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无碍,绝对统一的。以总、别为例:“何者是总相?答:舍是。此
但椽等诸椽,何者是舍耶?椽即是舍。何以故?为椽全自独能作舍故。
若离于椽,舍即不成,若得椽时,即得舍矣。”②房子是总相,椽、瓦等
建材是别相,离了椽瓦诸缘房即不成,得之便有舍,所以说别相即总相,
总相即别相。其他四相也是这样从相互依存变成了相互等同。华严宗教
人们“六相圆融”的观法,就是叫人们看淡世界上的矛盾和差异,“是
故大小随心回转,即入无碍”③,看破红尘即可获得解脱。他们用“十玄
门”来形容这种没有矛盾,圆融无碍的终极境界:一、同时俱足相应门;
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三、诸法相即自在门;四、因陀罗网镜门;五、
微细相容安立门;六、秘密显隐俱成门;七、诸藏纯杂俱德门;八、十
世隔法异成门;九、唯心回转变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十玄门”
是华严宗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此每一事物皆为世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分,又都是世界的全体,就像天帝头上结满宝珠的帽子,每颗宝珠都可
以照见其它宝珠的影子,而自身的影子又映照在每一颗宝珠之中,重重
无尽,无不圆足。所以华严宗以代表佛教最高水平的一乘圆教自居。
华严宗在天国设置问题上,充分表现了中国宗教的特色。他们不是
把天国安置在远离人世的彼岸,而是放在了此岸世界之中,为此他们提
出了“四法界”理论。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
① 这是指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无尽的差别和矛盾,所以烦恼痛苦。二、理
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②在真如佛性之中,一些事
物本质上都是圆融无碍的,同一相即。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
义,性、分无碍故”。③理在事中,理界的同一无碍事界的矛盾,互不干
扰,平安相得。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通融,
重重无尽故。”④在获得了佛教圆融无碍的真谛之后,再反观事法界,诸
种矛盾也就圆融无碍了。由于理在事中,故成佛不在他求,只要通过诵
经、坐禅,转换思想方法,舍迷入真,即可流入菩提若海,获得涅槃。
5.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
禅宗是彻底中国化的佛教流派,因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因
其以“直证本心”为宗旨,故亦称“佛心宗”。按照他们自己开列的谱
系,西土从释迦牟尼到达磨菩提共有 28 祖,其说并无实据。但禅宗东土
诸祖则确实是从达摩开始的。达磨生卒年月不详,南天竺人,梁中叶泛
舟渡海来到中国,曾在金陵与梁武帝问答,但因机缘不契,渡江北上,
入嵩山少林寺。他面壁七年,终日不语,从而创造了一种以“壁观”,
“理入”为名目的新禅法,为禅宗创源。达磨传慧可,慧可传僧璨(?
②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 4。
③ 《华严义海百门》。
① 《法界观门》。
② 《法界观门》。
③ 《法界观门》。
④ 《法界观门》。
—公元 606 年),皆以《楞伽经》印心,所以社会上也把他们称为楞伽
师。四祖道信(公元 580 年—651 年)改而用《金刚经》传法,常年隐居
黄梅山。五祖弘忍(602—675)也常年住黄梅东山寺,门下弟子达到了
700 余人,人称“东山法门”。弘忍晚年欲传法时,让弟子各出一偈以证
心意。上座弟子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试,
莫使惹尘埃。”①此偈表达了他重视宗教修习的渐悟思想。当时仅为伙头
僧,不大识字的慧能请人代他写了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寂,何处惹尘埃?”②弘忍认为慧能的见解更为深刻、彻底,便
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因惧怕神秀人多势大,慧能连夜携带衣钵逃回广东。
从此禅宗分化成南、北两大派。
北宗神秀(公元 606 年—706 年),俗姓李,开封人。少年出家,投
于弘忍门下,为上座弟子。弘忍死后继续统领僧众,武后闻其高名,请
入长安说法,在内道场供养,有“两京法主”的美誉。不过北宗的思想
缺乏发展,数传之后便被南宗取而代之。
慧能(公元 638 年—713 年),亦名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
兴)人。他本是不识字的樵夫,打柴养母渡日。因闻人诵《金刚经》而
有所醒悟,投于黄梅弘忍门下,得衣钵后隐居深山 15 年。慧能的身世使
他不满意当时佛教日益贵族化倾向,在隐居深山时,他创造了一套“直
证本心”,“顿悟成佛”的简单法门,同时对几百年来佛教大量译经、
读经,大搞宗教仪式,长时间坐禅修练的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
僧俗信众中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慧能的宗教改革才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
源,禅宗思想迅速流遍全国。他说法的记录被后人整理为《坛经》,成
为禅宗的根本依据。
慧能身后禅宗分成了南岳、青原两大系统。南岳怀让(公元 677 年
—744 年)少年出家,在曹溪投于慧能门下,相侍 15 年,问答投契。得
法印后往南岳般若寺传教 30 年,弟子众多,而以道一最为著名。道一(公
元 709 年—788 年)俗姓马,后世人称马祖。他投于怀让门下后,终日坐
禅,怀让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答:“图作佛。”怀让乃取
一砖在地上磨。道一问:“磨砖作么?”答:“磨作镜。”道一愕然,
说:“磨砖岂能作镜耶?”怀让乘势开导他说:“磨砖既不能作镜,坐
禅岂得作佛?”①道一由此顿悟。道一得法后建立丛林,聚众说法,门下
有南泉普愿,西掌智藏,百丈怀海等名僧 129 人,各为一方宗主。禅宗
从此大盛。唐末、五代百丈怀海门下由沩山灵佑(公元 771 年—853 年)
和仰山慧济(公 元 807 年—883 年)共同创立了沩仰宗;由临济义玄(?
—公元 867 年)创立了临济宗,在五代十分繁盛。
青原行思(?—公元 740 年)出家受戒后投于慧能门下,问答契机,
为会下上首。得法后回家乡青原山静居寺阐化。下传药山惟严(公元 751
年—834 年)、天皇道悟(公元 746 年—807 年)等 21 人。唐末五代,
从惟严门分出洞山良价(公元 807—869 年)和曹山本寂(公元 840 年—
901 年)的曹洞宗。从道悟门下分出云门文偃(?—公元 949 年)的云门
① 《坛经》敦煌写本。
② 《坛经》敦煌写本。
① 《古尊宿语录》卷一。
宗和清凉文益(公元 885 年—958 年)的法眼宗。唐武宗灭佛,其他依靠
大量念经、拜佛维系的流派都衰落了,唯有禅门五宗迅速恢复起来,流
遍天下。到了宋代,禅与佛几乎成了同意语,这显然与禅宗的高度中国
化有关。
从达摩到弘忍,可以视为禅宗创立的准备阶段,六祖慧能发挥了达
摩面壁参禅的倾向,但又简化了“二入”、“四行”的复杂规定,提倡
单刀直指,直示心中佛性。他说:“本性是佛,离性更无别佛。”①既然
真如尽在心中,那么成佛就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万法尽在自心,
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②禅宗反对西行求法,译经、读经,“菩提只向
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就在眼前。”③他更反对出家
苦行,或者念佛往生,“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
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心中净土,顾东顾西;悟人在处一般,
所以佛言随住处恒安乐。”④甚至名为禅宗,连坐禅也反对,“生来坐不
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⑤慧能一扫烦琐的宗教修
养仪式,提倡顿悟成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
恼,后念离境即菩提。”⑥所以禅宗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
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同时禅宗又特别强调,觉悟是一个因人而异
的具体过程,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如人饮水,冷
暖自知”。慧能以后的禅宗,创造了“四宾主”、“四照用”、“机锋”、
“棒喝”等一系列启发门徒觉悟的方法。禅师们往往不直接回答弟子的
问题,而是用一些意蕴不明,或答非所问的语言、动作、声音来启迪他
们的智慧。对于迷悟甚深者,甚至当头一棒,拳打脚踢,促其翻然醒悟。
这些思想和方法,都是印度佛教中所未见的。
通观慧能的宗教改革,他使佛教与孟子的“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
我”,“尽心、知性、知天”,老子的“静观”、“玄览”等中国传统
的思维方式深层结合,更容易为中国士人接受。禅宗反对复杂的宗教修
习方式,缩短了成佛之路,在下层民众中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国化和
大众化正是禅宗取得成功的关键。
6.律宗、净土宗和密宗的传承
(1)道宣和南山律宗
律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专门研习和传授戒律的宗派。它所依据的主要
经典是《四分律》,故又称为四分律宗。律是佛教徒的行为规范,戒律
严明,僧团组织才能行动整齐划一,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佛教
一向重视戒律,在典籍中它是经、律、论三藏之一,在教义上它是戒、
定、慧三学之首。律宗特别强调:“金科玉律,唯佛能制”,戒律出自
① 《坛经·机缘品》。
② 《坛经·机缘品》。
③ 《坛经·疑问品》。
④ 《坛经·疑问品》。
⑤ 《坛经·顿渐品》。
⑥ 《坛经·疑问品》。
佛陀之手,神圣不可侵犯。实际上释迦在世时,原始佛教只有“五戒”、
“十戒”等一些简单戒条,后世汗牛充栋的律藏多出于部派佛教时期。
在佛教诸派戒律中,影响最大的是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因为早在曹
魏时期,印度僧人昙柯迦罗便译出《昙无德(法藏)摩羯》(即《四分
律》原本),并开始为中国僧人受戒,所以中国律宗以昙柯迦罗为初祖,
奉《四分律》为根本经典。不过律宗真正形成宗派则是在唐朝的道宣(公
元 596 年—667 年)时期。道宣著《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
随机羯摩疏》、《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被后来的学者称为律宗三大部,
对四分律做了定于一尊的解释。由于他长期在终南山隐居传道,故其宗
派又称为南山宗。与道宣同时弘传四分律的还有相州日光寺的法励(公
元 569 年—635 年),开创了相部宗。法励的弟子怀素(公元 624 年—697
年)在西太原寺开创了东塔宗。唐代律宗三派并立,互有争论,繁荣一
时,但是不久相部、东塔两派沉寂无传,唯南山律宗独承法系,绵延不
绝。
(2)净土信仰的流传及其代表人物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中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在佛教的神话
谱系中,阿弥陀佛是主管西方净土世界之佛,传说他在成佛之前曾发 48
种宏愿大誓,凡称念他名号者,在死后他都要接引其往生西方净土。净
土宗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为根本经典,
主张以念经行业为内因,以弥陀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国土。
在《无量寿经》中,为信徒描绘了一幅无限美好的佛国世界:“其佛国
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车榘、玛瑙合为地,光
赫焜耀,微妙奇丽。”“七宝诸树,周遍世界,……行行相植,茎茎相
望。”“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若食时,
七宝应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事已,化去,时
至,复至。”如此美好的彼岸世界,当然会使在苦难中挣扎的民众向往。
净土信仰在中国流行很早,东晋时高僧慧远就曾和弟子 123 人,在
庐山结白莲社,发誓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后世净土宗尊慧远为初祖,净
土宗也称莲宗。以后净土信仰代有鼓吹者。东魏昙鸾(公元 476 年—542
年)曾向陶弘景学过长生术,后得菩提流支译的《观无量寿佛经》,改
信净土。他著有《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影响很大。隋唐
之际的道绰和善导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道绰(公元 562 年—645 年)
原是涅槃学者,见到记载昙鸾的碑文后,改信净土。他专念阿弥陀佛名
号,日限七万遍。唐贞观年间讲《观无量寿佛经》200 遍,广劝念佛。教
人以小豆记念佛次数,据说竟日积“数百万斛”。又教人以念珠记念佛
之数,“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①善导(公元 637
年—681 年),在山西玄中寺听道绰讲《观无量寿佛经》,归依净土法门。
后赴长安,在光明、慈恩诸寺宣扬净土信仰。他一生抄《阿弥陀经》几
十万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余幅。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转经行
愿往生净土事赞》等。至此,净土宗的理论和行仪趋于完备,正式成为
一个宗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不过与其他宗派相比,净土宗没有严密
的传法系统。特别是宋代以后,净土成为天下共宗,所以其“七祖”、
① 《续高僧传·道绰传》。 “九祖”之说,皆无确切的传承关系,只是不同时期的重要人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