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好孩子。”贝拉米探员说。雅各布已经走了,去了隔壁房间,由一个从中西部来的年轻士兵陪着。两间屋子隔着一扇门,上面开了一面小窗,露西尔和贝拉米探员能透过窗子看到他们。雅各布一定要在露西尔的视线之内,这很重要。
“他是上天的恩赐。”片刻之后,她说。她的目光从雅各布身上转移到贝拉米身上,最后望向自己娇小纤细的双手,它们正安安静静地放在她的腿上。
“听起来好像一切顺利,我很高兴。”
“确实很顺利。”露西尔说。她微微一笑,仍然看着自己的双手。然后,仿佛脑子里突然想到了什么谜语的答案一般,她突然坐直身体,脸上的笑容绽放得更加灿烂而自豪了。这时,贝拉米探员才注意到,她的笑容是多么勉强。“你是第一次到我们这儿来吗,马丁?贝拉米探员?我是说,到南边来?”
“在机场停留过几次算吗?”他把身体靠前,双手交握着放到面前的大桌子上。他感觉到她有话要说。
“我想不算吧。”
“你肯定吗?因为我在亚特兰大机场进进出出,自己都记不得有多少次了。很奇怪吧,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乘坐过的每一趟航班都得经过亚特兰大。我发誓,有一次我从纽约飞往波士顿,竟然还在亚特兰大停留了三个小时,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露西尔干笑了一声。“你怎么会到现在还是单身呢,马丁?贝拉米探员?你怎么会没有自己的家庭呢?”
他耸耸肩。“可能是一直没有机会吧。”
“你应该想办法创造机会。”露西尔说。她作势要站起来,不过立即改变了主意。“你看起来也是个好人,这个世界需要多一些好人。你应该找个让你感到快乐的姑娘,然后生几个孩子。”露西尔一边说,一边微笑着,尽管贝拉米探员已经注意到她的笑容在逐渐淡下来。
然后她呻吟一声站了起来,走到门口,看到雅各布还在那个房间。“我们今年恐怕赶不上草莓节了,马丁?贝拉米,”她说,声音逐渐低沉平稳下来,“就是每年这段时间,整个怀特维尔都在过节,至少从我记事起就一直这样。可能你们这些大城市来的人觉得不算什么,但是对我们这些居民来说,这个节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节日名副其实,一切都跟草莓有关。当年人们只要有座农场,种种庄稼,就可以养活一家人。现在这种情况不多见了,所以人们也不会理解;我小时候知道的那些农场,早在多年前就消失了。可能还剩下一两个,北边靠近兰伯顿的斯基德默尔农场大概还在经营,不过我也说不准。”
说话的时候,她已经从房门那边走过来,站在刚才坐过的椅子后面,低头看着贝拉米探员。刚才他坐在桌子后面的样子就像个孩子,趁着她移开视线时,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这样似乎可以摆脱掉她的目光。他现在看起来又是个成年人了,一个来自遥远大城市的成年人,多年以前,他就已经不是孩子了。
“节日会持续整个周末,”她接着说,“而且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不过就算在早些年,那也算是一件大事了。雅各布就跟所有的孩子一样,尽情地玩。你该不会以为我们哪儿也没带他去过吧!其实,就连哈罗德到了怀特维尔之后也兴奋。他努力掩饰这一点,你知道,那时候他还没变成现在这样的顽固老傻瓜。谁都能看出他有多么开心!这是理所当然的,当年他还是个父亲,带着他的独生子在哥伦布镇过草莓节。
“那时真美好!他们两个都像孩子一样。当时还有场名犬秀,雅各布和哈罗德最喜欢狗了。那不是你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的那种秀,是传统的乡下才有的狗展。只有工作犬,像蓝斑犬、沃克犬,还有比格犬。可是老天爷啊,它们可真是漂亮!哈罗德和雅各布总是从一间狗舍跑到另一间,一边讨论着哪只狗更好、为什么好。比如某只狗看起来在某地或者某种天气条件下适合追赶某种动物,反正就是这一类的话。”
露西尔又变得眉开眼笑了。一九六六年时的她是那么活跃、自豪,心中无比踏实。
“到处都阳光灿烂,”她说,“天那么干净,那么湛蓝,现在你都很难想象那样的画面了。”她摇摇头,“可能是污染太严重吧。现在一切都不比当年了。”
然后,突然间,她停住不说了。
她转过头,看着门上的那扇窗户。她的儿子还在那儿,他还活着,还是八岁那么大,还是那么俊俏。“情况变了,”她安静了一会儿,又说,“但是你真应该看看,马丁?贝拉米。他们多开心——雅各布和他爸爸。一天里有一半时间,他都把儿子扛在背上,我当时真担心他会累坏呢。那天我们走了很远的路,一直走啊走的,而哈罗德就一直扛着那孩子,就像扛着一麻袋土豆一样。
“他们两人还做了个游戏。他们随便走到一个小摊前,先是四下里看看,然后就开始尽情地胡说八道一通。接着雅各布掉头就跑,哈罗德跟在后面。他们从人群中穿过的时候,差点把人撞倒,我只好在他们后面大声喊,‘停下来,你们两个!别跟动物一样瞎跑!’”
她盯着雅各布,脸上的表情似乎是说,她不知该怎么面对他的归来,所以只好模棱两可地等待着。“他真是上帝的恩赐,马丁?贝拉米探员,”她慢慢地说,“就算一个人不太明白这种恩赐的意义与目的何在,这也不会令恩赐减少……对吗?”
伊丽莎白·宾奇
她知道他会来的,她只要坚信并等待着就行了。他说到自己的时候总是很谦虚,但实际上他更聪明、更严谨。他的那些品质自己从来都不提。
她本来就快找到他了。她一路向东,来到了科罗拉多州,但他们抓住了她。当地的一名警察在高速公路的一个休息区找到了她。她一路藏在一辆卡车上,那个司机被复生者的故事吸引了,一直问她各种跟死亡有关的事情。等到她不肯再回答问题了,他就把她撂在了休息区。在那里,所有人面对她的目光和举止都充满了疑惑。
她首先被转移到了得克萨斯,在那儿,她还反复问着调查局来的面谈者一个问题:“你能帮我找到罗伯特?彼得斯吗?”她在得克萨斯被拘留一段时间之后,又被送到密西西比,她原来居住的地方。然后,他们把她和其他命运相似的人一起关在一栋大楼里,还安排了一些佩戴手枪的人看管他们。
“我得找到罗伯特?彼得斯。”她抓住一切机会跟他们重复这句话。
而她听到最像样的回答是“他不在这里”,说话的人还一脸嘲笑的表情。
他会来找她的。说不清为什么,但她就是知道。
他会找到她,一切都会恢复原样的。
六
每敲击一次键盘,彼得斯牧师都不住地嘟囔,天知道他最讨厌打字了。
虽然他还是个年轻人,只有四十三岁,至少不算老,但他一直都不擅长打字。他没那么走运,出生的时候,计算机还不知道在哪里,所以他也没有机会学习敲击键盘;谁知这个小机器转眼之间就进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如果你不了解电脑的标准键盘以及那些关键字母的排列,就必然要受罪。他只会用两根手指操作,好像一只寄居在计算机上的巨大螳螂一样。
咔嗒。咔、嗒,咔嗒,咔嗒,咔嗒,咔、嗒,咔嗒。
这封信他已经重写过四遍,现在又删除了,开始第五遍。他一直数着删除的次数,最后干脆关掉了电脑,满心沮丧。
对彼得斯牧师这样一个笨拙的,手指头像螳螂的人来说,打字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两根食指敲出来的词似乎跟脑子里想的相距甚远。他恨不得在《圣经》面前赌咒发誓,键盘上的字母一定每过几分钟就会改变一下位置,所以打字的人只能靠猜测来敲。是的,他本来可以用传统的方法先把信写出来,然后再打到电脑上,虽然这要多花一些时间,但是一次就能搞定,可这样也还是提高不了他的打字技术。
他的妻子其间来过一两次办公室,提出要帮他把信打好,她经常会来帮他的忙。但是这天他礼貌地拒绝了,虽然平常他都会接受帮助。
“如果我一直让你帮我,就永远都不会进步。”他对她说。
“智者往往了解自己的局限。”她回答,并没有讥讽他的意思,只是希望两人能借此聊上几句,说说话,就像他不久前刚刚对阿卡迪亚的居民们说话那样。过去几周以来,他似乎疏远了她,这两天更是如此,她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
“我更愿意把这看作是一种‘底线’,而不是什么局限。”他答道,“如果我能把其他几根手指头都用上……咳……你就等着瞧吧。到时候我就会了不起了!奇迹就会应验在我身上!”
她开始绕着书桌转悠,很客气地要求看看他到底在写什么,结果他马上把好不容易凑出来的几个词删掉了。“只是我想到的一些东西,”他告诉她,“没什么重要的。”
“所以你就是不想告诉我你到底在写什么咯?”
“没什么,真的。”
“好吧。”她说,顺从地摊开两只手。她微微一笑,好让他知道自己并不生气。“继续守着你的秘密吧,我信任你。”说完,她离开了房间。
听到妻子说出信任他的话,牧师的打字水平变得更差了,因为这暗示着,他打这封信的时候不仅需要她的信任,而且还需要提醒自己有这份信任的存在。
她真是一个很明白事理的妻子。
敬启者:
他能想起来的就这么多,只想得出个开头。他夸张地用手背抹了抹皱在一起的眉毛,接着敲击键盘。
咔嗒。咔嗒。咔嗒。咔、嗒。咔嗒……
我写这封信是为了询问……
彼得斯牧师坐在那里,思考着,意识到自己其实根本不知道到底想询问什么。
咔嗒、咔嗒、咔嗒……
我写这封信,是为了询问伊丽莎白·宾奇小姐目前的情况,因为贵局来信告知,宾奇小姐正在寻找我。
删除,删除,删除。然后:
我想询问关于伊丽莎白·宾奇小姐目前的情况。
这句话最符合实际情况。他想,干脆就这样签上名字,把信扔到邮筒里就万事大吉了。他想得很认真,甚至把信打印了出来。然后,他坐回到椅子上,看着那几个字。
我写这封信是想询问关于伊丽莎白·宾奇小姐目前的情况。
他把这张纸放在书桌上,拿起钢笔,划掉了几个词:我写这封信是想询问关于伊丽莎白·宾奇小姐目前的情况。
即使他的脑子还没搞清楚状况,他的手却知道应该写什么。这只手拿起钢笔,又在信上滑动起来,又写又划,直到最后,一切真相都清晰起来,眼睁睁地盯着牧师。
我要谈谈伊丽莎白的情况。
他把信纸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除了这个,他不知道还能干什么。
牧师登录到网络,在搜索栏里敲下伊丽莎白?宾奇的名字,屏幕上出现了几十个同名同姓的人,没有一个是当年那个来自密西西比州的十五岁姑娘,那位姑娘曾经完全占据了他的心。
他设定成高级搜索,只查找图片。
屏幕上跳出了一张又一张女人的照片,有的微笑着面对镜头,有的甚至没有意识到镜头的存在,还有些图片上根本就不是人,另外还有些图片来自电影或者电视。(很明显,好莱坞也有个叫伊丽莎白?宾奇的人,她写了一部评分很高的电视犯罪剧集的剧本。搜索结果中有很多页面都是电视剧的剧照。)
彼得斯牧师一直在电脑上搜索,时间过得很快,太阳从金色变成了火红色,然后又变成金色,最后滑到了地平线下面。尽管他没有提,妻子还是给他端来一杯咖啡。他对她说了声谢谢,还吻了她一下。趁她还没来得及看到屏幕上搜索栏中的名字,他赶紧轻声让她离开了房间。但是,就算她看到了名字又能怎么样?她又能有什么收获呢?虽然看到名字一定会引起她的怀疑,但是她已经生疑了,而这个名字本身对她没有任何意义。
他从来没有跟她说过伊丽莎白的事。
直到临睡前,他才终于有所发现:网上有一张《沃特梅因报》的剪报——那是彼得斯牧师出生长大的密西西比小镇上的一家小报,这仿佛还是不久之前的事。他真没想到,科技有这么大的作用,竟然可以把触角伸到密西西比州一个潮湿的小角落,这个无名小镇除了贫穷之外,一无所有。颗粒纹的照片有些模糊,但是标题仍然看得出:《本地女孩死于车祸》。
彼得斯牧师的脸绷紧了,一股愤怒从他喉头升起,这股愤怒来自于文字所带来的无知和无力。
他希望从正文中发现更多的细节——伊丽莎白?宾奇到底是怎么死在这一堆因惯性而挤在一起的金属中的。不过,媒体上的消息是最不可靠的,人们想从中发现事实都不容易,更不要说背后的真相了。
虽然这篇小文章没什么帮助,牧师还是把这段剪报看了一遍又一遍。毕竟,真相就在自己心里。报道中的描述不过将一切带回到当年,让他获得解脱而已。
到这个时候,他终于想到应该在信里说些什么了:我想谈谈伊丽莎白的情况。我爱她。她死了。现在她又没死。我应该怎么办?
哈罗德和露西尔坐在一起看新闻,两人一声不吭,他们烦躁不安时总是这样。雅各布已经上楼去睡了,也可能没有睡。哈罗德坐在他最喜欢的那张舒服的椅子上,一会儿舔舔嘴唇,一会儿用手摸摸嘴巴,惦记着是否能点上一根烟。有的时候他会吸一口气,屏住一会儿,然后再坚定地吐出来,嘴唇的形状很准确,仿佛刚好叼着一根烟。
露西尔穿着家居服坐着,两手还是放在大腿上。电视上的新闻十分荒谬。
新闻主播的五官简直无可挑剔,虽然已经满头银发,但依然十分英俊。他穿着一件深色西装,总是播报一些不幸的悲剧。“据报道,法国有三人死亡,”他的语气似乎过分平静了,让露西尔有些不悦,“死亡数字预计还会增加,因为警察仍然无法控制示威游行的局势,复生者的支持者们似乎已经失去了耐心。”
“炒作。”哈罗德啐了一口。
“失去耐心?”露西尔说,“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以为自己是英国人吗?”
“大概他认为这样说比较好听。”哈罗德说。
“所以,因为事情发生在法国,他就用这样的词来描述这么恶劣的事件吗?”
然后镜头切换,屏幕上出现的是万里无云阳光灿烂的天空,接着镜头下移,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