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会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原会战-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利用太原四周既设阵地线,实行依城野战,以阻敌前进,消灭其兵力,待后续兵团到达,再施行反攻夹击而聚歼之。兵团部署:
  1、第35军(第211旅、苇218旅),独立第1旅,第2旅,新编第3、第8、第9各团,第73师之一旅,及炮23团刘传衡团长指挥之炮21团、炮22团(欠第2营营部及第3、6连)、炮25团第1营,并由忻口开拔之第71师、独立第八第8旅等部,统归傅作义总司令指挥,布署太原城防。
  2、以黄副司令长官指挥之各部,在北营、赵家坡、张河村、刘家河及孟家井、上庄一带占领既设阵地;以卫立煌总司令指挥之各部队,在菜水坞、青龙镇、天门关一带占领既设阵地,统归卫总司令指挥,在太原附近准备依城野战。
  3、以达到黎城东阳关之汤恩伯军向榆次附近推进,俟敌攻太原时,在太原附近部队夹击而歼灭之。
  4、太原近郊并城周重要工事,由新编第6旅、独立第1旅之步兵一部及骑兵连担任警戒。
  阎锡山将其〃依城野战〃计划推出后,第2战区副司令黄绍竑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忻口和娘子关两方面的部队正在败退,恐怕在还没有占领阵地的时候就被敌人压迫到太原城边来。原有的国防工事并不可靠,万一那些部队站不住脚,被敌人压迫下来,前方许多人都混杂在像锅底的太原城区,其后果不堪设想。黄还认为,太原城固然不宜轻易放弃,但也不应以野战来支持守城,而应以守城来支持野战部队的休息整顿。即使守城部队都作了牺牲,以换取大多数野战部队休息整顿的时间,也是值得的。他主张将娘子关方面的部队(能掌握的只有孙连仲部和一些陆续到达的川军)撤至寿阳县铁路以南和榆次县以东的山地收容整理,并与第18集团军联络,从敌人侧后予以袭击;日军如向南进攻,则沿同蒲路东侧山地逐步撤向太谷、平遥。忻口方面的部队,除派一小部分守北郊既设工事警戒外,其余皆撤到汾河以西的高山地区整顿,并监视敌人,必要时侧击敌军。这样布置,从忻口、娘子关撤退下来的部队既可休整,也可牵制敌人攻击太原城,太原城内部队也可支援城外部队。
  晋绥军将领对阎锡山的计划自然没有什么异议,但中央军的卫立煌以及孙连仲均表示反对,而是赞同黄绍竑的意见。
  会议一直开到2日深夜一点多仍然没有结果,一些疲惫的将领甚至打起了呼噜,会场上也只剩下阎锡山与黄绍竑两人相持不下,最后,阎锡山明确表示:〃军队已经行动了,要改变也无从改变了〃。
  军事会议后,阎锡山即离开太原赴交城。实际上,阎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已将晋军主力调往临汾等地,因此对于〃保卫太原〃只能是画饼充饥,此时担任前线指挥的卫立煌6日下达了暂避决战、固守太原、主力南撤、待机回歼日军的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的下达,实际上改变了阎锡山的〃依城野战〃的作战方针,而使守卫太原城的部队成为孤军独战,极大地增加了守城的困难。
  后来局势的发展,也使阎锡山当初的的作战计划成为一纸空文。按照阎锡山的设想,由忻州退下来的部队在太原以北的黄寨、阳曲湾一线修筑的国防工事建立防御阵地,由娘子关撤下来的部队在太原东山一线建立防御阵地。但是,溃不成军的孙连仲部过早失守太原东山阵地,使东路日军直插太原侧背。蒋介石派遣的援军裴昌会师刚刚开到阳曲湾就仓惶退回,从忻口后撤的部队未及进入阵地,日军板垣师团即跟踪追至,于是纷纷由汾河西岸向南撤退,太原环城附近已经没有中国军队,阎锡山的作战计划废为一纸空文,依城野战变成了孤城独战。
  1937年11月4日下午,卫立煌由忻口撤退下来,进太原城和傅见面,卫立煌不主张空守孤城,认为现在依城野战,已不可能,只剩太原孤军守城,徒耗兵力,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不如改变计划,一同南下。但傅却表示:守土抗战,军人有责。野战军在,太原当然要守,野战军走了,太原还是要守。至于后果,现在考虑不了那么许多。最后傅在封城以前,将卫送出城外。卫立煌给傅作义留下〃相机撤退〃的手令后率领他的部队南撤。太原城中的居民也大多逃离了这座大难临头的城市。

//


作战会议上的分歧(2)



  周恩来深情地说:〃傅将军守城名将,是可信赖的。但抗日战争,是长期的战争,焦土抗战的主张是错误的;只顾一城一地的得失也是不足为训的。要着眼于争取最后的胜利。能争取时间就是胜利,能保存有生力量就是胜利。务请深思。〃
  傅作义深为感动。吩咐手下在封城的最后时刻护送周恩来出城。

//


守城部署捉襟见肘(1)



  当一切作战方案计划已经不可能更改的情况下,太原保卫战关键在于选定守城主将了,阎锡山一开始就看中了一向善打守战的傅作义;傅作义也当仁不让。在11月2日的高级军事会议上,当晋军将领缄默不语时,傅作义虽知其不可为,但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毅然请命:〃弃土莫如守土光荣,太原城我守!〃
  15岁时从家乡荣河考入太原陆军小学的傅作义,在1911辛亥革命太原起义中曾担任起义军学生排排长。从保定军校毕业后回到山西,为晋军屡建战功。1927年坚守天镇三个月,北伐战争中奇袭涿州,在奉军的包围下以不足万人的孤军死守涿州百日,为晋军赢得善守之名。1931年,傅作义将军开始兼任绥远省主席,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1936年领导绥远抗战,名扬全国。由于有着天镇、涿州两次成功的守城战例,无论阎锡山还是他自己,对保卫太原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11月4日,阎锡山率领第2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匆匆撤离太原。
  傅作义指挥直属部队第35军与晋绥军另二部第213旅、独立第1旅为守城部队;从娘子关和忻口撤退回来的部队,占据太原的东山、西山为野战部队;并决定忻口的防守部队于11月2日晚9时全线退却,转往太原的新位置。退却命令下达后,傅作义指挥的守城部队,于11月4日以前按照预定计划,全部撤回太原市区,当即按照城防部署进行防守工作。不料其他部队在撤退时,失掉掌握,纷纷向南而去。野战部队一去无踪,只剩下守城部队在孤城固守。
  傅作义的守城部队,计有步兵第35军的第211旅(旅长孙兰峰)、第218旅(旅长董其武)共6个团,原第61军李服膺部的第213旅(旅长杨维垣)2个团;第73师(代师长王思田)师部,新编独立第1旅陈庆华部3个团。炮兵有第21团李柏庆部,炮兵第22团刘倚蘅部(这些炮没有配备驮骡,不能移动)郝庆隆部和高射炮1个连。部队番号不少,但经过2个月的艰苦鏖战和严重损耗,实际兵员不过一万人左右,在周围几十里的太原城圈布防,就更显得捉襟见肘。又兼以上这些部队,大部是新编部队或拨补的新兵,而第35军本身,又因连续经过商都、平绥线、平型关、忻口几个战役,损失很大,元气已伤,当时每团平均只有约600人。将绥远调来的4个民兵团全部补充进去,才算基本满员。同时,傅作义对其他部队在使用上又多所顾虑,不那么得心应手,只好把自己的基本队伍第35军,悉数摆在敌人必攻的东城墙和北城墙上,硬着头皮打这一仗。
  守城部署为:北城从西北城角起:姚骊祥的新编第1团,第218旅的第435团(团长许书庭)、第420团(欠两营,团长李思温),第436团(团长李作栋)。东城从东北城角起:第211旅的第419团(欠一营,团长袁庆荣),第211旅的第422团(团长王雷震),第421团(欠一营、团长刘景新)。南城全面由杨维垣的第213旅布防。西城全面由陈庆华新编独立第1旅布防。炮兵分布在全城的各个炮兵阵地。关厢前进阵地:北关兵工厂由第420团团长李思温带2个营防守;东北城外黄国梁坟阵地,由袁庆荣团的张惠源营防守;东南城外郝庄、双塔寺阵地,由刘景新团的韩春富营防守;南城、西城外,由担任城防的杨、陈两旅,分别在太原火车站和汾河东岸派出警戒部队;第35军的骑兵连,放在汾河西岸,担任游动巡逻。其余部队,分别编为地区预备队和总预备队。
  城内也作了必要布置:先委派曾延毅为太原戒严司令,马秉仁为戒严副司令,指挥绥远宪兵第7、8两队,担任城内的岗哨、巡查,负责维持城内秩序。后又委派袁庆曾为关厢防守指挥官,指挥部由绥远撤退来的绥远省会警察局长张公量、督察长韩伯琴、民政厅科长高赓虞等组成,负责指挥督战任务。傅作义的总部设在原第2战区司令长官部内。总部院内有第35军特务连、宪兵第10队、保安警察第3队,负责总部的警戒。
  守城部队布署完毕后,傅作义下令准备在4日黄昏即行封闭城门。封城以前,傅作义曾集合部队作动员讲话。他说:〃我们要守住太原城,阻止敌人前进,才能掩护大部队和太原居民及物资安全转移。〃
  接着,他庄严地指出:〃今天就要封城,我们城里的官兵,就像活人躺在棺材里,只差盖盖子了。如果我们齐心协力守住太原城,就能把棺盖子给顶开了,大家就得救了。否则,棺材盖子就被敌人给咱钉死了。〃
  傅作义抬高嗓音,慷慨激昂地说:〃困兽犹斗,我们抗日军人,为何不能和敌人决死一战呢?希望弟兄们发扬为国家、为民族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努力杀敌,完成保卫太原城的光荣任务!我们必须坚决奋斗,尽到守土抗战的神圣职责!〃
  傅作义这话是表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给守城将士极大鼓舞。但另一方面,没想到激起了一些贪生怕死之辈的求生欲望,一些士兵和军官在封城前相继溃逃。据当年参加过太原守城战的绥远省警察局督察长韩伯琴回忆:〃当天晚上,不只士兵和下级军官有越城潜逃的,就连总部里傅作义的亲随中校副官尹绍伊,第35军上校处长李荣骅等,也都乘黄昏封城的空子,相偕出走。〃
  面对眼前的一切,傅作义感到一阵说不出的悲哀。他利用激战前的短暂宁静,给他大哥傅作仁留下了一封遗言式的信:

//


守城部署捉襟见肘(2)



  
  我奉命在平绥线担任前敌指挥,虽经国军浴血奋战,仍未能阻止日寇的疯狂进攻。目前战火已烧到太原附近,我已奉命担任太原城防司令,肩负保卫太原之责。
  须知此次对日寇之战是一次外御顽敌和保卫祖国之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兴衰。全国人民奋起抗战,人人有责。作义身为军人,更是守土有责,责无旁贷。
  作义自幼从军,戎马半生,只知为国为民,早置生死于度外,只要一息尚存,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为国捐躯,义无反顾。
  作义自幼在外,很少关心家务。俗话常说,为国尽忠就不能为亲尽孝,我看亦不尽然。须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次保卫祖国,亦就附带保卫家乡,或可兼顾忠孝两面,此点差堪告慰!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耿耿此心,有如日月,可以告慰国人矣!
  
  可见,此刻的傅作义已深知此战的结局,做好了与太原城共存亡准备。

//


惨烈的城墙争夺战



  从月初忻口中国军队退却开始,日军飞机对后方侦察,便日益频繁。11月5日,日军步兵已经迫近太原,做攻城准备。空军对太原市也开始了有计划的轰炸。太原城内,在5日以前,每逢敌机空袭,空防系统即发出空袭警报。从5日下午起,警报也变成哑巴了。
  11月6日上午9时,板垣师团进抵太原城东北,双方开始交火。日军随即从东、北、西三个方面包围太原城,陆续扫清了傅作义布署在城墙外围的守军。日军炮兵在飞机指示目标下,从四周高地向太原猛烈炮轰。在日军火力的集中轰击下,东北段城墙逐渐被打成缺口,崩落的碎砖土块在城下摊成斜坡,守军连夜封堵修复缺口。日军飞机还在这一天撒下传单,扬言将在次日早晨开始进攻,要求守军投降,第三方人员迅速出城等等,气焰嚣张至极。与此同时,潜伏在城内的汉奸敌特也不断展开破坏活动。
  兵工厂前沿阵地的李思温团长以2个营的兵力,依据早已构筑的坚固工事,对优势敌军的进攻,顽强抵抗,曾经击退敌人多次疯狂冲击。黄昏以后,奉令撤入城内。守黄国梁坟阵地的张惠源营,事前准备不够,受敌压迫,提前返回城墙主阵地。至此,北城和东北城角,就赤裸裸地摆在敌人面前了。
  11月7日拂晓,北城外的日军利用关厢建筑物,东门外北段的日军利用丘陵地带,分别接近城墙,开始了全面进攻,同时,还分兵绕过东城,向城南的火车站迂回;另一支日军则由汾河上游渡河,进出于城西的汾河西岸,企图对太原合围。其主力以步、炮、空联合作战,又向我东北城角猛烈进攻。经守军连夜修复的城墙缺口,很快又被敌炮敌机轰炸摧毁。战况极为激烈,城坡上敌尸成堆,大片黄土已经变成殷红色。守军也伤亡惨重。日军整天猛攻东北城角,伤亡很大,未得成功,很不甘心,又在黄昏时调集精锐,加大兵力,再次发动强攻。国民党城墙守军,全力阻击,终于在兵员伤亡殆尽,援军一时调集不来的时候,被日军一股(约一个营)突入城内,占领了小教场(东北城角以内地区)的炮兵营盘。这个炮兵营盘,孤立在北城墙下面,东西南三面都是平坦开阔的操场,在白天中国军队不易接近,日军也很难向外扩张,同时双方炮兵都不能发挥作用,双方就在对峙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天晚上,傅作义亲自登上城墙巡视,以激励士气。
  就在将士们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时候,第35军副军长曾延毅率领一些侍从来到大南门,命令守军搬开沙袋,从一个狭小的缺口中仓惶出逃。曾延毅既是傅作义保定军校的同窗,又是坚守涿州的患难之交,北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