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安居乐业(原名:云和山之彼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之安居乐业(原名:云和山之彼端)- 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仔细一想,目前大明与大宋接壤的地方也就关内、云中二郡,云中郡刚被那位天子封给了一个诸侯,这个郡又是刚被攻下没多久,民心未附,百废待兴,真要出兵也不会是从这里出,而关内郡却是由赵守卫,那位天子能派赵来攻打他的亲父么?

光用想地都觉得不可能。

安公焘马上就想到了这一点。冲着童贯一揖。道:“童大人所言甚是,安某受教了。”又对赵佶道:“陛下。这世上从未有子攻父之事,既然是十七皇子守燕云,陛下大可安心,不过还得小心提防些才是,毕竟大明太过强势,不可不防。”

种师道一句话被童贯给堵住,这会儿虽然听着童贯的话也觉得有道理,但他却不想去附和这个阉货,童贯的话他只当没听见,不过也就不再继续劝谏。

蔡京呢,从始至终就不发一言,在他看来,无论明宋是不是交恶,但他觉得出言赞同或者反对都是很得罪人地。赞同赵佶的话吧,虽然讨好了皇帝,但首先安公焘和种师道二人就会看他不顺眼,这二人在朝中的势力实在不算小,轻易得罪不得;反对吧,孟皇后一系可是亲明派,连郑皇后现在都因侄子地原因跟大明走的很近,大宋仅有的两位皇后都是亲明份子,他跑去说大明的坏话,传到两位皇后的耳朵里他就不要出来混了左右都不讨好,干脆,蔡京从始至终就不发一言,闷声大发财,这总不会得罪人了吧!

不过赵佶听了童贯的话却是大喜,“爱卿所言正合真的心意,明、宋自来相善,岂有刀兵相向的道理,爱卿所言甚是。”

得了,说中你的心意那我这番话就算没白说,虽然再度得罪了种师道,但我已经跟这厮对上了,再得罪一次也没什么,不过么,把你巴结好了就行。童贯那是十分地高兴。

数日后,童贯因北伐兵败之事而被废去地太傅之位又回来了,虽然童贯不大看得上这个没什么实权的官位、但谁也不会嫌官职多不是。

不过,给安公焘和种师道那么一说,赵佶虽然从心里就不愿意相信这二人地话,但细细一想,却又有那么几分担心,若大明真的出兵南侵又该咋办?

实际上,林靖文还真的从没想过入主中原的事。

从心理和历史惯例来说,只有中原的主人才是真正的汉家天子,大明的主体民族虽然是汉人,但大明地处边陲,虽然大明国势强盛,但在宋人眼里还是不大瞧得起明人,宋人不认为大明是正统的汉家王朝,跟大宋那是没得比,充其量只是一个强盛点的“小国”而已。

这只不过是儒家文化中所谓的“中央之国”的思想作祟罢了,当不得真。至少林靖文是没这么想过。虽然他是出身中原,不能做中原之主却是有点遗憾,但中原可是发展了几千年,各种制度、体系,不管好的坏的,都是根深蒂固,稍有更改则必然会引起动乱。始皇帝下令废除六国的地方宗族体系,却引得天下背反,强盛的秦王朝因此二世而亡,连书同文车同轨这种利在千秋的好事都被反对者拿出来诟病,长城每个朝代都在用,可每个朝代的人都大骂始皇帝修长城是一种暴政……

大明的体制完全不同于大宋,若林靖文入主中原,他是绝对忍不住不去更改那些腐朽的陋习的,那些在后世早被证明是弊病的体制他不可能忍得住不下令废除。但是,连千古一帝的始皇帝都因改革而落得个王朝覆灭的下场,始皇帝本人更是被骂了上千年,林靖文自认无论是才能还是手段都比不过始皇帝,入主中原是简单,但光征服却不改革,那入主中原还有什么用?

林靖文自有自己的办法,他在中原之外建立起一个辉煌的汉家文明,也就是大明朝,他在中原之外建立起完全不同于中原的另一种制度体系,也让中原的那些人看看,这个世界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世界,他们认为是对的却不一定真是对的,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道理和体制却是弊端和陋习,这么对比个几百年,潜移默化之下,或者中原才会自发地起来改革,那可比他林大官人强行推动改革却落不到好要强多了就象清末那样,中原被外族人用大炮轰开了国门,中原人被迫睁开眼睛看世界,他们这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跟他们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他们眼里的那些被认为是经典、常规、不可更改的东西却早已被这个世界证明是极端错误的。

大明朝立国十年,攻城略地足足征服了上万里的土地,却从未占过中原一地从未取过中原一城,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林靖文不想去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始皇帝有一个就够了,他不想做第二个。

就象林靖文的那些超出时代的眼光和智慧让人惊讶莫名一样,他的这些考虑,中原的那些宋人根本就不知道,或者,在宋人眼里,只有争权夺利才是正道吧,什么制度体系,什么改革,又或什么千秋万代,这些东西宋人才不要考虑呢!

赵佶就不明白林靖文的想法,在他看来,虽然明、宋是盟国(他认为的),但大明朝也太强了,强到连他这个盟友都感到不安。为此,在秦元1348年下半年,大宋接连派出了十几拨使者去往奉天京,这些使者也没什么具体的事宜要忙的,赵佶对他们的要求就一个,“朕不管你们是贿赂大臣也好,笼络后妃也罢,又或者是其它的各种手段,朕只要求明、宋交好,只要你们能让大明天子对大宋的态度更好一些,朕不惜裂土封侯。”

或者,上天看到了赵佶的企盼(他本人就是这么想的),实际上,大明刚征服了如此多的土地,需要稳定下来安心治理,这个时候是不能再继续打仗的,在赵佶派出第二十拨使者之后,大明朝的使者也抵达了东京,明使带来了大明天子和平的意愿。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五十四章 关内之治

前辽祈律府,入明之后改回汉名:北平,大致相当于后世北京、天津地区还加上河北、山西的一部分地区,地方不是很大,但人口却很多,按《辽史》记载,整个南京道和西京道加起来有1700万人口,而按照《宋史》,燕云之地地却有2300万的人口,不管是1700万还是2300万,光一个燕云的人口就抵得上整个大明其余19个郡的人口总和了。

燕云,也就是云中和关内两郡,区区两个郡自然不算大,但人口却将近两千万,而土地却大多掌握在原辽国的贵族和官吏的手里,真正属于汉人平民的土地并不多前面已经说过,辽国是奴隶制国家,按照金字塔模式排列的话,辽国皇室贵族自然是站在顶端,然后就是仆从于辽国的一些异族部落,也就是契丹三十四部,再下面则是投靠契丹人的汉人,至于普通的汉人百姓,则是被压在金字塔的最底层。在辽国刚建立的几十年里,所有的汉人都是奴隶,奴隶是没有任何土地和财产的,到了辽世宗时期辽国改制,取消了一定的奴隶制,辽国变成半奴隶半封建制国家,一部分汉人百姓才成为自由民。

但这部分人绝对算不上多,整个云中、关内两郡,近两千万汉人,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自己的土地,这两千万人,要么是契丹人的奴隶,不是奴隶地也大多成为契丹人的佃户。

现在辽国已亡。以前的那些契丹奴隶主现在都不存在了,那些投靠契丹人的汉奸走狗之类的也纷纷被贬为贱民或者是奴隶,大明朝廷下令,云中郡已是代王的封地,那里由代王处理,而关内郡,大明官府抄没所有的原辽国官吏贵族还有所谓地契丹三十四部部民的土地和财产。而汉人百姓,则按户口分配土地和牛羊。

大明北平君赵,奉天子令牧守关内,这个关内郡布政使,俗称郡令,发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凡关内之民,一个月之内必须向官府报备自家的户口,所有的汉人。官府将按人头分配土地牛羊,每个男丁分二十亩耕地和四十亩牧场,女子减半。^^^^老弱则授四之一。当然,关内郡的土地就那么多,可不够这两千万人分的,那么赵还发布了一个政令:若百姓想留在关内郡,那么官府只能按户头分配二十亩耕地和四十亩牧场,另外每户两头牛和十只羊,但是,若百姓愿意往关外迁徙的话。若迁去辽东本土,所授之田不变。牧场加倍,牛羊加倍,若愿意迁去大漠,则授五倍之田,牧场五倍,得三倍牛羊。

按照《大明律》,大明朝只征税不收赋,也就是说,你自己种地粮食自己织的布。如果只是留着自己用的话。朝廷不会向你收一粒粮食也不会收一个铜板地赋,但如果你拿出去卖的话。那就要缴税了。

按照明律中的《税法》,大明朝只征四种税:人头税、交易税和特别税种,所谓人头税就是按人头缴纳,这个税种历朝历代都是各个朝廷的重要税收来源,这也导致了人口少但土地却多的地主们少缴税,而人丁众多却家徒四壁的贫民们却要缴一大堆的人头税,不过大明朝将这个税种改了一下,名称没变,但本质则改为个人所得税,如果你家徒四壁的话你是不用缴一个铜板地人头税,相反,按照《社会保障法》,朝廷对你还会有贫困补助和失业救济之类的,可是如果你是高收入人群地话,那你需要缴纳的人头税将会很重,收入越高缴税越多这比摊丁入亩更好;而交易税理论上则是人人都要交,哪怕你穷得掉渣,但只要你卖了东西,而你卖的东西的价值又达到了需要缴税的标准,那么你就得缴税,当然,你什么都不卖的话是没人去问你要交易税的;至于特别税种,这个跟普通人无关,比如说,某个大商家跑去南洋土著的地方贸易,那里的土著蛮化未开,指不定就有个土著部落不是来买他地东西,而是用抢地,但是,大商家嘛,护卫肯定是很多的,明人勇武善战,这些商家地护卫对付起那些土著来还不是手到擒来,甚至还会反过来将那个土著部落给抢了,那么,这个商家劫掠主动挑衅的土著部落,这是符合《大明律》的,只不过他抢到的东西也需要缴税,而这种税就是特别税的一种普通人一般碰不到这个。x

话题扯远了。

只征税不收赋,也就是说,大明朝没有了以前那么多的苛捐杂税,在大明,一个普通公民需要缴纳的税收并不多,不象前辽时期,百姓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所得的钱粮大部分都被官府给收去了,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恐怖的十之六,听说大宋那边税收更重,大宋有的地方的赋税加起来甚至达到了十之九的地步,而苛捐杂税多的地方更恐怖,百姓们一年到头的收获甚至还不够缴税的,纯粹是把人往死里逼。

历朝历代,别说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们,就是那些见多识广的大官人大老爷们都从没听说过有哪个朝代会给百姓无偿分配土地的。在大明之外,大明天子以残暴嗜杀而闻名于世,明军大举入关,燕云之地的百姓原本惶恐不安,百姓不会去帮辽人打明军,但很多人都收拾好家当,一个势头不对立马携家带口南逃,大宋那边虽然税重了点,而且官吏贪婪残暴了点,但总比呆在这儿被那位更加残暴的天子杀了好吧?却不曾想,明军的刀枪没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却等到了这个千古未闻的德政。

还用逃吗?逃到大宋。那边地朝廷会无偿分配土地给你吗?那边的税会有大明这么轻吗?大明的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他们还没看到,但仅仅现在这样就已经足够了,有土地分,税收又轻,天子再残暴他们也认了。

对土地的向往,让关内郡这片大明刚占领的土地上的民心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以前朝廷下令清查户口。百姓们是能瞒则瞒不能瞒就躲,可大明官府下令清查户口,百姓们却携家带口一个个主动跑去登记,恨不得连还在娘肚子里还没出生的宝宝都算上。

官府马上兑现了承诺,一家户口登记好,马上就会有官吏来问你是留在关内还是迁去关外。这个不好选择,都说故土难离,但迁去关外所能得到地好处也太诱人了。至少都是牧场和牛羊加倍,而且久闻辽东本土富庶,可谓是遍地黄金。去那儿应该更好讨生活吧?

纷纷扰扰,整个关内郡都是忙乱不堪,百姓们或想留在家乡,或向往着关外的土地和财富,整个关内郡官府都忙乱个不停。

朝廷从海上运来大批的粮食,听说是从属国朝鲜和日本运来的,还从辽东本土运来一船一船的布匹、盐茶等生活物资,按照《社会保障法》。这是朝廷应该给予百姓的,虽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不会一下子就在关内郡普及开来。但基本的,现在的关内郡地百姓们都是刚刚脱离苦海的奴隶和贫民,基本的救济朝廷应该做到,这是又一项德政。

都说大明残暴,可怎么在这个别人口中以残暴著称地大明王朝却是德政一个接一个?普通百姓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那些有学识有眼光的人却是看出来了,大明朝并不是他们听说的大明朝,更加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大明朝。

这些物资虽然是按律应该分发给百姓的,但赵却不会直接就将东西给分出去。这不是培养懒人么?效果还不一定好。大明本土十年如一日地重视教育。民智早开,朝廷本土的百姓们好他们会知道。也明白该怎么做,但关内郡的这些人,绝大部分人连字都不识几个,他们能明白什么?朝廷将东西直接无偿分给这些人,明白的知道这是德政,可那些愚民会明白这一点么?

趁着秋收刚过,百姓们正是刚刚空闲下来地时候,这个时候官府一般都会开始修建公共设施,比如说修建学堂医馆修路架桥之类的,以往官府都是动用奴隶来干这个,可赵变了一下。赵下令,以粮食、生活物资和一部分银钱为报酬,由官府雇佣大批百姓兴建公共设施,前辽在南京道修建地道路系统虽然也算发达,但那些道路并不符合大明的标准,得重建,这需要大批的人力,还有学堂、医馆、图书馆、澡堂等公共设施,契丹人才不会管这个,这些东西得全部新建。

还有水利。关内郡靠近沙漠,又多山林,这气候可算不上好,虽然少有大的天灾,但一般来说收成都不算好。前唐朝在燕云兴建了一批水利设施,但契丹人可不会管汉人的死活,有辽一代,一百多年不维护,这些水利设施早就荒废了,甚至有些设施还会对百姓们的日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