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六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亡清兴六十年-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十七讲大寿降清|当时有一个退职的御史,叫方震孺,跟祖大寿说:“祖将军,辽西接连失地,你却驻兵在觉华岛,你应该带兵收复失地呀。”此时祖大寿还有点犹豫。方震孺慷慨激昂地跟他说:“祖将军,你如果答应我,我会以御史身份上奏朝廷,为你请功,帮你升官;你要不答应我,今天就用我的鲜血,溅到你的身上。”方震孺以死相谏,祖大寿很受感动,说:“好!我到宁远重整部伍,恢复士气。”

  北京祖大寿府邸原址

  祖大寿负责宁远城的营筑工程。但是,起初他认为宁远不能久守,因而在施工过程中监督不严,草率马虎。后袁崇焕又重新定城墙规制,由副将满桂、参将高见、贺谦,与大寿分督改筑,工程顺利竣工。后来,祖大寿在守宁远时立功,在宁锦之战中也立了功。





  我总结了一下,祖大寿共有四功四过。先说四功:

  第一功,宁远大捷。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围攻宁远,祖大寿守南城。后金军挖地道攻城。祖大寿和袁崇焕等婴城固守,发西洋大炮伤数百人。祖大寿在宁远大捷中立功。

  第二功,宁锦大捷。第二年五月,皇太极率军攻宁、锦。祖大寿同总兵满桂、尤世禄等率军,在宁远城外同后金骑兵拼杀,打退进攻,取得胜利。

  第三功,保卫京师。崇祯元年即天聪二年(1628年),袁崇焕任蓟辽督师,祖大寿任前锋总兵官,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锦州。崇祯二年(1629年),在北京保卫战中,祖大寿跟随袁崇焕千里入援,勤王京师。在广渠门、左安门两战中,祖大寿率军拼杀,立下功劳。

  但是,十二月初一日,祖大寿亲眼见到袁崇焕在平台被捕下狱,“股栗惧”(《清史列传?祖大寿》),既伤心又害怕。出皇宫后,朝廷命满桂总统关宁将卒,大寿不肯受其节制;又因辽军受到排挤与歧视,便带所部官兵掠山海而出关。

  祖大寿曾因败逃而依法当斩,孙承宗爱其才,密令袁崇焕救解,没有追究。祖大寿对孙、袁二人感恩戴德。至是,孙承宗再督师,派人抚慰,而且以袁崇焕狱中手书招之,大寿乃敛兵听令。

  第四功,收复四城。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后金军攻占永平、迁安、滦州、遵化四城,各留兵镇守。孙承宗檄祖大寿率兵入关。四月,祖大寿同总兵马世龙、杨肇基,副将祖大乐、祖可法等袭滦州,以巨炮击毁城楼。后金兵不能守,弃城出关。祖大寿在收复四城中立功,后仍驻镇锦州。

  以上为四功,祖大寿还有四过:

  一过,广宁之战败逃。

  二过,宁远筑城失职。

  三过,杀副将何可纲(下面要讲)。

  四过,两次失节降清。

  祖大寿为什么要降清呢?这还要从大凌河之战说起。二、大凌被围

  崇祯四年即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祖大寿督关外八城兵夫,筑大凌河城,以护卫锦州城,但未完工,皇太极就率军包围大凌河城。

  皇太极为什么要攻打大凌河城呢?因为他先攻北京不克,复占京东四城——永平、迁安、滦州、遵化,也没有守住。下一步的军事进攻目标定在哪里?攻关宁锦防线,他心有余悸。再进攻北京,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皇太极选择一个离沈阳最近、而又是明军防守最为薄弱的环节——大凌河城。

  大凌河城在锦州北面,是锦州前卫屏障,因临大凌河而得名。大凌河城东距沈阳440里,西至松山堡40里,至宁远140里,距山海关340里。这时大凌河城已经是三建三毁。崇祯四年(1631年)七月,明前锋总兵祖大寿,以孙定辽、祖可法、何可纲等为其副将,率军运粮建舍,版筑大凌河城。

  明军修筑大凌河城,受到后金的密切注视。后金不断派遣哨探,前去打探消息。经过3个月,14次侦察,皇太极才下决心进兵,乘工程未竣工之机攻打大凌河城。他说:“闻明总兵祖大寿与何可刚(纲)等副将十四员,率山海关外八城兵,并修城夫役,兴筑大凌河城。欲乘我兵未至时竣工,昼夜催督甚力,因统大军往征之。”(《清太宗实录》卷九)

  崇祯四年即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极派兵从沈阳出发,向大凌河城进军。此时明大凌河城驻军,有官兵1。4万人,夫役商民约1万多人,全城共计约有3万余人。守将祖大寿所部皆精锐,配备大炮,防守甚坚。但该城动工兴建时间较短,雉堞仅修完一半,城中粮秣储备不足,后金大军骤至,仓促闭门御守。

  八月初六日,后金军分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讬、阿济格等率兵2万,经义州,屯驻于锦州与大凌河之间;一路由皇太极亲率主力,经白土厂(场),趋广宁大道,兵临大凌河城下。同时,将新铸40位红衣大炮运往大凌河。

  半年之前,即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后金仿造明朝从西洋引进的红夷大炮,第一批共40门,在沈阳造成,皇太极定名号为“天祐助威大将军”,并将红夷大炮改称“红衣大炮”。满洲从此开始造炮。





  皇太极鉴于宁远、锦州攻城失败的惨痛教训,不再驰骑攻坚,而是施行“围城打援”的作战方略:“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围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清太宗实录》卷九)

  皇太极命环绕大凌河城四面掘壕筑墙:第一道,掘壕深宽各丈许,壕外筑墙,高丈许,墙上加以垛口;第二道,在墙内距五丈余地掘壕,宽五尺,深七尺五寸,壕上铺秣秸,覆土;第三道,在各旗营外周围挖掘深宽各五尺的拦马小壕。层层包围,严密布防,大凌河城与外界完全隔绝。

  在这种情况下,祖大寿不肯束手待毙,于是组织突围。皇太极率军四面包围大凌河城,部署两黄旗在北面,两蓝旗在南面,两白旗在东面,两红旗在西面。南城的战斗打得最激烈,为什么呢?因祖大寿企图从南面突围,以回锦州;明朝援军也是从南面来增援。皇太极派他的哥哥莽古尔泰,还有济尔哈朗守南城。因部众损失最大,莽古尔泰大发牢骚,请求皇太极予以调换。皇太极很不高兴,莽古尔泰也非常生气,竟然冲着皇太极就要拔刀,后被众贝勒制止。事后莽古尔泰也觉得失礼,晚上来到皇太极大营,以白天饮酒过量狂言失态向皇太极请罪,遭到拒绝。不久,皇太极借故把莽古尔泰囚禁起来,后来莽古尔泰暴死。这样,“四大贝勒”就少了一个。

  从八月初十日到九月十九日,祖大寿先后组织了四次突围,均失败。同时,后金军用红衣大炮轰击大凌河城,摧毁城上雉堞、敌楼。祖大寿闭门待援,不再突围。这时,大凌河城已经被围困一个多月了。

  大凌河的紧急军报,报到锦州。大学士、督师孙承宗抱病驰赴锦州,派遣团练总兵吴襄、山海总兵宋伟与辽东巡抚丘禾嘉合兵前往救援大凌河城。而后金军在围困大凌河城的同时,早已分兵设伏,阻截援兵。明军曾四次救援,后金军则四次打援。在大凌河城外,增援与打援,双方战斗,异常激烈。其中,战斗规模最大的、最激烈的是第四次。

  九月二十四日,明军第四次增援大凌河城。明太仆寺卿、监军张春,山海总兵宋伟,团练总兵吴襄,率4万多马步兵,由锦州城出发,往援大凌河城。二十七日,两军接触,明总兵宋伟、吴襄见后金军不战而退,以为怯懦,更由于急着增援,于是命令四更起营,直趋大凌河。两军交战,“火器齐发,声震天地,铅子如雹,矢下如雨”。后金军纵骑冲锋,前锋兵多死伤。宋伟与吴襄不能配合,各自为战。皇太极指挥左翼军逼攻吴襄大营;并以佟养性炮兵发大炮,放火箭,轰击其营。吴襄营毁,失利先走。宋伟营势孤。后金右翼军来攻,冲入宋伟军营垒,明军遂败,兵溃逃遁。后金军预设伏兵,截住吴襄军与宋伟军的归路,明4万援军尽被歼灭。监军张春、副将张弘谟等33人被擒。

  皇太极打败明援军后,集中心思,加紧逼诱,逼迫祖大寿投降。三、大寿降清

  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战的目的是:招降祖大寿,摧毁大凌河城。后金打败明增援大凌河城的4万大军,为实现其上述目标准备了重要条件。

  皇太极从八月十一日开始,先后五次发出招降书,劝祖大寿投降,都遭到祖大寿拒绝。他说:“尔不必再来,我宁死于此城,不降也!”(《清太宗实录》卷十)

  大凌河城中的军民,从八月初六日被围,到十一月初九日皇太极进城,其间被围三个多月。本来,大凌河城正在筑城之中,并未正式部署固守,城中粮秣、柴薪、枪械、火药等,都没有做长期储存准备。因此,大凌河城内的官兵、夫役、商人、军马等,碰到的最大困难是粮秣与柴薪奇缺。

  祖大寿的解决办法:一是突围,但四次突围,均遭失败;二是待援,但四次增援,也遭失败。祖大寿面临的困境是:突围不成,援兵不至,弹尽粮绝,战马倒毙。出城采薪者,饿得走不动路,被后金军抓获,说城里原有马7000匹,现剩下不到200匹,能骑的不到70匹。祖大寿疏奏:“被围将及三月,城中食尽,杀人相食。”(《崇祯长编》卷五二)后金也记载:“明大凌河城内,粮绝薪尽。军士饥甚,杀其修城夫役及商贾平民为食,析骸而炊。又执军士之羸(léi)弱者,杀而食之。”(《清太宗实录》卷十)到最后,大凌河是什么局面呢?史书记载说:“大凌自八月初六日受围,直至十一月初九日始溃,百日之厄,炊骨析骸,古所没有。”(“明宫档案”)百日之间人肉几乎吃光,用骨头点火做饭,这种困难的局面自古无有。





  皇太极乘大凌河城内危机,加紧连续发动政治攻势。因不能派使臣进城劝降,就把信捆在箭上射进城。祖大寿为了尽量拖延时间,也有回信,回信也是绑在箭上从城墙射下去,就这样来回通信。后来,皇太极又派投降的汉官到城下喊降。

  十月十四日,皇太极再遣俘获的明参将姜新前往招降祖大寿,是为皇太极第六次招降书。这一次,祖大寿率众官出城,与姜新揖见。祖大寿遂遣游击韩栋与姜新同到后金军大营,觐见皇太极。当晚,皇太极遣巴克什达海、库尔缠与姜新,复送韩栋入大凌河城。二十三日,皇太极命系书于矢,射入大凌河城内,是为第七次招降书。祖大寿养子祖可法向皇太极请进北京、山海的奏本

  此书重申:“或因误听尔官长诳言,以为降我亦必被杀。夫既降我,即我之臣民,何忍加以诛戮!况诱杀已降,我岂不畏天耶!”祖大寿令张存仁口诵皇太极来书。当夜三更密遣刘毓英约张存仁到南门城楼内,两个人密谈有关事宜。史书没有留下记载,根据其他材料推断,两人谈的可能是投降条件。此时祖大寿降志始决,并由张存仁书写回书。二十五日,祖大寿令他的义子泽润,把两函书信系在箭上,自城内射出。请皇太极令副将石廷柱前往亲与面议。石廷柱是个汉人,曾为后金造过红衣大炮。二十六日,后金副将石廷柱、巴克什达海、库尔缠、觉罗龙什、参将宁完我等到南城下,遣阵获千总姜桂入城。不久,姜桂同游击韩栋和一个随从出来。韩栋说:“我祖总兵欲石副将过壕,亲告以心腹之语。”经过一番周折,商定只石廷柱一人入城,与祖大寿相见。祖大寿提出:“惟惜此身命,决意归顺于上。然身虽获生,妻子不能相见,生亦何益?尔等果不回军,进图大事,当先设良策,攻取锦州。倘得锦州,则吾妻子亦得相见。惟尔等图之。”石廷柱等回去后,诸贝勒问留在后金军中祖大寿的义子祖可法为何不降。回答道:“永平兵民,若不加屠戮,则天下之民,闻风归顺。因屠戮降民,是以人皆畏缩耳。”虽有归顺之意,但一时难于决断!且祖总兵表示:“我等宁死城中,何为使妻子罹祸也!”于是后金派石廷柱等,祖大寿派祖可法等,就祖大寿降后“锦州或以力攻,或以计取”事宜,进行密商。二十七日,祖大寿遣使告知皇太极:“我降志已决!至汗之待我,或杀或留,我降后或逃、或叛,俱当誓诸天地。”他还提出:“我欲令一人,潜入锦州,侦吾弟消息,倘被执讯,诘出虚实,为之奈何?我亲率兵,诈作逃走之状何如?”(《清太宗实录》卷十)

  二十八日,大凌河城内各官,皆与祖大寿同谋归降,惟独副将何可纲不从。祖大寿做了一件对不起生死与共僚友的愧疚之事:

  大寿执之,令二人掖出城外,于我(后金)诸将前杀之。可刚(纲)颜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城内饥人,争取其肉。(《清太宗实录》卷十)

  关于何可纲之死,他们编造假材料奏报:“初未溃前一日,凌城食尽。副总兵何可纲语大寿曰:‘子可出慰阁部,我当死此!’自为文以祭,遂死之。”(《崇祯长编》卷五一)后来明廷了解了情况。直隶巡按王道直疏奏:“凌河之困,独副总兵何可纲,大骂不屈,死无完肤。其正气万夫不惴(zhuì),而忠心千古为昭。”(《崇祯长编》卷五三)

  祖大寿杀副将何可纲后,派人到后金军大营。双方盟誓。皇太极等誓曰:“凡此归降将士,如诳诱诛戮,及得其户口之后,复离析其妻子,分散其财物、牲畜,天地降谴,夺吾纪算。若归降将士,怀欺挟诈,或逃或叛,有异心者,天地亦降之谴,夺其纪算。”祖大寿等誓曰:“祖大寿等,率众筑城,遇满洲国兵,围困三月,军饷已尽,率众出降,倾心归汗。”(《清太宗实录》卷十)

  盟誓天地后,当用何计,以取锦州?当夜,祖大寿亲到后金大营,皇太极张灯列炬,出幄迎接。祖大寿要跪,皇太极不让,双方行抱见礼。入帐后,祖大寿说他的妻子在锦州,请为内应,里应外合,共图锦州。此事,史载:“大寿言妻子在锦州,请归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