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二卷-中原逐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二卷-中原逐鹿-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路主力部队也以出敌不意的奔袭行动,向沈阳以西、以北地域穿插。
    按照“东总”的统一部署,12月15日,东北民主联军冒着零下30摄氏度严寒,
展开了冬季攻势。这一天,自公主岭地区出发的2 纵,在10纵之29师的协同下,突
然包围了法库守敌新7 军暂编第62师;7 纵向法库以南地区疾进,准备协同2 纵攻
取法库;第1 、第3 、第6 纵队主力分别插入新民、法库、铁岭、沈阳间,准备阻
击沈阳方向出援之敌;10纵主力进抵昌图、开原地区;4 纵首先奔袭歼灭辽阳、本
溪间分散之敌,吸引沈阳敌人的注意力,然后进至辽阳中地区,准备会同主力作战。
至此,冬季攻势拉开了战幕。
    我军突然包围法库,陈诚顿感慌乱,急令新6 军22师及新3 军于16日分别由铁
岭、沈阳出援,以解法库之围。
    东总当即决定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为求得在运动中歼灭国民党援军,首先歼
灭该敌于法库、铁岭间。遂命令2 纵及7 纵主力迅速转向法库东南,从翼侧进击援
敌;同时,命令3 纵立即迂回至铁岭附近,切断该敌退路。17日,2 纵第4 、第5 
师分别在法库东南之娘娘庙、沙后一带展开,向敌第22师发起攻击,击溃该师,歼
其二个营。但2 纵第4 师在攻击沙后所附近一个团的守敌时,由于轻敌大意,伤亡
900 余人,而未将援敌歼灭。此时,7 纵一部在法库以南大孤家子等地,歼敌新3 
军暂编第59师主力。
    东北民主联军的这一系列战斗行动,构成对沈阳敌军的严重威胁,将国民党军
注意力吸引到沈阳以西,以北地区。
    陈诚心急如火,如坐针毡。为解沈阳之围,20日急忙将长春、四平、开原、锦
州和辽南等地的新1 军、第71军、第53军、新5 军主力调往沈阳、铁岭、新民地区,
加强沈阳外围防御。这样一来,陈诚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法库方向。
    面对这一动向,“东总”断然改变围攻法库的计划,决心声东击西,出敌不意,
先打彰武,以调动分散敌人,造成在运动中歼敌的机会。
    为了保持一举拿下彰武,林彪、罗荣桓派8 个师的兵力进至沈阳西北石佛寺、
蛇山地区,阻击由沈阳出援之敌;以10纵第30师于昌图地区监视四平之敌;第28师
破袭铁岭以南铁路;以辽东李红光支队在开原以南佯攻中固火车站;另以4 纵主力
向沈阳西北郊逼近,辽东军区部队在辽南积极活动,以钳制辽阳之敌。
    12月22日,刘震指挥2 纵按预定计划包围了彰武,开始进行攻坚准备。从12月
23日到27日,2 纵基本上肃清了彰武的外围据点,逼近城垣。
    28日7 时30分,刘震下令对彰武城发起总攻。第5 师由城东南突击,7 纵第对
师由城西北突击。攻城部队集中66门野榴炮向城东南角轰击,第五师一部在炮火支
援下,仅用了5 分钟就顺利突破城防。第21师部队也相继突进城内。各部队进入纵
深战斗后,迅速穿插迂回,分割敌人,各个围歼。由于组织严密,步炮协同密切,
战斗5 个小时,到中午12时后,解放军攻克彰武,全歼守敌9000余人。
    在东北民主联军攻打彰武之际,沈阳国民党主力惧怕出援被歼,未敢轻举妄动,
使东北民主联军攻打彰武一举成功,取得了冬季攻势开始后的第一个较大胜利。
            42.诱敌出巢,再战告捷
    雪越下越大,仗也愈打愈大。
    12月23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电示林彪等:现时到解冰期尚有三个多月,在
此期内,如果我军只在许多战斗之间进行若干短时间的休息补充而不进行大休整,
则估计可能利用冰期歼敌灭大量敌人,可能使沈阳、铁岭、抚顺、本溪、锦州。葫
芦岛、秦皇岛等几个大据点之间的中小据点、广大农村及锦州以西、经北地区的全
部或大部归于我手。只要办到这一点,尔后就只剩下打大据点的问题了。
    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示,林、罗、刘决定在彰武战斗结束后,实施连续作战,
诱歼沈阳出援之敌。按照这一作战方针,除第2 、第7 纵队暂留彰武休整待机,利
用敌人的工事进一步研究攻坚战术,第3 、第6 、第10纵队仍于沈阳西北隐蔽待机
外,其他部队展开了捕歼分散孤立之敌的行动。
    12月29日,各部不待休整结束,立即开始新的行动,第7 纵队于沈阳西北万金
台歼敌第207 师一个团;为引诱国民党军出援,扩大战果,1 纵进至辽中地区活动
;4 纵袭入沈阳皇姑屯;8 纵、9 纵和冀察热辽独3 师等部奔袭敌孤立据点,相继
攻克北票、黑山、台安等县城及北宁路重镇大虎山。
    陈诚判断解放军主力已经分散,又获悉2 纵、7 纵留在彰武地区未动,误以为
东北民主联军彰武战斗伤亡重大,难以再战,遂于1948年1 月1 日从沈阳、新民、
铁岭地区调集5 个军15个师(占其东北兵力的将近一半),在近100 公里的宽大正
面,分三路沿辽河两岸呈扇形向沈阳西北出击,准备在新民、法库、沈阳之间寻找
我军3 、6 、10纵队决战,以驱逐东北解放军,保沈阳之安全,并解法库等据点之
围。
    陈诚这个举动,正中林彪、罗荣桓“引蛇出洞”和“调虎离山”之计,给解放
军在运动中歼敌造成了有利条件。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根据敌人的兵力部署,决
定迅速集中主力阻钳较强的右、中两路,歼击孤立、突出、战斗力较弱的左路新5 
军。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即将在辽西展开。
    5 日拂晓,新5 军主力尚未与右、中两路打通联系,即被东北民主联军合围于
公主屯及其西南地区。
    新5 军被合围后,军长陈琳达急电求救。陈诚令其改取守势,在原地固守三天,
以吸引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同时令右。中两路国民党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向西增
援,解放军第l。第4 、第10纵队阻敌于公主屯以东10余公里的辽河两岸。
    5 日下午,东北民主联军第3 纵队从南面,第7 纵队从西和西南,第2 、第6 
纵队从西北和北面,对新5 军展开进攻。激战一夜,将其压缩于公主屯、王道屯、
文家台、黄家山等狭小地域内。
    与此同时,阻援部队与援敌展开激战。此时正值严寒天气,气温最低达零下40
摄氏度。夜间部队在野外行军作战,伸出手来几分钟就冻得麻木,难以屈伸了,湿
手摸枪常被粘掉一层皮,即使穿大衣,棉鞋戴棉手套,在冰雪工事中隐蔽几十分钟,
也会冻得爬不起来。干部、战士在没膝深的雪中行军。作战,冻伤的人很多。在阻
击战斗中,指战员爬冰卧雪、忍受饥饿,顽强抗击了敌飞机、坦克、大炮的连续轰
击,打退敌人多次冲锋,少数阵地虽几次易手,但援敌始终未能前进,共歼国民党
军4000余人,保证了公主屯围歼战的胜利。
    6 日凌晨,我军继续猛攻。陈琳达率残部退守公主屯和黄家山。是令新5 军继
续抵抗,还是令其突围,陈诚犹豫不决,一直到6 日晚,才决心令陈琳达向沈阳突
围,但为时已晚。
    7 日晨,第2 、第7 纵队在炮兵支援下,向公主屯和黄家山总攻。据国民党史
书记载,“七日午前,军长陈琳达中将,亲率第195 师主力,向南突围,不料行至
黄家山以南之艾家屯,又遭匪埋伏截击,增援之国军,亦分别被阻,俱无进展,战
至7 日正午,新五军竟陷于覆没。”
    公主屯一战,我军全歼敌新5 军军部及M 个师,共约2 万余人。
    新5 军被歼后,其他两路援敌不敢恋战,仓惶东退到沈阳、铁岭去了。
            43.挥师南下,连拔三城
    东北国民党军在东北野战军的沉重打击下,一再损兵折将,丢城失地,陷入了
更大的困境。
    新5 军被歼后,吓得陈诚手足无措,星夜发电向蒋介石告急。蒋介石见东北战
场连连失利,十分恼火,于1 月10日亲飞沈阳,召开军事会议,追查失败原因,研
究东北人事安排与作战方针,商讨对策。
    蒋介石派陈诚到东北,意在挽救东北危局,没想到陈诚已黔驴技穷,回天无力。
更令蒋介石伤心的是,新编第5 军在公屯被歼,军长被俘,陈诚非但不承担责任,
反而将责任推到下级军官身上,要惩办第9 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和新编第6 军军长李
涛。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东北朝野,大肆攻洁,“杀陈诚以谢国人”之声不绝于
耳。
    陈诚深知自己抵挡不住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以治病为由请求蒋介石将
他调回南京。蒋介石看到陈诚继续留在东北,只能使局势更糟。这样,更换东北战
场主帅就成为当务之急了。
    蒋介石反复考虑,决定将范汉杰及其兵团所属整编第54师由山东调往锦州,并
设东北“剿匪总司令部”。蒋介石回南京后,于1 月12日致电廖耀湘,“惟望吾弟
益加振奋自勉,为各军之模范,须知东北国军乃以弟部为骨干”,故应“有难先当,
有急必援,先人后己。”同时,致电第207 师师长罗友伦:“此次在沈相晤,以时
间匆促,仍未能面询详情”,“尚望益自奋勉,雪耻灭匪,依照昨日会中指示,努
力发扬革命精神,时时以彻底执行命令,誓死达成任务”。蒋介石在一周反省录中
写道:“东北新立屯与沟帮子各要点相继失陷,共匪紧逼锦州,沈阳形势更形孤立,
国军若不积极出击,作破釜沉舟之决心,则沈阳20万之官兵皆成瓮中之鳖;故发致
各军、师长手书,望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以九死一生之志冲出一条血路。”
    1 月17日,国民政府明令设置“东北剿匪总司令部”,特派卫立煌为东北行辕
副主任兼“东北剿匪总司令”,执掌东北军务,东北行辕主任名义上仍由陈诚兼任,
以照顾陈的面子。2 月1 日,“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在沈阳正式成立。郑洞国、范
汉杰、梁华盛、陈铁、孙渡相继任副总司令,赵家骥任参谋长,彭杰如任副参谋长。
5 日,陈诚调回南京。5 月13日,国民政府明令免去陈诚参谋总长兼东北行辕主任
等各职。
    蒋介石决定派卫立煌去东北,是因为卫立煌论资历和声望,能够独挡一面;论
人事关系,像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廖耀湘这些人或是远征军时卫立煌统率过
的,或是过去卫的老部下,更重要的是卫立煌在美国军界获得好评,又刚从美国考
察归来。派卫立煌去东北,再合适不过了。
    当时一般高级将领诚惶诚恐,谈虎色变,对去东北人人视为畏途。卫立煌明知
去东北是跳火坑,但又感于蒋介石的知遇之恩和蒋答应调兵增援东北,而且表示
“万一战局失利,责任也不能由你来负”,乃同意“先去看看再说吧!”
    卫立煌上任后,一面加紧整肃军政,严令永吉、长春、四平之敌死守坚城,督
促沈阳外围之抚顺。本溪、铁岭、新民。辽阳等据点守军加强防务。一面又对恢复
国民党军在东北的主动权信心不足,准备不得已时放弃永吉、长春,收缩兵力确保
沈阳。
    在此形势下,东野决心继续实施冬季攻势作战方针,开始第二阶段作战。除以
一部包围法库、阜新外,进兵辽南,夺取辽阳、鞍山、营口,主力进至沈阳以南地
区打援。首先攻取沈阳的南大门辽阳,拦腰斩断中长路,切断鞍山、营口国民党守
军向沈阳的退路,然后逐次消灭之。攻打辽阳的任务交给了想啃硬骨头的第4 纵队
和6 纵,总兵力约5 万余人。
    1 月31日,在第4 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彭嘉庆指挥下,东北野战军第4 、
第6 纵队以5 倍的兵力完成对辽阳守军的包围。
    辽阳城,位于沈阳以南的中长铁路线上,是拱卫沈阳的重要据点。守军为新5 
军暂编第54师及“剿总”司令部、第52军、新6 军的部分留守人员,连同铁路警察
共约1。1 万余人,依托坚固城墙、外壕和城内重要街口地堡工事坚守待援。守军自
称为“铁打的辽阳”。
    经过周密部署和充分准备,5 日傍晚,4 纵和6 纵领导联名向各参战部队发出
6 日晨发起总攻的命令。
    2 月6 日7 时许,围城部队对辽阳城内守军发起总攻。总攻先在主突方向高丽
门打响。8 时半城墙被突破,4 纵队三个师像潮水般涌进古城。10时,6 纵队两个
师也从西边突人城内。由于缺乏坚固的纵深防御配置,在解放军五个师的强大突击
面前,国民党守军很快陷入混乱状态,真是兵败如山倒,纷纷缴枪投降。战至下午
15时30分,战斗胜利结束,全歼守军1 万余人。
    眼看着辽阳守军被歼,卫立煌虽在沈阳地区握有20万兵力,但惧怕出援遭歼,
踌躇徘徊,未敢轻动。
    辽阳被攻克后,鞍山、营口完全从“沈阳防卫体系”中分割出来了。守军十分
惊恐、动摇,欲撤无路,欲逃不能,进退维谷,只好依城固守,等待援军。
    为扩大战果,林彪、罗荣桓决定乘胜实施第二步计划,继续南进,夺取鞍山。
遂令4 纵、6 纵及所属的炮兵迅速南移,于2 月12日与原监视鞍山之敌的辽南独立
一师一起,完成了对鞍山的包围。
    鞍山守敌是第25师等部共1。3 万余人。鞍山与古城辽阳不同,是一座易守难攻
的现代化城市。其布局不规则,现代建筑物较多,四面环山,地形较为复杂,日本
时期就曾构筑了许多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国民党占领后,又在市郊的制高点、
制钢所和市中心广场等地,加筑了大量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工事,并沿市区加修圩墙、
壕沟,附设铁丝网等障碍物,并将神社山筑成能控制全市的核心阵地,形成了一个
点面结合的坚固、完整的城市防御体系。
    根据守军防御深长的特点,攻击部队都组织了第3 、第4 梯队,以备用在向市
内发展。
    2 月18日,解放军占领了鞍山外围据点,逼近城下,完成了攻城准备。19日6 
时许发起总攻。各攻击部队在炮火支援下,迅速突破敌防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