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宽只好无奈地笑了笑:“那好吧,你先在这里等我一下。”说完,梁宽转身走进许记,然后提着一包东西出来,递给云娘:“这是打包好的点心,你拿回家去吧,正好给你家人尝尝。”
云娘也没推辞,接过点心,谢过梁宽,拐了个转角就把点心吃掉了。把点心带回去,那是自己找自己麻烦。云娘吃完点心,还特地找了一处山泉水洗了脸,漱过口之后才回家去。
这棵西瓜果然是优质品种,不单个大味甜,而且特别多的分株,结的西瓜也特别的多。数量太多的时候,云娘就摘到镇上去卖。
开始卖的时候,过来看西瓜的人还真不少,不过都只是摸一摸,问一问价钱就没有下文了。云娘摆了一个多时辰,还没卖出去一个,却花了两文钱的摊位费。
云娘望着自己的西瓜发了一会儿呆,才一文钱两斤,怎么就是没人来买呀?望着望着,云娘猛然发现一个问题。自家的西瓜好是好,不过个头实在太大了,一个起码有二十来斤,有谁家舍得花十来个铜板买这么大的西瓜回家吃呀。
云娘当机立断,挑着西瓜去志刚家借来菜刀、砧板和小木桌,然后再回来摆摊。再次开摊,云娘将红艳艳的西瓜一打来,还没等云娘开始吆喝,那清甜的香味便吸引了不少饥渴的路人前来问价。
云娘笑脸相迎:“一文钱一大块!”
大家纷纷拿出一文钱来买西瓜尝尝鲜。有些住附近,又觉得西瓜好吃的,还多买了两块,拿回家去哄小孩子。一个西瓜很快就卖得只剩几块了,云娘趁着没人来买的空档子,数了一下,扣除两文钱摊位费,一共赚了二十三文钱,这可比整个卖划算多了。
云娘又吆喝起来:“大红西瓜,一文钱一大块咧!”吆喝了几声,很快就有人来买了。到了晌午,太阳正烈,来买西瓜的人就更多了,有些人尝到好吃,还想买一整个。云娘想拒客,连想也不想便开价一文钱一斤,因为这个价格,在别家可以买两斤了。
谁知人家连价也没讲,便爽快地要了一个。而且这种人,云娘遇到了三个。云娘总算长了见识,对于不少的有钱人的来,多半个铜板与少半个铜板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东西是否让他们满意。
别家卖西瓜的摊主,对云娘的好生意眼红得不得了,却又舍不得花钱去买菜刀、砧板和小木桌。有些摊主实在忍不住了,居然整担西瓜都挑回家,取来菜刀、砧板和小木桌再重新设摊。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卖西瓜的小摊主纷纷效仿,挑着西瓜回家取工具,卖得更加的物美价廉。
又是恶性竞争。这个世界,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呀。云娘叹息了一声,摇了摇头。不过,云娘打定主意,守着价钱,不与他们打价格战。在一片低价的切片西瓜叫卖中,云娘的售价成了最贵,却也吸引了一些好奇的人来买。虽然客流量被大量分薄了去,还有一些人特地跑来讨价还价的,云娘依旧面不改色,坚守价格。
又过了一个多时辰,到镇上赶集的乡民渐渐散去,云娘觉得饥肠辘辘,也想着收摊回家了。一个管事模样的人带了两个家丁匆匆赶来,将剩下的三个西瓜买了去。那管事说他们员外一家都很喜欢吃,让云娘以后有西瓜就送到黄员外的府上,每天十个八个都没问题,还让一个家丁记住云娘的样子。
云娘含笑谢过,告之那管事自己家种的西瓜本来数量就不多,卖了这回,下回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得卖了,心里却是嘀咕着,这该是多大的一家子呀,不用说,又是妻妾成群,子孙满堂的大富之家了。
云娘还切了三片西瓜,请他们一人吃一块解解乏。等他们走后,自己也吃了一片。
云娘刚吃完西瓜,正弯腰将剩下的一小半西瓜小心地收进小箩筐里,又有人走了过来:“西瓜卖完了吗?”
云娘连头也不抬:“嗯,卖完了,收摊了。”
那人又不死心地说了一句:“你那筐里不是还有好几片吗?”
云娘又陆续将小木凳子等小东西收进另一只箩筐里:“这些我留着自家人吃,不卖了。”说完,云娘一手操起小桌子,挑起箩筐,准备离去。
那人最后憋出了一句:“小娘子,你这西瓜苗还是我卖给你的呢,你不认得我了吗?”
云娘大吃一惊,仔细瞧了瞧来人,依稀还记得是这个模样,于是将挑起来的担子和手中的桌子放下了,搓着手满面堆笑道:“哈哈,当然记得,还难为你还记得我啊!”
那人爽朗地笑道:“当然记得,因为你是唯一买了我的瓜苗的人哪!”
云娘“呵呵”笑了两下,四处张望着:“你也来卖西瓜吗?怎么不见你的摊啊?”
那人摇了摇头:“我的西瓜都是省城有人来直接收走的,三个铜板两斤,从不拿出外面来卖。当年卖西瓜苗,是一个朋友老笑话我说,有人肯收高价上门来收购我的西瓜,纯粹是走了狗屎运,我当然是黄婆卖瓜,说人家肯来收购,是因为瓜好。两人争执不下,便用卖瓜苗来打赌,当时别人卖的售价是一个铜板十棵,我是一个铜板一棵,如果我卖出去一棵,就证明我走了狗屎运,我就要赔那朋友十两银子。当然,如果没卖出去,他就赔我一百两银子。”
那结果……没想到有个像自己这么傻的家伙,都穷得要命了,放着一个铜板十棵的西瓜苗没发现,却糊里糊涂地买了这一个铜板一棵的瓜苗……十两银子……云娘讪笑道:“结果你就以为稳赚不赔,谁知道却因为我而亏了十两银子,所以你一直都还记得我。不过一百两银子,换了我,我也会赌上这么一把,你的朋友真是有钱呀。”
那人有点不好意思,尴尬地打了两下哈哈,接着说道:“人家是许记的三公子嘛,当然有的是钱了,哈哈。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我这瓜的种苗是特别培育的,它们的下一代,甜度和卖相就和普通西瓜差不多了,你可千万不要见这一次的瓜卖得好,就大种特种。当然你不信的话,也可以试种一些。”
又是许记!那许记三公子还真是无聊透顶!不过,像他那种在活在云端中的人,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都是自己无法想象的。云娘有些失望:“那你能卖一些种子给我不?”
那人摇了摇头:“我家的种苗不外卖的。我只是过来提醒你一下。”说完,那人便大步离去。
云娘怔怔地望着那人的背影,连卖个西瓜都这么有钱。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刚才那个,应该就是西瓜状元了。自己,又想成为哪一行的状元呢?肚子又不争气地叫了起来,云娘自嘲地笑了笑,赶紧去买了两个肉包填饱肚子,然后将菜刀、小桌子和砧板还给志刚家,那一小半就送给他们尝尝鲜。
小家伙们听到有西瓜吃,个个都欢雀跃起来,就连志刚他娘的脸上,也露出久久未见的笑意。时候不早了,自己还有东西要买呢。云娘向他们告辞,到市集里买了一窝小鸭和一窝小鸡,分别放在小箩筐里挑着,又买了一袋小米背在身上,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今天赚了一百多个铜板,云娘心情大好。听着那小鸭和小鸡的大合奏,云娘也哼起了小曲:“左边一窝鸡,右边一窝鸭;身上还背着一袋小粟米啊,咿呀咿得儿喂!……”
作者有话要说:
☆、第041章 丰收之季
云娘闲暇的时候都用在摸索织布机上,很快就成功地织出一丈疏密均匀的布。云娘于是让公公上县城的时候,帮忙买几大袋棉花回来,打算织些棉布来换钱。
李老汉现在下午不外出打渔了,太阳正烈的时候,就在家里帮云娘摇摇棉籽,弹弹棉花,天气较为阴凉的时候则与云娘一起给那些农作物除草松树捉虫。李大娘除了晒鱼干,空闲下来的时候也帮着云娘纺纺棉纱,喂喂鸡鸭。
河里的大鱼越来越少,钓鱼的人越来越多,云娘决定不再去钓鱼,安下心来在家里织布,速度渐渐越来越快,加上每天起早贪黑,竟也能织出六七十个铜板一天了。
地上的农作物慢慢地成熟了,云娘全家又忙碌了起来,由天亮到天黑,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家里的分工合作也更为合理起来。
三更天的时候,李老汉便煮好早饭,自己先吃过后,出发打渔去了。
天开始蒙蒙亮了,李大娘、云娘和李大牛也起来了。李大牛吃早饭的时候,云娘和李大娘就到菜园子里准备好送给许记的菜。
吃过早饭后,云娘就去挑水浇菜,然后到河边浣洗衣服。李大娘则帮忙喂鸡和喂鸭。云娘养了四窝鸡和两窝鸭子,一共一百来只,一窝一窝地喂下去,也把李大娘给累得够呛。
等到李老汉挑着鱼回家,云娘就开始杀鱼,李老汉回房补个觉,李大娘则开始晾晒鱼干了。那些鱼内脏都用来喂小鸭子了,小鱼儿则晒干,等冬天或雨天不能打渔的时候,给小鸭子增加营养。小鸭子和小鸡都长得飞快,消耗的粮食也在每天地增加,云娘便买来好几袋的谷壳,掺了鱼内脏、青菜和米粥喂养它们,隔天喂喂玉米当加餐,也把小鸭子和小鸡养得膘肥体壮。
腌好鱼,云娘就到地里收玉米。李大娘就在家里准备做午饭。李大牛打完猎,除了留下一只山鸡做菜,其他的全部送到许记换钱。
吃过午饭,太阳正烈,全家就躲在阴凉的家里,摇棉籽的摇棉籽,纺纱的纺纱,织布的织布,雕玉的雕玉,全家都为秋天能够有钱建新房子而努力劳动着。
等到太阳渐西,大家又到地里去收玉米。李大娘掰玉米,李老汉割玉米杆子。云娘将晒得差不多的玉米杆子收回院子里继续晒,然后回去和李大牛一起将锄地。因为土地要轮耕才能高产,所以云娘打算全部种上大豆。
云娘将玉米爆晒,晒得干干的,就用一只麻布袋将玉米装小半袋,用一根大木棍不停地敲打,然后翻动一下,继续再打。许多的玉米粒被被打了出来,那些还残留在玉米棒上的,则需要多花费些工夫用手云剥了。
各种豆类也陆续收获了。接着便是割豆,晒豆,打豆。云娘将那豆苗就地晒干,打了豆,方才将豆杆子捆回家,放进柴房里面当柴火。接着又是锄地,播种。
农忙过后,全家人都晒得像是从火炉里刚烤完出来,漆黑一片。
地窖里藏了不少的苦瓜干、豆角干、酸豆角和酸笋,应该足够吃到来年开春了。
上半年,由于乡民们大多种植水稻和玉米这些主要的经济作物,黄豆的产量不多,但却又是酱料和豆腐的原料,于是价格渐渐水涨船高起来。
云娘起初还在发愁黄豆太多了,又不是主粮不好卖,这会价格高了,赶紧将手上的黄豆抛了出去,只留下三十来斤来自用。
夏天匆匆而过,转眼便到了秋季。由于上季黄豆价高,到了下半年,个个都种了黄豆。云娘则完全没有考虑价格的问题,因为她纯粹只想着轮耕可以多收一点粮食来喂鸡鸭。没想到,下半年反而黄豆价跌,玉米价涨。云娘于是又卖了玉米,小赚了一笔。
等农忙过后,庄稼地已经光凸凸了,山上的柴草已经干得不能再干了,云娘便从村民手里购置下一年的柴草,以及过冬的木炭。打柴割草,本来就是收益不高又累人的活儿,云娘很庆幸不用再亲自动手。
云娘也会上山,不过不是为了打柴,而是为了采野果。秋天,山上结了很多的野柿子和野沙梨,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跑到山上去采。那野柿子个小核大,虽然极香甜可口,但肉少,也没有什么加工价值。
云娘记得,在现代的时候,家乡也有这种野沙梨,却是有两种吃法,一种是蒸熟来吃,又酸又甜又香;一种是放水加盐来腌,酸中带点咸,另有一番风味。
不过,云娘采了两三次之后,就没兴趣再去采了。因为许多人采来卖,所以基本上都卖不起价,都是一个铜板两斤甚至三斤。云娘于是一口气买了好几个大坛子,从村民手里购进野沙梨,腌了等过年的时候拿到镇上当零嘴来卖。
家里有些余钱了,又过了农忙,云娘和李大牛商量起了盖房子的事。主屋定了五室一厅一厨房,两间住人,一间客房,一间堆杂物,还有一间给云娘当织布房。主屋的侧面,还建了五间呈U型分布的房子,两端是大长房子,中间是三间稍短一些的房子,一间用来堆柴草,其他的都准备用来养鸡。
由于青山以前是帮人做过泥水,便请青山出马,让他帮忙找人。房子便在日出日落的见证下,慢慢地长了起来。
接着,棉花也开始丰收了。每天早看远远望去,白茫茫的一片。
每天全家出动,一齐去收棉花,上午下午各一次。望着一筐筐又大又白的棉花,云娘很有一种满足感。这个冬天,即使没建成新房子,光是躺在棉花堆里,也是足够暖和的。
李大娘开始为大家缝制过冬的新棉衣了。李大娘逢人就说,她和老伴的棉衣都穿了十几年了,都没舍得换过新棉絮。今年呀,家里每人都给做个两套。
来帮忙盖房子的村民瞧见了云娘的去棉籽的踏车,觉得方便又省事,纷纷让自家媳妇将棉花拿到这里来去棉籽。那些大婶嫂子们都不好意思空手而来,都各自带上一些手礼。云娘家里的鸡蛋粮食又一点一点地多了起来。
云娘总算琢磨出来,这套纺织工具是有利可图的。这里还没有这种纺织工具在出售,如果能够复制出来的话,那是一个绝好的财路。云娘和李大牛一讲,李大牛便与云娘一起研究起那套纺织工具的做法来。
那个大弓是最好做的,李大牛仿佛对做弓非常熟悉,只看了两眼,三两下就仿了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长弓出来。只是那些车子,就花费了好些时日。
云娘在旁边给李大牛打打下手,还不时端点暖水,做些点心给李大牛。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两个人一起研究,两个人的感情在朝夕相对中日渐升温。
两人齐心合力,在棉花收最后一茬之前,终于把整套纺织工具都仿了一套出来,还改良了部分地方,更加实用轻便。
因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个几分棉花来做做棉袄,弹弹棉被,所以那去棉籽机和弹弓是最受欢迎的,眼看着多人排队等借,一些人还问云娘是打哪里买的,自己也要买一个。云娘便让李大做那去棉籽机和弹弓来卖。去棉籽机一个一百个铜板,一个弹弓五十个铜板,来买的人也络绎不绝,竟也卖到了十乡八里。
有个水泥匠的老婆,在几次往来之后,相中了整套纺织工具,把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