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回坐到椅子上,用衣襟擦去满面的泪痕,说道:“陛下,臣想得到允许,臣明日就想入朝理事。臣这一辈子,身子能动之时定为朝廷忙碌奔走;若身子不能动还有一口气,时刻想着朝廷之事,以呈心力。”
李世民换颜微笑,说道:“对呀,这正是朕今日来的目的。你以前总揆百事,事情梳理得井井有条。你这次赋闲在家,对你而言毕竟休息了一阵子,然朝廷却因此压下许多事来。玄龄,你放心,如晦当初积劳成疾,朕未留心,使其劳累而死,朕岂能让你再蹈覆辙?”
“陛下提起如晦,更令臣羞愧万分。唉,想起如晦,还有戴胄,臣来日到了阴间见到他们,他们定耻笑臣有患得患失之心。”
“好了,玄龄,此事已过,今后不用再提。朕多次说过,朕待臣下一视同仁,不搞亲亲疏疏,然对待你呀,朕确实难抑己情,将你视为兄长一样。”事实上,李世民与房玄龄在一起二十余年,他们共同征战,策划及实施玄武门之变,君臣协力治理国家,基本上聚多离少,他们亲密无间,李世民早将宽厚的房玄龄视为嫡亲的兄长一般。如此,李世民也算是弥补了亲兄逝去的遗憾。
李世民将目光转向房夫人,问道:“房夫人,朕那日赐你的鸩酒滋味如何?”
房夫人脸上顿时现出尴尬之色,那日她见了鸩酒,心中想皇上实在荒唐,竟然逼着臣子去纳妾。皇命不可违,自己还不如死了干净,从此也可以眼不见为净,她于是决然吞下毒酒。孰料那毒酒酸得很,喝了之后也无异状。待房玄龄说知此毒酒为陈醋时,她方知是虚惊一场。经历了这一番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的经历,她的心性也有了转变,过后她对房玄龄说:“我不愿你纳妾,是想我们夫妻一体何等单纯,岂能让别人来染指?我以死明志,现在想有些后悔了,我死不足惜,却让你独自寂寞一生,又对我死生出无限愧疚来,这岂是我的初衷?还是我的心胸太窄狭了。玄龄,你今后若愿意纳妾,只要是你看上眼的人儿,我一概不拦阻。”
房玄龄当时正色道:“夫人在玄龄重病之时,剜目明志,这次为拒皇上,又以死明志。玄龄若再生出异心,岂不是和禽兽无异?”
房夫人却不能把他们夫妻的话说给李世民听,而是微笑说道:“贱妾蒙皇上赐酒后,至今再不敢吃醋。”
李世民听出了她的双关语,感叹道:“玄龄,有句古话叫做‘女子无才就是德。’看来需要改一改。妇人哺育后代,儿女长成赖其教养,人之禀性自动长成,可见妇人对儿女至关重要。妇人相夫教子,长居幕后,实为家兴之关键。玄龄,你有此贤妇,朕有贤后,我们应该感激上天的眷顾。”
“陛下所言甚是。臣许多年来在外,家中皆赖夫人主持。只是她以简陋之身,万不能与皇后相提并论。臣听说皇后临终之时,抱病著成《女则》三十篇,以垂范后宫。皇后的所作所为,历代之后妃难以相比。”
“是的,朕看了皇后的《女则》,对群臣说过,此书足以垂范后世。朕欲让人刻制一批,使后宫之人时刻诵读,再分赐朝臣,相信也会有所助益。玄龄,你这夫人也挺好嘛,她教养子女皆能成才。像遗直宽厚谦逊,大有父风;遗爱不尚贵族子女浮玩之风,其在尽职之余,还与泰儿一起编撰《括地志》;你的女儿嫁给韩王,听说她也很贤惠。母亲如何,一看其子女作为便知。”
李世民提到了魏王李泰,房玄龄欲言又止。李世民这些年渐渐宠爱魏王李泰,朝中重臣明白他已经动了易储之心,深恐由此酿出祸端,心中忧虑日甚。房玄龄从房遗爱口中多知李泰之事,有心想向李世民劝谏一番。又想自己在家中被圈禁多日,刚刚被皇上允可返朝理事,现在若直言劝谏毕竟不合时宜,遂住口不说。
房玄龄回到朝中开始理事,尚书左仆射的职位让其耗去大多精力,按说太子少师主要职责是教谕太子道德,似为闲职,然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正是岌岌可危的关头,太子少师的职位极重,不轻易授人,李世民此时授房玄龄此职,可见他对房玄龄教谕太子有着很深的希冀。房玄龄不敢怠慢,理政之余就赶往东宫,显得很忙碌。
李世民一俟房玄龄入朝理政,就觉得轻松起来。他现在心伤皇后离去,除了朔望日大朝之外,很少再上朝理政。皇后昔日的寝殿立政殿成了他日夕起居的地方,一些大臣要奏重要事情时,需来立政殿觐见。
这日魏征入立政殿觐见,其所谏事体与魏王李泰有关。
李世民现在宠爱魏王李泰,爱得有点过分。前几天,李泰对他说道,朝中三品以上官员见了他不下马礼拜,往往像看不见似的,打马一驰而过。李泰这样说,其实有恃宠逞尊的心理,李世民本该驳斥他才是。然李世民此时有意心许,不免大为偏袒,他闻言大怒,放言道:“当隋文帝时,一品以下官员见了诸王都要下马礼拜,这些诸王难道不是天子的儿子吗?朕即位以来,屡屡教导诸子尊敬大臣。可这些大臣们呢?三品以上官员若见了诸王不礼拜也就罢了,可他们见了魏王,依旧桀骜不驯,朕实在难忍。”他意欲召集京中三品以上官员,让他们今后在路上遇到诸王,皆要下马礼拜。
李世民的这些话辗转传到魏征耳中,他今日来觐见,就是要劝谏这件事。
魏征今日来进谏言不像往日那样直来直去,他知道李世民现在思念皇后,就先从皇后所著《女则》说起。
“陛下,臣得了皇后所撰的《女则》,将之交给贱内及二女观看。贱内读罢,说此书足见后宫清新之风,对天下妇人皆有鉴戒之劝。臣这些年规谏陛下最多,其中言语颇为直率,所谏事体涉猎甚多。然细想想,其中没有一件事与皇后有关。皇后一生事迹实在淳正清明,臣唯有赞其贤惠,赞其英达。陛下取得天下大治,皇后治理后宫呈现清新之气,可谓相得益彰。惜皇后早逝,使陛下失一良佐,臣深为遗憾。”
李世民点头道:“魏卿,若是你能赞许的事,那是不会错的。皇后一生,循礼而行,举止有度,实为历代后妃之良模。妇人往往居于幕后,其对家庭作用实属大焉,朕那日在玄龄府上就说过类似的话。可惜呀,人若过于完美,寿祚往往不长,正所谓此消彼长,无可奈何。”
“皇后逝去是无可奈何之事,陛下万万不可消磨志气,将英雄之气陷入颓丧之中。陛下多次说过,君王之身势关天下,不可稍有闪失。”
“魏卿,朕明白这个道理。朕心伤皇后,总有一日会平复过来。”
两人说了一会儿话,由于魏征一直赞颂皇后,颇合李世民心意,李世民的情绪变得很轻松,他们谈话的气氛很融洽。
魏征看到火候差不多,抓住机会道:“陛下,臣听说三品以上官员路遇诸王不下马,惹得皇上很生气,果有此事吗?”
“不错,果有此事。”
“皇上刚才说皇后平素循礼而行,举止有度。其实三品以上官员见到诸王不下马,亦是循礼而行,陛下没必要生气。魏王虽蒙皇上重视,亦是诸王之一,有什么特别呢?”
“不然。朕问你,若臣子见了太子,他们都要下马礼拜吗?”
“当然,太子为储君,臣子见时,须行君臣之礼。”
“太子为嫡长,魏王次之。人生寿夭难测,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储君呢?朕以为,要废除臣子见诸王不下马礼拜的制度。”
魏征听言一惊,觉得李世民的这句话,已经很露骨地显示了他要易储的心思。魏征在易储的事上,不赞成废除现太子而另立魏王,认为李承乾固然有些毛病,然终无大恶,若轻易废之,首先是不合乎礼法,再就是极易引起皇位争夺的局面,对天下不利。魏征心中是这种想法,因见李世民未有易储的实际行动,不好直言相谏,而从侧面力劝。
魏征思索了一阵,斟词酌句道:“陛下这样说,臣以为有些牵强。太子年轻力壮,只要不失德,怎么会有不幸呢?自周代建礼之后,延续至今,现行礼仪由臣与玄龄、王珪等人主持修订,由陛下钦定施行,每篇每节皆采三代之英华,择善而修复。像三品以上官员见诸王不下马一节,即采于古礼。《礼》曰:‘臣、子一也。’《春秋》曰:‘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三品以上皆公卿,为陛下所尊礼,岂能以魏王一人而使纪纲大坏呢?”
“魏卿修礼之时,博采群书,朕说不过你。”
“陛下心爱魏王,此为人之常情。陛下欲使公卿下马礼拜魏王,无非让群臣不能轻视魏王。其实臣下皆明白陛下的心思,他们路遇魏王不下马,是遵守礼法,他们的心中谁敢轻视魏王?陛下提起隋文帝时情景,隋文帝骄其诸子,使礼纲大坏,终于养成了隋炀帝骄逸不法的性格,想陛下定然不会效法隋文帝。”
李世民今日的心情不错,就觉得魏征所言颇为顺耳,遂微笑道:“魏卿,你不要说了,朕明白。朕今后不变此条礼法,三品以上官员见到诸王依旧不下马,这样成吗?”
魏征躬身道:“臣代群臣谢陛下英明。”
李世民微笑道:“朕依了你的意见,即为英明,若不依意,就是昏庸了?”
“臣不敢。”
李世民起身道:“今日天气不错,魏卿,你有兴致随朕到苑内行走一回吗?”
“臣奉旨。”
今年进入冬季后,天气似乎冷得不快。往往一阵寒流过来,阴冷数日后,复又艳阳高照。
魏征随着李世民打马入了西内苑,李世民入苑后并不歇息,打马直奔苑北首,到了那座楼观前方才停马落地。魏征知道这座楼观的用处,但佯作不知,而是赞了一句:“这座楼观建得好哇,登高四望,远处景色可以尽收眼底。”
李世民瞪了魏征一眼,显然不满他竟然不知此楼观的用处,说了句:“你懂什么?朕建此楼观若仅仅为了观望景色,难道会如此无聊吗?”他说罢,开始拾阶登高。魏征不敢再吭声,默默随其身后攀登。
到了观顶,李世民手倚护栏,眼望昭陵方向,轻轻说了句:“敏妹,我又来看你了。”
魏征并不理会李世民在那里长吁短叹,独自背着手,向楼观西首踱去,摆出一副欣赏景色的样子。
李世民还在那里喃喃自语:“敏妹,你独自在那里,定是寂寞得很。好歹这些日子有菁儿在陵前陪你,倒是免了一些孤单。”说到这里,李世民脑海中浮现出长孙嘉敏闭目躺在墓中,四周皆是冰凉的石壁,心中一阵抽紧,眼泪不禁又流了出来。
过了良久,李世民的心情方才平复下来,他呆呆地望着远方,似乎难以摆脱长孙嘉敏已逝去的现实。
待李世民平复下情绪,他才想起魏征随自己登上台来,遂唤道:“魏卿,你过来。”
魏征依言缓缓走过来。
李世民问道:“魏卿,朕在这边垂泪伤心,你缘何无动于衷?”
“陛下,臣上台来觉得四周风景实在美妙,就在这里默默观赏。陛下为何伤心垂泪?咳,想是台上风大,加之臣年老之后,耳朵有点背,就此忽略了。”
“哼,你耳朵可能有点背,可眼睛却不瞎呀。”李世民显然不相信魏征的话。
“臣不敢欺君。”
“好,朕姑且信你。魏卿,知道朕为何建此楼观吗?”
“臣不知。想是苑中花木池水秀丽,再造此观登高而望,将远处景色也尽收眼底,如此可以阅尽周围美色吧?”
“看来你真是昏聩了。朕建此观,可以登高望见昭陵,以此可以凭吊逝去的皇后。魏卿,你向那里看。”李世民手指昭陵方向,“可以看到九嵕山的模样,朕居宫中,到此就可以与皇后相会。魏卿,你看到了吗?”
魏征此时心中也深为李世民对长孙嘉敏的情感所感动。李世民如此难忘皇后,长孙嘉敏虽在幽冥界,也应该心满意足了。然魏征此时想的是另一件事,他不动声色,摇头探脑向西北遥望,眼睛眯缝着,好半天才答道:“臣老眼昏花,实在看不见什么。”
“怎么会看不见呢?现在阳光明媚,九山高耸在那里,皇后现在正躺在山中的昭陵之中。”
“昭陵?”
“想是魏卿已经看见了。”
“唉,原来陛下看的是昭陵,臣还以为陛下说望见献陵如昭陵一般。若说是昭陵,臣倒是能看见。”
李世民听罢此言,心中一寒,马上知道魏征是在讽刺自己:对自己的皇后如此上心,却忘了昭陵之西埋葬着高祖的献陵!
李世民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魏征又问道:“陛下,夫妻之情难道胜于父子之情吗?”
唐王朝建立之后,李渊开始提倡周、孔之道,武德二年,他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武德七年,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并封孔子的后代为褒圣侯。及至李世民即位,他于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而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大力尊儒崇经。李世民这样做,是他和群臣在弘文馆里多次讨论出来的结果,即治理天下要靠儒家的“王道”,即以尊儒崇经来教化天下,达到“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的效果。
儒家学说中,有一套严格的纲常伦理道德,简言之,就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中心的等级秩序,其他关系不能撼动此柱石。李世民现在一味怀念皇后,却将埋得离皇后不远的高祖忘得一干二净,显然与这套伦理有悖。其为君王这样做,若传扬天下,人们私下会说:当今皇上口口声声让大家尊儒崇经,可他自己却不是那么回事,皇上尚且如此,又如何教化天下呢?
李世民听言品出味儿来,又潸然流下眼泪,说道:“魏卿,你不要说了。朕思昭陵而忘献陵,是朕不对。”
魏征见李世民已经认错,也就不再穷追猛打。
眼见天色将晚,君臣两人缓缓步下楼观。
李世民走到地面,扭头对侍立一旁的太监说道:“传朕的话,明日让将作监来此拆掉楼观。”
魏征忽然跪下,叩首道:“陛下,臣一再冒犯龙颜,望皇上恕罪。”
李世民搀起魏征,说道:“魏卿,你怎么了?大丈夫行事敢作敢当,你既然敢累上诤言,难道说过之后又后悔了?”
“臣不后悔。臣其实也心伤皇后,如此贤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