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东的石油闻名于世,撒哈拉也有不少油田,我国的塔克拉玛干也是一个油田。沙漠是培育藻类的理想之地。在人口剧增的今天,粮食紧缺,耕地匮乏的态势愈趋严峻,藻类已被许多国家列为未来粮食来研究开发。日本科学家在科威特沙漠成功地作了实验,仅用了两个普通游泳池大小的培育池,在半年中竟生产了37吨蓝藻,并用这些蓝藻提炼液制成调味剂,生产富有营养的饮料、面包和饼干,将残渣以一定的比例掺入饲料,喂养瘦肉型猪和产蛋鸡,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日本科学家作了一个估算:从目前沙漠中对蓝藻的培育来看,按世界人口50亿计,需要占用2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而全球沙漠面积为3140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在人满为患的今天,正确认识沙漠,利用开发沙漠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钱学森同志早就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重要性。20年来,我国在固沙造林、改造沙漠的沙产业上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这一产业将在21世纪有更大的进展。 
  其他的灾害经过人的主观努力也可以为人类造福。如对垃圾的利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垃圾已成了一大灾害隐患。200多年前,法国著名学者傅立叶说过一句名言:“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利用垃圾,已成为我国江西省丰城市的支柱产业。从废塑料、油渣、玻璃、废纸到毛发杂骨等,按类分拣,建立了110个废物加工厂。这110个工厂占全城企业总数的1/6,每年产值1亿多元,利税达1000万元。安徽省更是利用粉煤灰生产出优质铝氧和高标号的水泥来。而在沈阳市用肉类加工厂的猪血、肉渣生产出了高蛋白的饲料,这种饲料可与进口鱼粉媲美。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灾害,在它给人类酿成灾祸的同时,我们有没有从中获利的可能性,能不能趋利避害呢?




灾害给人类社会的启示 树立灾害意识增加减灾观念
  灾害,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无法完全避免。这是由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演化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灾害就在我们身旁,它具有突发性和隐伏性。有些灾害如火山喷发、山崩地陷、海难车祸等往往在你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发生,难于监测,爆发期短促,危害大。 
  有些灾害则相反,如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可以预测,可以预警,是完全能够防治的。了解灾害的这两个主要特点,我们有的放矢进行预防,才是根本所在。 
  不管是突发性的灾害,还是隐伏性的灾害,像世间万事万物一样,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我国古代人民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我国云南地震灾区就流传着这样一则谚语:“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麻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如果能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就可以在地震之前作好预防。唐山地震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因为狗在震前狂吠,主人怀疑是地震,心里就作些准备,这对震发时人的反应极有用处。忽视与大意是防灾的大敌。如1966年3月河北省邢台发生强烈地震,这里人口稠密,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严重损失。公元777年,这里曾发生过大地震,亦遭到震害,但千余年来一直未震,遂以为地震危险已经解除,在全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上被列为低烈度区。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其发生的自然条件两年前就已开始酝酿。1985年和1986年,大兴安岭北部连续少雨,降水量只是历年平均值的一半,加上这一带近两年气候变暖,使该地区形成一个干燥中心。由于采伐后的枝丫堆积林下,在地面上形成大量干枯可燃物。1987年5月6日,贝加尔湖暖脊与新地岛冷空气交相影响该地区,形成了林区规定居民不许生火做饭的5~6级大风。个别的主管不懂科学,又忽视气象部门的警告,就酿成了小火成大灾的后果。 
  到了现代,先进的仪器技术设备为进行灾害预测提供了良好条件。综合经验观察与科学测试,能更好地进行灾害预测。如我国辽宁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大大减轻了震灾危害。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区发生了一次7。3级地震,由于地震部门的及时且较准确的预报,所以尽管震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仅造成1328人死亡和8亿元的经济损失。据有关方面估算,若震前没有预报,则这次死亡人数至少超过10万,经济损失将达几十亿元。其成功预报的原因就在于注意一些宏观异常现象:井水变浑、变味,冬眠之蛇出洞冻死、家畜家禽出现习性反常等。并且地震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活动性进行过大量野外调查和理论研究。 
  许多灾害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行业失误和灾害意识不强而造成的。如1988年的苏联亚美尼亚地震死亡2。5万人,经济损失100亿卢布,就和该地区没有采取抗灾措施很有关系。那里的建筑物大多为预制板构件,板与板之间连接不结实,一震就断开,再者钢筋混凝土钢筋不足,而且柱中的水泥少、沙土多,因此遭到地震,柱子先震断了。1986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与美国合作的联合碳化物公司所属的农药厂,生产杀虫剂使用的甲基异氰酸盐毒气外泄,蔓延到整个城市上空,损害了人体的神经系统。 
  成千上万的受害者躺在地上抽搐、翻滚、战栗,5~10万人中毒,1万多人丧生,造成了举世震惊的大灾难。据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声称,此次灾难是有人错将约1100升的水倒进盛有甲基异氰酸盐的贮藏罐而酿成的。再向深层原因探究,就发现平时灾害意识淡薄,没有足够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训练,是导致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灾害面前,就尽快行动,努力救灾,把损失减到最低限度。1989年9月,20世纪最强劲的飓风“雨果”以每小时240多公里的速度袭击加勒比海东部,意外的是只造成14人死亡,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防灾备灾时采用了“一种把减少灾害与持续的发展活动联系起来的多样性方法”,并在救灾中改进了部门和地方的系统协调性,提高了反应能力。 
  在灾害危机的爆发阶段,抢救时间往往决定着物质损失的大小尤其是人员伤亡的多少。据某部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抢救情况看,地震发生后半小时扒出的人员救活率95%,第一天扒出的为81%,第二天降为53%,第三天又降为36。7%,第四、第五天分别降到19%和7。4%,第六天以后扒出的就很少有活人了。 
  由此可见,有没有防备灾害意识,造成的后果大不一样;灾发后能不能及时有效地救灾,损失程度也不同。 
  对付灾害,一靠防御,二靠治理,三靠救灾。从重要性和迫切性讲,防御要大于治理。防御灾害有三法:一靠投资,二是增强防灾意识,三是预报。 
  中国松花江在1991年达到有记载以来第二高水位:120。09米。但哈尔滨防洪设施固若金汤,人民处之泰然。究其缘由,他们的“沿江一线工程”立了大功。从1987年起他们投资2亿多人民币,大规模整修加固江堤、城市防洪墙,以及相关的街道、广常防洪工程抵御洪水的功能主要在汛期,平时作为城区堤防来说,还应使之充分发挥建设作用。为此,哈尔滨人把城区沿江堤防建成以防洪为重点,防洪、交通、游览三大功能兼备的防洪屏障,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治理灾害有治标和治本之分,从长远看,治本为上策,但在现实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治标更能显出其效益。 
  提高灾害意识,增强减灾观念,使人们在灾害面前增强抵抗力和承受力,更好地防灾、救灾,是一项极为重要而且有意义的工作。




灾害给人类社会的启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富有哲理的谚语是防灾救灾的经验之谈。 
  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困境,正是人类“无远虑”才产生的“近忧”。我国川滇交界区如今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但是当地土著人的《耶罗八爱歌》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早期的环境状况:“当年起祖发根时,来到这块好地方,青苔碧绿水草嫩,野花野菜野果香。当年起祖发根时,来到这块好地方,不养家畜猪鸟兽,打捞鱼虾有鱼塘。当年起祖发根时,来到这块好地方,吃水种田不挑水,过河有藤作桥梁。当年起祖发根时,来到这块好地方,树木葱茏山水秀,男女老少都安康。”这么美丽富足的生活天地渐渐荒芜,就是由于滥伐森林而酿成的。明代名臣海瑞在做兴国县令时,曾上疏,认为江西兴国林茂土肥适于屯垦,这位一代清官,万万没有想到兴国毁林开垦,在400多年之后的今天,竟然变成了南方的“红色沙漠”。在江南的兴国县,人民贫困到如同黄土高原的农民一样,“兴国要亡国”。 
  到了现代,人口激增,耕地需求量大,人们就更加向山林进军,“公路通,山就空”,就是如此结果。黄河的“悬”而未决已是我们的心腹之患。 
  现在黄河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5米。黄河一旦决口,则会危及北起天津南至扬州的整个黄淮海大平原。这里城市密集,工厂林立,有2亿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棉花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仅华北平原就拥有5大油田,7条铁路。 
  决口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200亿元,淹没面积将达1。5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1640~2340万。如今人们担心的不仅仅是黄河,因为长江也给人敲响了警钟。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迅速加剧,携沙量的增多,荆江河段的“悬”,下游河水的污染,都要置这条黄金水道于死地。这不得不让我们警醒:黄河涨上天怎么办?长江会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 
  森林的大幅度减少,对整个世界环境的影响巨大。300年前的工业革命,20世纪以来的数十年工业发展时期,特别是化学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所进行的掠夺式生产,任意排放的毒烟、污水、废品,已把地球糟踏得濒临无一方净土可觅、无一口洁水可饮的地步。人类的肆意排放污染水,森林这个庞大的净化器的受损,造成了天“漏”地“陷”。“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又到何处寻觅?“精卫填海”的历史重任更加沉重。如果我们的前辈在向大自然中贪婪地夺取富源之时有点远虑,那么,也不至于造成今日的臭氧空洞和温室效应,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及沿海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危机。 
  这一前车之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无力纠正前人的错误倒也罢了,如果我们重蹈覆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大悲剧。 
  1970年,巴西总统作出一项也许是现代史上最仓促、最可悲的错误决策——开发亚马孙地区。亚马孙流域的森林面积约占世界热带雨林的一半,总面积达650万平方公里,其中480万平方公里在巴西境内。这里广阔的森林覆盖产生的氧气调节着南美以至世界的气候,被人称为“地球之肺”、“自然的天堂”、“人类的宝库”。它向人类提供维持生命的氧气占1/3,贮蓄的淡水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并且地球上500万种植物、动物和昆虫中的100多万种生长在亚马孙河流域。为了解决巴西东北部的人口过密、生活贫困问题,这里被辟为他们新的家园,于是开始砍伐那一望无际的原始热带雨林。每年平均有200万公顷的森林被砍掉。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南美大陆近年来气候变化无常,自然灾害频繁。据统计,南美洲近20多年自然灾害急剧增加,平均每年10起,至少导致20万人丧生。 
  发达国家以大量掠夺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来了今天的富足生活。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为了摆脱贫困,正在步发达国家的后尘,重演这出悲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激增、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是同一链条,只注意某一方面是无效的。发达国家无疑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为了人类共同的明天协同并进。 
  现在,发达国家保护自然、爱护鸟兽、人与野生生物和平共处蔚然成风。 
  发展中国家如果依然“春眠不觉晓,处处无啼鸟,偶有三两只,还用汽枪瞄”,无疑在毁灭自己的家园和自己生存的空间。 
  在环境灾害既成的今天,采取措施尽早防范无疑是明智之举。如面对世界洋面普遍上升这一灾难,沿海低地之国、之域,或严阵以待或迁居地方。 
  荷兰正在建造一条纵深9公里的大坝,以备不时之需;意大利的威尼斯正在建造一条纵深达2公里的挡潮墙;美国环境保护局准备投资1。1亿美元来保护海洋;而位居印度洋中的马耳他,孤悬于太平洋中的瑙鲁等岛国则已经在大陆上购置地产,建立据点。 
  这是人类迫于威胁的消极之策。现代的“诺亚方舟”在人类自己手中,如果文明人类的未来不是昙花一现,如果文明人希望比恐龙的寿命更长一些,并且活得更潇洒、更体面一些,那么现在的一代人必须正视现实,更好地维护自己生存的权利,更好地管理全球生态系统。人类再不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负责,必然大祸临头。这种灾难并不是“杞国无事忧天倾”,而是真实的、紧急的预警。 
  我们离2000年的大门口只有几步之遥了。当人类推开新世纪的大门时,迎面而来的是新世纪的曙光,还是世界灾难连连的霉气?人类命运的骰子该如何掷?




灾害给人类社会的启示 灾害学研究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灾害是人类的影子,它与人类同存共在。由于灾害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只要生活着人类的地球仍然在太空旋转,只要地球上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依然在运动,灾害也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