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时候表示数字1。在法国表示请求提问,在澳大利亚则是再来一杯啤酒的意思。把食指放在唇中间则是“嘘,别出声”的意思。
弯曲食指
这是英美人惯常用的手势,表示招呼某人过来。这个手势在中国表示数字9;在缅甸表示数字5;在斯里兰卡表示“一半”;在墨西哥表示“钱”或“询问价格”;在日本表示“小偷”或者有“偷窃行为”;在印度尼西亚表示“心肠坏”;在新马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表示“死亡”;在新加坡伸出弯曲的食指,还表示拳击比赛中的“击倒”。
向上伸中指
两千多年来被罗马人称为“轻浮的手指”。在大多数国家都有侮辱的含义。
向上伸小指
在中国表示“小”“最差”“最后一名”,有时也是“轻蔑”的意思;在日本表示“女人”或“女孩”,甚至“恋人”;在菲律宾表示“小个子”“年少者”“不重要的人”;在美国表示“懦弱的男人”或“打赌”;在尼日利亚,伸出小手指也有“打赌”的意思;如果在泰国和沙特阿拉伯,向对方伸出小手指,表示彼此是“朋友”,或者表示愿意“交朋友”;在缅甸和印度,做这个手势就代表“想去厕所”。
打响指
这个动作在舞蹈动作中可以适当运用,在生活和工作场合这是一个应该避免的动作。很多人喜欢在一些高尚餐厅打响指来招呼服务员,其实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虽然在一些大排档或者舞厅可以做这个动作,但如果能够用招手来代替的话,尽量不要打响指招呼别人。
用手指点太阳穴
表示“机灵一点”或“多动动脑筋”。这个动作有时是自说自话警示自己,有时是提醒别人注意。如果用食指在太阳穴划个圈,则有“太奇怪了”的意思。
此外,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一起,在空中作出写字的动作,表示付帐。在餐馆里为了避免大声喧哗,通常会用招招手引起服务员的注意,然后再做这个动作,彼此也就心领神会了。
用手摸帽檐或是抬一下帽檐,在英国这是问候的意思。以前,英国人非常盛行脱帽致意的礼节,现在简化一些,摸下帽檐即可。
双手摊开表示欢迎,双手抱拳表示感谢,动作要舒展自然,并配合面部轻松的微笑。运用手势只有与面部表情和身体其他部位配合,才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任何时候,手势都不要幅度过大或者迅猛,以轻巧明确为好。做手势时,注意不能掌心向下,不能用手指、食指点人。
在很多场合,经常需要用手势来做方向的指引,或者表达欢迎感谢等。在做方向指引的手势时,要把手指伸直并拢,手与前臂成一条直线,肘关节自然弯曲,掌心向斜上方,手势的上界不要超过对方的视线,手的下界不要低于胸部,指引的方向要明确而肯定,不要摆来摆去给对方造成疑惑。
正确的行进引导,应五指并拢、手心微斜、指出方向,要先于客人一两步之前,让客人走在中央,自己走在走廊一侧,与客人保持一致,时时注意后面,行至拐角处定要先停下来,转过身说“向这边来”,然后继续行走。如果你走在内侧应放慢速度,如走在外侧应加快速度。上下楼梯一定要先停下来说这是某某楼,然后再引导,最好让客人走在栏杆一侧,自己靠近墙壁。碰到电梯,如只有一位客人或自动电梯,则让客人先上下。如有两位以上客人,则要先说“不好意思”,然后走进电梯按纽开关,下梯时等客人都走出去再走。当然,在行进引导时,对于使用哪只手站在哪一边,并不十分教条,视情形而定,以方便自然为主要目的。
在开门和关门时,如是手拉门,用靠近把手的手去拉门,站在门旁,开门引导,自己最后进屋把门关上。如是手推门,推开门说“不好意思,我先进去了”,然后先进屋,握住门后把手,招呼客人进来。这时身体的一半应露在门外,而不应仅从门后探出头来。
摊开热情的手可能就会收获一份友谊,伸出你的中指必然会失去一个客户。优雅地引导客人入座你会因此谈成一笔合同,经常拿食指点点戳戳你身边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多练习一下生活中常用的手势,尽量避免不雅观不受人欢迎的手势,让无处不在的手势替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第二章 礼仪为你打开社交之门
良好的电话沟通,体现你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
赞美时,抓住对方身上的闪光点。
礼物选择十分重要:只买对的,不选贵的。
主动问候给对方温暖,让你在谈话中占据主动。
善解人意的自我介绍,增添个人魅力。
一张精心制作、礼貌递送的名片,让初识者眼前一亮。
第1节 一句问候不简单
问候是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件事,简单到我们常常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总是习惯于向家人、上司、同事问候,却很少主动问候那些一面之缘的人。殊不知,热情、得体的问候,往往能够体现一个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素质,并且能够迅速助你在对方心里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我去成都小住时,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刚刚搬来不久,那是我第三次去附近的报亭买报纸。报亭前有几个人在看杂志,我无法近前,只能在旁边站立等待。摊主正在为一个顾客寻找杂志,偶然间用余光瞥见了我。他马上停下手中的活,将一份《成都商报》和一份《华西都市报》折好了递给我,满面笑容。我有点意外,把一元钱探身递给他说声谢谢。他笑着点点头。
成都的冬天难得见到阳光,买完报纸后我便在附近溜达。返回时,看到报亭老板一个人坐着看报纸。我走过去问他:“您怎么记得我,还记得我要买什么报纸?”
他略有羞赧地说:“你那么有礼貌,我咋个会不记得?”
我想起来了。第一次去买报纸时,他正在整理新到的杂志,我微笑着说:“您好,麻烦给我一份《成都商报》和一份《华西都市报》。”面对如此礼貌的打招呼,他似乎有些惊讶,继而脸上堆满了笑容,把两份报纸折叠妥帖递给了我。虽然,他不曾说话,但我的问候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因此,他每次看到我,都会在我未曾开口之前,将报纸折成方便我携带的形状递给我,而且总是笑容满面。
我的这一声问候,在某个瞬间如同一杯清茶滋润了他的心情。有时,我买完报纸离开后,悄悄回头观望,发现摊主的面部表情依旧保持着轻松的状态,我确定他的这种愉悦会传达给下一位客人。
问候是人与人见面之初的直接接触,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以便给家人、同事、客户、朋友或者陌生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但是问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无论你是去拜访客户,还是与友人会面,只有得体恰当的问候,才能展现个人魅力,传达友好的信息给对方。
问候的顺序
在礼仪规则中是这样说明的:一般是地位低者、年纪轻者、后进入者先开口问候大家。也就是说,在工作场合里地位低的人要先问候地位高的人,这倒不是巴结或是溜须拍马,而是一个起码的礼貌;如果与客户见面也应主动招呼客户,对他是一种尊重的表达;若是同事之间,那么年纪轻的要先问候长者,尊敬长者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集体会面时,后进入的人要先问候已到达的人,然后大家再回应问候。
问候的技巧
问候仅有热情还不够,若想获得理想的问候效果,你得需要一些小技巧。
第一,要争取主动。一般来说,主动问候会给对方一个温暖的感受,也会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占据主动的位置。也许曾经有过小小误会的朋友碰面,率先开口问候一下,就能够冰释前嫌了。而且先问候别人并不能说明你的地位低,即便领导先问候员工也无不可,这正是鼓励员工的一个好方式,平易近人的领导显然更受人爱戴。表达对员工的认可、信赖和奖励的方式有许多种,真诚主动的问候就是其中一种。
第二,问候的声音要清澈明亮。碰面后,对方的心态我们不可预知,但一声响亮的问候,也许就能将气氛和心情调动起来。如果声音过小,对方尽管听到你说话了,但又没听清楚,他就会追问一声“你说什么”,原本诚恳的问候倒变成了一种解释,如此岂不尴尬?而且对方若没听清楚,只看见你的嘴在嘟哝,也许还会误认为你在说什么不好听的话。因此,问候的声音要响亮明确,将发自内心的热忱传达给对方,才能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
第三,问候时要形神兼具。问候的时候要注视对方的眼睛,明确而又坦诚地表达对对方的欢迎,同时这也是一种尊重。微笑、点头和致意,这样的问候才能起到传情达谊的效果。生硬而单纯的嘴唇表达,有时就是一种蹩脚的演出,反而会给对方造成不受尊重、被敷衍的感觉,因此不要让“问候”流于程序、流于形式。
第四,问候要因人而异。问候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接待客户时,就要区别客人的年龄、性别、身份、场合等综合因素。如果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买票,就应该先亲切地问候一声“小朋友,你好”。
老北京爱问别人“您吃了吗”,其实本意就是想表达“您好”。你若是当真了,真回答一句“还没吃”,对方就糗大了。甚至,某些南方人或是一些外国人不明就里,可能就真会因为这句话误解对方要请自己吃饭。
在阿拉伯人中间,也有曾有这样一句话,与老北京人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见面时会问一句“牲口好吗”。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羞辱你,把你当作牲口,而是真诚地问候,关心你家里的经济状况。要知道,对游牧为主的阿拉伯人来说,牲口是最重要的。可见,问候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问候的对象不同,内容和方式也就要因此改变。
其实,一般在职场就以“您好,最近忙吗”之类话语打招呼为好,这样既不疏远又不干预对方的私生活。私人的事情还是不要打听、不要过分关注为好,问候的时候应该表达善意的、诚恳的内容。
第五,问候应当简洁明了。问候与寒暄应当化繁为简,毕竟它只是见面时最初的一个小礼节,无须过分渲染,更不要为了表示亲切或内心的重视啰啰嗦嗦。问候不要过于程式化,像背诵课文似的。比如,和客户初次见面,一个说:“久仰久仰,您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真乃三生有幸。”对方回答:“岂敢,岂敢。”这样做作,第一没有必要,第二显得太过虚伪了。
问候是简单而有学问的事儿。只有发自内心的热情问候,才能感染和打动别人。良好而得体的问候会使你和同事的关系越发融洽、和谐,使你与客户的关系变得熟络亲切,从而工作事半功倍。
问候如茶,希望每个人都能端着这杯清香的茶滋润自己的生活。
第2节 握手,第一次身体接触
握手,通常是我们与人交往中的第一次身体接触。握手的得体与否,对接下来的相互交往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次,我去给一个企业做礼仪方面的培训。正在讲课时,该企业的领导进来了,冲着我热烈地伸出双手,我正在操作电脑做幻灯的演示,来不及调整内容,只能慌忙伸出手来回应,看得出这位领导很重视此次培训,他伸出双手使劲地握着我的手,那种对培训效果的期待和重视通过他大力的握手,我已经完全感觉到了。终于握手和寒暄完毕,我继续讲课,被他握得双手汗湿,只能继续笨拙地操作鼠标……尽管我承认那位领导的表达是好的,但是握手的方式却并不太正确。
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商务活动中,握手都是一项很重要、很普遍、很有讲究的礼节。要想恰当掌握这项礼节,以下几点我们必须注意。
第一,握手的时机。握手固然是一件很有礼貌的事情,但也应该掌握时机,不能滥用。一般来说,当我们遇到朋友、同事或客户的时候,应该用握手来表达一下关心和问候;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与相识之人道别时,或当自己作为主人迎送客人时,起身握手告辞为好;当需要感谢他人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用握手表达感情;在他人遭遇挫折或不幸,用握手表示慰问、支持;在遇到颁奖、演讲、发言时,需要与主持人及嘉宾握手;还有就是被介绍给不相识者时,要大大方方伸出手来,借这个动作传达想要结识对方的意愿。
第二,谁先伸手很重要。这是一个必须遵循的礼节:年龄长者、地位高者、女士先伸手。可能你会奇怪,似乎更应该由年龄轻者、地位低者、男士伸手较妥,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恰好相反,你应该尊重对方是否愿意与你握手的权利,而不是先伸手强迫对方与你握手,你可以流露出想要握手、想要结识的愿望,却不能莽撞伸手将对方的军。毕竟有些女士不习惯与男士握手,有些地位高的人不愿意随便与人握手,如果贸然伸手,很可能会给自己制造尴尬——如果对方不回应,这伸出去的手怎么收回来呀?
如果是刚刚加入一个聚会,那么要先和主人握手,然后再和宾客握手。当然,作为主人应该先伸手,以显示对新进客人的欢迎,如果是客人要离去告辞时,则应该客人先伸手与主人道别。如果是参加宴会,那么应该先和主人握手,然后顺时针方向和在座来宾握手。
第三,清楚伸哪只手。上文我提到的那位企业领导,用双手来和一位女士握手,这显然是很失礼的,有占女士便宜的嫌疑。其实不仅仅是对女士,一般情况我们都应该用右手和别人的右手实施握手礼。除非是老友惊喜重逢或是表达深切的谢意,否则最好不要双手去握手。
第四,控制握手的时间。无论见面是多么高兴,或是能够与对方相识感觉多么荣幸,你最好还是要控制一下握手时间,毕竟长时间的握手,再加上心情激动很容易出汗,如果握手之后马上擦去手上的汗水,会使对方误会,但如果不擦,黏湿的手心又会觉得不舒服,所以,握手时间以3秒~5秒为宜,即可以表达心情又不致使对方不便。
第五,注意握手的力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