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蜉蝣并非朝生暮死 
  文学作品中常以蜉蝣这种小昆虫来比喻生命的短暂。希腊文“蜉蝣”一词就是仅一日生命的意思。 
  蜉蝣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000种。热带、亚热带的湖泊沼泽附近,在日落时常见有大群蜉蝣成虫在空中飞舞,不断坠地死亡的蜉蝣积尸常达数厘米厚,可以用作肥料或养鱼的饵料。雌雄虫交配后,雌虫产卵于水中,卵孵化为稚虫,可活1~3年或5~6年,后羽化成虫。成虫的寿命因种类不同而有长有短,有的仅活几个小时,有的是一二日,最长的可达一周。所以,人们常言蜉蝣朝生暮死,这是不太确切的。 
  鸳鸯并不白头偕老 
  人们自古老把鸳鸯看作是忠贞不渝的爱侣,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鸳鸯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成双成对,在孵卵期则多单独活动。雄鸳鸯只是在繁殖初期才对雌鸳鸯情意绵绵,交配完后,雄鸳鸯不再露面。抱窝、抚育后代全由雌鸳鸯承担。如果雌雄鸳鸯有一方死亡,另一方便寻求新的配偶。 
  乌鸦并非天下一般黑 
  欲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其实,乌鸦并非全是黑的。坦桑尼亚就有三种“白乌鸦”:一种叫斑驳鸦,身长40多厘米,颈项有白圈,胸有白羽;另一种叫白颈大渡鸦,颈、背部有块形似月牙的白毛;第三种叫斗篷白嘴鸦,嘴呈白色。 
  相思鸟并不相思 
  相思鸟亦称“红嘴玉”,它体态玲珑,鸣声悦耳,举止优雅,是我国著名的观赏鸟类。相传相思鸟对爱情忠贞不二。当雄雌鸟婚配之后,便形影不离;如果其中有一只鸟不幸死去,另一只就会悲痛欲绝,不饮不食,不鸣不舞,最后因相思而死。 
  生物学家对相思鸟进行考察,发现相思鸟并不相思;相反,相思鸟还有一种沾花惹草、夺人所爱的“花花公子”习性。为了揭开相思鸟是否相思之谜,有人故意给相思鸟交换配偶,结果它们经不住考验,与新伴相识不久,就热恋起来,把原配偶的情意忘得一干二净。  
  候鸟并不全向南飞 
  候鸟是随季节不同作定时迁徙、变更栖居地区的鸟类。一般认为,候鸟全部往南飞,因为南方温暖,食物丰富,便于鸟类产卵繁殖。近年来,生物学家考察发现,候鸟不全是往南飞,也往东飞,往西飞,甚至还有鸟向更冷的北方飞去。 
  在波罗的海沿岸有一种名为朱雀的鸟,是往东飞的,每年8月,这种全身朱红的美丽小鸟就成群结队飞过伏尔加河、乌拉尔山脉,再经巴拉巴到西伯利亚草原,然后掉转方向经过阿尔泰山脉和蒙古大草原,一直飞到印度半岛,行程上万千米。由东往西飞的鸟也很多,如针尾野鸭和鸥鸟等,这些鸟每年从前苏联的奥涅加湖起程,飞越列宁格勒、芬兰湾、拉脱维亚,再沿波罗的海北岸,最后飞抵大不列颠岛,在此度过漫长的寒冬季节。候鸟从南向北飞的并不少,主要有绵鸭等,这种鸟从白海的干达拉克沙地区孵出雏鸟之后,就拖儿带女北上远征,到寒冷的北冰洋过冬。




鲨鱼原是胆小鬼 
  鲨鱼被称为海洋一霸,在通俗小说、惊险电影中,被描写为凶残的杀人魔鬼。事实上,鲨鱼是地道的胆小鬼,它不但不吃人,反而害怕人类,人想接近鲨鱼必须悄悄地,否则会把它吓跑。鲨鱼在极个别情况下咬人,那是因为鲨鱼感觉到它的领地受到了侵犯,或是生命受到了威胁,被迫自卫。即使这样,全世界每年被鲨鱼所伤者,仅约100人,而死于鲨鱼之口者就更少了。




冻不死的克拉夫诺犬 
  克拉夫诺是一个地名,它在库页岛上,离日本宗谷海峡相隔仅35公里。 
  库页岛要比日本的北海道冷得多,在岛上出生和成长的狗特别耐寒,被称为克拉夫诺犬。北海道的居民利用它们在雪道上拉雪车。 
  日本的南极观测队到南极去考察,就用这种狗在南极拉雪撬、搬运行李和物件。有一次,紧急情况发生了,观测队员们只好丢下大批食物留给狗过冬,而人员迅速撤离。到了第二年南极的夏季,日本观测队员再去南极,其中有些人本想看看狗冻死在什么地方,谁料奇迹出现了!有两条狗亲热地扑向队员,队员们热泪盈眶,给眼前发生的事情迷住了,这两条狗都是克拉夫诺犬,而其他狗儿全部被冻死。 
  南极的冬季气温常在零下50度,在坏天气还能出现比这更低的气温。要想进入南极洲腹地进行实地考察,人们只好驾着雪橇,在克拉夫诺犬的牵引下奔驰于南极冰原上。




海兔不是兔 
  海兔,名字中虽然有个“兔”字,但实际上却与陆上的兔子全无亲缘关系。它是一种软体动物,与蜗牛同属腹足纲。蜗牛的背上有壳,而海兔身上的壳却已经退化了。海兔的头部长着两对触角:前一对短,司触觉;后一对长,司嗅觉。由于这两对触角看起来颇似兔耳,因此,人们便以海兔称呼它。 
  海兔一般长20~30厘米,只能爬行或作短时间的游动。与蜗牛一样,它的舌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细齿,可以有效地削刮食物。海兔有3个胃,其中的2个也具有细齿,能够进一步磨碎食物。海兔一生主要以海藻为食,而且胃口很大,因此,它们大都长得胖乎乎的。 
  在海洋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身为弱者的海兔倒也练就了几套巧妙的御敌本领:它的体色会像变色龙一样变来变去。如吃了红藻,它身体就会变成玫瑰红色。如此,藏身于红藻之中,敌害就很难发现它了。如果吃的是墨角藻,那么,它的身体就变成了棕绿色的。这样,它混迹于墨角藻丛中,就如同披上了一件隐身衣,不必担心敌害的袭击了。 
  遇到危险时,海兔会放出一种紫红色的液体,以迷惑敌害,掩护自己逃跑。与此同时,它还会分泌一种能散发出令人恶心的气味的乳状液,使得敌害望而却步。 
  专家们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这种海兔用以自卫的毒液可以导致孕妇流产。这一结果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兴趣,因为他们正在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以代替目前所使用的对人体有不良影响的器械人工流产法。另据报道,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从海兔施放的紫红色液体中找到了一种高效抗癌物质。这种抗癌物质的突出优点是,它只对癌细胞起杀灭作用,而对正常细胞却没有毒性。 
  这不起眼的海兔难道真能给癌症患者带来福音吗?人们正翘首以待医生们的回答。




“美人鱼”叫儒艮 
  到底大海中有没有美人鱼?根据现代许多海洋生物学家的调查研究,海洋之中确有一种动物,从远距离看,上半身很像个成熟的女人,胸前有一对大大的乳房。 
  这种上半身像女人的海洋动物叫做什么呢?动物学上叫做“儒艮”,亦称“人鱼”。它是海洋中一种哺乳类动物而不是鱼类。人鱼的头呈长圆球形,远看很像是人头。前肢是胸鳍,长达尺余,骤然看来好像是人的一双手;胸前有两个大乳房;后肢则退化为蛾眉状的尾鳍,它常可利用胸鳍和尾鳍支持身躯,使头部和上半身直立露出水面,远看宛如一裸女在海水中踏水游泳。 
  儒艮哺乳时,用两胸鳍抱着幼儿,就如同妇人抱子哺乳似的。儒艮的身体表面是灰色,没有鳞,只有很稀疏的少许毛。由此可见,古人传说海中美人鱼,并非凭空捏造出来,只是由于未经详细观察,文人笔下又常故意将之夸张,绘影绘声,以致历代的人疑神疑鬼,成了1000多年来未解之谜。 
  公元1931年1月,我国的渔民首次在台湾南部近岸的海洋中捕获一条儒艮,长3米,重200公斤。1955年6月,广东渔民在广东北海市高德镇的海边也捕到一条儒艮,亦有3米长,但有400公斤重。 
  法国一位博物学家在1741年于北美阿拉斯加探险,归途遇逆风,所乘船漂到白令岛,在那里,他发现了儒艮。儒艮的数量一向都不多,近年更为罕见。据说,儒艮的肉相当鲜美好吃。它的皮下脂肪很厚,富含维他命A、D,可用以制造鱼肝油。 
  日本的渔民很喜欢捕捉儒艮。红海沿岸地区的人,也喜欢捕捉儒艮,它的皮晒干可作修补茅屋的材料。 
  儒艮的脊骨和肋骨大而坚硬密致,有人用之作象牙代用品。南洋一带有些土人,用儒艮的门齿雕刻作装饰品。他们的酋长挂在身上的勋章,有的也是用儒艮的门齿制成的。儒艮已日益稀少,故应是受到保护的海洋哺乳类动物。




预知地震的蟑螂 
  为了预报地震,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学者张衡就创造了一台“候风地动仪”。这是一个铜制的圆筒,上面有一个铜的圆顶。圆筒的内部设有机关,外面铸有8个龙头,口中含有铜丸,朝着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如果某个地方发生了地震,那个方向的龙头口中的铜丸就会掉下来,掉进下面放着的铜蟾蜍的口中。 
  科学家用蟑螂做了一个实验,发现在一个月里它们出现了5次反常行为: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第一次都发生在地震前4小时。蟑螂是怎么知道地震即将发生的呢?原来,这种昆虫的尾部有一对尾须,尾须上密密麻麻地长着许多丝状小毛。蟑螂的地动仪就是由这些丝状小毛构成的。蟑螂尾须上的每一根丝状小毛,和张衡地动仪的每一个铜丸一样,只对来自某一方向的振动最敏感。可是,尾须比地动仪高明得多了,它的体积只有地动仪的万分之一,但它的“铜丸”——丝状小毛却有两千根,辨别方向的精密程度显然也就高得多。通常,在地震前总有一些轻微的震动。这些震动人是感觉不到的,但蟑螂尾须上的丝状小毛却已经感觉到了。




开屏的孔雀 
  你去动物园游玩,只要走到雉鸡苑,一定会去欣赏孔雀开屏,如果你穿着美丽的花衣服在孔雀面前晃来晃去,或使劲地挥动着一个鲜艳的花手帕逗引孔雀,孔雀竟会缓缓地抖动它那长达1米多的长羽,慢慢地舒展开它那华丽的巨大尾屏,真是奇妙极了! 
  但是只有雄孔雀才有华美的尾屏,雌孔雀不仅身体羽色比较暗淡,而且尾巴也较短,没有尾屏。孔雀的鸣声粗厉单调,不甚悦耳,雄孔雀无法用动听的歌声向异性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展示那独特的尾屏就成了它炫耀自己、以此博得雌性青睐的重要手段。每到繁殖季节,常常几只雄孔雀紧紧地追随在一只雌孔雀周围,一会儿迈着轻捷的步履,婆娑起舞;一会儿张开双翅缓缓飞旋。最后,把艳丽夺目的尾屏高高举起,舒展如扇,并不断抖动,发出“沙——沙”的声音;两只脚踏着步点移动,昂着头左顾右盼。有时,几只雄孔雀相互挑战,争相开屏献美,形成自然界一大奇观。 
  孔雀属鸡形目,雉科。它是大型鸟类,雄鸟身长70~80厘米,尾屏却可达150厘米左右。它善走不善飞,常大步疾驰,隐于密丛中。爪钝,善于掘土;嘴坚强,上嘴弓状,适于啄食种子、浆果和昆虫等。 
  全世界有两种孔雀。一种叫绿孔雀。黄脸绿胸,头顶上的羽冠向前弯曲,像一柄突起的镰刀,生活于我国云南、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等地。另一种叫蓝孔雀,它与绿孔雀很相似,但白脸蓝胸,羽冠直立,似一把展开的折扇,生活于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有一种白孔雀是人们从野生蓝孔雀培育出来的一个新品种。




“接吻”鱼 
  顾名思意,因为这种鱼会“接吻”,所以人们才给它们起了这个有趣的名字。 
  接吻鱼是一种热带鱼,它们的故乡在东南亚的爪哇岛和婆罗洲岛,喜欢生活在静止不流动的水域,在那里的湖泊、池塘、稻田里均有分布。当地居民非常钟爱接吻鱼,常常将它们养在鱼缸中,观赏其“接吻”表演。后来,接吻鱼便成了闻名世界的观赏鱼类。 
  接吻鱼体呈椭圆形,侧扁,头大口大,胸鳍;体色乳白稍带淡红,口唇和眼膜红色。还有一部分接吻鱼通身银灰色或蓝绿色,也有少数的接吻鱼为白色。在自然条件下,接吻鱼的体长可达30厘米;如养在水族箱中,一般只能长到15厘米左右。 
  如果你想欣赏一下它们“接吻”的奇景,那你就耐心地在养有接吻鱼的水族箱边等待一会,便可大饱眼福。当两条接吻鱼相遇时,双方都会不约而同地伸出生有许多锯齿的长嘴唇,用劲地相互撞在一起,如同情人“热吻”一般,长时间不分开。不过,这种“热吻”,并不是“求爱”,而是在挣斗。 
  由于接吻鱼具有保卫“领地”的习性,两者相遇时,双方互不相让,只好诉诸武力,用长嘴唇相斗来解决“领地”争端,直到有一方退却、让步,“接吻”才宣告结束。 
  有趣的是,科学家仔细观察发现,2月龄的幼鱼便有“接吻”行为,这说明接吻鱼的这种保卫“领地”的习性是生来就有的,这也许是遗传的缘故。




长臂猿 
  长臂猿在全世界共有9种,我国产的有4种,即黑长臂猿、白掌长臂猿、白眉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这4种长臂猿,目前仅在云南和海南岛尚有为数不多的群体,属于非常珍贵的稀有动物,已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长臂猿主要生活在树上,特别爱在古树参天的森林里活动,是整个兽类中最灵活、最敏捷的攀援者和“臂行者”。它们能够在树上来去如飞,这种神速无比的“臂行法”,姿态十分优美。据考察,长臂猿的啼叫声极为嘹亮,可以与南美洲森林里的吼猴相媲美,被并列为世界上最出色的高音歌星。 
  长臂猿是小群生活,地域性很强,每群一般不超过5只,都有各自的地盘,不准他群侵入,否则就会发生纠纷。长臂猿的啼叫既是取乐的一种方式,又是群体内相互联络的一种信号,也是相互警戒、保护自己的一种警告声。 
  黑长臂猿又名“黑冠长臂猿”,有两个亚种,一种产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雄猿浑身全黑,头顶上有一撮直耸的黑冠毛;雌猿棕黄色,头的额部正中有一道黑褐色纹。 
  白掌长臂猿产于我国云南西南地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