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路易斯·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美术—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促动的环境效果。美术馆建筑物的外观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部为尺度较高大的半筒形式,并且采用了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顶部起到自然光漫射入内的作用,呈现出空间的丰富性和新颖性。空间中充满活跃生机,光弥漫其间,连续的拱顶以相同的格调重复出现,构成空间主体的薄壳被采光中庭和可以灵活变动、拆换的展板所分隔。在九米多长的空间中行进,可以体味空间由光构成的序列,沿途还有一些横向交叉连通的空间,清水混凝土上的光起着空间引导的作用,光引发空间的节奏感,室内空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表情。这种以洗练、平易的方式去表现光空间的手法,表现出建筑师沉稳的设计理性。

在金贝尔,康把自然光分为来自天空的光以及从内庭进入的光,前者生机盎然,以绿为属性。

上世纪初,世界建筑领域进行过一场针对“现象学”的哲学运动,其主旨在于:研究对象是以研究者的直觉、回忆、判别、想像、经验等状态出现的,现象本身只能如此显现。路易斯·康便是这种现象学背景下的建筑师,他在设计中多依赖自身的感性论断,所以他的一些作品较难明白,但是在其建筑上体现了回归事物本身的原则。康经常这样问,“建筑物想成后者可使观者感受外部空间的变化,带有银之韵味,光源呈现出带状,空间形态已不再沉重。内庭中的各类植物及塑像、光线与景观共同构成了一种较为纯粹的背景。在这里,光可自以铝构件制成的曲面天顶和穹隆顶均衡地流进室内,艺术品不会直接受到影响。自然光线的自由进入使得美术馆的照明效果非同一般。

路易斯·康的其它设计作品还有:耶鲁大学美术馆、Exeter图书馆、Salk学院、NormanFisher住宅等等。其建筑设计多以简洁、哲学化表达以及富有诗意而著称,同时也发展了建筑设计的现代性和纪念性品格,他的设计实践根植于现代主义建筑,并且为他那些诗句般的理论做了注解;而他的理论,似乎又为他的实践点染上神秘性。康的理念、思想与建筑风靡了以后的建筑学人,他的追随者有不少是各国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界的中坚分子,现代建筑理论家、建筑师文丘里等人就曾是以路易斯·康为首的费城学派主要成员,他的作品遍布北美、南亚和中东等地区。

但是,路易斯·康也有寂寥之时,也许是其性格使然,从1948年起到1974年去世,康都是独自一人进行工作的。

白领2005: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32节 回归LOHAS

《万科》周刊

傅志强

LOHAS的全称是:LifestylesofHealthandSustainability,即“重视环境和健康,崇尚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LOHAS是由美国社会学家PAULRAY及同事们经过15年的问卷调查,在1998年首先提出的新词汇。据统计,在西方社会现在已有约一亿多城市居民属于LOHAS一族,其产生的背景可以理解为是对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所带来的各种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

LOHAS强调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这种“创造新的文化、思想及生活方式”的现象,代表了一种时代的潮流,同时正在影响着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层面,并可能成为新的社会发展动力。

现代家庭越来越明显地出现由内向外、从生活走向社会的趋势。那么,现代人们的生活究竟希望怎样的住宅?今后的住宅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LOHAS在住宅方面的一些提示。

LOHAS在住宅方面的五个定义:

1时间的积累和自我参与的可持续住宅建设(SustainableEconomy)。我们看到欧美的传统住宅为什么可以有百年以上的寿命,并且还能保持它的价值。其关键在于有不会被淘汰的外观,加上居住者对老住宅的不断整修而自然产生的爱心,并有不轻易改变原有居住环境的意识。在日本,传统的住宅也是在不断的更新中维持其生命力。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住宅作为一种社会的公共财产需要长年的社会积累。

2可以自我控制的舒适环境(HealthyLifestyle)。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及尽可能地节能,是近年全世界关心的问题。环境的理想状态是人们可以自由地控制室内的环境质量,在保证窗户的密闭性能、外墙的保温隔热的同时又希望能充分利用自然能源。事实上,个人对环境的舒适感觉各有不同,健康与节能的协调感觉非常重要,夏天使用凉席,冬天利用厚被都是人的身体对自然环境的一种自然顺应,过分依赖机械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比如,人对自然的五感“光、色、温度、气味和声音”有着自然的感受,暖气与烹调的温度感觉,比起使用电器、炉火可能更贴近人的自然感觉。

3单纯的构造与自然材料(Alternative Healthcare)。近年人们开始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住宅室内所发生的各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起使用化学材料,人们对于自然材料有着一种天生的、心理上的安心感。比起利用电磁波的IH烹调器具,人们对于看得见的能源还是会给予更多的信赖感。便于维修的单纯的建筑构造和便于再利用的自然材料应该更容易被一般人所理解和接受。

4预测5年、10年后的生活(PersonalDevelopment)。理想的住宅应该能够顺应家族的变化而改变内部的使用空间。比如,日本的传统住宅,在内墙分隔上习惯采用可开闭的轻质木隔墙“障子”和“摇保诓靠占淇梢宰杂杀浠U庵质址ㄔ谙执≌腥员还惴菏褂谩;褂薪臧凑帐褂檬倜牟煌呀峁褂肽谧靶藜吧璞讣右苑掷耄虺芐I),这种手法可以理解为是对现代可持续住宅的一种实践。

5形成人类相互共存的意识(EcologicalLifestyle)。随着社会——尤其是城市居住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人际关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住宅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比较重视相互共存的意识。如今,个人隐私被过分重视,自我封闭的现象日趋严重。一种有意思的现象是,文明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有些观念往往不容易改变。经济发达国家现在大力提倡的重视人与环境的共存、强调社会连带感的现象,可以理解为人类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自然的回归。

同样属于东方文化的日本社会在战后高速发展期的住宅建设,对传统的居住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采取简单的抛弃的方式,而事实证明是失败大于成功。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低潮以后,尤其在近年,一般的市民对LOHAS的“重视环境和健康,崇尚持续可能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同时,在建造、环境保护及自然能源的利用等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白领2005: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33节 建筑的永恒

《万科》周刊

贺承军

历史上那些宏大而坚固的建筑残痕,试图宣示永恒的意义。但这一宣示是矛盾而富于反讽性的,因为即使是埃及金字塔这种体量庞大、造型稳定、结构牢固的纪念性建筑,仍然抵不住时间打磨。四千多年,就磨成这样,再磨四千年将会怎样?永恒,到底是以多少年作为底限?

但在语言上,永恒或永久是有具体实用价值的。一个男人永远爱着一个女人,白头到老,就具有公认的永恒意义,即使他们死了,他们的永恒爱情,也通过精神与语言而传存。这种传存永久之道,即是人类精神通过神或上帝而取得意义。

反观建筑,因为它是通过无生命的物质以有形的体块堆积而成,则尽管其有形的生命会长久于人的个体生命,但建筑在精神和语言上的永久性,要脆弱得多,也充满歧义。这是人类以自我主观为中心设计的语言座标上,对一切非人类生命的物体的刻意编排。永恒的建筑,是人类可以崇拜也可以贬废的东西,因为它是人工造物。

人类以自身的需要,来定义建筑的永恒尺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工作,院里委派我和一位搞测绘的同事参加与天津大学的“湘西民居调查”合作项目。我们跋涉于湘黔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间。数小时的山路上时有野兽出没而见不到人,偶尔遇到一座简陋的凉亭或稍有人工痕迹的路边泉台,或一块甚不起眼的“石敢当”咒语碑,我们都欣慰不已。人工造物之渺少而亲切,在大自然中却昭示着一种永恒意义。

在大都市中,宏筑巨构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尽管建筑语言喧嚣纷繁,人作为个体置身其间,反觉麻木而陌生。那种给人启示和惊喜的建筑甚为难求,精神的支点很难找到人造物与大自然间的合适交汇场所。永恒的概念,就在大规模的无差异的人工环境中丧失了。而世俗行政力量对永久性建筑与临时性建筑之限定,更加诡谲不定。以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我们的城市命名它是永久性建筑,而以木头、塑料、油毯和帆布为基本材料的,被称为临时窝棚。与大规模的城市巨构相比,木头、油毯造的房子实在太渺小了。但恰恰是这种所谓窝棚,在继续履行着人类建筑的基本功能:遮风避雨,提供安全的居所。而那些宏构巨厦、豪宅成为炫耀性的场所,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人性的相对顽劣的那一面需求。只是现代哲学家们为这种顽劣性作了一番巧妙的修饰,将之披上“人类精神更高层次追求”那么一件外衣。

在炫耀性的场景中,永恒之辞光经常闪耀,但永恒的真义已逐渐衰变。从居住者对居住场所的关切度考量,其实临时性窝棚凝聚了更深切的人性需求。这就是在城市贫民窟中每天都在发生着的人类故事。从墨西哥城到巴西利亚,从新德里到曼谷,从北京到广州,贫民窟被城市当作罪恶的渊薮;而从旧金山到纽约,贫民窟的场景已经好莱坞梦工厂制作,打扮成富于幻想与冒险的地方。

贫民窟是暂时的,贫民窟是永久的。中国的城市边缘地带,以及与边缘地带紧密相连的广大乡村,贫民窟甚至成了“三农”问题中的重要部分。我常常站在城市豪宅与窝棚之间思索着这么一个问题:豪宅的居住者在幻想更换更大的豪宅,窝棚居住者想离开窝棚,两者之间有共同点吗?同一座城市的城市梦想是否包括了它们?那么,是谁在思考和追求城市的万年大计?没有任何人。可能,所谓万年大计,完全是个假问题。永恒建筑问题,已不存在于现代城市之中。

如此说来,经典的城市美学可能面临根本危机:人类不能对假问题作出回答,而只能对现实的真问题作出思考。设想城市美学的永恒形式不可能,而应当赋予人类现实的追求以永恒性,这是人类语言的圈套,也是语言的基本归宿;永恒建筑存在于广义的语言之中,而不可能有任何具体的形式。

这个思维之锁打开了,反而印证了另外一条真理:关注平民或贫民的建筑,那些形式存在短暂而意义深远的建筑,具有伦理上的永恒意义,而那些显现君主、教皇们意志的伟大建筑,形式上存在长久一些,却是一种虚假永恒性的显现。这就是当代中国建筑师们面临的最大困惑,由于往往求不到解,因而迷失在虚假的永恒之道上。

白领2005: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34节 住在街上

《万科》周刊

德源

以前我们是这样生活的:住在街上并且享受着街坊,享受着街道,享受着街市,似乎是很农耕的一种居住方式。不是吗?每当我们驱车经过村庄时,发现那里的人们就是不折不扣地这样度过每一天。

上世纪80年代末,有了小区,围上围墙,立刻进化升级,这里一般是干部的专属住区,是城市平民做梦都不敢想的所在。

小区,也就是小众的生活空间,讲的是地段的方便和矜贵,然后就是住家的身份、等级、资历,小区之小,可见一斑。小区代表了阶层生活的不同,是计划经济的居住体现,是福利分房的特殊福利。

小区持续至1990年代末,社区兴起,精致的围墙、欧式的立面、花园、会所、泳池、步行街,不一而足,商品时代降临到住宅产品上,社区建设成为发展商比拼内力的大舞台。

而将来,我们还要住在街上——说得好听点,是住在街区。

从小区到社区,再到街区,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居住进化论的真实体现。

生活在小区缺乏真正的安全和舒适,生活在社区却又缺乏真正的繁华和交流。如果是一个太大的社区里,你又正好住在靠里的位置上,你很可能会一次又一次打消“出去走走”的美好念头,因为,走出社区需要花你10分钟时间——更可能的是,走出大门,就是另一个属于车辆而非属于行人的街道。夸张一点讲,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生活集中营。

那么,住在街上的价值就显而易见了:一抬腿就是街道,有车来来去去,但是更有行人经过;街转角的小店是熟悉的档主,见面打个招呼;走去街对面的面包房买几件新出炉的面包,包起来带回家—— 一切都在步行几分钟里发生,简单却富有自由感。这就是住在街上的妙趣。

人车分流刚刚成为许多社区争相标榜的物业价值,禁止陌生人进入生活区域也已经成为了社区保障居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共同法则,住在街上岂不是要产生更多不安全因素,从而大大降低高尚物业的生活水准吗?正确的答案是:当下高尚物业的规划取向已经开始了OPEN化街区建设的全面探索,住在街上将会是未来最为重要的居住形式。

无论从横向的世界还是从纵向的历史来看,住在街上往往是富人居住圈落的典型特征。远的不说,单说近代中国最典型的居住区,就是享誉海内外的天津五大道。五大道是上个世纪初的租界区,德国、俄国、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各国建筑风情在这里集中展现,并且与本土文化产生了相互的融合与借鉴,成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