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茅盾传-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茅盾开始作深层的思考,开始专注于文学,翻译和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在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实际的奠基工作。尤其可喜的是,青年茅盾不再局限在《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开始向《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投稿,也开始翻译外国小说,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家里》就是他翻译的第一篇小说,也是在五四运动影响下,第一次用白话翻译的小说。
 
同时,茅盾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接触大量西方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等各种学说都有接触,茅盾曾回忆那时候:“是一个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代,受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吞咽外国传来的各种新东西,纷纷介绍外国的各种主义、思想和学说。”在这样的大背景,大时代里,茅盾受时代使命感的驱使,阅读大量西方哲学,社会学著作,并在对众多诸学说比较之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此时已是1919年年底。
 
在这之前,受《新青年》和五四运动影响,茅盾和弟弟沈泽民、同乡萧觉先、王敏台、杨朗垣、曹辛汉等发起成立“桐乡青年社”。这个青年社成员都是桐乡籍的知识分子,他们成立这个社团的宗旨,是宣传新思想,抨击恶势力。并出版《新乡人》杂志,在家乡桐乡县内及邻近地区发行,成为浙江省五四运动以后第一个宣传新文化社团。在桐乡青年社内,茅盾是主要骨干。后来由桐乡青年社出面,曾在桐乡、屠甸、乌镇等地组织过暑假讲习会之类活动,也曾在嘉兴南湖开过大会。兴旺时,达到五十多人的规模,后来因为内部思想分歧而自动解散。作为在商务印书馆前程看好的茅盾,曾在桐乡青年社办的《新乡人》杂志上发表短小的文章,如《我们为什么读书》、《骄傲》等,宣传新文化,倡导新思想。显示了青年茅盾的热情。1919年的下半年,中国文化在《新青年》的推动下,经过艰难的发轫,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一个文学革命态势已经形成,并开始冲击那些封建、守旧文化观念和文化杂志。北方出现鲁迅的白话小说,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新诗,这使死气沉沉的中国文学开始新生,开创20世纪新文学的新纪元。这些文化现象,使上海文化界出版界当权者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但出路何在?
 
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只有施行改革,才能使一些文化企业的刊物走出老路和困境。这一年的11月,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的王莼农找到茅盾,说《小说月报》打算改革,并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提倡新文学,并新辟一个栏目,叫“小说新潮”,请茅盾来主持这个栏目。但茅盾此时正同孙毓修搞《四部丛刊》,又帮助朱元善编《学生杂志》,现在又冒出个王莼农来,拉着茅盾去编创作的专栏,茅盾心里还没有底,便问道:
 
“是看稿子,并决定取舍么?”
 
“也要出题目。”王莼农回答。
 
“出什么题目,那个方面的?”
 
“比如要翻译什么作家的作品。就要出题目给作者译者。”“噢。那么创作怎么样?”茅盾又追着问。
 
“这个小说新潮专栏专登翻译的西洋小说和剧本。”王莼农又回答。
 
这时,茅盾觉得这样去接手,未免太没有意思了。沉思一会儿,便推托说:“王先生,我现在手里的事太多,抽不出时间帮忙。”王莼农一笑,说:
 
“知道沈先生事多,我已和孙毓修老先生商量好了,《四部丛刊》的事可以不管。”“我在《学生杂志》也还有点事。”茅盾继续推托。不料王莼农又说:“我也和朱元善先生商量过,请你分心照顾我这里一下。”说完,望着茅盾,眼睛里露出一种期待的目光,等着茅盾回应。“那好吧,不过我还得跟孙老先生和朱先生说一下。”茅盾再不好意思推托了,便答应下来。
 
时间十分紧迫,此时已是11月了,要在明年第一期作改革,必须立刻动手,才能赶上排印。于是,茅盾在两个星期之内,设想了《小说月报》中“小说新潮”
栏的改革框架,写了《小说新潮栏宣言》和《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
 
前者讲“小说新潮栏”的设想和要求,并按照王莼农所谓“出题目”的要求提出急须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共20位作家的43部作品。并把欲介绍的作家分出二步来,第一步介绍写实派自然派的作品,第二步介绍问题著作。最后,茅盾认为,把国外的作品拿来,“然后我们创造自己的新文艺有了基础。”
 
从茅盾接手《小说月报》的“小说新潮”栏进行改革,使得十年之久的《小说月报》作为顽固派堡垒,已被打开一个缺口,成为茅盾改革旧文学的“试验田”,并立即在上海文坛引起注意,引起读者的热烈反映。后来茅盾成为打开旧文学堡垒缺口的先锋!因而同时他也成为顽固派文人的对头。这也是事实。因为《小说月报》是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一本文学月刊,它创刊于1910年,距今已有十年,在旧派文人和市民阶层中有一定影响,先后有恽树珏,王莼农任主编,而这些主编本身都是旧式文人,像王莼农是无锡人,南社社员,懂英文,善骈文、词曲。因而用的稿件,大都是林琴南的译文,包天笑等迎合小市民兴趣爱好的“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及“东方福尔摩斯探案”之类的侦探小说。“小说新潮”栏一改革,青年茅盾仿佛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在上面亲自撰写倡导新文学的文章,翻译苏俄作品,引起了广泛注意。
 
不久,茅盾主持的这个专栏,便一举成功,慢慢地,连整个《小说月报》用稿,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了。
 
但是,总体上看,茅盾这一时期的吸收和写作,是比较庞杂的。有讲文学思潮,文学作品,作家生平的,也有讲社会思潮问题,妇女问题、学生问题的,但一个总的目标似乎很明确,就是此时的青年茅盾,在求新求变上作努力。自然,在新文学的倡导中,谈何容易,阻力很大,许多旧文人认为这个青年侵占了他们的地盘,因而他们感到愤怒;商务当局中某些守旧人物,却觉得非常为难,杂志发行量在下降,直接影响利润,青年茅盾又得罪了许多有名的文人。王莼农这种折中做法,进入了两面都不讨好的窘境!王莼农感到无能为力了。
 
此时,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商务印书馆一些刊物销路的下降,如《小说月报》销路已跌至二千。引起商务当局的严重关注。张元济、高梦旦商量后,寻求北上走访文学界和学术界,寻求商务印书馆新的发展机遇。张元济在1920年10月6日到达北京,4天后高梦旦也随后而去,张元济先生拜访在京的同乡著名军事家、文学家蒋百里。蒋百里则向张元济推荐郑振铎、周作人。
 
并说这些文学青年准备办文学刊物,成立文学社团等。高梦旦到京后,便去北京大学拜访胡适,胡适也热情地赞同高梦旦他们的做法,并推荐文学研究会成员来负责编辑《小说月报》。此时,张元济、高梦旦又多次和郑振铎、耿济之等接触,磋商。张、高等商务当权者,都希望郑振铎去上海主持《小说月报》的编务,此时郑振铎与茅盾虽朱联系,却从文章中知道沈雁冰的才识学问。郑振铎因尚在北京铁路管理学校读书,学业未满,不能去沪上办刊物,便竭力推荐沈雁冰(茅盾)出任《小说月报》主编,并说他主持的“小说新潮”很有起色,是可胜任此职。
 
正当张元济、高梦旦在北京物色人才时,王莼农觉得自己再撑下去,已没有什么意思了,在高梦旦回沪后,便向当局辞职。此时,张元济、高梦旦心里已有底,虽然去北京没有请到人才,却发现了身边一位青年。因此,商务当局准许王莼农辞职。同时在11月下旬的一天,专门找茅盾谈话,想让茅盾出任《小说月报》主编。
同时与高梦旦一起和茅盾谈话的,还有高的同乡陈慎侯。高梦旦告诉茅盾,王莼农辞职,王原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两个杂志的主编,当局考虑后请他担任。
茅盾则表示,自己年轻,只宜担任一个杂志,即《小说月报》的主编,而《妇女杂志》则不能兼任。高梦旦也同意了,又问:“全部改革《小说月报》的具体办法如何?”茅盾答道:“让我去了解《小说月报》存稿情况以后,再提办法。”开明而自信的高梦旦望着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青年人,连声赞同。 

 








 
 
第四章当新郎 
 
茅盾在文学事业上,是名副其实的新文化战士;但他的婚姻却是传统的,也是名副其实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情况,在茅盾那一代倡导新文化的青年人中间,并不鲜见。鲁迅与朱安,胡适与江冬秀,都是这样的情况。
 
因此,茅盾与孔德沚的婚姻,在那个时代里属于正常。从深一层看,茅盾受母亲教育、训导,对母亲敬爱到言听计从的地步。同时,从小学中学至大学,茅盾所受教育,也是传统的,基本上是儒家那一套。只不过是程度深浅而已。
 
因此,儒家的传统文化,在青年茅盾潜意识里起了很大作用。
 
而更为传统得令外人咋舌的是,这个新文化战士的婚姻,还在他幼年时,就为祖父、父母们所“钦定”!事情的原委,还得从两家世谊讲起。
 
茅盾沈家与妻子孔家,都在一个小镇上,双方的祖辈早就稔熟。那时,茅盾祖父沈恩培和茅盾妻子的祖父孔繁林俩人常到东栅钱隆盛南货店喝茶聊天。开南货店的钱家与茅盾的四叔祖是亲戚(钱家是茅盾祖父沈恩培弟媳的娘家)。所以,久而久之,沈恩培和孔繁林很谈得来。有一年初夏,温和江南暖烘烘的,百花竞开,万物竞长。午后,沈恩培背着5岁的孙子茅盾,照例去钱隆盛聊天,正和店主钱春江闲聊的时候,东栅孔繁林抱着仅4岁的孙女来了。两个孩子在店堂里玩耍,三个大人却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笑着,说着说着,店主钱春江忽然看着两个在店堂里玩耍的孩子,对沈恩培和孔繁林说:“这两个孩子真般配,你们两家本来是世交,定个亲吧,门当户对的。”
 
孔繁林和沈恩培听罢,相视而笑,连连说:“好,好。”大家又说笑一阵,然后各自回家去了。
 
当沈恩培抱着孙子回家,与儿子说了在钱隆盛店里,钱春江作媒,孙子和东栅孔繁林的孙女订亲,并说自己已经答应。茅盾父亲一听,沉吟一会儿,说,“也好。
不过此事还要同爱珠商量商量。“茅盾父亲同意了,后来与茅盾母亲陈爱珠商量这件事。茅盾母亲一听,摇摇头说:”现在两边都小,长大以后是好是歹,谁能预料?“
表示不同意。
 
茅盾父亲听了以后,笑一笑,敛起笑容,解释说:“正因为年纪小,定了亲,我们可以作主,要女方不缠足,要读书。”并向茅盾母亲讲了藏在他心里的一件往事:他在和陈家订亲以前,曾有媒人拿了孔繁林的女儿的庚帖来说亲,不料请镇上有名的看相家排八字,竟说女方尅夫,因此不成。这时,他也已经十六七岁,并中了秀才。女方也已十五六岁,听说自己命中尅夫,觉得永远嫁不出去,心头悒结,不久成病,终于逝世。茅盾父亲讲完十多年前的一桩往事,看了茅盾母亲一眼,叹口气,觉得欠了人家一笔债似的,心里觉得愧疚。茅盾母亲知道丈夫有偿债心态,觉得有道理,口气也软了下来,但仍担心地问:“如果这次排八字不对,又是相克,怎么办?”“此事由我作主,排八字不对头,也要订亲。”茅盾父亲心情沉重而又坚决地说。茅盾母亲不再多说了。于是,茅盾祖父在趁去钱隆盛店喝茶时,才正式给个回音。
 
不久,女方孔家送来庚帖,茅盾祖父仍请镇上那个老星相家去排八字,结果竟是大吉!后来茅盾才知道孔家已将女儿的八字都改过了。

孔家与沈家联姻订亲以后,茅盾的父亲让钱春江传话过去,要孔家不要给女儿缠足,要让女儿念书。但此时孔家还十分古板和守旧,孔繁林经商有方,有些积蓄以后,便整修荒圮已久的孔家花园,它的雅号叫“庸园”,园内有“壶隐厅”,有假山“美女峰”,美女峰上有人寿楼,楼上挂有太史公俞樾手书“花好月圆人寿”
的横匾,园中还有“放鹤亭”、“鱼乐池”、“皓皓轩”、“养性居”、“步矩亭”
等景亭轩。因而孔家这个大家庭(比茅盾老三房时代还人多),十分封建,他们老辈人还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念什么书?而缠小脚也是为你们好,现在你们沈家大人说不缠脚,将来孩子长大后,认为大脚难看,这不又出一道难题了么?孔家老辈人听了沈家要求,思忖道:才不上你们沈家的当呢!缠足,照缠;念书,不念。
把沈家要求当作耳边风!而茅盾父母亲以为讲过后,孔家会重视并照办的。不料后来一打听,仍没有让孩子上学。后来茅盾父亲一死,沈家的意见更不被重视了。
 
茅盾进中学,上大学,进商务印书馆工作,后来在上海崭露头角。此时,茅盾母亲牵挂的,正是儿子的婚事。唯恐儿子在上海滩这个十里洋场沾上坏习气、轧坏道,把自己的苦心培养付之东流。因此,母亲在茅盾1917年春节回家时认真地盘问他,“你有女朋友么?”茅盾腼腆地说:“没有。”“真的没有?”茅盾母亲又紧逼着问。“真的没有。”茅盾坦然地答。停了一会儿,茅盾母亲说:“女家又来催了,我打算明年春节前后给你办喜事。”说到这里,茅盾母亲停了一下,看了一眼红着脸、腼腆的儿子,又说:“从前我料想你出了学校后,不过当个小学教员至多中学教员,一个不识字的老婆也还相配,现在你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不过半年,就受重视,今后大概一帆风顺,还要做许多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就不相称了。所以要问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对方未必允许,说不定要打官司,那我就为难了。”
 
当初茅盾听了母亲这番肺腑之言,十分体谅母亲的苦处和难处。在母亲面前,茅盾绝对是个孝子。自然,花花世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