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药用动物中最名贵的是雄麝的麝香腺所分泌产生的麝香,有芳香开窍、活血化瘀、止痛、催产等作用。现有的中成药中含有麝香的多达200多种,麝香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药材之一。60年代以前,我国年产麝香1780公斤,相当于捕杀40~50万头麝。由于捕捉过度,麝香有逐年下降趋势。目前我国已在研究并发展人工养麝或人工合成麝香。 
  食肉 
  肉用兽作为野味除提供给人们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肉类外,还能提供一定数量的乳和脂肪,因而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目前人们食用的大多是食草兽,因此“向草原要肉”,是当代发展经济动物的重要方向。 
  我国牧草资源非常丰富,全国不仅有35亿亩可利用的草原,而且农区还有草山、草坡10亿亩以上。这些草原是潜力巨大的宝库,是天然的畜牧常进一步开发利用牧草资源,大力放养野生牛、羊、兔等食草动物,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积极发展畜牧业,我们就能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肉类资源,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工业用途 
  在香料工业中,灵猫香是一种很好的天然香剂和添加剂。凡香水、香精等化妆品中,只要加入灵猫香,就能使香味纯正而持久。 
  鲸类除了鲸皮可制革外,鲸脂可制特种润滑油、肥皂、矿烛等。鲸须可以纺丝,织出名贵绸缎,也可制作工艺品。 
  象牙质地细密坚硬、色泽高雅,曾是贵重的雕刻原料,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一些兽毛,如黄鼬的尾毛可制作优质毛笔,称为狼毫。 
  从兽骨中可提取明胶,明胶在照相工业、食品、化工、纺织等数十个行业和部门中都有广泛的用途。骨粉的下脚还是重要的动物铒料和有机肥料。 
  兽力的利用 
  大象经驯化后可供人骑坐或役用,在林区用于伐木或运输木材足可抵几十个劳力。大象也可用于狩猎,历史上还曾驯化成战象,用于打仗。 
  骆驼是沙漠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牦牛经驯化,成为家牦牛,是高原山区最重要的畜力。 
  马、牛、驴、骡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役用畜。 
  欧亚北方的驯鹿,经人类驯化,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它是爱斯基摩人及其他寒带民族最重要的役用兽。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狗也是拉雪撬的好手,是当地人们重要的家畜。 
  医学研究 
  医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动物试验,一些小型兽类如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家兔都是重要的实验动物,需要量非常大,可以说没有这些实验动物作出的巨大牺牲,就不可能有现代医学。 
  由于灵长类动物在生理上与人类非常接近,所以在医学科学实验中,灵长类实验动物具有其他动物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灵长类动物试验所得出的结果,对于解决人类在医学科学中存在的难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猕猴对人类学、医学、生物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因此它是灵长类中最主要的实验动物。黑猩猩的脑和面部表情肌高度发达,是人类的近亲。它有喜、怒、哀、乐的表情,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因此它对人类医学和人类起源的研究有极高的价值。




蛇岛 
  辽东半岛南端两侧,距旅顺港20多公里,有一个驰名中外的蛇岛。在那个长1。5公里、宽0。8公里的小岛上,盘踞着成千上万条蝮蛇。不论在树干上或草地中,不论在岩洞里或石缝内,处处有蛇。有的四处爬动,觅寻食物;有的张口吐舌,露出凶相;有的倒挂树枝,诱捕食物。这种蛇又名“草上飞”,动作出奇的快,遇上合胃口的蛙、鸟之类小动物,冲将过去,比箭还快,那真是百发百中。前一分钟还是活蹦乱跳的蛙、展翅飞翔的鸟,忽地就被吞进蝮蛇肚里去了,连垂死挣扎的时间也没有。这是一种毒蛇,可长达94厘米,头呈三角形,头顶脊背呈灰褐色,有黑白斑点,颈细腹粗,猎食和自卫能力都很强。它们很会伪装,倒挂在树干上像枯枝,趴在岩石上像裂缝,躺在丛中像草绳,蜷伏溪旁路边像一堆牛粪。 
  在这个小岛上,人们粗略的估计至少有14000多条蝮蛇,并且每年增殖1000条左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蝮蛇集中在一个小岛上?原因是多方面的。 
  蛇岛位于暖温带海洋中,气候温和湿润,每年无霜期达180多天。蝮蛇在这里生活不愁吃、不愁穿。特别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常在这里歇脚或投宿,那些送上门的佳肴美味,让蝮蛇吃得乐滋滋的。 
  其次,岛上土壤深厚、疏松,便于蝮蛇打洞穴居。在地洞居住,冬暖夏凉,蝮蛇生性畏寒,寒天找到这种洞穴冬眠,那真是神仙坐禅似的。 
  这就是蛇岛,蛇统治着一切,除少数科学工作者去那里考察、探险,再没有别的人去了。蝮蛇在那里生息,既无内忧,又无外患,怡然自得,快活逍遥。




动物纪念碑 
  纪念碑都是为名人、英雄建立的。然而,世界上却有不少为动物建造的纪念碑,以表彰它们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鹤纪念碑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市,矗立着一座鹤的纪念碑,用以警告人们,保护珍贵的鹤,保护大自然珍稀的物种! 
  鹿纪念碑在希腊的罗得岛上,人们为鹿树立了纪念碑。据说,这里原来毒蛇泛滥成灾,严重地危害着居民的生命。后来,鹿用锐利的蹄子踩死了许多毒蛇,才消除了蛇灾。人们为了表彰鹿的功绩,就在当地建立了一座鹿的纪念碑。 
  鸽纪念碑法国巴黎有一座鸽子纪念碑,这是人们为感谢鸽子救命之恩而建的。1942年,法国一艘商船在海上遇难,对外联络通讯设备全部中断,船上的人生命危在旦夕。幸好一名船员养了一只鸽子,他放出鸽子,把遇难信息传出去,船上的人才获救。 
  海鸥纪念碑在美国西部的盐湖城,有一年蝗虫成灾。当时,飞来一大群海鸥,消除了虫灾。因此,当地人们为了表达对海鸥的感激之情,建立了一座纪念碑,在碑顶的地球仪上边刻着两只洁白的海鸥。 
  麻雀纪念碑麻雀纪念碑耸立在美国波士顿城。1860年,美国波士顿的农田里出现无数毛虫,粮食收成眼看无望,他们便从欧洲引入一些麻雀,专门对付毛虫,结果成绩卓著。为了感谢麻雀的功绩,波士顿人就修建了这座纪念碑。




助人犁地的蚯蚓 
  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动物,它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如果躯体某一部位受伤或被切断,它能在断掉的地方生出好似胚胎的组织,很快将失去的部分补偿恢复起来。有的品种蚯蚓竟然有5对心脏! 
  然而,更令人对蚯蚓发生兴趣的是它的犁地本领。 
  蚯蚓经常在地下钻洞,使土壤疏松多孔,外界的游离气体就容易深入土中,促使微生物滋生,植物的根就容易发育,地面上的水分或肥料也就容易渗透下去,从而使庄稼得到养料和水分,促进生长。达尔文计算过,100万条蚯蚓一小时翻耕的土地比一匹马一小时翻耕的面积还大。美国最早进行人工养殖蚯蚓的奥利维博士估计,如果每公顷园地中有100万条蚯蚓,就能顶3个老练的园丁每天轮流干8小时。8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开始用蚯蚓来代替机械耕作。 
  蚯蚓具有惊人的消化能力。除了玻璃、塑料、金属和橡胶以外,它什么都吃,一切有机物都能被它消化吸收和化成粪便排出。蚯蚓粪含有丰富的硝酸盐、磷酸盐和钾盐等,是一种很好的天然肥料。有些国家利用蚯蚓的这一特点来处理垃圾。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家公司养殖5亿条蚯蚓,一天就能吃掉200吨垃圾,从而为花木、果菜提供了100多吨优质肥料。目前世界各国都开始对蚯蚓养殖业发生了很大的兴趣,日本、美国、加拿大、印度、缅甸等国,养殖蚯蚓的规模都逐年扩大,仅美国就有9万个蚯蚓饲养常有的国家已发展到工厂化养殖和商品化生产。




助人捕鱼的鸬鹚
  鸬鹚鸟羽毛乌黑,性食鱼类,故又称鱼鹰、水老鸦,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种水鸟。 
  饲养鸬鹚并用它来捕鱼,在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 
  捕鱼之前,渔民先把鸬鹚放在竹排上,每个竹排大约十余只,每只鸬鹚的颈向都绑有松紧适中的麻环,以防其自食捕得的鱼。当几个竹排到达溪中心时,主人发出轰赶声后,只见鸬鹚纷纷潜入水中,四处搜寻着鱼。一忽儿潜入水中,一忽儿又露出水面,平静的江面刹那间被数十只鸬鹚闹得沸沸扬扬。鸬鹚捕到鱼后先贮藏于喉囊中游向竹排,主人用网将它们捞起,用手先按住喉囊,把囊内的鱼逐条转个方向,再顺鳍捏出来,这样可防止鱼鳍损伤喉囊。 
  在陆上的鸬鹚显得笨拙,但它却是潜水能手,潜水时最深能达10余米,每次潜水时间可达几分钟,一斤多重的鱼也能随口吞下。鸬鹚喜欢集群生活,捕鱼时能做到相互合作,当遇到大鱼时,一伙鸬鹚合力围攻,有的啄瞎大鱼的眼,有的咬头,有的咬鳍,有的咬尾,然后合力把大鱼拖到竹排边。一阵紧张之后,有的鸬鹚也会在竹排上偷闲,全身湿漉漉的,用坚硬羽干的尾羽支于竹排上,不间断地鼓动着翅膀。 
  鸬鹚与其他水鸟一样,正面临着严重危机。沿海滩涂、内陆湖泊湿地以及森林正在被盲目开发、围垦,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鸬鹚等水鸟的栖息环境日益缩孝恶化和消失,已严重危及它们的生存。这些可爱的且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水鸟,应当受到人类的关注和保护。




灭鼠能手黄鼠狼
  民间有种说法叫“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似乎黄鼠狼是专吃鸡的。其实,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黄鼠狼是在没有别的食物的情况才以鸡肉充饥。 
  黄鼠狼不是鸡的天敌,却是蛇的冤家对头。科学家把蛇与黄鼠狼放在一起,两者相遇,互相对峙。黄鼠狼显得灵活,不时跳动来变换自己的位置,防御蛇的袭击。在蛇头伸出的一刹那时,黄鼠狼如脱弦之箭窜上去咬住蛇头,迅即又放掉,不让蛇缠身。然后,黄鼠狼再伺机进攻,直到把蛇咬死吃掉为止。 
  然而,最有意义的并不是黄鼠狼会斗蛇,而是它是个灭鼠“能手”。黄鼠狼食鼠的本领特大,咬住鼠头后几口就吃掉,并且能够挖开鼠洞,消灭整窝老鼠。据估计,一只黄鼠狼一年能够消灭300~400只老鼠。以一只老鼠每年糟蹋1公斤粮食计算,就等于从鼠口里夺回300~400公斤粮食。科学家到很多岛屿、林区、草原调查后发现:凡黄鼠狼多的地方,老鼠就少;黄鼠狼或其他小型食肉动物少的地方,老鼠往往多些。没有黄鼠狼的地方,老鼠会多得成灾。这说明黄鼠狼捉老鼠立了大功。




百蛇补洞救海船 
  1882年,荷兰“司白脱勃”号货轮在北海驶向苏格兰途中,突然撞上了暗礁,幸亏船长机智,使船脱离了礁区。但船右侧底部被撞了一个大洞,海水迅速从洞中涌入,眼看货轮会很快沉没。 
  船长密朗斯比召集全体船员,作出紧急命令:准备弃船逃离。突然轮机长报告说:“船长,舱中进水已经停止,现在舱中的水即将舀倒完毕,我们的货轮不知为什么又能安全行动了。” 
  船长带着几个同伴,火速来到漏洞的舱里,只见一个长达4米、宽达2。8米的洞口里,绞塞着许多条长蛇,有的长蛇已经死了,有的还活着。 
  原来,这是产于北海东北部的一种叫“斯卑”的水蛇,它们头大、体长、尾尖,在海的中底部生活。“斯卑”蛇有一种特性,在栖息时往往是数十条或十几条绞合在一起,而且蛇的外体上会分泌出一种水不能溶解的粘液让蛇体临时粘合。当它们分离时,只要用蛇舌舔去粘液,即可化整为零。 
  “司白脱勃”号礁石遇险,船舱撞洞之处,正是“斯卑”蛇繁殖、栖息最多的地方,堵洞之蛇是被一个大浪打进来的。近百条的“斯卑”蛇将这个大洞堵住了,并粘合在船壳的外壁上,将漏洞堵得严严实实,滴水不进,使“司白脱勃”号奇迹般地从沉没的边缘得到了“新生”。“司白脱勃”号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船长为了感谢救他们而牺牲了自己生命的近百条“斯卑”蛇,将它们从船洞里剥离出来后,建了一座“百蛇墓”,树立了碑石,叙述了海船遇难呈祥的经过。后来这座“百蛇墓”成为苏格兰的一处名胜景点。




动物登太空 
  人类的“太空时代”竟是从猿类等动物开始的。最早从太空胜利返航归来的就是美国的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黑猩猩哈姆,它已能按照灯光信号来按动电纽、掌握操纵杆。1961年1月31日,哈姆登上美国“水星MR—2”号飞船上天,在太空飞行了700多公里后溅落在大西洋的海面上。当打捞人员打开舱门时,只见它双臂交叉,安之若素地端坐在舱内。但一出舱门,它就跳跃不停,显得十分兴奋。1983年1月,这位航天“元老”无疾而终,享“寿”26岁。为了纪念它的“功勋”,已将其皮毛制成标本陈列于太空博物馆,让人们“瞻仰”。 
  但动物毕竟是动物,有时难免也会在太空中撒野,弄得不好还会闯祸——航天史上确实也发生过“猴子闹太空”事件。1988年9月29日,前苏联发射了一颗生物卫星“宇宙—1887”号,为了弄清在失重条件下对各种生物的影响,研究“航天脖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办法,考察太空中辐射对生命的危害,卫星上除了载有涡虫、单细胞动物、植物、鱼类、蝾螈、小白鼠外,还有4只体重在3。5~4。5公斤的“恒河猴”,当时它们的“猴龄”均为4岁。科学家们在它们身体内外埋置了15个传感器,其中有7个植入猴脑内,这样它们上天后可为人类提供30多个宝贵的生物数据。由于食物供给系统在上天后发生故障,一头名叫“蓬松毛”的猴子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在经受了5天的饥饿后,它极度烦燥起来,终于挣脱了被拴在坐椅上的左前爪,接着脱下了帽子,并扯掉了上面的标牌。这时它显得相当活跃,在四周乱抓乱摸,它忽儿按控制板上的一些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