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海海区渔场总面积350万平方公里,有珠江、韩江、釜江、南渡江、龙门江及红河等注入。地处热带、亚热带,以暖水种鱼类为主,已经鉴定的鱼种有860种之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有池鱼、沙丁鱼等,还盛产金枪鱼、沙鱼等大洋性鱼类。共有海南岛、西沙群岛、黄岩岛等800多个岛屿。还有北部湾、雷州湾、广州湾、大亚湾、红海湾和汕头港。各岛屿、海湾均是良好的渔船停泊地,有的还是远洋渔业的优良基地。其中,北部湾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海洋渔业区。广西北部湾合浦一带天然的和人工养殖的珍珠,在色、光、圆、润各方面,都超过日本的“东珠”和欧洲的“西珠”,号称“南珠”。南海诸岛广大海区的鱼类资源有的还被别国占有,有待大力向海外开发。 
  我国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不仅为亿万人民提供了味道鲜美的动物蛋白质,而且还是医药、化工及工艺品原料。鱼皮可制胶、制革,鱼骨、内脏可做鱼粉,鱼油可作工业用油、油漆和肥皂的原料,鱼肝可提炼鱼肝油,还有一些鱼的鳞片能制高级药品。此外,贝类的肉可制成罐头,贝壳可作为烧石灰的原料,贝壳的珍珠层可制纽扣,还能制成贝壳工艺品。石花等是琼胶工业的原料,海人草、鹧鸪等可作驱蛔虫药的原料,墨鱼骨可以止血,鲍鱼壳可以治疗高血压,海带可以防治高血压等等。总之,随着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我国近海的海洋生物资源必将为改善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世界第一产盐大国 
  海水是一种化学成分复杂的混合液体,其中最主要的化学成份是海盐(氯化钠)。它不仅是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品,而且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我国海域广大,海水盐度高,渤海近岸含盐量是25~28‰,黄海、东海为30~32‰,南海高达34‰。我国海岸线漫长,多淤泥—粉砂质海岸,滩地平坦,尤其是淮河以北海岸,晴日多,光照好,建滩晒盐的条件十分优越。 
  海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我国晒盐的历史已有数千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河北一带的齐国就被誉为“渔盐之乡”。解放后,我国晒盐业迅速发展,北起辽东半岛、南至海南岛,大大小小的盐场罗棋布,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长芦盐尝青岛盐尝淮北盐尝大连盐尝莺歌海盐尝布袋盐场等,又以长芦盐场最大。该盐场北起山海关、南达黄骅市,长370公里。这里地势平坦,海岸曲折,有利于引取海水晒盐。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的海盐产量5000万吨,我国生产2000万吨,雄居世界首位。 
  利用制盐后的苦卤,还可以生产出许多产品,如制造化肥、炸药和各种钾盐的氯化钾,医药及石油工业不可短缺的溴素,制造各种耐火材料的氯化镁,广泛用于染料、皮革及日化工业中的芒硝,等等。我国已经建立起综合利用苦卤的工业,沿海不少城市建成了一批盐业化工厂,形成了一条“海洋化学工业带”。 
  神秘的铀元素 
  原子弹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防能力的重要武器。当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其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然而,制造原子弹少不了一种神秘的化学元素——铀。铀除了在陆地有一定储量外,在海水中储量也很可观。我国从海水中提取铀,始于70年代。目前,我国从海水中提取的铀产量居于世界前列。此外,我国近海海域中的其他化学元素含量也极其丰富,如磺有2。3×108吨,锗有2。7×105吨,钍有1。9×105吨,铍有2。3×103吨,溴有2。5×1017吨。 
  海上油田 
  石油、天然气是我国最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近海大陆架地区。经初步勘察,我国海油沉积面积250万平方公里,生油层沉积厚度深达2000米以上,有良好的生油条件和储油条件,构成了石油资源雄厚的物质基矗50年代末以来,我国有关部门对近海大陆架进行了地球物理普查工作,先后发现了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莺歌海和北部湾6个沉积巨厚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总面积达87。7万平方公里。渤海盆地油区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与陆上大港、胜利、辽河油田连成一片,同属于一个油区,是陆上油田向海下的延伸。从1964年起开始进行勘探,1980年又与外资合作先后在渤海西部、中部和南部进行联合开发,并打出了日产千吨的高产油气井,目前已建起了多个采油平台,为我国主要的海上石油生产区。东海盆地有的地区沉积厚度可达万米以上。60年代后期,美、日曾对我国东部海域进行过调查,发现台湾东北大陆架区有一个100多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在台湾及钓鱼岛诸岛附近约2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生油层厚度达5000米,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开采远景区,也是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东海已发现4个储油构造带,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南海早在第三纪地壳就开始下沉,沉积层厚度达7000米。南海中的珠江口盆地面积广达15万平方公里,生油层厚度达6000米,具有工业开采的诱人前景。1979年以来,我国与外国石油公司在南黄海、南海4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联合进行物探工作,发现了数百个油气构造,并打出了一批高产油井。 
  我国的海洋矿产资源除了最引人注目的石油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矿产资源。在海岸带的砂质沉积中,重砂矿富集有金红石、锆石、锡石、金、铂、金刚石、独居石、钛铁矿、二氧化硅等,其中锆石、独居石、金红石均属稀有矿物,工业价值很大,正在开发利用。按其地理分布,海滨砂矿集中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福建、广东的大陆沿海及台湾、海南两岛的周边地区。 
  目前仅局限在海南岛、台湾岛及山东半岛等少数地区进行开采,而且开采的种类较少,开采的方法及提取工艺也不高。随着提取工艺的进步,大量沉睡于海滨的宝藏将被充分有效地服务于人类。 
  在浅海沉积中,除了石油、天然气外,还有煤、硫、金、铜、镍、磷、石灰石资源。 
  在深海沉积中,则蕴藏有富含锰、铁及镍、钴等多种金属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锰结核。锰结核是一种深海奇珍,含有40多种元素,至少有30多种有用的金属,而且含量丰富,经济价值很大。我国大洋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水深2000~6000米的海底表层。70年代中叶,我国开始了对锰结核的研究,此后又相继进行了有关调查,取得了不少锰结核及其相关资料,为今后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矗潮汐电站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升降或涨落运动,平均以24小时50分为一个周期。海洋潮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而且潮差越大,能量越大。一般而言,愈近海岸,潮差越大;海湾内,尤其是海湾顶端,潮差最大。我国东海沿岸潮差最大,如闽、浙沿海大部分地区,潮差可达6~8米,杭州湾澉浦的潮差曾创下了8。91米的历史纪录。黄海潮差较东海稍弱,大鹿岛约7米,青岛为4。5米,连云港为5。4米。渤海潮差近岸地带一般3米左右,但辽东湾和渤海湾的顶端潮差可达5米以上。南海潮差最低,但广州湾的潮差可达4米,北部湾顶的北海潮差也可达7米。潮起潮落,形成极为可观的潮能。据统计,仅我国黄海的潮汐能量就有5500万千瓦,全国潮汐能理论蕴藏量高至1。1亿千瓦!其中至少有3400万千瓦是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潮能。世界著名的钱塘潮,潮能富聚。据推算,在这里修建潮汐发电站,装机容量可达396~77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50~100亿度。一座300万千瓦的潮汐电站,年发电量可代替220万吨煤的能量,而且潮汐能清洁、价廉,可以再生,具有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 
  我国沿海地区很早以前就利用潮流顶托江水灌溉农田,涨潮时引海水晒盐及利用潮流规律进行捕捞、航海。为了充分利用潮汐能,50年代起我国沿海先后兴建了一批中小型潮汐电站,它们主要分布在上海崇明、江苏浏河、山东乳山、浙江温岭、广东顺德等地。其中,1978年8月建于山东乳山县白沙口的潮汐电站,利用黄海海水涨落所形成的潮差来启动水轮机并带动发电机组进行发电,单机容量为160千瓦,总机容量达960千瓦,同时与全县的总发电厂并网,实现统一调度供电。1980年5月投产的浙江江厦潮汐电站,年平均潮差5。08米,装机容量设计为3000千瓦,在我国现有潮汐电站中规模最大。 
  还需指出的是,我国潮汐能资源与陆地能源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互补性。我国陆地石油煤炭资源多分布在北方地区、西北地区,水力资源则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东面沿海地区能源相当紧张。但东南沿海地区的潮汐能丰富,可以缓解能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据统计,浙江、福建两省潮汐能蕴藏量占全国的80%,而且大部分波能、温差能也集中于此。这种能源分布上的地域互补性,极大地弥补了我国陆地能源资源分布上的缺陷,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肯定,进一步加大潮汐能的开发、利用力度,不仅会给闽、浙诸省,而且会对全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难以估计的巨大影响。




能源资源 
  太阳能资源 
  据估算,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阳能,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从全国分布来看,青藏高原最大,这里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大气层透明度好,纬度低,日照时间长。拉萨市,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005。7小时,故有“阳光城”之称。全国以四川省的太阳辐射总量最小,这是由于那里阴雨多、雾多、晴天少。成都市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仅为1152。2小时。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情况与一般的太阳能随纬度变化的规律相反,太阳能不是随纬度增高而减少,而是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加。从大的地区来看,青藏高原、新疆及内蒙古南部、宁夏、甘肃和山西的北部,年日照时数大于3000小时,是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地区,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 
  陕西、江苏、安徽的北部,山东、河南、吉林、辽宁、河北和山西、广东、福建的南部,是太阳能中等类型区,也可以充分利用。总之,从全国来看,我国是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具有发展太阳能利用的自然条件。 
  水力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河流众多,相当多的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山区面积大,地形高差悬殊,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在总蕴藏量中,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装机容量为3。7亿千瓦,年发电量1。9万亿千瓦时,是我国巨大的能源宝库。 
  我国的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其中以西南地区最多,若按单站装机容量500千瓦以上计算,装机容量23,234万千瓦,年发电量13050亿度,占全国的67。8%。其次是中南地区,装机容量6744万千瓦,年发电量2974亿度,占全国的15。5%。西北地区装机容量4194万千瓦,年发电量1905亿度,占全国的9。9%。华东地区装机容量1790万千瓦,年发电量668亿度,占全国的3。6%。东北地区装机容量1199万千瓦,年发电量384亿度,占全国的2%。华北地区装机容量692万千瓦,年发电量232亿度,占全国的1。2%。 
  水力发电,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因此,加速水电站建设,对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尽快解决电力不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今后水电开发,将根据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原则,考虑以十大水电基地为战略重点,每个基地兴建若干座大型水力发电站,形成骨干力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这一工程共需17年,按1990年价格计算,总投资570亿元;装机26台,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度,相当于现在全国的1/9,除可供华中、华东地区需要外,还可输送川东和华北。相当于年节省5000万吨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亿多吨、二氧化硫200万吨、氮氧化合物37万吨和大量的工业废水,对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等危害也将起到巨大作用。 
  风能资源 
  我们知道,大风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它能拔树、毁屋、埋渠、毁坏庄稼、风蚀土地和建筑物、使耕地沙化等。但是,风是大自然赋于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又不产生污染的自然能源。 
  在自然界,风能是一宗巨大的能源,它远远超过可燃矿物能源所提供的能量总和。据统计,仅陆地上空近地面全年可以利用的风能,就相当于500万亿度的电。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南部,幅员辽阔,盛行季风,风能资源极为丰富。据推算,我国地面上的风能资源约有16亿千瓦,其中可利用的按1/10计算,就有1。6亿千瓦。 
  我国风能资源,由于受地理位置、季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四大特点: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强;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强;平原地区比丘陵、山地强;冬春季比夏秋季强。 
  具体来说,东南沿海及岛屿是风能资源最佳地区,年平均≥3米/秒的有效风速达到了6000~8000小时。渤海沿岸及内蒙古等地,为风能资源丰富区,年平均≥3米/秒的有效风速达到6000多个小时。黑龙江省南部及吉林省东部地区,为风能资源较佳地区,年平均≥3米/秒有效风速也可达5000~6000小时。我国其余地区虽然从宏观上看是风能欠缺地区,但从具体地点来看,也有许多风能丰富地点,也可开发利用。 
  我国是利用风能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利用风力驱动帆船在水面上航行了。最晚也在1700年前,劳动人民就开始利用风能来碾磨粮食、灌溉农田和排水了。 
  目前在扬州江扬船厂全面开工生产我国第一艘2500吨风帆助航船。该船设置风帆助航装置,由计算机指令控制帆的张摺,在可利用的风速和风向范围内,自动选择具有最大助航推力的帆角,产生推力而降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