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进城的是宿卫军。不过,百姓们看到宿卫军的时候原本的欢呼声却一下子消失,大家目瞪口呆地看着这支怪异无比的军队。
宿卫军身上穿的是鳞甲,甲黑,衣服也是黑的,甚至连座下的马匹都是黑色。他们不是骑着马,而是牵着马,马背上的挂钩里挂着一把一看就觉得很沉重的长柄大刀。或许没有多少人能认出来,但是林家军的士兵们却能认出来,那是陌刀,不过不是唐陌刀,而是在唐陌刀的基础上改进了的,刀背加厚,刀面加宽,柄增长了一些——这些都是花纹刃,匠艺院根据主公政和五年从耽罗得到的花纹钢技术结合扶桑的热淬火技术最新研制出来的花纹刃,每一把刀说是价值千金都算得便宜了,要是卖到中原去其价值何止千金,开价万金都会有人买。
这些都不算什么,而最怪异的是,别的方队的士兵面对着百姓的欢呼多少会有点反应,或腼腆,或自豪,或得意,但宿卫军的士兵全无反应,他们只是死死地盯着前方,就象百姓们不是在对着他们欢呼一样,弄得百姓欢呼了一会儿就觉得尴尬起来。
—
沉默,这是一支极其沉默的军队。人沉默,连马匹都是一样,这么多的马居然一点声音都没发出过。而且,一千人一千匹马居然只踏出了一个声音,其整齐程度堪称恐怖,这还是士兵们没特意注重的情况下做到的……这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百姓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这支明显不同于其他人的士兵,场面一时颇为冷清怪异。
蓦地,那些在城墙上看着这次入城仪式或者在街道上维持秩序的士兵们齐声发出一声大喊:“宿卫军!宿卫军!”
那些士兵无不极为狂热地看着这支沉默怪异的方队,满脸满目尽是羡慕和向往,他们如痴如醉地为心中的偶像大声欢呼。起先,只是城墙上和大街上的士兵们在欢呼呐喊,随后呐喊声传到城外,城外的士兵也跟着喊起来,最后百姓们也跟着大喊起来,一时尽闻“宿卫军”之声。
但即便如此,宿卫军的士兵依然不为所动,只是凝重地目视前方,依然保持着恐怖的一致步伐前进。
……
入城仪式结束,汉军士兵砍倒辽阳城头的辽国大旗,换上“唐”旗和黑龙旗,沦丧于异族铁蹄之下三百年的辽阳古城正式回到了汉人的怀抱,这座历经无数沧桑变化的古老的城池终于摆脱了腥膻之气,重新飘扬起汉人的龙旗。
王师北伐!林靖文不负百姓厚望,将他们从异族的残酷迫害下解救了出来。
林靖文下令但凡林家治下欢庆十日,顿时,辽阳城成为欢乐的海洋,而关注此次北伐大战的南方在得到消息之后,也陷入一片欢喜之中,从美岸到安东,从琉求到花莲,数十万官吏军民无不欢呼雀跃,万民同庆。
第五卷 三百年故唐旧地 第一章 半耕半牧
阳府三县十州之地现在繁忙异常。
林靖文将原属辽阳府的开州划入安东府;撤消无州并入开州;苏、复、铁、卢、辰、归、耀七州从辽阳府划分出来,合曷苏馆大王府治地建立新的一府,林靖文将其命名为渤海府,府治就设在原曷苏馆大王府的故营州城;顺化州撤消,其地并入苏州;其余的三县并耀、辰东北部地区仍为辽阳府。
总理院从安东府和琉求等四县之地选拔出大批官吏入辽阳、渤海二府,不过这两府的人口实在太多地域也太广,一时间官吏竟然不敷使用,只能从政治大学堂中挑选还没学成的学子出任吏员。辽国原辽阳府的汉人官员要么和契丹异族同流合污一起欺压汉人,要么已经习惯了浮夸陈腐的官场习气,要他们溜须拍马欺上瞒下他们是一套又一套,做官很在行,但治政能力却是不堪一用,辽阳府万余官吏,仅仅只有两百多人符合总理院的选官标准,可以想象辽国的吏治烂到什么程度。
整个辽阳安东在辽国官方统计里有户口五十万,人口超过两百万,是辽国人口第二密集的地方。而林靖文趁着民心归附下令彻查户口丈量土地,得户口五十四万人口两百三十六万,耕地并草场四百余万顷——典型的地广人稀啊!
划分百姓等级,分配土地牛羊,贷款给贫民……契丹人官吏贵族纷纷外逃,就是没逃走的也都被抓起来坑掉,那些勾结契丹异族欺压同胞的汉人官吏豪绅虽然没被杀,但全家都被贬为奴隶,他们的财产正好补充官府府库。土地房屋牛羊都被分给贫民。
《民法》规定,庶民男丁可授地二十亩,女子减半,连小孩都算,而顺民平民可以分到的土地就更多了,平民以上还有福利和公共保障。
生活在林家治下地百姓是十分幸福的。辽东百姓欢天喜地地去衙门报备家中人口,以往他们哪里会主动去报户口,官府来查了都拼命地掩饰遮盖,为的就是少交税少服徭役,但是现在。他们恨不得把家底都掏出来,人多就意味着可以分到更多的土地啊,何况现在的官府赋税比起辽国那是太轻了,又没有徭役,也不会强征丁壮,根本就不需要隐瞒户口。
整个辽东繁忙异常,百姓们忙着过自己的小日子,但官府就忙得多了,规划官府结构选派官吏倒在其次,修桥铺路、盖学堂修医馆、修建国民训练营、建造公共休闲园林……林靖文向总理院新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总理院修建图书馆藏书阁,要求先普及到每个县。最后每个乡里都要有,这就让总理院更加忙碌。
不过,奴隶不够用了。本来奴隶总数就只有二十余万,琉求四县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差不多完善了,需要的奴隶大为减少,所以,绝大部分的奴隶已经调集到安东辽东来。不过,区区二十万人远远不够啊,这么点人也就勉强够个修桥铺路的。但难办地是。《行政法》规定官府不能强征劳役,林家治下是没有徭役的,不征劳役的话三府十几个州的公共设施都不知道要修到猴年马月去。
经议政会议讨论,总理院决定以银钱和粮食雇佣百姓参与修建公共设施。这样就不算征劳役,而且也可以给百姓增加收入,如此才解决了奴隶短缺的问题。
不过。这么一来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府库银钱不够了。
官府府库总共不过四千余万的金币库存,攻下辽阳府之后从辽阳府库中得到辽人来不及带走的大批铜钱,这些铜钱拿去融掉铸成林家铜币的话也有相当于百来万金币,加上抄没那些官吏贵族的家产,府库一度达到了五千万金币地库存,但这些也不够啊!
军费和官府行政支出就不说了,修建公共设施要钱,大头是中央钱庄向贫民放贷,五十多万的户口,每户贷去五十个金币就有将近三千万。可是我们来算下帐,林家治下粮食昂贵,一斤米需要二十个林家铜币,相当于大宋铜钱三十多子,一家人准备一年地口粮的话就需要花去近十个金币;再说说修建房屋,一般建个够一家五口住的房屋要用去一两百贯大宋铜子,而林家这几年不停地大兴土木,暂时来说建筑材料要贵些,这也要用去将近三十个金币;至于其它的生活物资,林家实行大工业化生产,生活物资丰富,这方面的物价倒是便宜得多,但盐茶、棉麻、布匹、陶瓷、家具、铁器等等,用的多了也是耗费很大的……这样算下来,五十个金币还不够用的,在粮
之前或者是牛羊长成之前百姓们还得找些活计来干才
不过,去做工的那些人就幸福多了。两百多万人口的市场啊,民间地那些工场作坊还有商家都疯了似地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本来攻下安东之后那些工场就将自家的规模扩大了好几倍,但现在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一时间,各工场作坊大规模添置生产机械招收匠人,开出的薪水一家比一家丰厚,惹得不少人受不住诱惑没要官府分给地土地而跑去做工,结果,他们一个月之后就有了收入,不象那些种地放牧的一样还要等到秋收才行。
而且,现在林家垄断了扶桑、高丽市场,加上本土内部的市场,只嫌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就没有因为没生意而倒闭地商家工场,这样一来,做工的收入就极其稳定,不至于象种地放牧那样要看老天爷的脸色,生怕来个灾荒之年——这么一对比,原本死抱着土地的人也动心了。
生产扩大商业繁荣可以带来滚滚的税收,不过现在是看不到增长的税收了,现在官府的府库却是闹钱荒,除去放贷剩下的那两千多万金币远远不敷使用,一旦再来次战争,那么官府就只有賖帐去打仗。
—
没办法,缩减开支吧。征召起来的多余的军队可以解散,组建官府行政需要的花费不能减,只能减缓公共设施的修建了。桥一座座的修,路一段段的铺,学堂医馆图书馆先普及到州一级,公共休闲园林先凑合一下,国民训练营暂时就不建那么多了,水利想都别想……这么一节省下来,府库居然勉强能维持得住,加上催要高丽的赔款,即使这个时候再打上一仗也是可以支撑的,等过个几个月九州那边的银矿送来第一批银块,加上税收和钢铁专卖的收入,那么财政危机应该能挺过去。
林靖文现在头疼的是另一个问题。
农业?还是畜牧?
林家粮食产量本来就低,说低都不足以形容,林家原本十多万人口,除了奴隶种植官田之外,民间自发从事耕作的尚不足百一,自产的粮食主要要打渔和养殖,一直都是靠进口粮食来维持需求,所以,林家治下粮食的价格一直都是居高不下,好在以武力压制了扶桑和高丽,进口的粮食价格虽然高,但百姓还可以接受。
前时攻占安东,安东地域狭小,土地是肥沃了,但人口既不多,土地也不广,更是多多从事放牧的,耕作的也不多。现在得了肥沃广袤的辽东吧,辽东倒是耕作放牧都有,可总得有一个侧重点吧,是偏重耕作?还是偏重畜牧?
耕作的粮食产量比畜牧要高,而且稳定;放牧虽然粮食产量要低点,但常食肉食百姓的身体会更健壮,而且,放牧得到的马、牛、羊哪个不是用处多多的东东,马可骑乘可拉车可耕地,牛的用处就多了,除耕地之外全身都是宝,羊皮羊毛也是纺织和皮革业的重要原料——更加重要的是,放牧可以得到大批骑术精湛的骑兵,如果在全民习武之上加上全民骑射呢?
重和二年五月,林靖文下令,将攻占安东辽东夺得的十万匹马过百万牛羊除了官办牧场所留之外全部分发给百姓,让百姓转耕作为半耕半牧,以后除官办大型农场之外,禁止百姓单只从事耕作。
官府推广了新的定居放牧办法,在种植米麦之外,种植牧草或者青苗,以牧草或青苗养殖畜牧。
后世的荷兰就是用的这种方法,荷兰人在农场之中种植小麦,不过他们可不是要收获小麦,而是养牛,让牛去啃吃青麦,这样养出来的牛肉质好奶水足,是上等的肉牛和奶牛。
后来这种方法沿自欧洲的传统耕作方法。欧洲人采用的就是半耕半牧的方法,圈起一块土地作为农场,农场主的房屋就建在中间,房屋四周土质好的土地种植作物,其它地方就作为牧场使用。这种半耕半牧的方法被广泛传播推广,欧洲人将其带入美洲。据说这种方法传自古波斯,东方草原上的赦勒川上的游牧民族也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林靖文现在推广的也是这样的方法,单只放牧根本就不能满足粮食需求,但单只耕作的话不但对土地伤害很大,而且农民的体制毕竟不如牧民,林靖文要大规模推广骑射的话更需要的是放牧而不是农业。
半耕半牧,这样才能得到足够的粮食和源源不断的骑兵啊!
第五卷 三百年故唐旧地 第二章 回跋弓骑
管是农业还是畜牧业,都需要好的作物和牧草。
玉米土豆和番薯那是不用想了,还远在美洲呢,林靖文只能从现在就有的作物上下工夫。
占婆米作为一种早稻,不但自身产量极高,而且可以使稻米一年耕作收获两次,提高了一倍还多的粮食产量。不过稻米对水利要求很高,必须种植在水田里,本来么,辽东河流众多降雨丰富,是可以种植稻米的,但辽东的水利设施极其简陋,契丹人搜刮都来不及,他们是不可能去为百姓修建水利的,但等林家官府修缮好水利之后可以推广稻米。但占婆米还未传入北方,林靖文要推广的话只能从中原的两浙甚至是占城一带引进。
这个时候辽东人耕作的话一般种的是麦和栗,而且,林靖文居然发现有种大豆和青的。原来,辽国地域广阔势力强大,远到西域都是他们的地方,吐蕃高原上特有的青被契丹人从河西吐蕃人那里带了回来。这东西好啊,营养高,大规模种植的话产量十分惊人,而且更重要的是,青极其耐寒耐旱,生长周期更是只有短短的四个月,可以和其它作物搭配种植,充分利用土地。
还有紫,这种原产自波斯的优种牧草传入西域一带之后,匈奴人早就将它们带到了长城之北,历经上千年的演变,这种举世闻名的牧草已经有很多地方在种植,林靖文也在辽东发现了它们的身影。紫也是好东西,也是耐寒耐旱,可以在零下20到30的气温下存活,而且产量那叫一个高。一年可割草三到四次之多,而且因为是豆科所以营养丰富,是首屈一指的优种牧草。
豆科?那不是可以用来轮作么?
林靖文想起豆科植物可以和作物配合起来轮作,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更大的作用却是提高土地肥沃度,可以增加作物产量。
占城米现在还不急,那玩意儿在大琉求和吕宋种植就好,辽东还是种植传统地麦、栗、豆等作物要好些。在得到青和紫之后,林靖文下令由农业司和牧业司合并成的农牧司大规模推广这两种作物,推广轮作。大力推广汉以来就有的翻车、楼车等农业机械,这些农业机械制造复杂价格昂贵,一般只有地主富豪才用得起,但林靖文下令农牧司大量制造然后租给百姓使用。
良种作物,农业机械,充足的耕牛,加上肥沃的土地,这些因素加起来辽东的粮食产量想低都不成。
而且,农牧司还大力推广轮作制。耕作时节种上青、小麦、栗米等作物,第二年就可以种上大豆、紫等作物提升地力。再过一到两年再换回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