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女人都是最勤劳的女人,即使是被放了半天假,可她们仍然很自觉的把家里的脏衣裳脏**单扒了出来,蹲在村前的小河边,一齐发出银铃般的笑,兴高采烈地洗起了衣裳。
叶红杏本来也想学她们的样子来河边洗衣裳的,可勤劳的姥姥早就把一大家人要洗的衣裳被单什么的都洗了个干净,于是叶红杏只好作罢。
将银子交给了姥姥,叶红杏正好没事可做,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河边。
洗衣裳的人们纷纷跟她打着招呼,手中的槌衣棒却始终轻舞飞扬地带起水花,当真是聊天干活两不误。
看得出来,人们干劲十足。叶红杏对今后的作坊信心更足了。
忽然,她看见了二妮大强他们的身影,就在东边不远的地方,几个小伙伴蹲在地上,似乎正卖力地挖着什么。
叶红杏好奇心起,跑过去看,这才知道大家都在挖泥鳅。
说到泥鳅,中华大地大江南北只要有水有泥的地方,就都有泥鳅。这种几乎遍地都有的生物已经跟人类息息相关了不知道多少万年,也不知道还会纠缠上多少万年。
“杏儿,快过来,你看我挖到了一条这么大的!”三宝囊着鼻子说。
有的时候叶红杏甚至会怀疑三宝是不是天生的鼻窦炎或是类似的病,因为他总是流着鼻涕,就算是情况最好的时候,说话也是囊囊的有些听不清。
“哎,来了。”叶红杏答应着,跑了过来。
一群小伙伴无忧无虑地挖起了泥鳅。
天渐渐黑下来的时候,小伙伴们提着篓,唱着从村里那些老头子处学来的不知道传唱了多少年的老调子,踩着满是泥巴的脚丫子,啪叉啪叉的往家里走去。
泥鳅大丰收!不大会工夫村里就升起了阵阵炸泥鳅的香气。
叶红杏吃了个滚肚溜圆,刚要到西屋去看看妹妹招娣,二妮拖着三宝,大冲大强大忠挤眉弄眼地一窝蜂溜进了屋。
“杏儿,谢谢你啊!我娘给我发了工钱,有好多呢!”大冲的手从兜里伸了出来,果然是满满一大把的铜钱。
“听我娘说,杏儿你说要把钱分给我们这些小孩子,我娘听了你的话,谢谢你杏儿。”二妮拉着叶红杏的手,很是欢喜地说。
“杏儿,我娘还说等过了麦收就送我姐姐去上学。杏儿姐姐你什么时候上学去?”三宝愣头愣脑地说。
“什么姐姐,你比杏儿还大!”二妮赶紧纠正。敢情三宝认为叶红杏这么有本事,在心里早就认定了她是姐姐了。
“哈哈哈哈!”
“别笑!三宝,快叫妹妹!以后你就跟她混了!”
“三宝你真笨!”
叶红杏却已经在考虑麦收之后自己是不是也该去上学的问题了。叶秉元的女儿自从搬入了私塾之后,身体果真一天天的好转了起来,才几天不见的工夫,她脸上就有了淡淡的红晕。这可喜的叶秉元不知如何是好了,居然还亲自提了只老母鸡来谢叶红杏。
叶红杏略微跟这位私塾先生提了一下秋后入学的事,叶秉元自然是一口答应,不过他只对三宝那个使劲往袖子上擦鼻涕的小孩表示了怀疑:“这孩子太小了?”
结果大冲大强大忠,还有二妮和叶红杏都被告知秋后入学,这一大喜事令各家又喜又愁。喜的是叶家镇私塾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进去念书的,而他们的孩子却被允许进去了。愁的是私塾的费用不低,普通老百姓是根本负担不起的。
好在叶红杏跟各家家长商量过,如果孩子们上学的话,放学后可以继续卖玩具赚钱,另外玩具作坊的规模扩大后,要另行选择几个人到远一点的村镇去卖货了。
☆、第五十七章 专人专卖,多面开花
由大人出去卖货其实好处也是多多的。
一来这是专职卖货,专人专职,更为专业,带的玩具种类也多。
二来因为是专门赶集,有着固定的摊位,新老顾客都能找着地方。
三来解放了孩子。孩子们虽然卖玩具也很在行,可毕竟孩子们给不了专人专职那种正规光明的印象,更多的则是孩子的痞气和稚嫩。
四来专人专职也更容易计算工钱。
叶红杏已经请了专门的帐房先生,每月俸银半两,专门给作坊里的工人们算工钱算福利,算一切需要计算的东西。
帐房是直接从吴老财家请的。因为从叶红杏家牵走了那只哈士奇又转手卖掉,吴老财狠狠地赚了三十两银子,心情大好之下大手一挥,让自己家最倚重的帐房先生暂时过来帮忙了。
说是暂时的,可叶红杏给帐房先生开的银钱也不算低,甚至比在吴老财家的时候还要高出些许。于是这帐房先生在私底下就跟叶红杏表示,以后他会长期干下去,除非叶红杏不要他了为止。
对此,叶红杏很是满意,因为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
敲定了帐房先生,又安排好了秋后上学的一些事宜,还找到了专职卖货的人……其实也就是村子里的闲汉。叶红杏要他们先缴纳一部分押金,再用稍低一些的价钱拿货出去卖,自负盈亏。即使如此,村子里那些没有活干的男人们还是相当的踊跃,毕竟卖玩具虽然感觉有些违背他们大男子主义的教条,却是条不错的生财之路。
每个玩具他们以七八的价钱拿出来,再到集市上卖十钱,他们还能净赚二到三,比卖糖葫芦什么的赚太多了!
十钱是叶红杏给他们规定的零售价,不能高于这个价。当然,就算是高于这个价也不会有人买,附近村子的人都知道小玩具是十钱一个了,提价是不会有人来买的。
当然,你也可以卖低价,不过这样一来你的利润就会被压低,并且造成同行间的恶性竞争,最后谁也赚不到钱。
至于附近村子的零售问题,也曾有人尝试着直接来作坊里买玩具,可叶红杏规定过,作坊是不准出售玩具的,因为要给那些签了合同的“推销零售合同”的人员提供玩具,并且这条规矩还被写成了告示贴在了作坊外面,即王二妮家的墙头外边(不要笑,这是很严肃的事实)。
就这样,两个月的时间,作坊就走上了正轨,大家一切都按照规定办事,而叶红杏也每隔七天就给作坊里所有的员工开一个简短的会议。
时间自然是在晚上,并且会议时间不会太长,而这天晚上剩余的时间大家也都可以不去做工,而是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这个规定也是很受欢迎的,因为作坊员工毕竟都是家庭妇女,家里杂七杂八的事情还是很多的,七天里就有一晚可以任由她们支配,这一政策自然极受欢迎。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就到了第二个月发工钱的时候。
这个月因为附近几个村子玩具的购买力的下降,所以玩具的销售额有所下降,好在叶红杏及时提出了“推销员”和“零售”制度,村里的闲汉被充分利用起来,玩具们被卖到了更远的地方,作坊的一部分利润还是被保障了。
综合计算下来,作坊里几乎每个人都领到了九钱银子。叶红杏给大家作了述职报告,将利润下滑的情况给大家作了说明,还叫帐房先生把帐单贴到作坊墙上供大家查看。
虽然只有九钱银子,不过大家还是很兴奋的,因为相对于那些进不来作坊的人,这九钱银子还是相当“高薪”的。再加上帐目清楚,各项支出明白,大家都没什么异议。而就在今晚的会议上,有肯动脑筋的人便提出了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叶红杏一一记在心里,闲暇的时间便用来琢磨其中的可行性。
这段时间里叶红杏可谓是忙的脚不沾地,可得到的回报却还不如姥姥和姥爷这两位坐守老宅的老人多。
在作坊红红火火的时候,叶红杏家门口也挂起了“**物犬交易所”的小牌子。字是请作坊的帐房先生写的,倒也顺眼,而每隔一天半天的也会有生意上门。
这个时候,抽着老烟袋的姥爷就会亲昵地拍拍趴在他脚边的大黄的脑袋,让大黄帮着驯狗或者是跑去请叶红杏回来帮忙。
那些最初的名贵洋犬已经被炒到了天价,到了没有二三百两银子别想买下的时候,这才渐渐乏人问津。而有人则是送了幼崽过来,花钱请叶红杏帮忙训练。
每当这个时候,姥姥就会从屋里拿出一张纸来让来人按手印,纸上面写的自然是合同的内容,包括叶红杏帮助对方驯狗,时间范围,对方要缴纳的银钱数量等等。
叶红杏姥爷驯狗的名气渐渐地大了起来,找他驯狗的人日渐增多,而价钱自然也水涨船高。一个月算下来,居然有小五两银子,比叶红杏从作坊里拿的红利可要多出太多了。
姥爷偶尔也会到田间地头去转转。虽说地里的收成卖得的那点钱早已经不被他看在眼里,可地里却是他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战场,他对它有感情,一时间也难以割舍得下。
地里麦苗青青,已经长到了半尺多高。姥爷出门的时候大黄就会跟在身后。对于姥爷,大黄有种特别的依恋。姥姥说大黄当年就是姥爷从路边捡回来的,从此以后大黄就成了姥爷的影子,一跟就是好几年,想甩都甩不掉,就跟小杏儿似的。
姥姥似乎在说玩笑话,可大黄却真的很依恋姥爷,它是把自己当成了姥爷的孩子了。
姥爷蹲下身来,摸了摸地里的土,有些干,抬头看看天,天上连一丝云彩都没有。
“这天要旱呐!”姥爷有些浊白的眼中有些担忧。
他耍了大半辈子的庄稼把式,对于天气的把握早已经快赶上现代用科技计算出来的天气预报了。
姥爷的话很灵,因为已经有一个半月没下过雨了,而接下来的半个月更是连滴露水都没出现过。
天大旱了。
☆、第五十八章 天旱缺水,进山寻根
天一旱,村里吃水就成了问题。
吴家山西靠太行山脉,地势本来就高,天一旱,村前的小河就干了,村里的井也很难打出水来了。
难虽难,可到底还是能提上水来的,只不过以前只要把水井上的轱辘缠上七八圈的,现在倒要绕上十五六圈了,井里的水面下降了不少,提上一桶水来会让棒小伙都累的脸红脖子粗。
水难吃,影响的不止是做饭。作坊里的工人们一天比一天来的晚,聊天的话题也都是村里打水要排很长时间队的事。有人就建议晚上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打水,可这法子他能想到别人自然也能。于是从早上一直到深夜,村中间那口井旁总是有人在排队,排队的水桶更是蜿蜒了有半里地。
眼看着吃水都成了问题,人们渐渐的浮躁起来。但人还能靠从井里提水喝活着,地里的庄稼就有些挺不住了,打卷的打卷,发蔫的发蔫。
“这样下去可不行啊,咱们得去找水。”姥爷瞅着村前边的小河喃喃自言自语:“那条河已经有五十年没干过了。我记得小时候干过一回,还是村里的人征了壮丁,派人到山里查看才知道小河被堵住了。疏通了河道就又有了水了。这次该不会也是这样。”
“这次村里会不会也有人出头呢?”姥姥问。
姥爷摇了摇头,如今村里人心都乱了,想出头的没有钱,有钱的又不想出头。
“姥爷,要不咱们出钱,让村子里男人们去找水?”叶红杏觉得再这么下去别说吃水难了,自己的作坊肯定也支撑不下去,倒不如放手一搏,说不定找着了水,一切又都恢复原样了呢。
光靠着叶红杏一个人出钱可也不行,她主动跑到吴老财家商量了一番,吴老财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当下拿出了十两银子,叶红杏又添上了十两,总共二十两,钱倒是足够了。
村子里的男人们听说要进山找水,全都争着相去。原本找水就是为了自己,现在又有了钱,自然是都愿意去了。
当下村子里选了三十名比较强壮的男子,背着干粮皮水壶,浩浩荡荡地循着河道往山里进发了。
三天之后,河里忽然涌来了大量的水,人们都高兴坏了,欢呼雀跃着都涌到街上,有的迷信老太太甚至还跪在地上一个劲的磕头拜谢。
三十条汉子也都回来了,满头满脸的全是泥,然后在全村人的目光注视下,一齐跳进充满了清凉水的小河里,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
洗完澡,领银子,皆大欢喜!
一场旱灾虽然就这么过去了,可叶红杏心里却又琢磨开了。
这个时代农业自然是最重要的,因为民以食为天,地里没有收成人们就要挨饿,甚至还要饿死。可若是一味的指着地里的粮食是不是也不太好呢?
叶红杏把自己的想法跟姥爷说了,姥爷沉默了一会,说:“以前倒也有人种过别的东西,可只种了一季就不种了。”
“为什么?”叶红杏不明白。
“没有粮食吃。”姥爷说。
叶红杏哭笑不得,搞了半天又绕回到老问题上去了。要是连口粮都不够吃,哪有那个体力和时间去种别的?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叶红杏家里现在不缺钱,只要家里没粮食了,到集镇上买些回来就是了,所以家里的地是可以种些别的作物的。
可是,种些什么好呢?叶红杏也曾向姥姥讨教过哪些菜比较贵,可姥姥已经有年没有买过菜了。自家留出来的菜地里的菜绝对够吃,并且还有剩。村里家家如是,集镇上卖菜的人也很少,菜也多数卖进了饭馆或是大户人家。
销路不高啊!叶红杏想。那么有没有办法促进蔬菜的销路呢?比如做饭店生意或是……大锅饭?
想到大锅饭,叶红杏就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玩具作坊。现在作坊里好说也有**个人在忙,算上几个孩子,就算是成立食堂也不成问题了。
可即使是个小型食堂,蔬菜的需求还是太小,随便两家菜地里的菜就够吃了。
叶红杏现在很发愁,她想要开拓副业,想要让人们不光指着地里的粮食,还可以种些其它的经济作物来提高收入,并且在饥荒年代也能有所保障,旱涝保收。可是现在她想不出来,食堂什么的都是必死之路。
“其实有种东西还是能种的。”姥爷忽然又说。
“是什么?”叶红杏赶紧扑到姥爷怀里,使劲推搡着他:“姥爷你快说,唉,都快急死我了。”
姥爷哈哈大笑,打趣道:“小杏儿什么时候这么着急了?”
“姥爷你快说,姥姥你看姥爷,他知道都不告诉我!”叶红杏见姥爷还是不说,于是找姥姥告状。
“你姥爷说的是山药,也就是大红薯,你去年挖过的,你忘了?”姥姥笑着解释,说着还白了姥爷一眼,斥道:“尽逗孩子!”
“那东西一亩地能长不少,比粮食多,也能填饱肚子。以前啊,有一年赶上了灾荒年,吴老财家就是种红薯发的财。”姥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