级组织里,贵人帮助你往上晋升后他有什么好处,如果他不帮助你晋升,他有什么损失。
③以退为进。康庄大道永远是最好的途径。试想你正置身于游泳池内,你努力地往高处的跳水板爬,可是当你爬到半途时,前面一名也想跳水的人挡住了你的去路。那人爬到一半便已失去勇气,双眼紧闭,死命地抓住栏杆,既不会掉下来,也不再向上爬,而你就是无法超越他,这时,站在跳水板上的朋友虽然拼命为你呐喊加油,结果还是无济于事。
同样地,在工作上的层级组织中,如果你的上一层职位被某一个不胜任者占住,那么你花再多力气或你的贵人再有心提拔你,也都将徒劳无功。
为了到达跳水板顶端,你必须爬下那座被堵塞了的阶梯,横越到另一侧没有障碍的阶梯,然后再顺利地爬上顶端。同样地,在层级组织中,你必须离开档路人那条升迁管道,然后从另一个没有阻碍的管道往上晋升。如果那人仍有资格获得晋升,他便不算是挡路人,而你也不必躲开他。只要稍加忍耐多等一些时日,他将获得晋升,届时出现空缺,你的贵人便能立即提拔你。
④争取多位贵人的提拔。“多位贵人的共同提拔,可产生乘数的提拔效果(指贵人人数乘以个别提拔效果)。”乘数效果的产生,系由于这些责人在他们的谈话里,不断地互相强化你的优点,因而使他们决心提拔你。假使你只有一个责人,你便得不到这种强化的效果。所以,拥有多位责人便能获得晋升的机会。
5。折射来的光也能照明蒋介石去世那年,蒋纬国的军衔是中将,这已是他当上中将的第14个年头。根据国民党的规定,当了14年中将若还未晋升为上将,则应强制退役,军衔也随之取消;上将则是终身制。时任总统的蒋经国并不打算给蒋纬国晋衔,为此蒋纬国想了个办法。
其实蒋介石的丧事已经结束,宋美龄准备赴美国安居。临动身那天,蒋氏兄弟前往送行。蒋纬国特地提早赶到官邸,他一改往日穿西装的习惯,穿了一套军服,还配戴了全套勋章勋标,一进门就向宋美龄行军礼。以前,蒋府每年逢蒋介石、宋美龄的生日,除夕吃团圆饭,端午节和中秋节,都要聚会,所有的人都穿便服。因此,宋美龄对蒋纬国的举动觉得奇怪。
蒋纬国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因为再过不久,我就没有资格再穿军装了,所以今天给妈送行,特地让妈看看我穿军装的模样。”宋美龄追问道:“为什么严蒋纬国就简单地说了一下,军中强制限龄退役的制度。
宋美龄在大陆时,就不问军中之事,到了台湾更是不闻不问,限龄退役这种事,她还是第一次听说,于是问道:“那何敬之(应钦)为什么可以继续穿?”蒋纬国说:“那是上将,终身制。”宋美龄终于明白了。
这时,蒋经国也到了。蒋纬国一见他,也站起来行了个军礼。蒋经国皱皱眉头道:“在家里干什么来这一套?”蒋纬国还未回答,来美龄已经开腔了:“纬国做军人还可以吗?”蒋经国不知前面已有文章,随口说:“他本来就是军人,干得很出色呀!”宋美龄问道:“既然他干军人很出色,为什么要办报请退役手续?”蒋经国这才知道是为这门子事,只好说:“纬国中将期龄到了,不过我马上准备交代给他办升上将的事体。”就这样,蒋纬国总算从中将升为上将。
蒋纬国升为上将所借之“光”有直接的,比如他的身世,也有其他类型的“光”,如他的口才、衣服等等。具体地讲,一个人可借光的来源不一定是直射的,有些“光”虽令人觉得不那么明显,却也仍具威力,不可小瞧。下面略举凡例:①隔几辈的祖上也有光可借。
中国人习惯续家谱,重出身,爱攀名人之后也重名人之后。刘备明明是个编席卖履的小贩,却攀了个皇族之后,被尊为是皇叔,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武,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一般人有后无后,还是个人和家族的事,名人无后却成了国人的遗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纪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后人为大。虽然后人不能尽续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对世人来说,有一条血缘的根传下来,总比无声的遗物更惹人怀旧。人们尊其后,说到底还是等其人。这是一种纪念,一种传扬,要不怎么不去找出秦桧的几世孙呢?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叫秦大土的名土过岳坟,不由感叹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前人与后人还是大有关系,名人之后更是关系重大。对越是功高德重为民族作出牺牲的逝者,人们就越尊重他们的后代,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赎回生者的遗憾。
丈夫可得益于名妻。
席慕蓉女士的丈夫刘海北先生所写的(家有名妻席慕蓉)一文,即在调侃的语气中表达了对身为女强人之妻的无限敬意和爱意,不妨摘几段以飨大众:“有一件常常发生的事是给我做介绍的时候,介绍人为加深对方的印象,常在介绍完了我的姓名、职业、学历甚至生辰八字以后,再加上一句,‘他就是名妻的先生’。日后可能没有几个人还记得我的名字,可是一定记得我的婚姻状况。
那么,难道名妻没有带给我任何的方便吗?其实不然,让我再举两个例子供您参考。
名妻的读者,大多是正在大专就读,或刚踏出校门进入社会担任某基层工作的青年们。记得有一次计划全家出游,名妻打电话到某饭店订房。订房小姐说那一天正值假期,房间都已订出去了。但是仍可以留下姓名,列入候补。当名妻一报上姓名,对方说:“您随时来吧,一定有房间留给您。‘真是痛快极了。”
③要活用自己的籍贯。
北洋政府时期前后有七个总统及执政首脑,他们中有六个是行伍出身,唯有徐世昌是无一兵一卒之文人。徐世昌以翰林起家,攀附袁世凯,投其所好,因缘际会,扶摇直上,最终跻身总统宝座。
徐世昌,清咸丰五年九月(1856年10月)生于河南开封,城内的双龙巷是他出生地和少年时代活动的地方,算是他的第一个籍贯;据徐氏家谱考证,徐世昌的远祖明朝末年居住在浙江勤县,这是他的第二个籍贯;乾隆年间,徐家又从北京大兴移居天津。徐认为大兴是他的第三个籍贯,天津是他的第四个籍贯。
别人也许会觉得有这么多籍贯是个麻烦,而徐世昌却利用这多处籍贯大作文章:他跟袁世凯论河南同乡,跟冯国璋、曹辊论直隶同乡、与钱能训、孙宝琦论浙江同乡。涉足社会,处处得到同乡的帮助。
综上所述,借光的办法很多,光的来头也千奇百怪。我们应当多用心挖掘。有些人、物、事、情,乍看起来与你八杆子打不着,可只要动足脑筋,便会有文章可做。
………………………………………………
第12计 圆场计
——如何打破人际关系中的“僵局”
做人受欢迎其实就是深谙人际交往中的方圆之术。在需要“圆”的时候圆通一些,便能在复杂的人情关系中,取得顺畅生活的通行证。这种做人的技术就是善于四场,它的功能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尴尬,打破僵局。
从主动的角度说,是别人出乖露丑了主动打打圆场,为人数场;他人陷入窘境,主动解围,去给他找个台阶让他下得了台。
从被动的方面讲,自己造成失误时,要善于扑救,自圆其说;不幸落入社交僵局,通权达变,打破冷场坚冰;与人很有可能产生不快时,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让对方少丢些面子,保持体面,从而把事情摆平,甚至变坏事为好事。
为人处世欲功德圆满,有一个良好的人缘资源,少了圆场术的技术支持,很可能会是个“豆腐渣工程”,是只能说说而不能达到的幻觉,顶多像肥皂泡一样“一圆即灭”。
1。世上没有经劝的架没有矛盾与纠纷,人际交往中就没什么场可图,少了尴尬和僵局,也无需讲什么调解和说和。反之,只要有这些事,就免不了劳驾和事佬们来显显身手。事实上,只要圆场有术,世上没有劝不开的架,没有解不开的死疙瘩。
不曾在众人面前与找茬儿吵架的人发生过纠纷,就不会了解下面的事实:吵得难分难解的双方(包括挑衅的一方),无不希望趁早收摊。但是,由于那些起哄的围观者在旁边注视,想收都收不了。于是,双方的话越来越尖锐,口气也越来越硬,甚至演变为扭打的场面。当争吵的双方拳打脚踢,而围观者还在做壁上观,无动于衷的话,那就真让人感到有些“悲哀”。
这不是在车上或是马路上的打架,在场的全是同一个工作场所的同事呀,这时候,打架的双方都会想:“这些人的本性全都显露出来了。
由此可见,如果你能出面解围,他们在心里对你的感激,肯定像涛涛江水绵绵不绝,而你的“人情水果”落得一地自不必说,当你需要人来为你解围时,也会有人甘心为你费这个口舌,你也能免受些皮肉之苦。
可劝这种动口又动手的架,得有经验。
打架经验不够的人,实在无法分辨劝架的好时机,因此,迟迟不敢挺身而去劝架。例如,没看准时机就向前劝架,说:“喂,喂,你们两个早该停手了!”
其中的一个可能凶巴巴地说:“什么你们两个?找碴儿的是他呀!”
另一个则可能逮住话尾巴,挑剔地说:“什么早该停手?早该是什么意思?”
要是只对其中的一个说:“喂,别打了!”
这又容易被误认为偏袒了另一个,而没被劝停的那一个,也可能认为自已被当成大坏人。
那么,劝架的好时机是什么呢?
①如果双方都原地坐着,当其中的一个突然提高嗓音站起来时;③如果双方都原地站着,其中的一个突然向前迈出一步,预告即将动武之时。
这种时候,立刻上前,制止预告动武的人,就不算是偏袒了任何一方。问题就在于,没有打架经验的人,很难有这种辨别力。于是,双方就交锋了,在扭打已经开始时,上前劝架,挨揍的可能性相当大。正因为这样,围观的人一般才不敢轻易上前劝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