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片平坦的月海。出乎意料的是,月球背面的照片显示,那里的环形山竟是那样密集,一个紧挨着一个,与月球正面的地貌完全不相同,这是自然形成的吗?对环形山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小天体或陨石撞击后留下的“星伤”,像我们地球上的陨石坑。但奇怪的是,为什么陨石过多撞击月球的一面,而另一面却比较少呢? 
  如果环形山真是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形成的,那么月球环形山本身就立即否定了这一看法。如果一个巨大的陨石以每秒4。8万公里的高速撞击月球的话,其效果相当于一枚数百万吨级的核弹。苏联科学家说,一个重百万吨的陨石给月球造成的破坏相当于爆炸一枚一万吨级的核弹。因此只有上百万吨的巨型陨石才能给月表以如此巨大的破坏。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按一般道理,大的陨石撞击后形成深坑,小的陨石撞击后形成浅坑。月亮上的环形山与月球体积相比,有些大得出谱,这本身就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如此巨大的连续撞击下,月球没有被撞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非但如此,月球上的环形山不论有多大,可深度几乎一致,大多数都在4~6公里之间。有些环形山达到直径160公里,可深度却只有2~3公里。这是为什么呢?




月海之谜 
  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的月海,平得像台球桌一样!阿波罗采回的月岩分析认为,月海岩石由钛、铬、锆等耐高温、高强度、高防腐的金属凝固而成。 
  进一步分析认为,熔解以上合金需要4000℃以上的高温。地球物理学家罗斯·迪勒惊呼:谁能将钛熔化并覆盖如此大的地域? 
  事实上,人们在对月岩分析中的确发现了某种智能活动的痕迹,因为人们在月岩中真正发现了纯金属颗粒。有纯铁颗粒,也有一些近似纯钛的金属,这对科学家来说又是一个不解之谜。几乎所有的科学都证明,在星球自然演变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形成纯金属状态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些纯金属颗粒是由陨石带到月面上来的,但科学否定了这种看法。美国《纽约时报》的科学编辑约翰·诺布尔·维尔福德说:“这种纯铁颗粒肯定不是陨石带来的物质,因为陨石中的铁成分应与镍等金属形成合金。”这一看法,也是科学界的普遍看法。 
  月海还有一个使人不解之处,那就是几乎都呈圆形。如果是巨型陨石或小行星等撞击,是会形成圆形的环形山或巨大的陨石坑,可月海平坦如境,根本找不到环形山或陨石坑的影子;如果月海是熔岩喷发形成的,那么外流的炽热熔岩也应该是个极不规则的形状,决不可能几处月海都呈圆形。那么月海为什么会是圆形的呢? 
  从地球上看去,月球上有一片昏暗的地带,那就是月海,以前一直是这样解释的:月海由于地热低洼,所以反射太阳光的能力较差,这样从地球看去就是昏暗一片。可是,美国“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在登月之后说:月海是个昏暗的区域。那么也就是说,月海之所以昏暗并非由于反射太阳光的强弱造成,以往的解释大错而特错。错在哪里呢?现在的研究证明,月海几乎是由重金属构成的,所有的月海都是由钛及其他金属按一定比例组成的,其中铁的成分最大。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一份报告说:“在月海的玄武岩中有难以想象的铁”(地球岩石的含铁量是3。6。而月岩中含铁量却接近20)。科学家们终于搞清楚了使月海昏暗无光地真正原因——月海中含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铁和钛,由于含钛的物质呈黑色,铁也呈黑色,所以月海看上去才十分昏暗。这样,月海的密度要远远大于月球的其他部分,简直是坚不可摧。




火星上有“人类”吗 
  很多人都相信,在茫茫宇宙中,地球不可能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在地球以外的所有星球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就是火星:它们有相同的自转周期,它们自转轴倾斜的角度也相同,它们都有大气,都有冰冠因而也都有水。火星上也有与地球十分相似的四季变迁;在夏天,冰冠缩小,在冬天则又变大。 
  因此,地外最有可能存在着生命的应该是火星。 
  人们甚至还有理由认为,火星上可能存在着比我们人类更先进的文明。 
  这种想法的基础可追溯到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于1799年提出的太阳系起源学说。 
  拉普拉斯认为,太阳系肇始于一团巨大的尘埃——气体云,它在旋转着,并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缓慢地收缩。 
  尘埃——气体云不断收缩,它的旋转速度也不断加快。最后,它的自转速度快得使赤道隆起部分的物质“腾空”了,于是就留下一道物质构成的环,后来这个环又凝缩而形成一颗行星。 
  尘埃气体云继续收缩,从它脱离出来一道又一道的物质环,它们形成了一颗又一颗的行星,最后在中央部分留下的物质聚焦成为太阳。 
  按照拉普拉斯的上述理论,太阳系中越是外围的行星年龄便越老,越往里的行星越年轻。因此,地球要比火星年轻,金星又比地球更年轻。当时的人满可以由此设想:金星也许是一个原始的世界,它阴湿而多云,很可能布满着丛林,恐龙在那儿爬行,智慧生命则尚未萌芽。事实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幻想作家们还经常这样描绘金星上的景象。 
  按照上面的思路,火星上的智慧生物则在千百万年以前已经达到和超越人类目前的水平。它们的超级文明会不会已经使它们变得像神那样善良,抑或像恶魔那样可怕? 
  火星的红色,兼之它以战神的名字命名,使人们在感情上偏向于上述的后一种可能性。科幻作家普遍地对于火星抱有恐惧心理,这种情况同样持续到本世纪的50年代。 
  其他世界上,特别是火星上也有生命的念头同样影响着火星学家们。他们绘制的火星图也就具备了地球本身的种种地面特征:有大陆、山脉、海洋、海湾。。那么,到底火星上有没有智慧生物呢?这还有待科学家们的进一步考证。




海王星有没有光环 
  1977年3月,我国和美国的天文学家,在观测天王星遮掩恒星的时候,同时发现了天王星也有光环。1979年,“旅行者”一号宇宙飞船在经过木星附近的时候,又发现了木星也有光环。在这新的发现接踵而来的时刻,人们不免想到,在太阳系的9大行星中有4颗结构类似木星,现在它们中的土星、木星和天王星已发现有光环,唯独海王星没有,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于是,海王星有没有光环,成了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饶有兴趣的探讨课题。 
  在探索海王星究竟有没有光环的时候,人们不禁想起了我国清代末年的一位天文学家邹伯奇(1819~1869)。他在生前制作的一台太阳系表演仪上,曾忠实地表现了当时人们所知道的太阳系。仪器上有太阳、8大行星(冥王星当时还没有发现)以及行星的卫星等。在相当于土星的位置上,他布设了一个环,显然是表示土星光环的。叫人惊奇的是,在海王星的位置上,邹伯奇也布设了一个环。邹伯奇亲自制作过望远镜,还制作过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架照相机。他完全有可能对海王星进行过观测,可惜的是人们没有找到他有关海王星光环的观测记录。因此,邹伯奇有没有发现过海王星的光环,还是一个谜。 
  1968年4月7日,海王星从恒星前掠过,这对于天文学家来说,是一次极好的观测机会。在新西兰的约翰山天文台,美国科学家爱德华·吉南对这一次掩星过程作了详细的观测,不过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研究海王星的大气上。吉南利用自动记录仪,详细地记录了掩星过程中恒星光谱的变化,收获真不校然而,正当他满怀喜悦将资料带回国的旅途中,随身所带的光谱数据资料全部丢失了。这一打击使他十分懊丧,以致使他决心放弃了这项研究,剩下的另一部分记录掩星过程的资料,也被打入冷宫。 
  1982年,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了寻找论文的题目,重新翻阅了这些被吉南丢在一旁的记录掩星过程的资料。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海王星挡住恒星之前,恒星光线的亮度减弱了30%。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只有当行星的光环首先挡住恒星的时候才可能这样。因为行星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星际物质组成的。恒星光在穿过行星环时,有一部分光透过这些星际物质的孔隙,顺利地射向地球,而另一部分光被这些大小不等的物质挡住,因而发生恒星光线减弱的现象。根据恒星光线被海王星挡住之前有减弱这一事实,人们推测海王星很可能也有光环。 
  这件事传到了吉南的耳里,吉南欣喜若狂,重新唤起了对海王星的研究的兴趣。经他对这些资料重新分析后,毅然向天文学界宣布:海王星可能存在两个光环,其内缘距海王星表面约3600公里,外缘是7900公里,光环的位置可能与海王星的赤道面一致,光环的组成物质主要是冰块和一部分石块。 
  海王星果真有光环吗?不!因为要证实海王星光环的存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在吉南宣布海王星存在光环之前不久,美国人埃里奥特等研究分析了海王星另外几次掩星事件,并没有发现任何存在光环的迹象。 
  可是吉南依然坚持自己的见解,认为观测结果的不同是由海王星自转轴位置的不确定造成的。由于自转轴的移动,使海王星的赤道面也变动,这样使得人们在观测它的时候有可能正巧没有发现光环。 
  为了寻找海王星的光环,人们更寄希望于先进的技术手段。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在一台口径3。9米的望远镜上,安装了目前最灵敏的红外观测器。它观测了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拍摄的照片上,清晰地看到了土星环和天王星环,却没有找到海王星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吉南无法回答。 
  关心海王星有没有光环的人在纷纷猜测,这究竟是因为海王星离我们太远,还是其组成物质与土星环和天王星环不同;或者是海王星环根本就不存在呢?这些,目前都无法肯定,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最终把它揭开。




木星大红斑之谜 
  美国的宇宙飞船“旋行者”一号,经过一年半的飞行,于1979年3月5日,从木星的旁边掠过,拍下数以千计的彩色照片,给人们送来了许多关于木星的消息。 
  1665年人类就发现木星上有个大红斑。它在木星的赤道以南,颜色暗红,所以像个鸡蛋,长2万公里,宽1万多公里,可以容纳两个地球。 
  大红斑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三百年来,天文学家提出的各种解释,都不能使人满意。这一回把“旅行者”一号拍下的12张照片拼成了一幅大红斑的全图,可以看出它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着。 
  看来,大红斑或许是嵌在木星云层中的一股强大的旋风。这一股大旋风,至少已经存在了300多年,依然强劲不息,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呀!大红斑的谜还没有完全揭开,需要人们继续研究。




黑洞之谜 
  晴朗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那些亮晶晶的小星星看起来没有什么个性,它们存在的唯一证明只是它们的明亮。然而,还有不发出亮光的星体,它们的意义更为重大,也最为神秘。美国宇航局曾经发射高能天文观测系统,研究太空中看不见的光线,在发回的X射线宇宙照片中,最惊人的一幕是那些从前认为“消失”了的星体依旧放出强烈的宇宙射线,远甚于太阳这样的恒星。这证明了长久以来一个怪异的设想:宇宙中存在着看不见的黑洞。 
  如前所说,黑洞的性质不能用常规的观念思考,但是它的原理中学生都能接受。黑洞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巨大的物体,集中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晚期的恒星恰巧具备了这个条件,当恒星能量衰竭时,高温的火焰不能抵消自身重力。逐渐向内聚合,原子收缩——牛顿法则起作用了:恒星进入了白矮星阶段,体积变小,亮度惊人。白矮星进一步内聚,最后突然变成了一个点。在我们看来,恒星消失了,一个黑洞诞生了。 
  一个像太阳这样大的恒星,自身引力又如此之大,可能最终收缩成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甚至“什么也没有”。由于无限大的密度,崩坍了的星体具有不可思议的引力,附近的物质都可能被吸进去,甚至连光线都不能逃脱——这是看不见它的原因。这个深不可测的洞,就被称为黑洞。根据相对论,90%的宇宙都消失在黑洞里。所以有一种令人吃惊的说法:“无限的黑洞乃是宇宙本身。” 
  那么,怎样才能在无际的太空中发现黑洞呢?天文学家利用光学望远镜和X射线观察装置密切注视着几十个“双子星座”,它们的特别之处在于两个恒星大小相等,谁都不能俘获谁,因而互为轨道运转。如果其中一颗星发生不规则的轨道变化,亮度降低或消失,就可能是附近产生了黑洞。 
  人类为探索黑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最为成功的一次是在肯尼亚发射的第一颗X射线卫星观测系统,被称为“乌胡鲁”,在斯瓦希里语中是“自由”的意思。这个由美国宇航局发射的装置,运行了3个月就测到天鹅星座的异常。天鹅座X—1星发出的“无线电波”使得人们可以准确地测定它的位置。 
  X—1星比太阳大20倍,离地球8000光年。研究表明这颗亮星的轨道发生了改变,原因在于它的看不见的邻居——一个有太阳5至10倍大的黑洞,它围绕X—1星旋转的周期是5天,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300万英里。这是人类确定的最早的一颗黑洞体。 
  自从哥白尼和伽利略以来,还没有一个关于宇宙的理论具有如此的革命性。黑洞的普遍性一旦被证实,那么,“宇宙就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神秘”。 
  我们知道宇宙处于不断的扩张中,这是“宇宙核”初始爆炸的结果,宇宙核乃是一切物质的来源。当那里的物质越来越稀薄时,宇宙是否停止扩张?天体的巨大引力是否最终引起宇宙收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