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胡司生于捷克一个农民家庭。1402 年任布拉格大学校长。他 深受威克里夫的影响,热情布道,抨击教会腐化,要求关闭修道院,没 收教会财产,进行教会改革,主张神职人员服从国家,民族独立等观点, 引起教会上层人士的仇视。1409 年布拉格大主教宾耐克在比萨宗教会议 上,向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控告胡司的异端罪行,胡司被开除教籍。但他 在国王和群众的保护下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活动。1412 年教皇约翰二 十三世为筹集对那不勒斯战争的经费,派特使去捷克推销赎罪券。胡司 在群众中激烈抨击这一行为,疾呼只有上帝才有敕罪权。1412 年 6 月布 拉格人民举行反教皇示威,遭到教会和反动统治者的联合镇压,胡司被 迫离开布拉格,到捷克南部继续活动,他的影响遍及西欧许多地区。1414 年德皇西吉斯孟召开康斯坦茨宗教会议,以人身安全为条件,命令胡司 出席会议。胡司到会后立即遭到教皇约翰二十三世的逮捕,被投入修道 院的地牢。1415 年 5 月会议审判威克里夫后,又判胡司犯有异端罪,处 以火刑。胡司坚守信念,宁死不屈。7 月 6 日胡司在刑场上向群众讲演唱 诗,慷慨就义。
胡司之死,激起了 1415—1419 年捷克各阶层人民反罗马教会的大起 义,史称“胡司战争”。起义者冲进教堂,焚毁修道院,痛打神职人员, 并占领城市,形成捷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1420 年大败德 皇西吉斯孟组织的“讨伐波希米亚异端”十字军,1427 和 1431 年又粉碎 了十字军的第四次和第五次进攻。然而,由于起义军内部激进派(塔波 尔派)和温和派(圣杯派)就起义的最终目的发生分裂,使罗马教廷趁 机分化了起义军。激进派后因内部出现叛徒,终于在 1434 年圣杯派和十 字军联手的利班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余部至 1452 年也被剿灭。
之后,萨伏那洛拉于 1494 年领导佛罗伦萨人民起义,试图以理想的 宗教修道生活改造世俗社会,于 1498 年被处以火刑。人文主义者伊拉斯 谟则主张教会的纯洁和复兴,强调信徒个人的内心信仰,发表了著名的 《愚人颂》,嘲笑教皇和主教,抨击赎罪券,反对教皇过问政治,希望 罗马教会实现自上而下的宗教政策,反对群众自发的宗教改革运动,这 些思想对后来路德宗教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
14、15 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新兴市民阶级日 益觉醒,纷纷起来挣脱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的束缚,以复兴古希腊罗马 文化为旗帜,掀起了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整 个西欧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开始了全面的复兴,这为 16 世纪的宗教改 革运动提供了文化背景。
七、伊斯兰教的崛起
1.伊斯兰教兴起时的阿拉伯民族
(1)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伊斯兰教产生于 7 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该岛自古以来就据有重要 的战略位置,是沟通欧亚非三洲商品贸易的水陆交通要道。伊斯兰教的 诞生地麦加和麦地那即为商道必经之地,也是驼运商路的中间站。
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半岛各地区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南部自然 条件适宜,又地处交通要冲,自古即为转运贸易中心,向有“阿拉伯福 地”的美称,很早就曾建立过萨巴王国、米奈王国、盖特班王国、哈达 拉毛王国、希木叶尔王国等,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王国在伊斯兰教产 生之前就已逐渐衰落,不复存在。北部在南阿拉伯人建立的商站基础上 逐渐形成队商城市,并相继建立起奈伯特王国、巴尔米拉王国、加萨尼 王国、莱赫米王国、肯德王国等,但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也都已沦为 邻近的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藩属。产生伊斯兰教的半岛中部地区, 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进程较之南部和北部要落后得多,在历史上从未建 立过自己的统一国家,这里的贝杜因人一直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生 活为主。自公元 4 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商道变化的影响,阿拉伯社会普 遍处于经济衰退时期。过去在半岛大部分地区曾建立的许多城镇和商站 逐渐消失,而贝杜因人则不断地扩大他们的活动范围,游牧生活普遍取 代了商业和农业。当时除作为中转商站的较开化地区和绿州地区中的城 镇居民从事转运贸易和农业,过着定居生活以外,大部分居民都过着游 牧和半游牧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里,骆驼是最有用的牲畜和工具,有 “沙漠之舟”的称号。社会以氏族组织为基础,几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 又组成一个部落。部落成员间保持民主和平等的关系,部落首领(谢赫) 由选举产生,其主要职责是维护部落团结。世代因袭的习惯(逊奈)是 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主要社会规范,集体的利益和荣誉至高无上。部落 之间经常为了争夺水源、牧源和商道而发生战争和残杀,血亲复仇成为 一种风习。到公元 6—7 世纪时,阿拉伯社会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正处于连绵不断的部落战争时期。在大小 1700 多次战争中,最著名的有 白苏斯战争、达希斯战争、加卜拉战争和菲贾尔战争,据说 14 岁的穆罕 默德就参加过菲贾尔战争。这些战争长达数十年,极大地削弱了血缘关 系,加速了氏族制的解体,推动了地域性部落联盟的发展,并孕育着对 超部落权威的需要。因此,伊斯兰教产生前的这一时期也正是一个氏族 制处于解体中的社会大变动时期。
在伴随社会内部危机重重的同时,阿拉伯人还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 机。阿拉伯半岛因地处战略位置,一直成为强邻争夺的对象。拜占庭帝 国与波斯帝国为争夺控制阿拉伯商道,断断续续进行了数百年战争。525 年阿比西尼亚在拜占庭怂恿和支持下派兵侵占南部也门,统治了半个世 纪。因外族入侵,连年内乱,再加上山洪爆发,水利设施崩溃,致使农 业凋零,商旅不前,许多部落北迁,繁荣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570 年阿 比西尼亚驻也门总督阿布拉哈企图北上进犯麦加,中途遭瘟疫而退军, 再次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575 年波斯人出兵赶走了阿比西尼亚人,在 也门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另辟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地中海的东西商 道,使红海商道萧条,导致南阿拉伯人的商业城市和人民生活更加陷入 危机,至此南部已在外族统治下分崩离析。而北部的几个阿拉伯王国也 在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的长期侵略下,先后沦为他们的附庸。实现民 族联合,建立统一国家,抵抗外敌入侵,已成为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和 阿拉伯社会历史进程的客观要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伊斯兰教应运而 生。
(2)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生活
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人信仰原始多神宗教。它最初表现为部落 宗教,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神,部落神一般都有固定的住处,如石头、 井泉、树林等,因此人们崇拜各种自然物体。献祭是部落宗教仪式的核 心,通过献祭仪式使神灵与部族建立血缘联系,成为守护神,有时也变 成部落祖先。在部落宗教中有各种卜士,其职能是发布神谕和预言,用 神签决疑,主持朝拜或祈雨一类的迎神仪式,并在部落战争中预卜敌方 动向,用咒语或巫术使敌方武器和战术失灵。此外阿拉伯人还相信精灵, 偶象崇拜也极为普遍。
公元 6 世纪时以麦加为中心出现了超越部落的地方神灵,其中最受 崇拜的是麦加人称为“安拉女儿”的三女神:拉特(本义为女神)、欧 萨(万能神)、默那(命运神)。这些神灵受到许多部落的信奉和朝拜, 是氏族社会解体,现实生活变幻无常,阿拉伯民族政治统一进程在宗教 观念上的反映。当时的麦加城是阿拉伯人的圣地,城中心的克尔白建筑 物,也叫“天房”,是朝觐的中心。天房墙上镶有一块黑石,被视为“圣 石”,阿拉伯的一位古老神灵“安拉”就居住在这里。每年冬夏半岛上 许多游牧民和商人来此朝拜,圣石成为朝觐者都要抚摩的圣物。朝拜期 间麦加和整个阿拉伯北部都停止械斗,以保证朝圣活动的安全。由此可 见,宗教在阿拉伯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阿拉伯人除信奉本土多神教以外,还受到外来一神教即犹太教和基 督教的影响。约在 1 世纪犹太移民部落开始进入半岛上的城市,他们聚 群而居,进行生产和经营,使周围的阿拉伯人也信奉了犹太教。在半岛 南部犹太教曾产生过很大影响,6 世纪时的希木叶尔王朝就改奉犹太教为 国教,并迫害反犹太教的基督教。在半岛西北部犹太人占据了许多绿洲 良田,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还垄断了当地集市和金属品贸易,占有 经济优势。犹太教在阿拉伯人的文化生活中也占有一定地位。犹太教的 一神教义和历史传说,给阿拉伯人带来了新的观念和知识,进一步冲击 了正在解体的部落宗教,但其影响尚不深广,只限于城镇和集市附近。4 世纪以后,基督教异端聂斯托利派和一性派通过南北商道往来及贸易活 动也传入阿拉伯半岛,对北部的游牧部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内部希贾 兹地区,基督徒散处于绿洲城镇和游牧营地,经常在集市上布道,宣传 死后复活、天堂地狱、上帝创世、救世主、天国等理论,吸引了处在苦 难中的阿拉伯人,使他们对基督教的教义、传说、仪式有了一定了解, 基督教反偶象崇拜,反异端之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阿拉伯多神教的解 体。青年时代的穆罕默德从犹太教和基督教中都受到一定影响,对于以 后创立伊斯兰教产生了一定作用。
但是,犹太教和基督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受难的阿拉伯人的 需要,然而毕竟不能满足阿拉伯社会变革的要求,又因为带有异族入侵 的背景,也有悖于阿拉伯人的民族感情,因此并未得到广泛传播。而另 一方面,随着氏族制的瓦解和社会矛盾的加剧,部落宗教的观念和仪式 越来越不合时宜,再加上外来宗教的影响,使得一些人对于以外在形式 为特征的拜物教日益感到不满,于是,在伊斯兰教产生前,便已开始了 对超越部落之上的一神信仰的追求,只是这时的一神观念还是模糊的。 一神信仰的追求者和追求活动,后被称为“哈尼夫”(真诚者)和“哈 尼夫运动”。其基本内容和特征是反对贵族特权和落后风俗,反对多神 或偶像崇拜,只承认一神“安拉”,笃信“天命”、“复活”、“惩罚”、 “报应”之说,不履行严格的仪式,注重个人修炼,提倡苦行隐修,过 禁欲主义生活。年轻时的穆罕默德听过哈尼夫的传教。作为宗教改革的 先躯,哈尼夫运动对伊斯兰教的产生起了催化和媒介作用。然而,创立 一种能够担负变革社会历史使命的阿拉伯人自己独立的新宗教,已经超 出了哈尼夫的一神观念,这是由穆罕默德完成的。
2.穆罕默德的创教活动和伊斯兰教的形成
(1)穆罕默德在麦加
伊斯兰教的诞生地麦加位于半岛西部希贾兹境内,《古兰经》称之 为“一个没有庄稼的山谷”。它地处南往也门,北达叙利亚,东至波斯 湾,西接红海和东非的商路交叉口上,市内有一座古老的圣寺克尔白(也 称“天房”)和一眼水源丰富的“渗渗泉”,自古以来就以圣地和商站 著称。
4—6 世纪由于国际商道的变化,希贾兹地区以及阿拉伯社会处于衰 落状态。6 世纪下半叶波斯与拜占庭之间的战争再次引起国际商道的变 化,也门经希贾兹至叙利亚的旧商道重新兴盛,希贾兹地区开始繁荣起 来。而这时的南方和北方的阿拉伯王国则都已分崩离析,或者处于异族 统治之下,因此阿拉伯半岛的经济重心便转移到西部希贾兹地区的几个 重要的队商城市,这就是麦加、麦地那和塔伊夫。
古来氏部落是麦加的统治贵族。5 世纪末,原为半游牧半掠夺的贝杜 因人在族长库赛伊率领下,从南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麦加,并改革部落 制度,由游牧转入定居,发展成一个专业的商业部落,获得了古来氏(从 事贸易赚取利润)的名称,成为在麦加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和克尔白天房 的守卫者。他们除从事转运贸易外,还发展了半岛内部的集市贸易。随 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唯利是图、不讲道德的私有观念开始滋生。合伙贸 易的需要经常改变部落内氏族间的亲疏关系,并引起激烈竞争,导致氏 族集团的不断分化及其贫富分化,不断削弱作为部落统一基础的血缘关 系。在氏族部落制的外壳下掩藏着不可克服的阶级利益的冲突,变革社 会的要求正蕴育其中。
约公元 571 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就诞生在这座蕴育着社 会变革的麦加城内古来氏部落哈希姆家族的没落贵族家庭。当时,古来 氏族已逐渐演变成 12 支家族,其中麦赫祖姆和倭马亚为最富有和最有势 力的家族。倭马亚家族的阿布·苏富扬因经济实力最雄厚,成为麦加豪 门贵族的首领。而曾经显赫的哈希姆家族因不善经营,经济势力逐渐衰 落。穆罕默德的祖父阿布杜·穆塔里布只靠管理天房和泉水的微薄收入 维持生计,但因掌管圣所,故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穆罕默德自幼父母 双亡,相继由祖父阿布杜·穆塔里布和叔父阿布·塔里布抚养,生活十 分清苦。他幼时无力上学,替人放牧。12 岁跟随叔父去巴勒斯坦和叙 利亚经商,25 岁受雇于麦加富孀年近 40 岁的赫蒂彻,再次去叙利亚经 商,表现出超群才干,得到赫蒂彻的赞赏和爱慕。不久接受她的爱情, 与她结婚,生下二男四女,其中两个儿子幼年夭折。赫蒂彻从两位亡夫 那里继承一大笔遗产,她自己也是一个精明的女商人。婚后穆罕默德充 当她的商务经理人,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赫蒂 彻在世时,他没有其他妻室。稳定的生活使他能够在闲暇时开始思索一 些感兴趣的社会和宗教问题。他的生活经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