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澳洲史-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金汉改变了先西后东的战略方针,即把东欧战场作为1915 年的主攻矛头所
向,因而俄军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土耳其对协约国宣战之后,俄军处
于腹背受敌的境地,所受压力更大。
此外,英法联军在制定1915 年作战计划时,于1915 年1 月向俄军最高
统帅部提出要求,要求俄军在东欧战场上采取积极行动,以减轻西欧战场上
的压力。俄军最高统师部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考虑到自己所承受的压力愈
来愈大这一严酷格局,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附加条件,基本点是要求英法联军
必须在达达尼尔海峡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减轻自己的压力。
实际上,英国最高军事当局早在1914 年12 月就制定了在西亚采取军事

行动的计划,其要点为:英法联军强行通过达达尼尔海峡,炮轰君士坦丁堡
(今伊斯坦布尔),目的是削弱土耳其的军力,解除对苏伊士运河的危险和
减轻对俄军的压力,并打通通往巴尔干和俄国的通道和切断土耳其同德奥的
联系。因此俄国的要求正中英军总参谋部的下怀。英法军事当局还认为,如
果西亚战场进行得顺利的话,意大利会加速脱离同盟国而站到协约国方面
来,这将是协约国的重大胜利。英法同俄国的这一协约在3 月末4 月初做出
了最后的决定。
在2 月,英法就调集大批海军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从此开始了著名的达
达尼尔海峡战役。英法两国参加的海军力量是:11 艘战列舰、1 艘战列巡洋
舰、4 艘轻型巡洋舰、16 艘驱逐舰、7 艘潜艇、1 艘携带6 架水上飞机的水上
飞机母舰、21 艘扫雷舰、1 艘炮舰以及大量辅助性船只,其中战列舰和战列
巡洋舰编为三个中队。该战役先由英国海军中将卡登指挥,后因卡登患病,
改由海军中将德·罗比克指挥。
达达尼尔战役从1915 年2 月起到1916 年1 月9 日止,近11 个月,整个
战争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915 年2 月19 日到3 月18 日为第一阶段;3 月
18 日到1916 年1 月9 日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中,英法海军强攻达达尼
尔海峡,遭到惨败。澳新军队没有参加强攻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仍在开罗附
近进行军事训练。在第二阶段中有两次大的战斗,一次是4 月25 日派陆军进
攻加里玻利半岛,以便从背后占领土耳其的炮台,控制海峡,使舰队易于突
破性地穿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马尔马拉海,占领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
二是8 月6 日再派几个陆军师强行在苏拉夫湾登陆。这两大战斗,澳新军队
都参加了。
4 月1 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远征军接到停止一切休假的命令。这一
命令是根据1915 年1 月,帝国战时内阁决定澳新远征军调往近东作战而下达
的。4 月3 日,澳新军队乘火车到达亚历山大港,然后改乘船奔向达达尼尔
海峡,参加了加里玻利登陆战,一直打到1916 年1 月9 日澳新军奉命撤退,
乘护航舰队的船只返回埃及。
英国军事当局原拟把澳大利亚远征军分散到英军各部去作战,遭到澳军
总司令布里奇斯将军的坚决反对,因而澳军保持了一个整体。不幸他在达达
尼尔海峡战役中阵亡,其职务由澳大利亚将军伯德伍德继任。伯德伍德担任
澳大利亚远征军司令达三年之久,后受命担任英军第五军军长。在指挥澳军
方面,怀特将军立有汗马功劳,对澳军的改组、作战计划的制定、指挥加里
玻利登陆战以及后来胜利撤退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澳新军在达达尼海峡战役
中,统一由英国名将汉米尔顿指挥。
在近东战争中,澳军英勇顽强作战,可与英法军相媲美,因而牺牲颇大,
澳军伤亡达2。66 万人,新军也伤亡7500 人。澳新远征军为帝国做出如此巨
大的牺牲,但同时也锻炼培育出一支具有英勇善战传统的强劲国防军。不仅
大大地提高了澳新军队的声誉和地位,而且还提高了澳新两国的声誉和地
位。因此,加里玻利登陆日“4 月25 日”就成了澳新军团的纪念日。到这一
天,澳新人民都要举行纪念性活动,甚至连英国人也都要在这一天举行纪念
活动,因而“4 月25 日”就成了澳新两个民族的崇高的象征,称之为“安萨
克日”①。
① 安萨克,系英文ANZUK 之音译,即澳新军团之意。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惨败,引起了英国国内和国际局势的剧烈的震动,
首先导致了英国海军参谋长费希尔海军上将、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的辞
职,因为他们,尤其是丘吉尔是这次战役的狂热的鼓吹者。在国际上导致了
保加利亚决心加入同盟国(1916 年10 月14 日),同时在意大利引起了支持
中立观点的人的活跃。
英法联军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损失惨重,仅兵力,两国损失16。4 万
人,此外还损失多艘舰船。土军损失亦十分惨重,兵力损失为18。6 万人,许
多军事设施被摧毁。英法联军指挥部决定于1916 年1 月9 日撤军。
伦敦总参谋部决定把澳新军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骑兵留在埃
及和亚洲,以打击土军,保卫苏伊士运河;另一部分,主要是陆军,调往欧
洲西部战场,即调往法国,配合英法联军作战。实际上,达达尼尔海峡战役
是澳新军队在后来欧亚战场大显身手的一个前奏曲。
留下的骑兵先于1916 年在肖伏尔将军统帅下参加了叙利亚——巴勒斯
坦战役,后来于1917 年又在艾伦比将军的指挥下参加了加沙战役。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结束后,德国最高统帅部决策人法金汉说服了土耳其
统帅部首脑恩维尔,要他在1916 年对埃及发动一次进攻,目的有二:一是把
更多的英军牵制在那里;二是借机破坏苏伊土运河运输线,在经济上打击英
国,切断它同南亚和澳新的联系。土军统帅部迅速组建了一支远征军,其中
包括土军两个师和一个德奥技术炮兵队。英国为抗击土德奥联军和确保苏伊
士运河区的安全,在这里布署了三个步兵师、澳新骑兵师和一个英军骑兵旅,
此外还有9 艘大型军舰和6 艘驱逐舰。英澳新联军首先从运河区向东延伸15 
—30 公里后采取了固守阵地的战略。
土德奥联军由德军中校克雷斯指挥向运河区方向进攻,到1916 年8 月初
便接近英澳新联军阵地。8 月4 日,克雷斯所部发起猛攻,遭到英澳新联军
的顽强抗击,因而惨败,损失兵力达13 
之多,被迫撤退。英澳新联军当即
乘胜反攻,争夺焦点是阿什城,但进展缓慢。1916 年12 月28 日,土军在强
大的攻势下被迫撤离该城,英澳新联军遂取得胜利,史称“巴勒斯坦战役”。
巴勒斯坦战役的胜利,鼓舞了英澳新联军。这时帝国军事当局企图于
1917 年在巴勒斯坦战场上占领更多的领土和进一步打击土军,故采取继续向
前推进的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占领加沙市及其东南40 公里的比尔谢巴市。英
澳新联军曾在1917 年3 月26 日至4 月19 日发动攻势,遭到土军顽强反击,
伤亡很大,一度停止进攻。英澳新联军经过长期休整与准备后,于10 月份又
重新开始进攻。指挥新进攻的是新上任为帝国联军司令的艾伦比将军。经过
艰苦战斗,11 月1 日,英澳新联军占领比尔谢巴市,11 月17 日又占领雅法
市,12 月9 日占领加沙市,从而又取得了加沙战役的胜利。
澳新军团在这两次战役中表现十分英勇,为保卫苏伊士运河区的安全与
畅通,为最后击败土耳其军队做出了巨大贡献,屡立战功。在西欧战场上的
澳新军队也做出重要贡献。
1916 年初,帝国总参谋部决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陆军调往法国战场。
3 月19 日,第一批军队到达马赛,后又调往法国北部战场。澳大利亚部队由
于英勇作战,一直被认为是协约国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获得极高的声誉。
驻马赛的英军司令在谈到澳大利亚部队时写道:“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桩行
为不端或不守纪律的事件。”澳新军团参加了法国战场上许多著名的战役,

如索姆河战役、伊博尔战役、帕斯什达勒战役、布耳库尔战役以及维累—布
通诺、艾伯特等战斗。在突破兴登堡防线战斗中,这一兵团也表现了英勇善
战和顽强精神。
此外,澳大利亚海军也参加了欧战。“澳大利亚号”战舰与巡洋舰“悉
尼号”、“墨尔本号”均被调往北海一带,在那里同英国舰队一起监视和封
锁德国海军。在地中海水域也有澳之驱逐舰参加作战。此外,在印度洋上、
马来亚海峡各地,澳大利亚的潜艇经常在那里出没,十分活跃,打击敌海军。
澳大利亚国内的民兵发挥了保家卫国的作用,他们负责驻守沿岸,守卫
码头,看管被拘留的敌国分子和保护军事设施,为维护国内安全做出了巨大
贡献。
在整个大战期间,澳军始终保持着五个师的编制,入伍士兵达416 809
人,送往欧亚非战场上作战的人数达331 781人。到战争后期,尤其是在1918
年,几乎所有的参战国,兵源都已枯竭,而在各交战国又弥漫着厌战情绪,
澳大利亚亦如此。在这样条件下,离战场有半个地球遥远,而人口不足500
万的澳大利亚竟能派出33万多的部队到海外作战,并能坚持四年,这确实是
澳大利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澳军伤亡的比例也是很大的,阵亡者为59342
人,受伤者达152 171人,伤亡合计是出发人数的64。98%,是帝国内各国军
队伤亡人数比例最高的。澳大利亚入伍人数占男人总数的13。43%,英国为
22。11%。
从1914—1919年,澳大利亚耗用战费达3。64亿英镑,此外花费在年金、
遣送归国费、伤员、战债利息以及归国士兵补助等项达2。7亿英镑左右,两
项合计达6亿英镑,以500万人口计,战时财政损失人均近130英镑。这个
数字是相当庞大的。
三、大战时期国内的政治状况
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澳大利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基本上是稳
定的,但这不是说没有任何波动。政治上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因征兵问题引起
的种种政治问题。经济上由于联邦政府采取了一些与传统经济政策不同的新
政策,使经济波动程度和范围不十分剧烈和宽广。比较而言,经济状况优于
政治状况。
到1916年,英军在法国战场上和近东战场上兵力损失巨大,几达百万,
澳大利亚军队伤亡人数亦猛烈增长,同时德国海军进行无限制的潜水艇战,
封锁了英国,切断了同其他国家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帝国内阁要求殖民
地和自治领提供更多的兵力和军用物资,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提供更多的兵
力。为此,英国政府邀请休斯总理访问英国和法国,以了解英法两国的实际
困境。
1916年3月,休斯出访英国。他在英国出席了帝国会议,英国首相还邀
请他参加帝国战时内阁会议,复又选他作为帝国代表参加巴黎国际经济会
议。无论在英国或法国,这位澳大利亚总理受到了热情的欢迎。休斯在法国
视察战场时,英澳士兵亲切地称他为“澳大利亚小兵”。英国的这些做法,
显然是要求休斯在兵力问题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同年8月,休斯返回澳大利亚,从他在阿得雷德登岸起,澳大利亚因征
兵问题开始了分裂,首先是工党内部的分裂。他回国后极力宣扬效忠帝国,
提出必需增加兵力、军需品和粮食。他认为每月必须提供16500名士兵,要

达到这个数字必须实行征兵制,也只有做到这一点,在战后,澳大利亚才会
有更多的发言权。
但是,休斯领导的工党是一个一贯坚持反对征兵制的,反对澳大利亚士
兵到海外服役,并视英国为帝国主义国家。因此,他深知推行义务兵役制会
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他回国后关于征兵制言论已开始引起其党员的不满。
休斯提出一个办法:说服议会就义务兵役制问题举行公民投票,而不是利用
议会的多数强行通过义务兵役制法案。他的这一行动立即引起极大的反响。
首先,工党群起反对,当然也有不少的人支持征兵制。一些主张推行义务兵
役制的组织纷纷建立,甚至一些头面人物出来为他的主张拍手称好,如新南
威尔士州的天主教大主教凯利博士以及该州工党总理霍尔曼。报界也纷纷发
表文章和消息支持征兵制。这鼓舞了休斯下决心就义务兵役制问题举行全国
公民投票。促使他下决心的另一因素是,自1916年6月以后,志愿参军人员
日益减少。
面对这样的局面,休斯遂于1916年9月1日召集参众两院主要议员举行
秘密会议,研究如何确定征兵政策。会上决定了两项:向国会提出义务兵役
制建议;该建议经议会通过后再交付人民表决。他的这一行动又立即引起工
党的强烈反时。工党议员在墨尔本议会工党会议厅举行了会议,会上议员劳
利森攻击了休斯,他说:“总理作为党的领袖已不再享有党的信任,兹宣布
主席的职位悬空。”休斯愤然离开会场,离开会场的还有4名阁员和26名党
员,工党从此开始了分裂。在墨尔本出版的《守卫报》当即指出:“工党已
经拔枪自杀了。”接着工党采取了最严厉的手段,将以休斯、华森、斯宾塞、
皮尔斯这些著名的工党领袖为首的一批党员开除出党,并且号召人民投票反
对义务兵役制。休斯等人退出工党后,率其同党在1917年1月同自由党领袖
库克谈判,不久休斯及其同党与自由党遂合并组成澳大利亚一度势力最大的
国民党。工党极大地削弱了,以后有十三年未能重掌政权。
休斯政府不顾来自反对派的压力,仍按原决定举行公民投票。1916年10
月28日举行全澳公民投票,要求18—44岁的男子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在
这次严重的非常状态中,你是否赞成为加强对外作战力量而采用义务征兵
制?”投票的结果使休斯政府大失所望,投赞成票的为1087 557人,投反对
票的达1160 037人,反对者比赞成者多72480人。投反对票最多的州有昆士
兰、南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即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