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港元,顿时轰动港九,成为人们街谈 巷议之话题。      在十里洋场的香港,中西文化的撞击最激烈,殖民文化氤氲不散。在 这种背景下,张祝珊家族能格守同居公财的国粹古风,既令人费解,又让 人惊叹。 
… 页面 120…

                                  胼手胝足      张氏家族原籍广东新会县。张祝珊生于1882年,娶妻郭庚。长子张玉 阶生于1914年,往下的顺序是:二子张玉麒、长女张银爱、三子张玉麟、 四子张玉良、次女张美好。两位女儿均早殇。那时中国盛行早婚,张祝珊32 岁时才得贵子。是何原因,现已无从考证。      30年代初,张祝珊携家小前往广州谋生,一家人住在九曲行的一层老 屋里。张祝珊是个编织匠,最初的生活来源,是一家人在租屋的空地编织 草席、藤席、竹席、菜篮、藤椅之类东西,交给上杂行销售。场地狭小, 连床上都堆满材料和制品,晚上再搬下来,腾空睡觉。      张家的编织品质量上乘,销路颇畅,张家便积累一笔小资金,开了一 家张锦记,自产自销,收益渐丰。      不久,张家有了自己的住宅和铺位。不幸的是,张祝珊积劳成疾,于1936 年逝世,阳寿仅54岁。      生活重担落在遗孀郭庚及长子张玉阶肩上。郭庚成了一家的主心骨, 她召集儿子训话:“爹爹过身,你们兄弟间要齐心,齐心才能活下去,才不 会遭外人欺。”      其时,最小的儿子已有10岁。张家的4个儿子,从三四岁起就要帮父母 做编织活。张玉阶回忆道:“那时我们几兄弟,天天跟藤条篾丝打交道,满 手的血泡和老茧。我的弟弟,常常痛得流眼泪。”      父亲死时,张玉阶有22岁。他是个极具生意头脑的人,他知道光靠手 工业,累死都发达不起来。他打理张锦记,开始突破自产自销的窠臼,进 各种各样的编织品及山货卖。生意愈做愈红火,马上就扩充分号。仅两年 功夫,赚到的钱超过父亲一辈子的积蓄。      1938年,广州沦陷,街头高悬太阳旗。张家只得忍痛抛弃物业,带着 辛苦赚来的3千块大洋逃往香港。那时珠江口,常有海盗打劫逃港的富家。 为防万一,张家买了一船马蹄 (荸荠),把银元埋在下面,一家人穿得破破 烂烂,含泪离开广州。一路惶恐不安,船抵香港中区码头,一家人才松一 口气。郭庚忍不住哭起来,她对儿子说:“佛祖保佑,一家人平安无事。到 了香港,兄弟间更要齐心,这是鬼佬(洋人)的地盘。”      广东人纷纷逃港,香港吉屋 (空屋)奇缺,一家人好不容易在上环苏 杭街觅到栖身之处。巴掌大的地方,显然无法从事编织业。郭庚、张玉阶 分头去拢档口 (铺位)。郭庚寻找了两天毫无结果,就在中环三十间的街边 摆地摊,卖小杂货。张玉阶足足寻访了5天,才在永吉街找到一家铺位,开 一家张锦记洋杂货铺。      郭庚的另三个儿子,老二张玉麒在内地念大学,这是张祝珊与郭庚的 一致主张,穷人只有读书才有出头之日;老三张王麟帮大哥打理张锦记; 老四张玉良则送至香港名校英皇书院读书。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一家人连糊口都成问题。郭庚铤而走险,从 走私船贩了一些私货,给日军逮住,投进潮湿的的牢房。数日后郭庚被放 出,不敢再去摆小摊,便带四子张玉良逃往湛江。郭庚开了一家小店,张 王良便帮母亲料理小店的杂务。      1942年,战乱稍得平息,广州市面也渐渐繁荣起来。张玉阶见香港一 片恐怖肃杀,便带三弟返回广州开张锦记。那时澳门仍归葡国统治,偏安 
… 页面 121…

一隅,成了省港难民的避难所,十分繁华。张玉阶遂在澳门办了一家张锦 记,由张玉麟主理。      战乱时,一家人飘零四方。邮路不畅,彼此间很难联系,但彼此时时 刻刻挂念着。战后一家人在广州团聚,郭庚领着子孙儿媳祭拜先人张祝珊 遗像。然后,兄弟间倾诉往昔的思念之情。      郭庚高兴地道:“人散心不散。”一言未尽,已是泪水潸然。                                     柳暗花明      广州、香港收复后,张家的事业有长足的发展。张家仍保留广州、湛 江、澳门的店,以香港作为联络处和供货站,各分店需要什么货,张玉阶 马上买好交班船带去。老二张玉麟在广州建设厅工作,为了家族事业,他 辞去公职,做张锦记杂货店小老板。      张家先后开了张锦记山货行、利来西药行、祝兴洋行、泰和行,等等。 已从零售业,逐步向进出口贸易转移。      张家涉足西药生意,使家族生意进入崭新的境界,财源滚滚,犹如掘 到聚宝盆。      张家初涉西药生意,还不以为这门生意前景广阔。张家的原则是,只 要自己的财力许可的话,什么生意机会都不要错过。张家首先在香港永吉 街老铺位的旁边开一家西药杂货店,随后又在广州开利来西药店。      聪明的张玉阶在料理生意时,发现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有不少东南 亚及内地的商人水手,从店里买西药回去。张玉阶想,这些地方西药奇缺, 如果搞西药批发,肯定赚钱。      张玉阶积极与洋商联系,终于获得英国加力子药品公司山杜莲西药在 远东的代理权。张玉阶在昭隆街21号开设欧洲海岸公司,大量进口山杜莲。      山杜莲原包装净重35安士,张家改包装每小瓶1安士,瓶上贴上金钱牌 商标,每瓶100港元,比原包装盈利3。5倍。山杜莲是驱虫药原料,药厂及 药行买回去制成府积散、花塔糖,在市面十分畅销。金钱牌山杜莲供不应 求。      旗开得胜,张家紧锣密鼓,四处活动,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荷 兰等国药商签订代理契约,大量输入P·A·S肺片、盘尼西林等新药。      那时肺结核之类的肺病,是亚洲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人人闻“痨”色 变,医生多束手无策,新药的诞生,无疑是肺病患者的福音。尤其是盘尼 西林 (抗菌索),其用途几乎适合一切炎症。张家光盘尼西林一项,就赚得 私囊鼓胀。      西药是港府极少几项课以进出口税的特殊商品。张家为了减税,由欧 洲海岸公司将药批给家族的祝兴行,由祝兴行再批给张锦记西药店。其他 药厂行所需药品,也得去祝兴行批发。      同业说张家人心里装了10把算盘,精得神叹鬼泣。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张家的西药业务飞跃发展。当时帝国主义对 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内地本来就匮乏西药。现在百万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对消炎特效药盘尼西林的需求浩大。唯一的药源,只有依赖香港。有不少 船只,往返于香港至内地及朝鲜半岛的“秘密”海上航线。      3年的朝鲜战争,使张家成为巨富。 
… 页面 122…

     50年代初,由于香港人口膨胀,造成房价地价飞涨。张家认为地产业 大有作为,便把投资重点放在地产业。最初购置的是铺位物业:永吉街10 号、9号、昭隆街9号。接着购入麦当奴道8号作为家族住宅。      张家先后成立了兴隆按揭地产公司、锦兴置业公司、英德建筑公司、 工厂代理有限公司、联锦公司。      另外,与日本人合作开办大九百货公司,张家占49%的股权。      张玉阶是家族事业的领头人,可惜在1959年患癌症逝世,享年才45岁。 二弟张玉麒死得更早,他由政府技术官员转为商人,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本可有一番大作为,却在1952年死于不测,英年34岁。      所幸的是,张玉阶死时,家族集团公司已成雏形,业务步入佳境。老 母郭庚健在,长孙及三子四子经过多年的砥砺,已深谙经商之道。因此, 张家的事业仍不断拓展,成效卓著。      张家地产业的大手笔是兴建耸立于中区的联邦大厦、国际大厦。大厦 气势宏伟,傲山吞海,在高楼林立的中区毫不逊色。      这之后,张家地产投资均是大手笔,这些大型物业聚起来,就是一座 石屎森林。数十年前,张家一家老少,还趴在狭窄的陋屋,胼手胝足编织 藤器,在一代人手中,就创建出家族商业帝国。这在富豪辈出的香港,亦 不多见。      在后期的家族经营中,四子张玉良显示出出色的经营才华。张玉良在 英皇书院读至4年级,香港沦陷被迫辍学,随母逃往湛江谋生。张玉良是四 兄弟中第二位懂英语的人。在香港这块英殖民地,懂英语是处世的一大优 势,这种优势再加上他的经营潜质,使得他在商海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张玉良是较早成功地运用借壳上市手法的人。所谓壳,就是股市的上 市地位。有些上市公司因经营不善等原因,资产实际上被掏空,只剩下公 司框架,徒有外表,如空壳一般,故叫壳。壳虽无肉,但壳的虚名犹在, 因此壳仍是有价值的。      张玉良就看中一只壳——英人创办的联邦地产有限公司。该公司往昔 财大气粗,今日囊中空空,但昔日的显赫名声却不倒。张玉良把新建的第 一幢大厦换得764万股联邦地产的股份,大厦更名为今日的联邦大厦。其后, 又把国际大厦端出换取联邦地产的股份。      这样,张氏家族就拥有联邦地产的77%股权,堂而皇之人主联邦地产 董事局。联邦地产便成为张氏家族的旗下公司。      70年代,张玉良又以多处物业,换取鼎鼎威名的英资集团会德丰的股 份,持股量占该集团的40%。十余年后,华商巨子包玉刚与星洲富商邱德 拔,爆发会德丰大战。鹿死谁手,胜负操在会德丰大股东张玉良手中。      正是这场大战,使人们窥得张氏家族庐山真面目,昔日开小小西药铺 的张氏家族,富可敌国。                                     同居共财      张氏家族能缔造出庞大的商业帝国,全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即经 营西药,发朝鲜战争“走私”之横财;地利,深植于经济环境宽松的世界 自由港;人和,克勤克俭,同居共财。      说到同居共财,有很多家族曾都奉行过,但只是权宜之计,创业之初, 
… 页面 123…

财薄势单,只能靠全家族成员上下齐力。一旦财大资厚,便相对独立,八 仙过海,各显神通。即使不相对独立,家族主要成员也都有私房钱,吃饭 穿衣,应酬交际,各负其责。      唯张氏家族的同居共财属异数,比封建家族有过之而无不及。读者所 熟悉的《红楼梦》中的贾家,家族财产归家族共有,但日常过日子,却由 各房自行料理。      张家的同居共财,近似远古氏族社会的原始共产主义。家族成员各尽 所能,平均消费。      张氏一家四房,全住在麦当奴道8号。原是二层宅楼,1952年毁于大火, 改建为五层宅楼。宅楼分配如下:      第一层:祖堂,一家人祭奠先祖的场所。      第二层:二房张玉麒遗孀崔秀英与儿女及第四房张玉良的子女共住(空 房备用)。      第三层:一房张玉阶与妾住一间,张玉阶的发妻李遂意带子女住一间, 四房张玉良携妻住一间,三房张王麟与妻谭爱莲住两间(另计待出生的子 女应占的居室)。      第四层:先父张祝珊遗孀郭庚所住,另设客房、书房。      第五层:佛堂、洗衣房等。      这栋宅楼鼎盛时,居住了30余位家族成员。密集度这么高,只有升斗 小民的陋室才这般拥挤。须知,张家是香港的地产巨子,拥有的高楼大厦 达20余幢。另外,张家在澳洲、澳门也有大型物业。差不多每位家族成员 拥有一幢!      这叫作端着金碗去乞讨,空着玉床打地铺。      张家自然不会让物业空着。张家的宗旨是:自用不如出租,家中省出 一钱,到外面就可滚出10两。      更令人称奇的,是家族成员对这般拥挤毫无怨言,绝无搬出去独居的 异心。一门之内,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同居有个极大的好处,就是增强 家族的凝聚力。      毋庸置疑,张家吃的是大锅饭。家族成员除了商务应酬,绝不到外面 吃饭。每房的成员,也绝不在外面私自打牙祭——就是有改善饮食的口欲, 也没有私房钱可支。      有一次,张玉麟随妻回娘家,在餐桌上,张玉麟对菜肴赞不绝口,道:  “小灶这么好吃哇!”令娘家的人大笑喷饭。      在香港的豪门中,大锅饭的滋味,只有张家的人最清楚。      大锅饭的优点自不消说,能省下帮佣的费用,更能造成家族的和睦气 氛。      张家四兄弟,做衣服买制服,均是统一的。一买就是4件,一个一件。 张家兄弟对穿着均无奢求,从不买名牌。有一次老大张玉阶给四兄弟一人 买一件羊毛衫,老二张玉麒嫌太奢侈,结果去那家商店,以一件换了两件 粗织的羊毛衫。      张家媳妇的穿衣问题另有变通。女人天生爱美,统一布料做的衣裳未 必都喜欢,郭庚很能体谅媳妇的爱美心理,就给一样多的钱,让媳妇自己 买衣料,选择衣裳的款式。      媳妇之中,只有张玉麟的第二个夫人谭爱莲比较特殊。她出身名门, 
… 页面 124…

娘家的亲戚均有钱有势,张家不敢得罪,并且不少事要靠他们。于是就对 谭爱莲优待,也只有她打扮得雍容华贵,光彩照人。不过,她没从张家多 要一分钱,她从娘家嫁予张家,就带有私房。平时,她娘家的人会给她大 把的钱。      张家共有14个孙子、12个孙女。他们均在一所学校读书(圣保罗书院), 上一种规格档次的学校,交一样多的学费,上学放学同去同来。这种规矩, 到祖母过身才有变化。      香港豪门中,这么多后代同在一校就读,大概唯有张祝珊家族。       “一碗水得端平。”祖母郭庚常以喜悦之情感叹道。      同居共财,使家族的财富集中,再投向新的产业、物业。张家财富成 几何级数膨胀,同居共财是主要因素之一。                                     家族之魂      家族之魂,显然就是老母郭庚。      郭庚是典型的封建遗老。她不是人们透过文学作品所熟知的那种专横、 独裁的富家祖辈;她极仁慈,极善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