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为湟源盐务分局以后,省局把支局局长姜碾清调到了省盐务局,派来了部队转业的连级干部王德功来担任湟源盐务分局局长。
工作开始步入正轨,薛廷臣就算是正式成为青海省的一位股级盐务干部。
升 迁 '本章字数:3956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22 07:26:47。0'
021 升 迁
一九五二年,青海省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工资分制。
工资分是死的,每人工资分多少不一样。薛廷臣的工资分是二百一十分。工资分值是活的,每月由青海省财政厅根据当月几种主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平均价格,在青海日报上公布这个月的工资分值是多少钱,然后用工资分值乘自己的工资分,就可以知道自己这一个月能领多少钱了。工资分值主要由:面粉、食用油、食盐、食糖、煤炭、火柴、大雁塔牌白扣布等组成。工资分只实行了几个月的时间,又改成了工资制(也叫薪金制)。
实行薪金制,就得先评定工资级别,当时评级的原则是:德、才、资三个字。具体的说法就是以德、才为主,适当的照顾资。所谓德、是指政治思想好不好;才、是指工作能力强不强;资、是指资格、资历,资历就是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长短。以德才为主,对资历只是参考,给予适当的照顾。
湟源盐务分局当时评级的情况是,盐警队的排长和分局的三个股长,还有秘书薛家树都定为行政二十一级,盐警队的副排长和分局的会计姚廉信定为行政二十二级,盐警队的三个班长和分局的段绪珠、刘文庆、李斌生、韩玉德、王金斗、李载康、贾生德、巧科等,都定为行政二十三级,盐警队的战士和分局的收发张桂英(局长王德功的爱人)还有分局的通信员芦椿,都定为行政二十四级。
湟源盐务分局局长王德功的级别,是由湟源县政府在全县科、部、局长之间评定的,王德功被评定为行政十八级。科、部、局级干部,由湟源县政府评定后,报青海省政府批准下文,各单位的一般干部,评定后报湟源县政府批准下文。
实行薪金制以后,一般干部都有条件带家属了。祁海山的家属也领上小孩从山西老家来到了湟源。盐警队和分局没有结婚的几个年轻人,也都在湟源县城找了对像,结了婚。这个时候,还没有媳妇的薛廷臣在别人的帮忙下,也在当地说了一个叫张秀英的做了媳妇。
分局局长王德功是在部队时就结了婚的。家属到了湟源盐务分局以后生了个女孩。王局长便从湟源城里找了个看娃娃的,这个看娃的就是张秀英的母亲。
因为张秀英的母亲在局长家看娃娃,张秀英也经常到盐务局来,后来经过许珍的介绍,薛廷臣便和张秀英订了婚。
许珍是青海省骆驼大队队长田振生的爱人,因为骆驼大队给湟源盐务分局运盐,和盐务分局有业务关系,因此,田振生的家就住在湟源盐务分局。因为田振生队长在业务上经常和薛廷臣打交道,他的爱人许珍就给薛廷臣和张秀英二人牵了红线。
张秀英的父亲叫张锡林,是陕西富平县人。没有解放以前,张锡林就一直在青海做生意,临解放的时候,他的生意是卖大烟。因为这个原因,张锡林本人也抽大烟。解放以后,这种生意做不成了,他也就戒了烟。此时年纪也大了,本来身体就不好,戒烟以后身体就更差了,就一直在家里病着。
一九五二年九月中旬,薛廷臣便和张秀英结了婚。
薛廷臣和张秀英的婚礼是交给事务长刘文庆一手操办的。当然,结婚的费用是他自己出的,他给了刘文庆十万块钱(旧币),让他操办婚礼的一切事情。
刚刚解放,一切都是艰苦的,一般结婚都非常简单。薛廷臣的结婚典礼更是简单:事务长刘文庆买了二尺红绸子,上款写着新郎薛廷臣、新娘张秀英结婚纪念;下款写着青海省盐务管理局湟源分局贺,以及年、月、日;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在中间签名留念。
刘文庆代薛廷臣买了些烟、茶、糖果、瓜籽之类,然后大家开了个座谈会。热闹了一翻,就算举行了婚礼。因为结婚不收礼,也不请客吃饭,又因为大家都在盐务局食堂里吃饭,便由食堂包了饺子,大家适当改善一下伙食。
举行完婚礼之后,薛廷臣给刘文庆的十万块钱没有花完,刘文庆将剩下的二百块钱退给了薛廷臣。
单身一人到了青海的薛廷臣总算有了一个家。
一九五二年秋季的一天,薛廷臣在湟源县南城壕发现了一群牦牛驮着私盐。他立即赶过去,让盐商到盐务局去上税。盐商看了看薛廷臣说道:“能不能等一会儿,我还没有吃饭哩。”
“饭还是要吃的,你去吃饭吧,吃完饭和我一起去纳税。” 薛廷臣说道。
盐商笑着说道:“一个人是吃饭,两个人也是吃饭,咱们两个一块到馆子里吃点饭。”
“我已经吃过饭了,你去吃吧!”薛廷臣心里明白盐商的意思,坚决地回绝了。盐商为了讨好薛廷臣,硬是要拉着他一块再吃点,但被薛廷臣坚决的拒绝了。那盐商着急了,急得把衣服口袋里的银圆拍的叮当直响,不言而喻,就是想给他一点银元,让他高抬贵手,放自己一马。
薛廷臣是个直筒子,做事从来都是“钉是钉铆是铆”,这个时候他是任何想法都没有的。他的思想特别单纯,对工作更是非常认真负责,绝对不会被盐商腐蚀拉拢的。其实,对参加工作不久臣子来讲,他还不知道行贿和受贿是一个什么概念。他只知道盐警队是专门稽查私盐的,运销业务股的基本业务,就是组织食盐运销和征收盐税的。如果自己收了盐商的贿赂放了盐商,那不就成了贪赃枉法了吗! 所以,盐商的执意请客根本不可能打动臣子的心,叮叮当当的银元对他没有一点诱惑,他一脸严肃地回绝了盐商的贿赂,坚持要他到盐务局去上税。盐商没有办法,饭也不吃了,很不情愿的跟上薛廷臣去了盐务局,按标准交了他应上的税款。
由于臣子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非常认真负一丝不苟、工作中不怕吃苦,努力勤奋;在缉私和追缴税款的工作中铁面无私,被湟源盐务分局党支部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开始进行培养。
这一时期,湟源盐务分局党支部的重点培养对象只有他和祁海山两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考察,一九五四年五月四日,由盐警队排长刘宗欢、文书刘凤祥两个人介绍,薛廷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祁海山也由局长王德功和盐警队的副排长张继林两个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年预备期满后,于一九五五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一九五四年底,湟源盐务分局又一次恢复了湟源盐务支局的编制。原来的三个股撤销了,机构缩小了,人员也相应的减少。祁海山留在湟源盐务支局当了支局局长,王德功被调到青海省盐务管理局当了运销科的科长,薛家树调到青海省盐务管理局当了秘书,薛廷臣被调到青海省盐业公司所属西宁营业部担任营业部主任。
一九五四年冬天,张秀英的父亲张锡林因病去世了。由于家里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张秀英姊妹几个都没有上学念过书。张秀英只在当时街道办事处组织的扫盲班学习了一两年,算是多少认识了几个字,张秀英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土改的时候,她家庭被定为城市贫民。后来在压缩城市人口时,全家被下放到湟源县塔湾乡下胡丹度村当了农民。
青海省盐务管理局、青海省盐业公司,是政企合一的一个单位,一套人员挂两个牌子,即:青海省盐务管理局,青海省盐业公司,既是行政管理单位又是业务经营单位。西宁营业部直属青海省盐业公司,其职责是专门批发另售食盐。
一九五五年五月的一天,正在忙于批发食盐的薛廷臣被青海省盐务局局长徐宪章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徐局长是专门给他谈话的,薛廷臣进门以后,徐局长便开门见山地说道:“经过局党委会研究决定,派你到大通盐务支局去当局长,你先到大通县政府去报到,任命等报省政府批了以后再下通知,你有什么意见或者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 。
服从组织分配是薛廷臣一贯的作风,他想都没想就立刻表态说:“服从党委的决定,没有意见!”表态之后他又紧接着问徐局长道:“带不带家属?”
“你先到大通县政府去报到,先把支局的手续接了,将工作安排好之后再把家搬过去。”局长回答道。紧接着徐局长又叮咛说:“你记着,到大通以后,一定要和县政府搞好关系。如果没有意见的话,明天就把营业部的手续交给黄玉林,后天由人事科长陪同你,先到大通县政府去报到。”
青海省盐业公司西宁营业部和支局是平级,西宁营业部主任是青海省盐务管理局直接宣布的,也没有任命。第二天,薛廷臣便把营业部的手续交给了黄玉林。第三天便和人事科科长卫智德每人骑了一辆自行车,从西宁去了大通县。
那时的大通县委、县政府机关和县上的那些行政单位还都在城关驻着。进入大通县,要路桥头,大通盐务支局就在桥头。他们路过桥头的时候,臣子便把行李放在了大通盐务支局里,在局里稍微休息了一会儿,两个人便骑上自行车去了大通县政府。
接待他们的是县政府秘书何春先。握手问候之后,何秘书便领上他们见了县长袁步溪。
“这是省盐务局派给大通盐务支局的代理局长薛廷臣同志,任命已经报青海省政府了”。卫智德科长指着薛廷臣开门见山地向袁县长介绍道。袁县长握住薛廷臣的手说道:“欢迎,欢迎!”
“以后还请袁县长多加帮助和指导”薛廷臣客套了一句。
“听口音你是陕西人?”袁县长问道。
“不是,我是山西风陵渡的人,和陕西潼关交界。”
“哦!我们还是老乡哩,我是保德的,你家在西南,我家在西北”。
大家客套了一会儿,就是算到县政府报到了。
握手告别之后,薛廷臣和卫智德科长两个人便骑着自行车返回大通盐务支局所在的桥头。
路上,卫科长告诉薛廷臣:“原来的大通支局局长宋忠和县政府闹了意见,县政府给省盐务管理局打了电话,让省局把宋局长调走,给大通盐务支局另派一个局长来,后来省局就决定让你到大通来。”
从来没有和地方上打过交道的薛廷臣听了卫科长的介绍之后,心里面就有点沉甸甸的,和地方官员没有打过交道,看来以后还得注意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当然,初次涉足官场,他可以说是还没有一点经验,如何注意心里也没有谱。
因为宋局长已经调到省盐务局好几天了,机关里没有人领导,也没有人组织会议,卫科长便让一位职工通知了全体人员到会议室开会。不一会儿人就到齐了,全局总共还不到十个人。卫科长主持召开了这次全体人员会议。
会议议程很简单,卫科长开门见山地向大家介绍了情况,宣布了由薛廷臣代理局长的任命。任命宣布完以后就散会了。
卫科长当天就返回西宁去了。
薛廷臣就留在了大通盐务支局,开始熟悉情况,安排工作。他在这里只当了不到一个月的代理局长,便接到了青海盐务管理局转发的青海省政府发的任命书:
“兹任命薛廷臣同志为青海省盐务管理局大通支局局长”。
县上科、局一级的正职干部都是由青海省政府直接任命的,时任青海省省委书记的是张仲良,省长是孙作宾。
探 家 '本章字数:4759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23 08:32:28。0'
022 探 家
薛廷臣自从偷偷到运城上学离开家之后,已经整整六年没有回过家了。六年来,他时常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思念着家乡和家里的亲人。一九五五年冬天,在工作基本稳定、局里一切正常之后,薛廷臣决定回老家一趟。
臣子现在已经娶了媳妇,是个有了家室的人了,他回老家是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妻子的,起码让母亲看看儿媳妇是个什么样子。于是,他便让张秀英也向单位请了假,携带妻子第一次请假回家探亲。
幸运的是火车刚从内地通到兰州,这要比以前坐汽车要快得多,方便得多。夫妻俩拿了些简单的行李便搭车车去了兰州火车站。
火车是通了,但兰州火车站还没有修好,车站的售票室、候车室等公用设施还都是用席棚搭的临时棚子,毕竟车站不大,薛廷臣带着妻子,很快就找到了买票的地方。
售票室门口公布着列车时刻表,薛廷臣竟然一点都看不懂。买票的时候,他对售票员说道:“我们要去潼关,请买两张去潼关的车票。”
他掏了钱,买到了两张票;出了棚子拿起火车票看了一下,只见票面上写着:经由西安至潼关。他觉得没有买错,就放心地去了候车室。
在此之前,薛廷臣曾经坐过两次火车,但两次坐车都是在别人的导引下跟着别人坐的车,他自己对铁路的常识却知道的很少,只知道有票车和货车的分别,连票车有快车和慢车都不知道。那个时侯老百姓都习惯把客运列车叫票车。
开始检票入站了,薛廷臣便用手拉着张秀英入站上了火车。
上了车之后,随和的薛廷臣和邻座的路伴闲聊了起来,聊了一会儿熟识了,路伴问他道:“你们去哪里?到哪里下车?”
薛廷臣回答道:“到潼关。”
“你到潼关为什么不坐快车?这趟车是慢车,只到西安就停了。你坐这趟车到了西安就得下车,然后要出站签字,再倒车。麻烦死了!” 路伴很内行,可能是常坐火车的,他惋惜地对薛廷臣说道。
什么是签字倒车,薛廷臣一点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等向路伴问清之后才算明白过来。但火车已经在路上行驶了好长一段路程了。就是再后悔也已经是来不及了。
火车到西安天还没有大亮,等车停稳之后,薛廷臣便带着妻子随着下车的人流出了站。出站以后,他赶紧跑到站房里面去签字。
这一次薛廷臣接受了教训,签字的时候,他大声对签票员要求道:“能不能给我签快车。”
“签快车是要补差价的,你只到潼关,这么短的距离签快车补差价划不来,你还是签慢车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