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出音调来,却可以使自己精神舒畅。一个人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即使不能像伏羲氏那样超脱,也可以像嵇康和阮籍那样逍遥自在。
    有一些人,经常把生活和事业对立起来,或为了事业不享受生活,或为了生活荒废了事业。一个健全的人,不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纪晓岚不仅在事业上有成,在生活上也有自己的追求和爱好。
    在当时人眼中,纪晓岚的行为方式颇为“怪异”,与常人完全不同。关于纪晓岚的生活方式,时人和后人的笔记中多有记述,称他“以肉为饭,无粒米进口”,说他“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一盘,熬茶一壶耳。”著有《恩福堂笔记》的英和曾亲见纪晓岚的仆人奉火肉一器,约三斤多,纪晓岚一边同朋友聊天,一边吃,一会儿便风卷残云全部吃光,这顿饭就算打发了。他精力过人。《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他“年八十犹强健如常,日食肉十数斤。”
    清代有名的文人中,大词人朱彝尊喜欢吃鸭肉,成为文坛佳话。而纪晓岚却恰恰相反,绝对不吃鸭肉,纵使名厨烹调,也从不下筷。他喜吃瓜果、精肉和茶。有二三斤精肉加上茶水,便是一顿美餐。
    纪晓岚平生嗜茶如命,几乎达到须臾不可离的地步。他尤好福建茶,据说晚年的纪晓岚非闽茶不饮。这大概是他在福建任学政三年养成的爱饮闽茶的习惯吧。十分巧合的是,乾隆帝也爱茶。他在晚年准备隐退,有的大臣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却笑着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既好饮茶,又爱作诗,于是效法古代文士,把文人茶会搬到了宫廷,这便是在重华宫年年举行的清宫茶宴。茶宴在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选吉日举行。主要内容,一是作诗,二是饮茶。最初人无定数,大抵为内廷当值词臣。以后以时事命题作诗,定为72韵,直接在宫内参加赋诗茶宴者78人,分8排,每人作4句。题目是乾隆亲自指定,会前即预知。但“御定元韵”却要临时发下,难一难这些词臣。诗成,乾隆随即赐茶并颁赏珍物,得赐者亲捧而出,以为荣耀。
    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纪晓岚几乎每年都参加。在恭和千叟宴诗中,纪晓岚自注:臣自早年以后,每岁皆蒙恩预宴。保存在文集中的唱和诗即有二十二首之多。而且,茶宴中以乾隆御制“三清茶”最为著名。所谓“三清茶”,即以松实、梅花、佛手三种烹茶,但并不放茶叶或奶茶。乾隆皇帝曾得意地在《三清茶诗》中谈及“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其诗云:
    梅花色不妖,
    佛手香且洁,
    松实味芳腴,
    三品殊清绝。
    松实,即松果中的籽肉,可以命宫监从御苑中300年古老松树上采集;梅花,即是腊梅,据北京气候恰在新年正月时含苞欲放,可由奉宸苑职掌花圃供奉;佛手,果实鲜黄色,香气浓郁,有理气和胃功效,是广东南部一带及藩国进贡宫廷的礼品。
    纪晓岚(恭和御制新正重华宫原韵):
    秘殿新年赏物华,松云栋牖胜仙家。
    才开鱼钥春先到,暇拂鸾笺兴倍赊。
    迎岁宫梅犹烂漫,向阳苑草早萌芽。
    拜飏惟视延洪寿,长此联吟此赐茶。
    对鸭肉,他总觉得腥秽难以下咽。有一次参加朋友的宴会,朋友不知道纪晓岚这一习惯,把一块鸭肉和一块瘦肉,夹进他的盘子里,他因说话没有注意,又是近视眼,没有看得真切。鸭肉吃下去,立即大吐。自此,他在宴会上特别小心。
    又一次宴会中,孙端人、董曲江、刘师退等人都在座,又端上了一道北京名菜:挂炉烤鸭,大家举起筷子,把话题转向了他。
    “贤契,鸭肉味美,为何不吃?”孙端人善饮,干了一杯酒,嚼着鸭肉,乐呵呵地说。“怕身上长鸭毛吧?”董曲江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拿纪晓岚取笑。纪晓岚只是笑而不答。他说不清为什么对鸭子讨厌,他只觉得自从听了那个故事以后,更加不敢吃鸭肉。
    那是他住在河间府东光城岳丈家期间,听人说,有一天深夜,人们被狗的狂吠声惊醒,起身察看,在朦胧的月光中,只见一户人家的屋顶上站着一个身着蓑衣麻带,披头散发的人,手中挽着一个大布袋,里面发出许多鸭子的叫声。
    那人沿着屋顶,由东家窜到西家,每到一家便丢下几只鸭子。第二天,那些得到鸭子的人家,有的贪吃,就把它宰吃了。结果那些吃了鸭子的人家,不出一年都有人死去。直到这时,大家才明白,那送鸭子的是一个凶神。
    这个故事,在幼年纪晓岚的脑海里印象很深,自此便更加讨厌鸭子。他把这个故事一五一十讲给正在吃鸭肉的孙端人、董曲江等听。
    董曲江正噙着一块鸭肉在口里,忙说:“照你这样说,口里这块鸭肉我也不敢吃了。”“那是迷信,”孙端人说,“是纪晓岚杜撰出来吓唬你们的。”
    尽管如此,大家吃鸭肉的兴致还是减了下来。刘师退提议就吃鸭肉之事,让纪晓岚作一首诗,以补偿扫吃鸭肉的兴致。
    纪晓岚笑着答应,沉思片刻,吟道:
    灵均滋芳草,乃不及梅树。
    海棠倾国姿,杜陵不一赋。
    馨香良所怀,弃取各有故。
    嗜好关性情,微渺孰能喻。
    爱憎系所遭,今古宁鹚骛。
    叹息翰墨场,文章异知遇。
    这就是在纪晓岚诗集中题为《解嘲》的诗。前四句把鸭子比成梅花、海棠,后几句说,尽管如此,还是各有所爱,喜欢的还是喜欢,不喜欢的还是不喜欢。前四句中的灵均指屈原,灵均是屈原的字,他歌咏过许多奇花异草,唯独没有写过梅花。杜陵是唐代诗人杜甫,他曾自称少陵野老。杜甫曾为百花赋诗,唯独没有歌咏海棠。纪晓岚以这两件事作为盾牌,来为自己不吃鸭肉开脱。回答得很巧妙。
    孙端人哈哈大笑:“亏你想得出,为不吃鸭肉还找到了根据。鸭子比成梅花、海棠,那它也太荣幸了。”
    “学生只是随便取意而已。”纪晓岚说。
    大家嘻笑了一番,方兴尽而散。
    此事应有所据,时人张维屏《听松庐涛话》说“西溟不食豕,纪文达不食鸭。自言虽良庖为之,亦觉腥秽不下咽。且赋诗云:‘灵均滋芳草,乃不及梅树。海棠倾园姿,杜陵不一赋’。”
    另外,纪晓岚平生不善饮酒,尝自述:“平生不饮如东坡,衔杯已觉朱颜酡。今日从君论酒味,何殊文士谈兵戈。”他不以不善饮为憾事,且将此同苏东坡相比,以为虽不能饮酒,却自有其旁观者的乐趣在。有诗谓:“仆虽不能饮,跌宕亦自喜。请为壁上观,一笑长风起。”
    除了饮食习惯怪异外,纪晓岚还是一位著名的烟客,而且烟量特别大,烟道颇为出神入化。《芝音阁杂记》说他的烟枪很大,烟锅亦绝大无比,每装一次,可自虎坊桥家中至圆明园,吸之不尽。因此京城人都称他为“纪大锅”,也有人叫他“纪大烟袋”。《清稗类钞》记载说:“河间纪文达公,嗜旱烟,斗最大,能容烟叶一两许。烟草之中,有黄烟者,产于闽,文达亦嗜之。”
    据说除了睡觉,纪晓岚烟管不离嘴。有一次在内廷值班,恰好乾隆皇帝突然召见。乾隆皇帝原本也吸烟,后患过几次咳嗽,接受御医劝告,不再酷爱此道,看见大臣吸烟,有时加以训斥。纪晓岚知道此事,急忙把烟管插入靴筒。谁知奏事时间很长,未熄的烟火继续燃烧,从靴筒冒出一缕缕青烟,而且烤焦袜子,烧着皮肤,乾隆皇帝见状,惊问:“纪卿袍间何故冒烟?”
    “这……”纪晓岚不敢回答,只有忍痛攒眉而已。
    乾隆皇帝命内监搜查,结果发现是烟管和纪晓岚烧焦的皮肤,乾隆皇帝大笑:“嗜好如此,其害足矣!”命纪晓岚作文述罪。
    说起写文章,纪晓岚劲头就大,立即写下《裤焚》一文,自我嘲笑一番。
    乾隆皇帝觉得有趣,这时不但不责怪他吸烟,反而赐他烟斗一个,准许他在馆吸烟。对此,纪晓岚洋洋自得。事后常对人自述头衔:钦赐翰林院吸烟。
    纪晓岚酷爱吸烟,大烟管是他心爱之物,可是有一次还是不慎丢失。家人都很焦急,尤其是他的爱妾明轩,忙着要去为他再订做一根,他连忙摆手:“别瞎忙,你们到京东小市场看看。”
    家人跑到出售旧货的杂货摊上,果然在那里找到这根烟管。
    明轩问他为什么猜得那么准,他狡黠地眨眨眼:“这东西旁人拿着没有用处,必须出手,京中没有第二枚,一露面不就可以找到吗?”
    明轩方才醒悟。
    纪晓岚有位亲戚王某,喜吸兰花烟,自恃烟量很大,要与纪晓岚比试。
    纪晓岚笑道:“先比比烟锅如何?”
    原来王某烟锅很小,不及纪的三分之一。王某不服:“以吸烟总量多少决胜负。”
    “可以。”纪晓岚似微笑地说。
    结果以一小时为限,纪的大烟锅吸完七斗,王的小烟锅才吸五斗,王某只好甘拜下风。纪晓岚烟量虽大,但自知烟技不高。他想起王士祯《渔洋夜谭》里写的周子畏,觉得自己是小巫见大巫。
    《渔洋夜谭》里写的周子畏,烟技十分可观。周在一间密不通风的房间里,将吸了半天憋在肚子里的烟,吐出来,显出各种形状。照地一吻,吐出一团烟,形状大如簸箩,再从舌根颚上一出齿际,则成一大幅。如是二三次,只见一蝙蝠飞向圈外,圈套蝠中,愈出愈多,真如月晕日环,幻化出千万个圈子,有的粘在壁间,有的消失在地上,有的贴在人的衣履上,套在人的脖子上,简直不可思议。
    更神的是用烟绘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有的胜似云彩,也有的如朋势,不一而足。
    这种种神妙奇观,纪晓岚最初将信将疑。但在乾隆二十三年五月,他的儿子汝佶在吴翰林家祝寿,亲眼见到座上有人表演类似的烟技,那吸烟人把嘴一张,口中吐出的烟雾形成两只仙鹤,再一呼,吐出一圆圈,形如大盘,双鹤穿之而过,往来飞舞。此情此景,纪汝佶记载详细。纪晓岚始信此中不虚。
    当然,纪晓岚嗜好吸烟,或许是时尚使然。因为吸烟在清代确实很盛行,不仅男人嗜好,就是闺中妇女也多好此习。康熙时人就有这方面的讽刺诗,如董竹枝云:
    不惜千金买姣童,口含烟奉主人翁。
    看他呼吸关情甚,步步相随烟雾中。
    《嘲女子吃烟者》云:
    宝奁数得买花钱,象管雕锼估十千。
    近日高唐增妾梦,为云为雨复为烟。
    乾隆时代,仍像康熙年间一样,士大夫以吸旱烟为时髦,妇女小孩皆手执一管,酒肉可以不食,惟烟不可少。客人来访,也以敬烟为先。有人作《咏美人吸旱烟》诗云:
    起卷珠帘怯晓寒,
    侍儿吹火镜台前。
    朝云暮雨寻常事,
    又化巫山一段烟。
    剪结同心花可怜,
    玉唇含吐亦嫣然。
    分明楼上吹萧女,
    新风声中引紫烟。
    可见耽于此道者的迷恋。
    纪晓岚所用烟斗不仅奇大,而且据说他吸的烟经过特别调制,除了烟草要优质外,还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密封蜡丸中,陈十年以上才能吸食。颜色有黑紫、老黄、嫩黄等,嗅之气味醇厚、辛辣,据说有明目、提神、祛疫、活血疗效。民间传说则更为神秘,说纪晓岚的烟壶只自己装,即使最心爱的妾明轩都不能沾手。以至京师传说,纪晓岚性欲奇强,与此烟中秘方有直接关系。流传在河北的一则民间故事还说,乾隆帝对纪晓岚的“烟道”十分佩服,曾愿“拜师”,其目的想窥知纪晓岚的秘方。但纪晓岚岂敢将天子收为“门生”,便赋诗一首,婉言谢绝。

方圆实战:在兴趣点上奠定人生丰碑

    一个人的事业如果能与兴趣结合起来,会感到乐此不疲,也会使事业如日中天,获得巨大成就。但如此幸运的人不多,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按说是一个苦差事,但这是他的兴趣和长处,因而能在繁忙中得到乐趣。
    乾隆二十八年(1773年)闰三月,编纂四库全书的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乾隆皇帝诏开四库全书馆。馆中首设总裁,总裁之下,设总纂、提调、总阅、总校、缮书、监造各处,分别在翰林院及武英殿展开工作。各部分的分校官、纂修官,计有三百多人,誊录员一千人,总共有四千三百多人参与其事。
    其编辑规模之庞大,恐怕应为‘世界之最’,虽非绝后,确是空前。这个编纂机构,其中有皇六子多罗傎亲王永容,皇八子多罗仪郡王水璇,皇十一子永瑆,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刘伦,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于敏中,武英殿大学士舒赫德,以及阿桂、英廉、程景伊、嵇璜、福康安、和⒉绦隆⑼蹼H华、裘日修等各阁领事、各部尚书,先后16人担任总裁官。副总裁官也先后有梁国治、曹秀先、张若、刘墉、王杰、彭元瑞、金简、董浩、曹文植、沈初、钱汝诚、李友棠等12人之多,但真正负责实际编纂工作的,是翰林院侍读纪晓岚、刑部郎中陆锡熊、太常寺少卿孙士毅三位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纂修分校,则由戴震主“经”,邵晋涵主“史”,周永年主“子”,纪晓岚主“集”。他们带领的纂修官总共有三百多人,其中像王念孙、朱筠、翁方纲、王太岳、姚鼐、卢文弨等,都是硕学通儒,一时名宿。他们校覆古籍,诏求天下遗书一万三千余部,厘定应刊、应钞、应存,依照经、史、子、集,分门别类,列成总目。前后用了近20年时间,《四库全书》最终告成。分别建“文渊”、“文津”、“文溯”、“文源”、“文汇”、“文澜”七阁,贮藏了十七万二千七百二十六册全书。把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典籍,几乎包揽殆尽,真称得上“汗牛充栋”,亘古奇功了。
    开馆这年,乾隆已经63岁,唯恐看不到《四库全书》的完成,又传谕采撷四库精华、编缮《四库荟要》,并分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