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而那些没有不喜欢的人,或者不喜欢的人很少的同学,也很
少有人讨厌他。
这是因为,当你不喜欢别人时,相应的,别人也可能不会接纳你,
因为你所发出的不友善的信息,别人一样可以感受到。你散发怎样的
信息,就会得到怎样的问题。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呢?
因为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体验到了愉快的情绪,我们只要一想起
他们,就会同样想起和他们交往时所拥有的快乐。因而使我们看到他
们也就自然有了好心情。我们知道,他们会给我们友好、诚实、热情
等,所以我们也顺理成章地会给予他们友好、诚实、热情等,我们也
很自然地就喜欢上了他们。
更重要的是,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受尊重的需要的到了极大
的满足。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是对自己的肯定、赏识,说明自己对他
人或说对社会是有很多价值的。
但是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也有着适用的范围。一个人如果自我
尊重程度较强,比较自信,那么别人表示出来的对他的喜欢和赞扬,
对他的影响就不是很大,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对他的作用也就不
大。而那些具有较低自我尊重的人则不喜欢那些给他们否定性评价的
人,因为他极不自信,所以特别需要别人的肯定,特别看重别人表达
的对自己的喜欢。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说大多数人都不是完全自信的,自我尊
重的意识并不是很强,因此大多数人都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互相喜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回报。“他(她)那么喜欢我,而我竟没
有一点反应,好像不像话。”我们往往是迫于一些压力,不想让人失
望,不想让别人的“热情或热心换冷淡或冷漠”。我们想让别人知道
我们也是有感情的,也是比较热情和知道回报的人。有些女孩子最后
会喜欢那些她原先根本就不感兴趣的男孩,往往是因为发现他对自己
太好了。
另外,共同的行动也会奇妙地增加人和人彼此的好感。
回想一下那些在午休或晚休时经常与你一起进餐的人,可以肯定
他们中的大多数留给你的印象都是比较美好的。即使其中有些人与你
的价值观不合,有些人你只是出于应付,但你多少还是会觉的这些人
的本质并不像想像中的那么坏。
12互惠原理:
人际关系的跷跷板
几年前,一位大学教授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他给随机抽样挑选
比来的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送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也估计会有一些回
音,但随后所发生的事情还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一一那些素未谋面的
人寄来的节日贺卡,像雪片似地飞了回来,大部分给他回赠卡片的人
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打听一下这个陌生的教授是谁,而是收到卡片,就
自动回了一张。
这个实验规模虽小,却巧妙地证明了我们身边最有效的影响武器
之一一一互惠原理在人们的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
的一切:如果一个女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应该帮她一次;如果
一个男人送了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也应该记住他的生日,届时也
给他买一件礼品;如果一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聚会,我们也一
定要记得邀请他们到我们的一个聚会上来。
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
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因为对这一类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
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英语以及很多其他的语言中,“理应回报”实
际上已经成了“谢谢”的同义词。
韩愈所说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句话,早已揭示了人际关
系的社会交换原则。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当斯,把
费斯廷格的公平理论用于激励,从此受到广泛重视。这一理论的基本
内容是: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不仅受绝对报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相
对报酬的影响。
因为互惠原理,人们总有一种将自己的投人和所得与他人的投入
和所得进行比较的倾向。其中,投人主要包括工龄、性别、所受的教
育和训练、经验和技能、资历、对组织的态度、职务、工作努力程度
与绩效等;而所得则主要包括工资水平、机会、奖励和表扬、提升和
地位,以及其它报酬。如果当事人在与他人进行比较之后,感到“公
平”则相安无事;否则,如果觉得“不公平”,就会产生种恢复“公
平”的愿望。
可以说,互惠原理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
笃信并且服从互惠原理成了我们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准
则。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订立的行为
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遇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
赖账、忘恩负义之类的大帽子。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
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
这种感恩图报的意识,之所以能够促成社会进步,关键在于这种
意识的未来性。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它在人类社会中是被广为接受
而又坚不可摧的,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它意
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比如说食物、能源、关怀)的时候,
可以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
地将这些东西失去。这使得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
易变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
体系也成为可能。当然,这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1985年,埃塞俄比亚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它的经济
崩溃了,连年的旱灾和内战将食物供应破坏殆尽,人民由于疾病和饥
饿在成百上千地死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5000美元的捐款从墨
西哥送到这个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恐怕谁也不会感到奇怪。但事
实是:埃塞俄比亚红十字会的官员决定捐这笔钱给墨西哥,受惠的是
当年墨西哥城地震中的受害者。
埃塞俄比亚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决定捐钱给墨西哥,是因
为在1935年,当埃塞俄比亚正受到意大利的侵略时,墨西哥曾经给
埃塞俄比亚提供过援助。于是,互惠的需要战胜了文化的差异、遥远
的距离、极度的贫困和自身的利益。可见它的力量。
除了物质上的交往在精神方面,特别是感情的相悦,也遵守着互
惠的规则。
朋友间友谊的维护,情人间、夫妻间的爱情维护,都是如此。两
位情人订立盟约,发誓彼此相爱,互相支持,使双方都得到身心上的
满足;如果一方不践约,拒绝承担部分或全部义务,另一方则很可能
终止这种关系,导致解体。所以“爱情是无私的奉献”其实并不真实。
可以打个比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
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
不肯让步、不愿与人沟通的人,即使真正赢了、讨到了不少好处,也
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
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互动却失去应有的乐趣,也不
容易继续保持下去。
互惠原理的威力还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
喜欢或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先施予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再提出自己的
要求,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性。
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种士兵专门深人敌后去抓俘虏来审讯的
特种兵。当时打的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
区是十分困难的,但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
就比较容易了。一个德军兵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地域,出乎意料
地出现在敌军战壕中一个落单土兵的面前。这个毫无警戒的敌兵正
在吃东西,一下子就被缴了械,手中只剩下一块面包。这时,这个
吓破胆的士兵做了一件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分了一些面
包给面前的德国兵。结果这个德国人被深深地感动了。虽然他知道
上司会大发雷霆,但还是转身离开战壕,两手空空地回到了自己的
营地。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个施恩于自己的人当俘虏抓回
去。
一块面包,竟救了自己一命。虽然付出与得到极不相称,但正是
德国兵感到受到的小小的人情没有办法还,才放弃了抓捕对方的行
动。
这说明,即使是一个不请自来的好处,一旦被接受,也会制造
出一种负债感。这让我们想起,在超市里免费品尝的商品,一旦我
们品尝了,就感到了一种不好意思不买的心理,也是互惠原理的作
用。
13首因效应:
不可小觑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上,第一印象又叫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
一次见面时所获取的的印象。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比较重视第一印象。到一个新单位前,会有
人告诫你:“注意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初次约会的男女青年,大
多是衣冠楚楚,彬彬有礼。“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
常识。人们常说“先入为主”,就是指第一印象往往给人印象比较深
刻。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根据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性
格、态度所留下的印象来作出判断,并以此作为今后交往的基础。
这种现象,其背后是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原理。
首因效应原理首先是在关于记忆的实验里发现的:试验者给被试
者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字词,然后让他们以任意的顺序加以回忆,结
果表明,位于开始部分的比位于中间部分的字词更容易回忆。这种现
象叫做“首因效应”。
一篇文章,一套数据,开始的内容比后面的部分记得清楚,是因
为,新的刺激能引起兴奋,在大脑皮层下会留下较深的痕迹,这样,
以后回顾起来比较容易。思维的过程也表明,思考问题时,人容易产
生“定势”现象,即所谓的“先人为主”。初次印象是思考问题的起
点,在思维的座标图中,人们分析问题,判断问题是从这个起点开始
并向后延续的。思维的过程是大脑运动的过程,运动就有惯性在起作
用。比如一个人同陌生人接触时,能否产生认同感,影响着今后的关
系。周围的人一接触,他说的话别人不爱听,做的事别人看不惯,解
决问题的方法同大家扭着劲,就会在交往开始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也
必将影响以后相互间的关系。
首因效应会影响到我们对数字的记忆。比如一个商品的定价是
49。9元,而不定为50元,就是因为人们比较注意前面的数字,有一
种错觉,好象是四十多元钱的东西,其实,仔细一想,基本相当于50
元。还有,人们看钟点也容易有这样的错觉。你看电子表的9:47这
个时刻,就以为是九点多,却没想到离10点只差十几分钟,是离十
点更近的。如果看墙上的挂钟,可能才会避免这种错觉。
由于首因效应,使人类有一种特性,就是对任何堪称“第一”的
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力,承认第一,却无视第
二。不经意地你就能列出许许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中国第
一个皇帝,美国第一个总统,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紧随其
后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说不上几个。
有的商家善于利用这个原理为自己在竞争中赢得先机。上个世纪
70年代,日本经营运输业的千代子夫妇想要办一家搬家专业公司。有
一天,手里的电话号码簿为千代子带来了灵感。日本的电话号码簿是
按行业分类的,在同一行业中,企业的排列顺序又是以日语的字母为
序。她想,谁要搬家,肯定会在电话号码簿上找运输公司的电话,那
么排在第一位的公司是很容易被发现并被记住的。于是她给搬家公司
起名叫“阿托搬家公司”,自然被编录在日本电话号码簿的同行业的
首位。公司创办后,果然很快就吸引了大批的用户,获得了很快的发
展。千代子正是根据“首因效应”的原理,为自己的公司赢得了先机。
在当今社会,商家争夺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上前面的位置,也是同样道
理。
在生活中,人同样对第一情有独钟,你会记住第一任老师,第一
天上班,初恋等等,但对第二的印象往往大打折扣。很多人的思维方
式是根据经验,通过第一印象就武断地把某人归类:他是这样的,是
这一类人,她是那样的,是那一类人。
所以,在交往中,我们一定要非常注意自己的“登场亮相”,争
取让自己的第一印象为自己加分,这主要应该注意:衣着得体,礼貌
待人,给人一种有教养的印象.要积极求同,缩短距离。人和人之间
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和陌生人之间,要迅速寻找到共同点,这样
容易产生亲和力。与人初次交往之前,如有可能要尽量了解对方的情
况,作为相识和交谈的基础,譬如爱好等。在交往的过程中,要记住
对方的名字并多叫他的名字,会给他亲切感。
而我们自己在对别人的判断上,则要防备首因效应,不要为对方
的第一印象所迷惑,造成认识的偏差。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
见人心”。第一印象并不是完全可靠的,还应在继续交往中冷静、细
致、全面地分析对方,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14近因效应:
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
与首因效应相对应的是近因效应。同一篇文章,人们对于开始部
分比中间部分的信息记忆更牢,对末尾部分的记忆也是如此,后者就
是“近因效应”。“近因”是指最后的印象,它也会给人的认知活动造
成强烈的影响。
生活里,人们总是强烈谴责喜新厌旧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
道德的。然而,在交往中,其实人们重视“新”的信息,而不太重视
旧的信息,却符合近因效应。就是新近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
交往活动有更大的影响,突然的一个“信息”会使人们早已习惯的认
识和印象发生一个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