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这个三位一体的男主角就构成了整部片子的中心。但是这部电影为什么能这么触动我们的心灵呢?因为不管你是基督教里面的玛利亚,还是佛袓,或者是其他教派的先知,它们讲的都是一种跟自然的通灵的关系,就是跟自然是合一的。这种合一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文明的发展被阻断了。以前的这些古人写的《黄帝内经》、《易经》的内容,实际上都跟《阿凡达》里边的理念是一样的——对自然的珍惜。在电影中,当他们杀死一个动物的时候,你看他们在膜拜,说“你是勇敢的”,“谢谢你把你的身体给我”。你看,甚至为了救这个阿凡达,女主角杀死了几只狼,她说,狼不该死,就是你的愚蠢让这些狼死的,这代表她珍惜自然所孕育的万物,也就是它透过这个电影表达环保的一种态度,从而感动了我们。
中国的这些导演,比如冯小刚,就说《阿凡达》这个故事,实际上在他看来很一般。他说得也对,也不对。《阿凡达》的故事元素,实际上以前都用过了,比方说《与狼共舞》、《最后一个武士》也是类似的故事,因此故事毫无新意。而且,卡梅隆导演在《泰坦尼克号》十四年归来之后用重金砸出潘多拉的3D瑰丽世界也不是个重点,这种砸重金的做。法,在中国导演身上包括张艺谋等人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都不是重点:其实中国导演的可悲之处包括冯小刚等人没有搞清楚的就是《阿凡达》的真正灵魂就是让基督教这种大爱,加上罗斯福这种奋斗,再加上摩尔根这种救世情怀,帮助落后民族维护属于他们的大自然。我很担忧我们中国的导演看不到灵魂,而将注意力都放到了时尚的3D的话,那就太遗憾了,因为3D只是技术的空壳,没有灵魂。
此外,当我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一看,我心里就笑了。笑什么,你知道吗?纳维人不就是落后民族吗?男主角不就是一个罗斯福的化身、怀揣一个基督教的救世情怀、一个摩尔根的救世情怀,来帮助落后民族吗?我们中华民族不就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落后民族——纳维族吗?男主角杰克来拯救我们这些落后民族了,然后我们这些落后民族的人看这部电影还看得挺高兴,你说是不是很讽剌、很好笑。
我想让读者了解一下美国的几次对外战争,包括打日本、打伊拉克、打阿富汗,都有它的先头部队。先头部队不是海军陆战队,而是一帮人类学家,也就是电影中那个女科学家的形象,他们先去研究这个民族的民族性,这一招很厉害。我再给各位读者举个例子,美国打日本之前,美国军方就资助本尼迪克特对日木人的民族性作了深入的科学调研,从而写出一本巨著《菊与刀》,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伟大文献。
二、创造力与艺术情怀:中国文化人的悲哀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孔子》这个电影。我们不要讲它的拍摄技巧,不要讲它的故事情节,《论语》里面怎么讲,它就怎么拍,那些我们不谈了,都是技术性的细节。我想请问你,《孔子》跟《阿凡达》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你把阿凡达这个人转化成为罗斯福,拍了一个《罗斯福传》来宣扬美国文化,这就是我们《孔子》在干的事。我请问你,如果你拍个罗斯福传记的话,有没有人会看这个电影?基本没人会看。我们还会像疯子一样每天排那么长队看3D的《罗斯福传》吗?
所以《阿凡达》它把罗斯福升华了,升华成阿凡达。但是我们呢? 是把阿凡达退化了,变成罗斯福,变成了拍罗斯福的纪录片。这就是《孔子》不受欢迎的原因。我们是在用一种非常现实、毫无创造力的手法,想用“孔子”这两个字来传达我们的文化,是绝对失败的。想想看为什么会失败呢?你会不会去看《耶稣救世》?会不会看《罗斯福传》?会不会看《摩尔根传》?你不会看,你觉得无聊。但是我们《孔子》干的就是这种事。
我们的《孔子》是把《阿凡达》给世俗化了,把阿凡达回归成一个凡人,叫做摩尔根,叫做罗斯福。而且即便是回归,它回归得也不好。即便还原,也还原得不好。那种《论语》片段化式的处理,存在好多硬伤,有好多技术性的问题我都懒得说了。举例而言,片子中有一个噱头,叫“子见南子”,把周迅跟周润发作为主角。咱先不说历史上有没有“子见南子”这回事,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就是当时周迅跟周润发交流,说《诗》三百篇里面很多都是描述男欢女爱的,然后周润发是这么响应的,他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叫“情思绵绵,没有邪念”。其实你回过头来真的去读《论语》的话,就发现它的还原都有问题。《论语》中“思无邪”的思,其实是一个发语词,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他把“思”一个发语词解释为情思绵绵,真是误读无处不在。而且整部片子对于“圣人”的解读竟然是从我们可笑的官本位的角度出发的。孔圣人为什么是圣人,就是因为他非常坚持自己的理想,有教无类传播自己的思想。你再看看这部电影呢?孔子丢了官位,就受不了了,驱驶着马车在雨中狂奔,然后车子陷在泥里了就仰天大哭,你不觉得这是什么韩剧里面的情节吗?韩剧啊,还是为了爱情呀什么的有点理想的东西,你这里却就是为了官位,你想想看,这还是圣人吗?这是我们官员干的事。
正是因为导演连这个都没搞清楚,所以下面的情节都是非常荒谬的。孔子明明是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在这部电影里却被拍成逃难的了。圣人在没饭吃的时候,把最后一碗汤跟同志们分了。这个不是圣人的作为,所以你发现孔子又被拍成了一个跟手下同甘共苦的大官了。圣人的神圣在哪里?不在于这时候给大家兄弟般的关怀,也不是为人处世的哲学,这是我们官员们想的事。而圣人就是要坚持并且有教无类的传播自己的理想。 
而且你想想看,我们现在是一个讨厌说教的时代。我看这个电影,看得都睡着了,痛苦不堪。片子中的孔子在任何时候都站在一个高处,用一种说教的语言来跟你讲话,你说烦不烦人呢。你再看《阿凡达》里面,它不是用说教的形式,而是用现代的科幻,用一种最直观的方式,把它想表达的理念,透过这几个人物,非常深刻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水平的差别。
而且说到故事,其实只有简单的故事才可以传播。《阿凡达》里面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就那么几个人。但因为孔子的学生“四科十哲”,子路啊,子贡啊,太多了,而且长相都差不多,看《孔子》的观众,看了半天也没有搞清楚谁是谁。
周润发讲了一句话,你还记不记得?他说,看《孔子》不落泪者不是人。你晓得我什么感觉?周润发这一群人看起来就像地产开发商,没有学者儒雅的气质,他这么说只是让我感到一丝的恶心。
咱们平心而论,从《孔子》这部片子,我是能够感觉到中国这批文化人内心的这种焦虑。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已经离我们原来基本的价值观走得太远了,完全是跟着西方的生活方式走。那我们怎么办呢?于是去拉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来救我们。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荒唐的命题。即便找孔子救你,你也应该是在自己能够对孔子的内涵有所发现的前提下,这样才能找到一种跟现代的人对接的口径。
而且我们现在的艺术家,包括一些导演,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就是没有一点艺术的情怀。比如说张艺谋,拍了《三枪拍案惊奇》之后,那么多人骂他,那完全是商业片。你发现他没有任何反思,反而他觉得恨正常。他的目的完全就是要赚到钱。你赚钱没有错,可是你有没有想到,以你如此地位崇高的一位导演,到最后你做的事情是这么样的拜金主义,你能拍出什么片子?你能拍的片子,差不多就是我们讲的像《孔子》这类的片子,用非常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一切,没有办法带领中国的艺术产生一种创造性的思维的高度。而这种高度是我们的导演、我们的艺术家基本做不到的。 
而且张艺谋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不仅仅是奥运会的开幕式,还有包括之前那个《英雄》。他是非常典型的找出几个中国文化的标识,几个“logo(商标)”,然后把它们攒在一起,搞个琴棋书画、刀光剑影。 
其实它没有灵魂,至多也就是中国文化的装修。所以他接下来很可能干什么?他会去拍3D,搞的也是非常复杂的武侠片,什么刀光剑影啊,就在那3D片里面杀来杀去,缺乏灵魂。就等于把《阿凡达》这个电影分为《三枪拍案惊奇》,第一枪,拍摩尔根,第二枪,拍罗斯福,第三枪,拍圣母,三个合在一起,上中下三枪,构成了一部电影,然后找小沈阳和赵本山来拍。
《孔子》这部电影跟《阿凡达》同一个档期上映,也被看作是中国本土文化人的一次反击。问题在于咱们是没有境外野心的,美国人是有境外野心的。它拍的《阿凡达》是未来的视野、全球的视野,甚至都已经超出地球了,这是一个境外的野心。咱们还是一个民族的叙事,最多是围绕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围绕着春秋战国那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囿于民族,囿于自己的文化,哪里有国际化的视野呢?
而且我们这个《孔子》应该以《阿凡达》为我们的目标,如何用这种卡通化、幻觉式的人物把孔子的思想非常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你可以请章子怡去表达,你也可以请更漂亮的明星去表达,表达的手段是无所谓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够把中华文化的理念跟精神,透过这些人,这些传达者,像《阿凡达》一样用所谓三位一体的创造性方式表达出来呢。
我们的《黄帝内经》、《易经》里边所表达的人和自然那种关系,要比《阿凡达》这个电影表现的深刻得多。但是如何把它影像化、艺术化,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是什么?真正的高科技!真正的高科技不是3D这种高科技,是如何把理念跟精神完全升华,用一种特殊的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做不到的,这是真真正正的高科技,叫软件的高科技。
其实关于传播效果和表达效果之前有过公案,就是北大中文系的张颐武,一位文化学者,他前两年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论语》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有未来。他这前半部分讲的是对的,后半部分是胡说八道。话不能这么说的。不是说重视章子怡是因为章子怡代表中华文化,而是章子怡本人透过她的演技,把中华文化像《阿凡达》一样表现出来,这才是你该追求的事,而不是追捧个人,张教授完全搞错了。还是回归到我刚才一再批评的,你又把这个人当成了一个目标,讲到的还是个表面现象,而没有讲到真正灵魂的问题。章子怡不重要,问题是章子怡如何透过演技,把孔子用最简单而且愉悦、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们老百姓能够接受。
其实,教授文化要用一种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孔子怎么数码化?至少要在理念的表现方式中减少说教,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以前我们很多的文化人也做过类似的尝试,比如说台湾的漫画家蔡志忠,他画了一系列的《老子》、《列子》、《孔子》,都很好啊,用简单的故事来讲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些东西都是属于喜闻乐见的。我觉得新一代的西方人看了这种东西,是可能接受的。
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实际上是有很多有趣故事的。比如说,他们周游列国,最后落魄街头的时候,孔子让他的弟子去化缘。到了一个饼店,孔子说你们谁去把饼要过来?第一个弟子就去了,然后饼屋的老板就说,我写一个字看你认识不认识。这个老板写了一个“真”字,真假的真,然后这个弟子就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想他肯定不会是让我就真说“真”字吧,他肯定是在考验我,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于是这个弟子就说,这是个“假”字。那个老板说,你走吧走吧,连“真”字你都不认识,你还配当孔子的学生?这个饼你吃不着了。弟子回来跟孔子说了事情的经过,不行,饼没要回来。孔子说,哎呀,连“真”字你都不认识啊!下一个谁去?另外一个弟子去了,那个老板又说了,这个字认识不认识?还是那个“真”字。这个弟子这时候就两难了,心想怎么又拿出这个“真”字来,他不敢说,答不出来。弟子回来以后,孔子说,哎呀,都已经到这个地步了,“还认什么真啦”!实际上这个是对他自己周游列国十四年的一个总结,一个反讽。这个故事把孔子“累累如丧家之犬”推销不了自己的理念,影像化了。用这种故事方式来表达,比《孔子》这个电影的表达要更高一个境界。但是这种表达离《阿凡达》还是有一大段的距离。但是如果能够用《阿凡达》的方式,那观众的兴趣会更大。

三、从孔子学院看中国文化差距何在
说起孔子学院,也是一样,我们又把孔子拿出去,建了孔子学院。中国的文化人一受伤,就会到老袓宗那里寻找资源,发现孔子是我们共同维系的一个纽带、一个标识、一个招牌。
其实世界各地都在推它们自己的“孔子学院”,像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德国的歌德学院,英国的文化协会,法国的语文学院。大家都在推,但是你看我们的形象,就是一个作揖行礼的老者,实际上西方人是看不懂你这个动作的。但是你看歌德学院在中国推广德国形象的时候,它用的是歌德一个什么形象?手里拿一个手机,而且还是智慧手机,膝盖上放了一个笔记本电脑,然后旁边是一些经典古籍。这么一个歌德,就是一个数码化的歌德,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形象语言。拿我们和别人一比,这里边存在巨大的反差。但有意思的是,其实现在德国大学里的很多教授和学者是特别讨厌用手机的。德国的教授,尤其那些哲学的、社会学的教授,他们会认为用手机是一种耻辱,是对他们的人格,包括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侮辱。但是在推广他们的文化、推广他们的语言的时候,还是用到了流行语言。
而现在学者们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