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深战役理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纵深战役理论-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②我国称为诺门罕事件。——译者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制定出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对苏军极为有益,必不可少。其基本原则的生命力,在伟大卫国战争的进攻战役和进攻战斗中已明显表现出来。在战争进程中,这一理论随着苏军装备日益精良的技术兵器和武器,随着苏军组织编制和敌军防御性质改变而不断完善。突破敌坚固的纵深梯次配置防御的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其方法是方面军在一个或几个地段实施突破,尔后向纵深或两翼发展突破,也可沿向心方向发展突破,以达到合围和消灭敌重兵集团的目的。突破的速度急剧提高。许多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等)的突破速度达每昼夜20—35公里甚至更多。到战争临结束时,进攻战役的纵深已明显增大,集团军进攻战役达100—180公里,方面军进攻战役达400—600公里。而且,在仅占方面军和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7—12%的狭窄突破地段上,常常集中70—80%的火炮、100%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军队的战役布势和战斗队形则根据条件而变化。例如,在1942年,当敌人尚未实行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时,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第306号命令曾规定从步兵排到步兵师各级都采用一个梯队的战斗队形。这种战斗队形可以保障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也适宜在突破敌纵深不大的防御时采用。当1943年敌人转而采用纵深梯次配置的阵地防御后,苏军决定步兵军、步兵师、步兵团也转而采用纵深较大的战斗队形。在炮兵中最终确定建立团炮兵群、师炮兵群、军炮兵群,集团军则建立集团军炮兵群。在突破敌防御时,炮兵的行动包括实施猛烈的炮火准备、冲击的炮火支援和纵深战斗中的炮火护送。火炮密度不断增大,从1943年起,在个别战役的突破地段每公里正面的火炮和迫击炮达200—250门,有时甚至达到320门。在1944—1945年的进攻战役中,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密度为每公里正面70—85辆或更多。航空兵的战斗使用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就有可能杀伤更大纵深内的敌人和对进攻军队实施不间断的火力支援。为了发展胜利,各方面军和集团军建立了第二梯队、强大的快速集群及由各兵种编成的预备队。快速集群用来向深远纵深高速发展进攻战役。方面军快速集群由1—2个坦克集团军编成,集团军快速集群则由1—2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编成。为达到上述目的,还使用统一指挥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和骑兵坦克集群,它们通常由1个机械化军(坦克军)和1个骑兵军编成。如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数量不足,有时也使用快速集群(特别是集团军快速集群)去完成对敌人战术防御的突破。在战役实施过程中,苏军在使用一个方面军或几个相互协同的方面军合围敌人重兵集团的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果。还在合围过程中就将被合围的敌军集团分割成几部分,尔后予以消灭的作战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进攻战役、博布鲁伊斯克进攻战役、东普鲁上进攻战役等)。

战后时期,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的基本原则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继续发展。研制了具有很大破坏力的新型技术兵器和武器。苏联武装力量在装备核武器的同时,还装备了更加先进的常规杀伤兵器。陆军兵团和军团已实现完全的机械化和摩托化,其快速性、突击力和火力都已大大增强。各军种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所有这一切,明显提高了苏军同时打击敌人配置全纵深、高速突破敌人防御和迅猛发展胜利的能力。同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相比,苏军组织和实施战役和战斗的方法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自60年代起,“大纵深战役(战斗)”这一术语在正式文件中已不再使用,但是这一理论的一般原则到现在也未失去意义。'

该内容由孔府藏书在 201048 15:54:47编辑过

孔府藏书

发表时间: 201048 23:43:31

战争——武装战争的一个问题

M.H.图哈切夫斯基

译者按:本文是M.H.图哈切夫斯基为1928年版《苏联大百科全书》写的条目,原载于该书第12卷第576—598页。译自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图哈切夫斯基选集》第2卷第3—23页。

作者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1893—1937),苏联著名统帅和军事理论家,1935年被首次授予苏联元帅军衔的五位军事领导人之一。1914年毕业于亚历山大军事学校,被授予中尉军衔,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被俘,1917年逃回俄国。1918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国内战争时期先后任集团军司令员、方面军司令员等职。战后历任军事学院院长、西方面军司令员、工农红军参谋长助理、副参谋长。1925年11月—1928年5月任工农红军参谋长。后调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1931年任副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工农红军装备部长。1934年任副国防人民委员。1936年任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军训部长。1937年5月被免去上述职务,调任军区司令员,随即被逮捕。6月11日和乌博列维奇、亚基尔等另外七位高级将领以“组织法西斯反革命军事叛国集团”罪名受到起诉,移送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审判,同日被处决。1957年1月,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撤消了1937年6月11日的判决,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于同年2月恢复了图哈切夫斯基和同案其他受害者的党籍。1988年3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宣布为被处决的图哈切夫斯基等八人彻底恢复名誉。

图哈切夫斯基的学术著作涉及战略、战役法和战术各个领域,对苏联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武装力量建设实践有重大影响。其重要论著已收进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图哈切夫斯基选集》。

大纵深战斗和大纵深战役理论是苏军战役法和战术领域的重大发展,而战役法和战术理论的最主要原则是根据军事战略的要求制定的,其内容本身也包含着一定的战略成分。苏军后来的实践表明,大纵深战役不能脱离总的战略情况,必须将其作为完成一定战略任务的手段来看待,即为了将大纵深战役理论变成实际,需要给它设置某种战略背景,使其具有战略内容。这就需要首先对战争进行深入的辩证研究。图哈切夫斯基等军事理论家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酝酿大纵深战斗理论和实践,与他们对战争的新认识有密切关系。

本文作为《苏联大百科全书》的重要条目,反映了当时苏军对战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图哈切夫斯基在研究以往战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国内战争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对战争性质和进行战争一般问题的看法,为进而探讨未来战争、战役和战斗的性质提供了前提。

作者认为,战争样式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经济发展,为未来战争奠定了广泛的技术工业基础。现代战争中使用的作战兵器和辅助兵器的发展,急剧改变了进行战争的条件。未来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规模会更大,斗争的紧张性会更高。技术的进步不仅将导致战斗队形纵深加大,而且将导致战区纵深加大。正面的宽度、铁路网的高效率和战区的大纵深使人们不能期望以一次突击消灭敌人全部作战军队。

战争样式的演化。“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①,而陆军和海军是基本的战争工具。战争样式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3卷第206页。——译者注

“新的生产力也必定是作战方法上每次新的改进的前提。”(恩格斯)②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7卷第562页。——译者注

“更好的武器的发明和士兵成分的改变”,使人们有可能创造新的战争样式。技术和社会要素发展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影响,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军种以及战争特点和本质、战争补给,等等。

战争从“武装村社”时期、不开化时期,经过军事组织特别繁复多样的封建时期,再经过雇佣军时期,过渡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资产阶级和小农在社会和政治上的解放,造就了人数众多的军队,或者所谓“武装的人民”。

资本主义导致了军国主义的巨大发展。在帝国主义时代,军备和战争达到了空前庞大的规模。陆军与空军和海军竞相发展。技术的饱和为军队的机械化和摩托化奠定了基础。对劳动群众进行大规模军事教育和在战时对他们进行动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可避免的衰落创造了条件,此时劳动人民将掉转刺刀对准剥削者,军国主义将在自身辨证发展作用下灭亡。

我们所称的现代战争以多样性著称。根据其社会政治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战争、民族解放战争、殖民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最后还有帝国主义反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战争。这些战争经常互相交织。例如,我们看到了德国帝国主义和协约国直接参加我们的国内战争。在中国,我们也看到了同样的交织状况,那里的国内战争同时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政治、经济与战略。在当今时代,进行战争已不再是一个统帅和战略家的事,而变成了政府掌握的大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同时战争又不意味着取消或代替政治。通过战役过程取得的战果可能对战争规模和样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占领新的领土——扩大战争基础——可能造成新的力量对比和扩大最初的政治目标,而相反,失掉领土,失掉维持战争的主要工业基础,或是武装力量被打败,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尖锐化,等等,则可能导致最初的政治目标缩小。

政治导致了战争,甚至“和约也是那一政治的继续,它记下了军事行动所造成的敌对力量之间的一些变化。”①进行战争的国家的政治影响着战争目的、阶级斗争、经济、对内和对外政策,而对无产阶级国家来说,政治会不可避免地“突破”武装战线,把无产者的国际主义阶级利益统一起来。政治会把全部经济和社会资源统一起来,以协同一致地达到战争目的;政治力图通过国家所需的中立或与某些国家结盟来保护国家。政治也会在考虑到所面临军事任务的同时发展本国的经济。

①《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第22卷第157页。(此处译为“和约”的原词是MHp,可译作而且宜译作“和平”。)——译者注

政治在创造必要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及进行战争的条件时,会在最高一级解决武装力量组织和战区建设问题,解决拟制战役计划问题,而实施战役计划,如同随后实施战役,都是战略的职能,武装力量统帅部的职能。

战争计划。战争计划涵盖战争准备的一切要素,这些要素通过使用得到一切适当经济和政治措施加强的武装力量,保证战争目的的达成。根据战争目的和条件,战争计划可能是防御性的,也可能是征服性的,还可能带有部分征服性尔后转为防御性的,或先带有防御性尔后转为征服性的。在一切情况下,无论战争的真实性质如何,它都会被资产阶级国家宣布为防御性的。

拟定的战争计划应该首先得到相应国际协定的保障,这些协定保证有可能调遣尽可能多的联合力量去对付敌对国家,或者至少可保证分割敌对国家的大部分国土。同时,这种准备应该规定和保障战时维持经济联系或突破封锁的途径。

国家武装力量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行建设,并至少应与战争第一阶段提出的目标相适应。尔后要根据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动员情况,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对武装力量技术保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必要的改变。这种事实我们在帝国主义战争全期都能经常看到。

战时参军的受过军事训练的居民数量极大,这就明确提出了对居民实行军事化,亦即对和平时期未能参军的那些人员进行军事训练的任务。

由于现代战区的纵深明显增大,由于危害性大的破坏活动已发展到深远后方,而这种活动将使国家承受一系列额外的军事负担(防空中化学袭击、保卫重要目标、大规模军事卫生勤务等),民兵建设的原则是争取不仅在平时,而且在战时都要使其有用武之地。由军队去完成所有这些任务将是无法承受的重负,因此,要由军事化社会组织、各种协会,等等,来帮助国家,战争计划也要充分考虑到这点。

战争计划要使武装力量建设与战争目的,以及与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与工业动员相适应。这种关系还会继续发展,涵盖整个国民经济动员。这种互相适应还具有反向作用:当今所有国家都根据战争的需要发展本国的国民经济。

战争计划至少应对战争第一阶段作出极为具体的规定,它当然不可能不对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影响。解决工业(特别是能源经济、化学工业等)配置问题,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经济需求,而且要考虑未来的军事需求。

战争计划要妥善考虑到己方和敌方大工业配置问题和电气化系统,从而根据有关战区的地理和统计资料,根据敌军展开情况,为进行战役计算提供原始数据。在战区保障和战争第一阶段的战役保障方面,战争计划要规定交通线(铁路、公路与汽车运输、河流、航空线)的相应发展、电报电话通信和无线电网的扩大、专用机场网的建设、防空(防空中化学袭击)的组织,其中最后一项要求建立专门的观察和联络网,并且拥有积极和消极的空中化学兵器。

战区的工程防御准备和筑城准备要在新的条件下进行。在陆地战区,要建立筑垒地域,取代主要对海战还有作用的要塞。

战争计划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使国家在思想上做好参战准备,就是宣传在资产阶级国家中掩饰统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那些思想。这种准备不可能不规定一系列能够缓和尖锐社会矛盾的经济和政治措施。战争计划的拟制将超越军事机构的权限范围。所有现代国家的政府都极其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