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心间,是从心底淌出来的泉水,与快乐的女子相处会给你这样的启迪。
High
High是什么?有些迷惑。“很high”已经是个流行语,也许是指一种激情,与高峰体验类似的东西,很高兴、很忘我、很享受。也许是指一个人很杰出、很高尚、很前卫、行为装扮符合流行的定义,有明星的气质,被人追崇,被人fan,被人模仿,等等。我觉得High给人一种超越的感觉,好像是高于现实的东西,一种纯内心世界的东西。一个人说High的时候,同类的人会欢呼,不同类的人会觉得很无聊。当然,High还有些共性和特征,可以称为High的女子一定很自我,自信豁达,敢爱敢恨,不对权势金钱低头,也不被烦恼所困。能快乐时赶紧快乐,能青春时赶紧青春,未来不可知,过去的已经过去,活在当下,追逐时尚,珍惜生命,富于创新是High族女子的共性。
解读图书《第五个》
——孩子内心的感性世界
奥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杨德尔的《第五个》展现了儿童情绪与认知的特征,一种感性为主导的,略带神秘与未知、恐惧与兴奋、孤独与渴望并存的情绪形式。这样的情绪形式是生命的心智原型。心智原型按心理学家荣格所述,是由生命的无数意识经验积攒而来,并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在人类延续着。尽管一个个小动物获得新生般从关着门的,黑漆漆透着灯光的小屋子里走出来,那个断了鼻尖的小木偶依然怀着越来越忐忑不安和孤独的心情,等待自己即将面临的处境和未知的命运。
生命的确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命运,尽管理性不断地告诉我们,我们很安全,但受伤的事故仍在不断地,超乎想象地发生。那个小木偶让我想起童年在医院的情形,小时候我身体弱,常常生病,每个月父亲都要从工资里留出几元钱供我看病,其余的给母亲家用。我幼年心中的医院几乎是伤害的代名词,去医院意味着疼痛(打针)和烦恼(吃苦药),候诊的时候也会像小木偶那样害怕与忐忑不安,如果医生是个和蔼的老爷爷或老奶奶,真有些喜出望外。那时常打针,我极端地害怕护士,见到她们无异于老鼠见到猫,内心充满敬畏感。父母理性的告诫常常让我感觉受骗,因为医生给予我的痛苦要大于疾病本身。
理性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无力和苍白的,有时它象征着一种残酷和暴力,带着温柔、帮助、正确无误的面具,循序渐进地破坏孩子内心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自然的感受力。理性让人类从儿时起就只对事物的形与质感兴趣,而忽视事物的魂与内在的机缘巧合。理性虽然可以说服孩子接受打针吃药是必需的,但孩子的内心却天然地存在着对理性的绝对性排斥,并顽强保持着幻想,渴望还有不疼的、更加让人舒服的治愈疾病的办法,至少以此来宽慰自己。如果这个世界还愿意以感性的方式来触摸孩子的内心,并为孩子保留更加感性的成长模式,孩子的童年可能会幸福与愉快很多,我们的诗人、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创新人才、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也会多许多。
《第五个》为我们展现出孩子是用感觉去认识这个世界的,不是理性。虽然其他的动物破败地走进小屋和焕然一新地走出小屋,给小木偶一些宽慰和好的启示,但仍不能让他真正乐观起来。孩子对情绪体验和感觉体验易于形成牢固的记忆与心理印象,只有无数的获益体验才能让孩子没有内心冲突地,愿意接受某种需要付出痛苦代价的成长方式,比如学习。家长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积攒快乐体验,是帮助孩子喜欢学习、愿意为学习付出艰苦努力的最好途径。
从这本书延伸去想,一个缺少理性的孩子内心世界会是怎样呢?会比大人更加丰富多彩和情趣盎然吗?是的,在孩子的心中,任何物体、动物都有生命和灵魂,有情感、有思想,是活生生的东西。所以孩子会和一棵小草、一块石头说话,会与一个玩具、一本图画书、一个用品建立深厚的感情。再延伸地想,如果我们成年人可以在理性的社会生活中并存着一些感性的感知世界的能力,生命一定会有趣和快乐许多,抑郁、压力和精神崩溃就会远离我们。
这本书,恩斯特?杨德尔不仅是为孩子而写,也是为了拯救成人的心灵!
寻找你的卓越
布莱恩?特雷西的《关键点》是成功学或励志类书籍的典范,虽然这样的书在书店里已经不少,但像布莱恩?特雷西那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作归纳引申的书却如凤毛麟角。在大满贯规则里,简化:简单化你的生活;杠杆作用:寻找生活的关键点;加速:选准目标一往无前;成倍增长:取得收益。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大满贯规则正是人们安身立命、以逸待劳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本书讨论了人们如何在生活的七个层面获得成功:商务与职业、家庭与个人生活、金钱与投资、健康与体质、个人成长和发展、社会与社区活动、精神完善与内心安宁。并为每个层面的生活寻找到关键点,建构规则,以帮助读者合理地分配精力去寻求生命高峰。
读好这本书需要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一个人是否可能在七个层面都获得成功?如果不能,哪一个是最紧要的?我这样理解,生命是个时间的轴,这七个成功需要可能散在和重叠在某些时间序列里,有的相伴终生,有些可能是在某一个生命阶段里很重要。所以,根据此书来找到你当前最紧要的突破点,以此改变你的人生。有一个童话故事:说有只小狮子陷入一种苦恼,因为他读了一本书,书上说任何人都应该争取成为完美。小狮子经过一番反思,自认为他没有羚羊的矫健敏捷,没有鹰的轻盈超然,没有长颈鹿的宽容善良,没有黑猩猩的智慧,没有大象的坦诚,没有……小狮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要想完美比登天还难。它慢慢变得羞怯与沮丧,陷入了精神抑郁,整日没精打采,落落寡欢。狮子的母亲非常担心,她带小狮子去森林医生那儿瞧病。医生说:“其实,完美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需要在某一方面卓越!那些被认为优秀的动物们,看到你都表现得毕恭毕敬,你轻轻地吼一声,动物们都吓得发抖,这就是卓越。”认识到这一点,小狮子从此有了自信。在这本书里,真正的卓越就是对自我有效的管理,无论是商务职业或金钱投资,还是家庭生活、健康体魄和精神安宁,只要认真去做,你就可以拥有你的卓越。
第二,你需要思考简单与复杂的关系。东方的哲学把简单的东西演绎为复杂,西方的哲学把复杂的东西抽象出简单。布莱恩?特雷西的书最典型地反映了这种西方文化。如果你从小受东方文化的熏陶,你的内心会拘泥于做什么是对,做什么是错,这些价值观念会无形地成为你内心的约束,使你行为受制,不得不去服从等级、权力、尊卑观、传统……《关键点》这本书告诉你世界上有另外的一种价值准则,那就是有效和无效,高效率和低效率,有用和无用的二元规则。可能和我一样,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无意识地有些内心抵抗,觉得有些说法和做法缺少善意、博爱和伦理,搞不清社会究竟是一个利益角逐场还是爱心伊甸园。不过,这没有关系,在世界文化的整合潮流下,我们的生活实际上已经非常西化了,但我们的内心依然还是东方式的。布莱恩?特雷西的《关键点》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西方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能被标定为科学,因为它以有效为根基;东方的思维方式更多是艺术,它以唯美为根本。要成为现代人才,需要整合两种思维定式去寻找生命的卓越。
第三,“生活就是对注意力的研究。你的注意力走向哪里,你的心就走向哪里。”我相信许多东方人并不那么相信想象的力量,其实,在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是什么人,你的行为、思想、情感就会慢慢地成为那样的人。人对自我的认定有很大的扩展性,好的自我暗示会让身心协调,精力充沛,不好的自我暗示可能会削弱和消耗自己。心理学上有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故事来源于希腊神话: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深爱上一个石雕美女,他整天和她在一起,诉说思念赞美之词,慢慢的,石像与他血脉相通,石女变成了活生生的美人。布莱恩?特雷西正像这个塞浦路斯王,对每个读者诉说他美好的愿望,帮助读者去建构一种对自己美好的想象,用成功的思维、行为方式管理自己,成功也会随之而来。意识创造现实,只要坚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慢慢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当然,在本书里,至高无上的目标还是“追求精神的完善和心境的安宁,这是一切人类幸福和利益的最高境界。它改善你的生活,并让你充满喜悦和满足。它使你幸福,并赋予你极大的快乐。”但精神的完善也要取决于生活的完满,美好的精神只会栖身在一个美好健康的身躯里。
我们在《中国式离婚》中看什么
心理学的视觉不是看谁做什么,而是看谁不做什么!
一、对戏剧与角色的分析
《中国式离婚》终于播到了结尾,林小枫在台上的独白虽然精彩,却超过了角色本身具有的深度,更像是演员自我的感悟与表白。试想一个为猜忌几近疯狂,最后仍不能挽救婚姻的女子,在母亲去世和知道自己身世秘密以后,决定对婚姻放手是可能的。但要在那么短的时间产生精神升华,林小枫可能是做不到的。我想即便是达摩再世,那么短的时间悟出“手中流沙”般深刻禅意,恐怕也不行!如果按照林小枫的个性,母亲突然不再是她的亲生母亲,只会让她对亲情的信赖与依恋更加脆弱。蒋雯丽对林小枫非理性行为的表演多少有些过,至少与该书中人物描写相比较是这样。不知道是演员内心对角色的无意识批判所致,还是因为压抑激发共情,被角色内化的结果。她把一个普通、敏感、略有歇斯底里情绪的女子演绎成多少有些病态或者偏执的人。当然,角色显得更加经典,更加具有艺术与戏剧冲突的魅力。表演层面上,有一种境界是角色与演员彼此融入,产生很强的不由自主的艺术创造力。至少我认为蒋雯丽对角色的演绎让我开始对女性产生又爱又怕的情绪,而以前,我觉得女性是很少攻击性的。
相对而言,宋建平的扮演者陈道明的演绎要温文尔雅一些,厚积薄发,让女性观众想恨他也恨不起来。陈道明在一次电视访谈中感慨地说,他希望结尾应该这样的,林小枫问宋建平“今天谁去接当当?”这是演员对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话传递了一种暗示——两个人将破镜重圆。如果现实中真有宋建平这个人,在婚姻冲突里面肯定要绝情得多。有了演员对角色的期待,宋的眼神里便多了一些温情、怀旧与无奈。其实,两个人都爱着角色,但又不认同角色,所以无形中会用一种批判性眼光来演绎。宋建平貌似无辜,实则是始作俑者,他既怕发生什么又渴望发生点什么。在陈道明精湛的演技下,通过矛盾、犹疑、缄默、压抑、无奈地发泄等躯体表情淡化了,让宋在大众面前成为一个清白且值得同情的人。不过,在最后那场戏中,听完林小枫的表白,宋建平神情从那种无奈、悲哀的神情过渡到舒缓与宽慰,他并没有流露出旧情难却,看来他还是忠实于角色的。
《中国式离婚》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完全男性视觉下的产物,用直白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糟蹋女人的东西。一个大学毕业的人民教师,沦落成为一个泼妇式的街井人物,跟踪、窃听、无理取闹、自杀、毁损器物、欺辱邻居、伪造证据,无所不用其极。在许多段落,林小枫出其不意的现身,阴森的眼光,蓬乱的头发,加之灰暗背景与令人发怵的音乐,会让人联想到恐怖片。当我知道编剧王海鸰和导演王海都是女性时,难以想象这两个女性共同要来表达什么,是对男性的愤怒还是对女性本身的不满?大多数女性观众看林小枫一无是处,看宋建平处处同情,让我猜想编剧与导演是否是在现代拜金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对女性群体的集体悲哀与怜悯?王海鸰被公认为是婚姻的第一写手,不过《中国式离婚》故事稍显陈旧,编出这样的婚姻故事内心一定有三个前提:一、女人是靠婚姻来生存的;二、女人是婚姻中天生的弱者;三、女性只有不断完美自身才会有婚姻的幸福。换一种角度,我们也可以把该剧看成是女性主义的呐喊,一种对男性社会压抑的愤怒,一种弱者对强者的挑战。你不是道貌岸然吗?你不是想主宰一切吗?我宁可玉碎也决不瓦全。创造一个妖魔化的女子来表达女人对主流男性世界的颠覆,让男性在集体无意识中产生对女性的惊恐,
如果是这样,那么该剧要算是成功的。
浏览网上资料,蒋雯丽说蓬头垢面是她刻意如此。很多媒体盛赞蒋雯丽不化妆、不梳头是一种演员的职业精神,我个人觉得蒋雯丽的表演隐含了一种她对角色的愤怒,从她为什么要修改剧本中拿刀威胁宋建平的情节,就能理解她在装饰上为什么要让角色完全不像自己。当然,所有性格演员都具有这种功底,能把角色演绎得比剧本本身更入木三分。蒋雯丽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个完美女人,剧中的林小枫让我感觉蒋雯丽美丽的外表下也有一种很狠的力量,一种自我独立的、不依附于任何人的、愿意承担责任的性格,她对角色的宽容实际上也是对自我的宽容。影评界往往有种模式化的语言,如果演员演正面人物,就说他把人格中的美好融入了角色,让角色如此升华。如果演员演反面角色,只说他表演功底如此深厚,闭口不谈演员内心的恶如何让角色变得异常生动。我想说内心无恶,或者有恶却不认同的人是演不好反面人物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蒋雯丽也不那么喜欢过于缄默的男子呢?
为了更好地理解剧本,我找来原作,其实原作不能叫原作,因为它产生在电视剧热播以后。读原作我觉得王海鸰更易让人理解,她对角色的诠释没有电视剧那么生硬,娓娓道来,充满一种悲天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