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一致赞成,并被推为会议主席,主持讨论新团体的名称和宗旨。
会上有人提议将新成立的组织定名为〃对满同志会〃。而孙中山则说,排满并非革命的唯一目的,还要反对君主专制,创建共和,因此叫〃中国革命同盟会〃为好。但由于担心〃革命〃二字于活动不利,最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
统治者与在野者由于缺乏对话的渠道,他们之间的鸿沟是难以填平的。当维新派要求改革的时候,当权者是屠杀他们。而当当权者认识到改革确实有必要的时候,改革者已经把推翻他们作为目标了。
什么君主立宪,什么君主专制,热血青年们已经不再考虑这些。共和的观念,已经被提出,要的是清政府滚蛋。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孙中山提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宗旨。
民国者,人民的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也。
随后与会者同举右手宣誓入盟。誓毕,孙中山向会员们祝贺道:〃为君等庆贺,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
一个历史细节不容忽视:同盟会成立仪式,就在对中国存在险恶用心的黑龙会会所举行,黑龙会会长内田良平也参加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会上,内田良平也正式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不久,当时的黑龙会会员、后来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灵魂人物北一辉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作为辛亥革命策源地的日本
这正是埋葬满清政权的〃日本因素〃之一。
黑龙会如此支持革命党,目的当然是希望在革命胜利后获得相应的权益——分裂中国,建立满蒙政权。事实上,这一目标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由此可见,日本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而日本右翼扩张组织黑龙会更是输出革命的大本营。此后多年,黑龙会一直出没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幕后。
据后来内田良平所著的《日本之亚细亚》一书透露,孙中山曾对日本朝野人士游说,以中国革命后在长城以南建国,满蒙让给日本,作为日本援助中国革命的报酬。
1912年2月,南北议和成功的前夕,孙中山、黄兴通过森恪与日本政界元老井上馨、山县有朋等商谈由日本提供给革命党一千万到两千万日元的援助,换取中国以某种形式把东三省让与日本。但是,由于2月12日南北议和成功,这一意向并没有实现。
当然,对于孙中山、同盟会与日本一部分侵华势力能够形成如此密切关系之说,史学界曾有人竭力辩驳。历史纷繁复杂,这里所讲的,并非历史的全部。上述说法,在历史研究中,或许还停留在一家之言或有待考证的层面。但黑龙会这个组织的侵华性质及其试图通过输出革命操控中国的阴谋则是不容否认的。
大致说来,孙中山与黑龙会走到一起有这样几个原因:
在国内因为没有群众基础,站不住脚,被迫流亡海外;虽然在英国暴得大名,但没有得到帮助,于是流亡日本;作为国际名人的孙中山和其排满革命理念与黑龙会的宗旨向契合;孙中山孤立无援突然得到日本人的帮助,自然不会拒绝。
20世纪初期,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已经有了同乡会这样的组织,更有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加上孙中山的革命声誉,于是,在日本人的撮合下,孙中山周围迅速形成了一支革命力量。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由此结束了孤军奋战的革命生涯。
渔利辛亥革命,〃二十一条〃
四、渔利辛亥革命,〃二十一条〃重创新民国
日本幕后支持中国的革命派是一次赌博。黑龙会〃高瞻远瞩〃的押宝,通过〃二十一条〃,摘取了辛亥革命最大的果实,并且让中国陷入复辟和保卫共和的连绵内战中
在中国的历史上,对辛亥革命有两种并存的评价,一是,它是成功的,一是,它是失败的。它的成功是,结束了清朝对中国的统治,这是压在一部分中国人心头近300年的心理包袱。它的失败是,它结束了一个坏的时代,开启了一个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坏的时代。
这个以共和之名建立的国家叫中华民国。它一出生就被日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首当其冲的,就是所谓的〃二十一条〃条约。这个条约,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就是,它让一部分人觉得,共和还不如专制。在此后,复辟和保卫共和引发连绵内战。
如果说日本幕后支持中国的革命派是一次押宝赌博,那么黑龙会在一定程度可谓〃高瞻远瞩〃。
尽管黑龙会用金钱和武器支持孙中山数次起义均告失败,但是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却如同打中了清政府的〃死穴〃,宣告了大清朝的崩溃。
1912年2月12日,在革命形势与袁世凯的共同作用下,末代皇帝溥仪退位。
大清朝如此迅速地倒掉,不仅革命者没有想到,更让日本措手不及。一个政权的瓦解,必然导致附带在上面的各种利益的瓦解和重新分配。巨大的不确定性,给普通民众,给既得利益者都带来巨大的冲击。
日本是列强中在中国最大的利益获得者,日本这时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清朝完蛋了,日本怎么办?目的应该是明确的,应该借机扩大在中国的利益,但在具体措施上,还是有争议的。
武昌起义发生的第三天,日本陆相石本新六便向内阁征询意见。他在10月13日向内阁会议提交书面文件,提出,〃清国有事之际,我国应否安于现状,应否占领其土地?〃
事实上,此时中国的局面是没有人能看清的。革命是否成功了?大清朝真的就这么完了?一场发生在一个中部城市的内乱,会改写中国的方向么?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日本人。
如何利用中国内乱,行动还是观望?日本出现了两派意见。军部和内阁以及元老们的态度分歧较大。
就在石本新六征求意见的同时,陆军省军务局的局长田中义一明确提出了一份名为《关于对清国用兵》的文件。文件称,清朝内乱给列强带来干涉其内政的良机,日本必须在列强之间处于主宰地位。
渔利辛亥革命,〃二十一条〃
陆军次官冈市之助也提出,日本应抢先占领白河口、长江口,海军部署于要地,以便先发制人。
但是参谋本部则与陆军意见相左,认为应当在中国动乱局面加深和长期持续动荡之后,再趁机侵略;为了让中国长久地陷入动荡,可以向革命军出售军火。
海军方面也认为应该采取观望态度。10月17日,日本海相斋藤实电令在汉口的第三舰队司令官,舰艇在清国官方与叛乱方之间应该严守中立。
总体来说,在辛亥革命刚刚爆发的时候,日本采取了观望态度,并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
日本的获利行动之一,就是向清政府和革命党两方面出售军火。
10月13日,革命刚刚爆发,清政府陆军大臣荫昌就提出,应该向日本提前购买军火。在日本驻华公使的建议下,日本政府于16日决定由日本商人向清政府供应军火,条件是今后清政府应改善对日本的态度,不应该将日本视为非法侵略者和不应损伤日本在满洲的地位。随后,日本向清政府提供了价值273万元的军火。
日本当然并非完全站在清政府的一方。就在给清政府提供帮助的同时,日军参谋本部又批准将少量炸药、雷管出售给革命军一方。
但日本并非只是坐山观虎斗,在提供军火〃帮助〃两方打仗的同时,日本向汉口派出一支名为〃中清派遣队〃的谍报军官,负责侦查中国的情势。
中国的内部混乱,对于日本而言就是机会。后来日本每次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一般都是选择中国出现大的危机之时。而日本的借机侵略,又加深了中国的危机。这一点,在后来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尤为明显。
辛亥革命爆发后,如果将侵略中国或在中国谋取更大利益作为一场牌局来看的话,日本无疑拿到了一把好牌。本来就风雨飘摇的清政府,面对国内危机不得不向列强求助,而各列强之中,日本距离中国最近。所以日本开始采取的观望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稳稳地掐住了清政府的要害。
鉴于当时中国南北对峙的形势,日本根本就不需要动用大量兵力。既不必像甲午战争那样海军、陆军全面上阵,也不必像〃七·七事变〃后的大军长驱直入,而是坐山观虎斗,等待清政府以及后来的当权者向其求助。
就在观望的同时,日本加紧制定统一的对华政策。
1911年10月24日,内阁通过了一份《关于对清政策》。其核心是,日本应该通过不断的努力,以求对清国占有优势地位,使满洲被日本占领的状况保持下去,并从根本上解决满洲问题。
10月28日,日本驻华公使提出进一步分裂中国的想法,认为日本应该抓住目前的局势,在华中、华南建立独立国家,并帮助清政府维持统治。这样将〃三分天下〃,使清政府与汉人政府长期对峙。
这就是后来日本帮助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成立〃满洲国〃的最初设想。这位驻华公使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但是,分裂中国的领土,已经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核心政策。以中国土地为根据地,对中国进行长久的掠夺,在此后30多年里,一直是日本的侵略方针。
渔利辛亥革命,〃二十一条〃
武昌起义让清政府猝不及防,远在太平洋另一边的孙中山也未曾预料。12月25日,在美国获悉革命已经成功的孙中山漂洋过海抵达上海,得到革命派的热烈欢迎。几天后的1912年元旦,长期流亡海外的职业革命家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政府面临与清政府一样的经费困难。革命不是喊口号那么简单。
据日本史学界披露,日本曾向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租借满洲〃以作为支持临时政府的条件。至于当时孙中山是否表态支持这一条件,曾为学术界争论。
中国形势变化之快,是当时的日方所始料不及的。到1911年11月底,中国18个省中已经有15个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启用3年前被〃罢免〃而实际上一直在操控北洋新军的袁世凯。
对于日本而言,当时的中国存在两个互不承认的政权,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很脆弱,都需要帮助,因为都缺钱。作为〃大总统〃的孙中山发现这个所谓的政权根本没有钱可以支配,政府里的大员们根本发不出薪水。
有聪明的日本财阀向日本政府游说,正是由于临时政府处于财政困难中,是做一笔大买卖绝佳机会——日本才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从而控制这个新政权。
事实上,武昌起义胜利不久,黄兴就已经派代表赴日本求援。经过谈判,日本内阁于答应,以沪杭铁路为担保,以日本大仓洋行对江苏铁路公司借款300万日元。
就在孙中山刚刚抵达上海的时候,就曾向三井公司上海支店提出了武器和日元援助。双方一度达成了以控制汉冶萍公司为代价的援助协议。
新政府的手段比起老官僚袁世凯的办法来,还是幼稚的。
随着袁世凯左右逢源,摘得〃革命果实〃,以迫使溥仪退位为条件,孙中山将总统的位置让给了袁世凯。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孙中山跟三井公司所谈的那份名为《关于日中合办汉冶萍公司契约书》,因为他辞职而作废。
日本在孙中山这边花费的工夫似乎是落空了,投资嘛,本来就是有风险的。
既然清政府已经成为过去,重新崛起的袁世凯就成为日本争取的重点对象。首先的一条就是拖延对北京政府的承认,以要挟袁世凯承认原有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其次是趁北京政府财政困难,以借款为诱饵,要求袁世凯答应其在〃满蒙〃的〃特殊权益〃。
清末民初的中国,历经列强多年的侵略和战争索赔,整个国家财政已经无以为继。无论是清政府的烂摊子还是革命派的临时政府以及手握重兵的袁世凯,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缺钱。这个时候的中国,经济命脉已经攥在列强手中。也正因为列强要延续在华的既得利益,才愿意向袁世凯提供〃善后借款〃。这其中,最为积极的又是日本。
1912年3月18日,日本提出参加〃善后借款〃,条件是〃本借款的一切事项不得对日本在南满享有的特殊权益有任何抵触〃。至此,对于北京政府的援助成为日、英、法、德、美、俄共同利益。
六国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借款用途需要经过六国的认可;款以盐税为担保,六国银行团设立独立的特别关税进行监督和改革。一开始,袁世凯没有接受这些侵犯中国主权的条件,但是到了年底,由于财政的严重困难——其中主要是处于镇压二次革命的需要,袁世凯接受了2500万英镑的〃善后借款〃。
渔利辛亥革命,〃二十一条〃
事实上,此时的日本资金并不充裕,所以就顺水推舟将其借款份额转让给了其他列强,而通过此举换得了列强对日本在满蒙权益的默认。
这一过程使日本与其他五国列强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却并没有〃花钱〃。此举彰显了日本的侵华特点——不像他国那样乐于通过财政制约袁世凯,而是将重点放在获得领土权益方面。
回顾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会发现,割占中国领土一直是日本的重要诉求。这是因为,这个狭小的岛国渴望摆脱空间的局限,还因为其邻近中国,具有侵占中国领土的地缘优势。
清政府倒台后的中国,开启了一个长期混乱的时代。这个新时代,不是由一个强权主导建立起来的,而是由于清政府太过腐朽脆弱而坍塌。旧的权威已经倒下之后,新的权威难以短期内建立起来,混乱在所难免。
此后的数十年,中国一直处在战争状态。当一个国家处于混乱,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其近邻中的强国。日本从晚清以后的数十年间早已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尤其是当1914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