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篇文章,作为我们对讨论引导不够的一个弥补。〃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以不同的维度思考着、谈论着这次难忘的讨论。
2008年5月26日,《新京报》发表了黄晓菊回忆那一场讨论的谈话。黄晓菊说:〃成为潘晓,我不后悔。〃她说:〃这场讨论对于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有很大作用的〃,〃我喜欢想问题,喜欢舞蹈,喜欢看台湾林怀民的现代舞。我觉得这样的舞蹈跟人生的某种意念有关。还有贾樟柯的电影,小武啊站台啊什么的,王朔的书,我一直都在看,与人生思考有关的这些东西,我都非常关注。〃
同一天的《新京报》还发表了涂志刚的评论。文章说,虽然那场讨论没有得出结论,但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却发生了重要作用,甚至与后来的社会进程方向暗合。一代青年的迷惘,引发了30年的思想变局。文章感叹说,改革开放已经进行30年,多元价值观也基本建立。不过,在新一代青年坚定地拥抱更为功利的价值观时,曾经引起潘晓们迷惘的理想主义,却已经杳无踪迹了。


第二部分

第23节:我与袁庚有神交(1)

我与袁庚有神交
2008年5月17日上午,我在广州市〃岭南大讲坛〃演讲,内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大争论〃。演讲结束,走出省科技图书馆大门,广东女作家涂俏走上前来,送我一本她的著作《袁庚传》。这本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部分章节经报纸转载,我读过一些,再加上我和袁庚的神交,得到这本书,自然很高兴。
涂俏送我书的同时,还对我说了一句话,一下子让我内心泛起波澜,久久平静不下来。她对我说:〃90多岁的袁老在病中念叨着三个名字,其中一个是你。〃
我点点头,这句话与20年前的蛇口风波有关,这是当年蛇口的一件大事。我当时在人民日报社,负责编辑这场大讨论的稿件,事后我还写了3万多字的长文《〃蛇口风波〃始末》,并主编了《蛇口风波》一书,为这场风波留下了比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诸多媒介回忆当初的蛇口风波,还都一一找到我的门上来。这场风波的有关史实,在本书〃蛇口风波始末〃一节中有详细披露。当我后来结束广州之行到深圳演讲时,深圳媒体说我在20年前就与深圳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指蛇口风波。
涂俏跟我说话的时候,旁边有很多人围着,我不好多说什么,只是深深叹了口气,握了握涂俏的手,请她便中代问袁老好。她表情凝重,说袁老病得不轻。
1988年1月,李燕杰、曲啸、彭清一三位思想政治工作者与蛇口青年的辩论,反映了既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需要。这场辩论,在蛇口人看来〃其实挺普通的〃。如果双方能有一种平常心,都会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各自有所收获。但是,有人借此在背后整材料、做文章,报到高层,给蛇口青年扣了不少帽子,也给袁庚扣了不少帽子,诸如〃敌对〃、〃明显的错误言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等等。联想到类似用语凶险的材料在过去的政治运动中曾经起到的作用,不能不使人的心头罩上一层阴云。而且,这些材料也使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对蛇口工业区产生了〃走什么道路〃的误解。这些汹涌的暗流,从辩论那一天就开始了。
1988年2月至7月,《蛇口通讯报》、《羊城晚报》、《南京日报》、《天津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介先后报道蛇口风波,使这场争论蔓延全国。8月至9月,《人民日报》介入到这场讨论中,更把这场争论推向高潮。在这个过程中,背后的权力博弈也日益激烈,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
也许因为我曾在中国青年报工作8年的缘故,对青年问题格外关注。自蛇口风波发生之日起,我就十分注意。一段时间以来,广东及各地报刊登了不少报道,也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评论意见,但袁庚的话只听到一句:在蛇口,除了不能反对共产党,不能搞人身攻击之外,什么话都可以说。此外,没听说袁庚对蛇口的辩论有什么具体说法。作为蛇口工业区第一把手,袁庚到底怎样看待这件事,我对此非常期待。
蛇口只有2。14平方公里,袁庚的声望早已超越这个范围。有的杂志说他是〃改革第一人〃,蛇口有人则称他是〃蛇口的华盛顿〃。当时,袁庚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条。
一是1984年1月26日,他向来特区视察的邓小平汇报工作时,提到〃我们有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在当时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口号,有些人说这个口号宣扬资本主义。袁庚问邓小平:〃不知这提法对不对?〃邓小平说了一个字:〃对!〃邓小平回京后召集胡耀邦等中央7位负责人开会,引用了这个口号。邓小平说:〃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蛇口工业区更快,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从此这个口号传遍大江南北,引起轰动,对于冲击计划经济旧体制、旧观念发挥了很大作用。有学者评价说,这个口号是〃冲破思想禁锢的一声春雷〃,〃整个国家从蛇口开始,向市场经济的观念转变。〃
二是1983年初,袁庚在胡耀邦支持下,决定采取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产生蛇口管委会,然后每年投一次信任票,如果不信任票超过半数,管委会重新改选,个别委员不信任票超过半数就得下台。1983年4月,在没有指定候选人的情况下,由行政干部和技术人员130人自行推选管委会成员,袁庚高票当选,一些老干部落选。在就职典礼上,袁庚宣布:〃从现在开始,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过了一年,在1984年4月的首次信任投票中,各成员均获过半数信任票,袁庚获得1张不信任票。1985年4月,管委会改选,经过竞选演说,在1170名选民参加的自由选举中,袁庚再次名列首位当选,有164人没有投他的票,他说:〃这是好事情。〃这是中国第一个经过直接选举产生的地区领导机构。在1986年4月的信任投票中,2300人投票,袁庚得到341张不信任票。后来,这种选举和信任投票在蛇口坚持了近10年,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做了一次成功的实验。

第24节:我与袁庚有神交(2)

三是1985年初,袁庚要求《蛇口通讯报》刊登批评当地领导人的文章。他说:〃权力必须受到制约〃,〃领导必须受到监督〃,〃要拿自己开刀〃。大年三十,《蛇口通讯报》收到一篇署名甄明尼的来稿《该注重管理了向袁庚先生进一言》,批评袁庚。当时的总编辑韩耀根要把稿子给袁庚看看,袁庚拒绝。韩总编心存忐忑,把稿子亲自送到袁庚家中,袁庚看了之后批示说:〃一字不改加以发表〃,但希望把〃袁庚先生〃换成〃袁庚同志〃,还说:〃以后不要再送审。〃文章发表之后引起全国轰动。3月21日,《羊城晚报》发表文章评述此事,赞扬袁庚在政治上大胆突破。24日,《人民日报》转载《羊城晚报》的文章,标题是《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袁庚发扬民主支持报纸指名道姓批评自己》。袁庚说:〃我们有志于在蛇口造就一个民主的社会,在报上公开揭露蛇口的阴暗面。这并非否定蛇口,否定特区,否定对外开放政策,而只会使蛇口消除种种弊端,更好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凭这三条,再加上他开发建设蛇口港,亲手创办招商银行和平安保险公司,说袁庚为改革开放立下赫赫功勋,恐怕不算为过。
更难能的是,袁庚是一位老革命,是中共老资格的〃克格勃〃资深的国家安全干部。他1917年出生于广东宝安县(今深圳龙岗区),1938年加入共产党,早年加入东江纵队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任解放军炮兵团长,50年代调入中央调查部,60年代初任中调部一局副局长。在中调部工作期间派往柬埔寨,破获国民党暗杀刘少奇的〃湘江案〃,立下大功。〃文革〃中受康生迫害入狱,在周恩来过问下于1973年获释,后获平反,任交通部外事局负责人及香港招商局负责人。1979年1月,在李先念支持下出任蛇口工业区总指挥,开展建设特区的实验,后任蛇口区委书记、蛇口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1987年,袁庚将蛇口工业区改为蛇口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他出任董事长。
在蛇口风波这件事上,我更看重袁庚的老干部身份。以老革命家的身份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是是非非发一点言,最有分量,也具有说服力,因为没有人会怀疑他对共产党的忠诚。
袁庚终于发言了。1988年7月,人民日报社派曾宪斌赴南方采访,袁庚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曾宪斌将袁庚的看法写进了《〃蛇口风波〃答问录》一文中。这篇文章以提问方式有名有姓地记录了各方共13人对蛇口风波的看法。他们分别是李燕杰、曲啸、彭清一、郭海燕(北京师范学院青年教育研究所外国青年教育研究室主任)、袁庚、谢鸿(蛇口区团委副书记)、荆跃(招商局蛇口培训中心副主任)、张梦飞(《蛇口通讯报》总编辑)、余昌民(蛇口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梁宪(蛇口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部总经理)、魏海田(《蛇口通讯报》记者)、李云忠(递名片的青年、蛇口招商进出口贸易公司)、吴厚信(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
袁庚说:〃有两点可以明确表态:一、既然不是到这里来传经送道,就不能只允许一家之言;既然是座谈,就大家都可以谈。曲啸、李燕杰同志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存在,也应该允许其他的观点存在。我们还是要提倡,坚持不论对内对外,不论是谁,不论是什么流派,什么观点,只要不反党,不搞人身攻击,都可以让他们在这里发表,在这里交流,在这里探讨。但有一点要讲清楚,我们不欢迎教师爷似的空洞说教,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要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这种作风连我这个老头都不能容忍,青年人是不会欢迎的。二、我非常赞赏这句话,'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希望记者同志一定要把这个观点报道出去,这是保卫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的神圣权利。所以,对那位被追问姓名并上了什么材料的青年人,我们一定要加以保护。即使他的发言有什么不妥,也不允许在蛇口发生以言治罪的事情。〃

第25节:我与袁庚有神交(3)

我终于了解到袁庚对蛇口这场辩论的见解,不由衷心赞叹。由于袁庚的身份和威望,他的发言是最有分量的,好心的人们也不必担心蛇口青年会挨整了。
我仔细编辑处理了长达7000字的《〃蛇口风波〃答问录》一文,经报社领导审核批准,发表于1988年8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
《〃蛇口风波〃答问录》见报之后,袁庚又接受了当时人民日报社驻深圳记者王楚的采访。让王楚感到奇怪的是,这么大一个风波,在蛇口却无反应,他曾经采访十几个青年员工,都说不知道。
袁庚说:在蛇口,这种事本来就不值得谈,也不必要去争论它。但他们(3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深圳电视台点名,在内部报告上也点名,在西安、天津讲话歪曲事实,说我们故意设圈套整他们,我们哪有空搞这些玩意儿?没有人这么无聊。这些年来,蛇口青年受到民主政治空气熏陶,人与人之间讲平等,人的尊严特别受到尊重。这里改革开放气氛很浓,有发表言论的自由。如果带有一种说教式的口吻做青年人的思想工作,在蛇口,肯定没市场。青年人一听,很反感。在蛇口,不管上级下级,对话讲话都是平等的。如果用华丽的词藻,说起来很动听,但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蛇口青年也是很反感的。像〃美丽的风光、美的心,美丽的山河、美的人〃,一上台,像讲相声一样,滔滔不绝。这些话不是不可以讲,很多人听这种话也很过瘾。但听惯了实实在在东西的蛇口青年,当然反感。因为,华丽的词藻只能鼓动人一时,终不会长久。做政治工作、思想工作、社会工作、教育工作,最聪明的办法,是把我们存在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有哪些错误,原原本本告诉大家,不要遮遮捂捂。要人民给予什么样的支持,由大家来讨论。每个人都懂得了,才能形成一股力量,同心同德。
袁庚的话讲得太好了,当时我和报社一些同事看了王楚的采访记,连连称赞。
袁庚的讲话引起了反击。由于在这一事件中他的分量很重,所以遭到的压力也特别大。
8月11日下午,我给李燕杰打电话,征求他对《〃蛇口风波〃答问录》一文的意见。他说:〃蛇口方面有人并没有出席座谈会,怎么也发表意见?比如袁庚,他的讲话就很坏,这一段讲话说明袁庚是个不择手段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人。〃
8月底,彭清一在广州接受中共广州市白云区委调研室陈劲采访时说,《人民日报》发表《〃蛇口风波〃答问录》一文,是片面的。有6个人没有参加座谈会,怎么也讲话?袁庚是谁?我不知道呀!他怎么能在这里讲什么〃不能以言治罪〃?你知道现场谈什么吗?你说苹果是甜的,你尝了吗?就这样作为老同志,就在报上这样庇护自己那3个青年,那些青年说什么你知道吗?你不清楚!言谈要谨慎啊,不能倚老卖老啊!
三位人士中,曲啸的态度相对温和,他在接受采访时没有点袁庚的名。他说,我们同青年之间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是对于错误观点,对就说对,错就说错,这才是对青年人真正的爱护。还是批评了袁庚。
8月27日,一份材料在社会上散发,猛烈攻击袁庚。落款是〃北京师院青年教育研究所〃,题目是《关于〃蛇口风波〃报道群众来信来访情况综述》。这份材料说,袁庚的言论和做法实在令人吃惊,会把蛇口青年引向何方?这位老干部太开放了,学习外国走得太远了,他是哗众取宠,他的表态与〃文革〃中表态支持造反派的角色如出一辙。材料还问道:蛇口还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
后来,由于我在1989年1月主编出版了《蛇口风波》一书,并于1989年3月在上海《文汇》月刊发表了3。5万字的《〃蛇口风波〃始末》一文,也受到很大压力。特别是1989下半年到1991年〃左〃的东西泛滥期间,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