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伴舞。他们的舞蹈类似澳洲大陆上的。还有歌唱狩猎和战争的歌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塔斯马尼亚人创造自己的文化,尽管是原始文化。
第三节建国后澳大利亚多元的民族文化
一、二战前的文学艺术
随着澳大利亚民族国家的出现,澳大利亚的民族文化也形成了。自1901
年建国到70 年代,澳大利亚使自己的文化逐步完善和繁荣起来,这反映了澳
大利亚民族国家的成熟程度。建国初期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就是这种民族文
化完善和繁荣的最初阶段。
这一历史时期(1901—1939 )文化上的最大成就是音乐、绘画和文学。
以音乐言,逐步摆脱了英国的控制与垄断,向民族化、即澳大利亚化方向迈
进。如1906 年,音乐家艾伯特·齐尔门组织了墨尔本交响乐队;1908 年另
一个著名音乐家W·A ·奥查德领导建立了悉尼交响乐队;1916 年,为了培养
本民族音乐家创建了新南威尔士音乐学院,该院于1923 年创建了管弦乐队。
这几件事充分表明,澳大利亚的民族音乐正在逐步形成。在声乐方面,这时
出现了像内莉亚·梅尔夫人(1861—1931 )这样在国际上有极大声誉的歌唱
家。她是第一个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花腔抒情女高音歌唱家,为澳大利亚争
得极大荣誉。
在绘画艺术上也像音乐一样出现了民族化的发展趋势,并有新的突破。
这主要表现在海德尔堡客观印象派的作品上,属于这一派的画家有罗伯茨、
斯特利敦、麦克库宾和库德尔等,他们的作品被视为澳大利亚风景画的典型。
帕特逊是另一位澳大利亚大画家,他的风景画是以浪漫主义风格而著名。
这里应着重介绍一下土著黑人出身的大画家艾伯特·纳马特杰拉。1902
年,他生于澳大利亚中部地区的一个名为格尔曼斯堡教会区。青年时期,他
充当过牧场工人、零工。1934 年,纳马特杰拉因参观一次画展而决心从事绘
画艺术,拜土著画师雷克斯·巴特比为师。他学艺后,很快表现出绘画的天
才。纳马特杰拉善画风景画与骨炭赭石画。1938 年,他开始举行画展,十年
内连续举行画展10 次,从而名声大振,引起艺术界重视,授与他以绘画艺术
院士称号,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最杰出的风景画大师。他的作品被收藏在墨尔
本国家绘画展览馆里,视为瑰宝。但令人无法容忍的是作为艺术大师的纳马
特杰拉却不能去观看自己的画展,因为种族主义弥漫的澳大利亚禁止土著黑
人进入大城市。在他的影响和精心培育下出现了一大批土著画家,从而形成
了“格尔曼斯堡绘画学派”。在这批画家中有他的三个儿子:伊诺斯·纳马
特杰拉、奥斯卡·纳马特杰拉和埃瓦尔德·纳马特杰拉。格尔曼斯堡学派的
出现是澳大利亚艺术史上的重大事件。
文学上,在这一时期也是人才辈出。首屈一指的仍是亨利·劳逊、约瑟
夫·弗菲、布伦南和奥多德这些名家。亨利·劳逊(1867—1922 )出生在新
南威尔士,父亲是挪威人,金矿探矿员,母亲是澳大利亚人。他受的教育不
多,20 岁开始工作,给悉尼《新闻公报》写小说和诗歌。1900 年去伦敦,在
那里他受到奚落和伤害,在愤怒和抱怨中逐渐变成聋子。从此以后更热爱祖
国和同情弱者,并把自己这种感情倾泻到他的作品中去。劳逊的作品很多,
小说有《父亲的伴侣》、《牲畜贩子的妻子》、《黑暗中的孩子和外国父亲》、
《乔·威尔逊》。他发表了许多诗,并出版了诗集,著名的诗有《共和国之
歌》、《大街上的面孔》和《乔·威尔逊及其同伴》。一般认为,劳逊是澳
大利亚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诗歌都着意刻画工人及其
他劳动者形象。约瑟夫·弗菲是和劳逊齐名的小说家,1903 年出版了他的长
篇小说《如此一生》,这是他的代表作,该小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海伦·辛
普森是20 年代女小说作家,她的《玛洪尼》三部曲最为有名。她在这部宏伟
的长篇小说中塑造了亨利·韩德尔·理查逊这个人物,在人民群众中有很大
影响。此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小说,如卡萨琳·苏桑娜·普利查德的《干活
的公牛》、《库尔纳都》以及纳德·爱尔德肖的《建起了一所房子》等,此
外,女作家巴巴拉·贝思顿(1862—1929 )的《乡野素描》(1902 )和幽默
小说作家阿瑟·霍伊·戴维斯的《在我们选领的土地上》短篇小说集,其中
这一篇《在我们选领的土地上》1939 年被拍成电影,以上都是很有感染力的
作品。
诗歌方面,在这一历史时期虽然出现了许多新秀,但成果最多和影响最
大的还是大诗人布伦南和奥多德。克里斯托弗·约翰·布伦南于1870 年生于
悉尼,幼年在天主教学校受教育,后在悉尼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和哲学,毕业
后留学德国。回国后在悉尼大学执教,任副教授,讲授德语和比较文学。发
表诗作很多,收集在《布伦南诗集》中的有名诗《利丽丝》和《徘徊者:1902
——》。伯纳德·帕特里克·奥多德(1866—1953 )出版过多卷本的诗集,
著名的诗有《有边界的自治领》(1907 )和《丛林》(1909 ),此外还发表
许多关于诗歌的论文。
20 年代出现的新秀诗人中,著名的有麦克雷、斯莱瑟、威尔莫特等。新
诗作品中以斯莱瑟的《在雷恩湾的牧羊神》和威尔莫特的《墨尔本颂》最为
有名。1923 年,“幻影”出版社出版了《澳大利亚诗集》、其中包括布伦南
和麦克雷的作品。这是一部集诗歌之大成的著作。20 年代诗歌有许多突破,
诗作中充满了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充满了对大战的苦闷与痛苦。
剧作方面也有新的成就,主要代表人物是剧作家罗伊·雷内(1883——
1954 )。他15 岁开始粉墨登场,后在悉尼国家剧院演喜剧成名,是澳大利亚
最著名的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他塑造了许多澳大利亚人物的典型。雷内的
剧作《麦卡基的公寓》是最负盛名的佳作。
二、二战后的文学艺术成就
二战后的年代是澳大利亚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代。作为澳大利亚民
族文化来说,是日趋成熟和繁荣的时期。这是与其经济日益发达,政治日趋
成熟相适应的。作为观念上的文化是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这一时期
文化是承续澳大利亚以前的文化,同时又是对战后年代的文化的启迪。
在战后的二十余年中,澳大利亚文学艺术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文艺创
作与文艺批评的繁荣景象。小说有伊利克·拉姆伯特的《两万个贼》和《老
兵》,都是以战争(二战)为题材的。《两万个贼》着意描写了北非沙漠的
战争,而《老兵》是描写新几内亚抗日战争的。又如大卫·弗莱斯特的《最
后的蓝海》,也是描写战争的。除这两位作家外,还有一大批著名小说作家:
汤姆·韩哲福德、爱利诺尔·达克以及前面提到的普利查德等。他们描写战
争的小说都是自己亲身经历了战争。战时写的那些小说,大部分是在战后年
代出版的。
作为这个时代最著名的文学家要算怀特了。帕特里克·维克多·马丁戴
尔·怀特,1912 年5 月28 日生于伦敦,1933 年进剑桥大学学习,1935 年获
学士学位,后到澳大利亚。1939 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快活谷》,以后陆续发
表著作,如《生与死》(1941 年)、《姑母的故事》(1948 )、《人树》(1955 )。
《快活谷》和《人树》均获澳大利亚文学学会金质奖章,1957 年出版的《沃
斯》一书是一部最畅销的小说。1961 年怀特出版了《四轮马车的乘客》,1973
年出版了《暴风的眼》两部长篇小说。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获得这
个世界最高荣誉的第一位澳大利亚人。1974 年和1981 年又分别出版了题为
《美丽的大鹦鹉》和《玻璃杯上的裂缝》短篇小说集。
怀特还是一个著名的剧作家,他在1946 年发表的电影脚本《火腿的葬
礼》是颇负盛名的,并且作为话剧还在剧院里上演过。1986 年他根据其小说
《沃斯》写成剧本,并公演。
在政治上,怀特持进步立场,反对越南战争和为越南战争的征兵制度,
主张谈判,还主张核裁军。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正义的立场对澳大利亚作家
和人民有很大影响,博得了世界的声誉。
此外,小说作家富兰克·哈迪的《没有光荣的权力》也有很大影响。这
是一部描写维多利亚和联邦之间不光彩行径的历史小说,为此曾引起别人的
起诉,但未成功。
这一时期的诗歌也达到新的高度。新涌现出来的诗人继承和发扬了劳
逊、布伦南和奥多德的成就并有所创新。如哈雷的《厄恩·马雷的恶作剧》、
霍普的诗集《流浪群岛》诗集、朱迪恩·莱特的《浮象》诗集。这一时期的
著名诗人还有R。D。 费茨哲尔德、约翰·麦尼福尔德和大卫·马丁等人,所有
这些人,其诗不久声蜚全国,而且其人声蜚世界。
绘画、戏剧和建筑均有很大的发展。大画家西德尼·诺兰最为著名,他
的作品《河曲》是不朽著作。此外出名的画家有罗素·德莱斯戴尔、阿瑟·包
埃德和多贝尔等。戏剧方面,40 年代的戏剧是萨姆纳·洛克·埃利奥特写的
《生锈的喇叭》,50 年代有莱伊·劳勒尔的剧作《第17 个美男子的夏天》。
它曾于1955 年11 月28 日在墨尔本大学剧院上演获得巨大成功。二十年后,
该剧再次上演,人们普遍称颂它是“澳大利亚民族戏剧的开端”。这是描写
一位割甘蔗的工人,他体格健壮,为人能干善于交友。作者给最好的澳大利
亚人和最坏的澳大利亚人提供了一面镜子来照照自己。劳勒尔的成功极大地
鼓舞了其他剧作家的创作热情,因而涌现出一批新的剧作家和剧本,如西摩
卫尔的《一年的一天》。电视的出现和普及在两个方面促进了戏剧的活力的
增殖:一是为剧本和演员提供了用武之地;二是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广大观众。
因而50 年代出现了一些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以及许多戏剧作家。澳大利亚的
民族歌剧和芭蕾舞剧都享有很大的声誉。散文作家中以阿兰·马歇尔的成就
为最显著,他的散文集《我跳过泥坑》成为畅销书,出版不久就销售达200
万册,堪称杰作。除马歇尔外,散文作家还有海尔·鲍特、戴尔·斯蒂文斯、
约翰·莫里逊、马丁·鲍伊德、兰多尔甫·斯图。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严肃而又质量高的刊物,其中有不少的文学刊
物,影响大的刊物有年轻的政论家、诗人麦克斯·哈里斯和墨尔本文艺倡导
者约翰·里德主办的文化期刊《生气的企鹅》,那部有名的著作《厄恩·马
雷的恶作剧》就是由该杂志刊出的。文艺评论刊物,还有《南风》和《民今》,
分别是在1939 年和1941 年创办的。过去创办的刊物有几十种,多时达百余
种,有的办几个月,有的几年就停刊了,但这两个杂志一直保持下来,即便
是在战争最困难时期,都提供给它们以纸张。50 年代以后,出版的文学期刊
增多了,质量又进一步提高了。著名的有《大陆》、《象限仪》、《澳大利
亚文学》、《前景》、《西风》、《民今》与《南风》等。
战后,澳大利亚振兴文化和复兴艺术的工作,主要在三条战线上进行。
首先开禁在战时被书报检查官员禁封的有相当学术价值但又有很大争议的名
著。如1958 年海关与税务部长,参议员亨蒂颁布法令开禁178 种书籍,其中
包括从薄卡丘《十日谈》中选出的著作《十个故事》和J。P。 东利维的《淡黄
头发的男人》。其次,严格查禁那些黄色和低级下流的书刊、图画,如男女
裸体与半裸体的图画、照片、杂志以及关于性的低级书籍。最后,广大作家、
教师、记者和学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去发掘民间文学艺术,收集并
出版了叙事诗歌、民歌、民间故事、民间音乐的著作,从而促进了澳大利亚
文艺的繁荣。
1967 年建立了负责州政府资助文化活动的艺术委员会。一些名作家和作
曲家奉命创作新国歌,以取代旧国歌《主佑我王》,1974 年便创作出了这首
《进步美好的澳大利亚》新国歌。女高音歌唱家琼·苏萨兰在国内外的声誉
可与著名歌手内莉亚·梅尔夫人相媲美。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联邦政府建立后,澳大利亚的教育事业又有了长足发展。新的教育法案
规定,所有年龄在6—15 岁的儿童与少年一律入学,免交学费。这样以来,
澳大利亚的教育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在1969 年公立中小学已达7606
所,在校人数为2116610 人,公立中小学教师为89337 人,其中女教师占50% 。
此外还有大量私立学校,其中教会学校占大部分。据统计,1969 年私立中小
学2176 所,在校学生2719731 人,教师20962 人。同年公私立中小学合计:
学生2205947 人,学校9782 所,教师110299 人。
为了解决偏远地区儿童和少年的教育问题,举办了四种类型的学校:①
一师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齐聚于一个教室内由一位老师分别授课与管理。
②联合学校。当局每日用公共汽车从各个中心把学生送到学校授课。③函授
学校。每个中心城市设一函授学校,通过辅导教师指导学生接受函授课程,
而辅导教师(亦称辅导员)多系家庭成员担任。④广播学校。通过广播电台、
电视台对学生授课。由此可见,澳大利亚是何等重视教育了。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发达,因而其高等教育亦十分发达。战后各大学、学
院录取了大批复员军人,在校人数猛增,学校一时无法接纳,联邦政府遂决
定拨巨款在首都创建国立澳大利亚大学。这是一所专门从事物理学、医学、
社会科学和太平洋地区问题研究与教学的全国最高学府。但真正缓解学生入
学量和学校数量矛盾的是在50 年代。在50 年代又办了两所大学:莫纳什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