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为何家会伤人-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父母辱骂自己是对的。
阿惠,你的情况正是后者。爸爸20年如一日地责骂你,这使得你一直没机会从消极的自恋中走出来。不过,你正在苏醒,你理性上已意识到,爸爸的责骂和指责是没道理的。
把他的责任还给他!下次他再这样做,你起码可以从心里对自己说一句: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认识并接受真相
心理健康的基石是直面自己人生的真相,而不是盲目乐观。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理自我”就是以我们的过去为基础,与弗洛伊德齐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则称,一个人的心理,就是由其所有的体验所组成的。
这些人生的真相,一旦发生,就已注定不可改变。你若想否认这些事实,其实就是在否定自己,我们要学会承认过去,不和过去的任何事情较劲。
阿惠,我想你首先要承认两个真相:第一,你的父亲很糟糕。
第二,你改变不了你的父亲,你也改变不了你的母亲。在家庭系统中,你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小女孩。
承认这两个真相无比重要。很多优秀女性,就是因为不愿意承认第一个真相,同时总怀着要改造男人的梦想,结果会莫名其妙地爱上“坏男人”。因为只有“坏男人”才需要改造,而“好男人”不需要改造,所以她们只对“坏男人”感兴趣。
这种“改造梦想”也是扎根于童年时的自恋。前面我们谈到,小孩子是自恋的,如果爸爸脾气暴躁,一个小女孩不会认为这是爸爸的错,相反她会认为是自己令爸爸这么暴躁。那么相应,她会想,如果她做了一些正确的事情,那么爸爸就会被改造过来,变得不那么暴躁。
不幸的是,小女孩的这种改造注定是无望的。因为,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爸爸自己的问题,所以爸爸当然不会因为女儿做了什么,而变成一个好爸爸。
一次努力无效,小女孩会做第二次努力。第二次努力无效,她会做第三次努力……这样不断遭受挫折,最终她放弃了这种努力。但是,她的这种改造梦想并未消失,只是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了。等长大了,这种梦想就会经常被一个像爸爸的“坏男人”唤起。毕竟,她不再是以前那个弱小的小女孩,她现在比以前有力量多了。于是,她再一次渴望去改造一个“坏男人”。


恨就恨,但不要报复
正是因为这种诱惑,一些女孩会对素未谋面的重刑犯产生感情,譬如重庆一个女孩,就嫁给了一个重刑犯,而在决定嫁给他之前,他们甚至未曾谋面。
要想告别这种“改造梦想”带来的诱惑,就要承认我前面提到的那两个人生真相:爸爸的确很糟糕;我对爸爸无能为力。
直面第一个真相时,你会恨爸爸,你会为之痛苦,你还可能会号啕大哭。这时,你只管把自己交给情绪,想恨就恨,想哭就哭……情绪是怎样,你就怎样。只有等你内心郁积的那些情绪宣泄出来后,你才真正有可能告别这一悲惨的事实。
不过,这并不是说,如果你恨,你就采取恨的行动,譬如报复爸爸。假若你这样做,那证明你还是渴望去改造爸爸,或改造你的家。你还是在纠缠,而这一切都是无用功。
相反,等情绪宣泄出来后,你要把注意力从父母身上移走,回到你自己身上来。你无法改变父母,但你可以改变你自己。如果你越不期望改变爸爸和妈妈,你就越有可能改变你自己,你的力量就会变得更强,改变自己也更容易。
当然,也是因为那个最简单的道理:改变别人永远是最难的,你只有可能改变自己。
 。 想看书来

放弃保护妈妈的想法
你不能改变你爸爸,你也不能为你的妈妈负责。
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真相。因为爸爸那么糟糕,妈妈显然也是一个受害者,难道我不能去保护妈妈吗?
的确是这样,我建议你不要再想着去保护妈妈。
在整个家庭系统中,不管孩子是不是家庭的中心,孩子其实都是最没有力量的人。因为,即便他处于家庭的中心,父母在乎他都胜于在乎对方,那也不是他努力的结果,而是父母把他置于这种位置,而这种位置其实很不利于他成长。
阿惠,至于你这样的家庭,你的影响力要更加微弱。你以为你可以保护你的妈妈,这其实还是源自童年时的那种自恋,这让你以为你能影响你的父亲,但这么多年的事实证明这是徒劳的。
并且,妈妈身上的力量其实强过你,而爸爸的怒气也主要习惯性地集中在你的身上,如果你离开了这个家,你爸爸未必会把本来发给你的怒气转移到你妈妈身上去。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虽然你现在20岁了,但你爸爸可能仍按照以前你五六岁的时候那样责骂你。但他不会那样对待你的妈妈,成年人折磨成年人是有风险的,而折磨孩子则相对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你是父亲主要的折磨对象,你是家中主要的受害者,而这个家庭系统不能保护你,那么你首先要考虑的,是要离开这个家庭系统,先保护你这个第一受害者。


父母像小孩,儿女莫纵容
父亲和母亲,是两个伟大的词汇。因为,父母不仅是孩子物理上的照料者,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孩子人格的基石。
但是,有许多家庭,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倒置的。父母是控制不住脾气的、随心所欲的“孩子”,孩子是特别善于为父母考虑、特别有自制力的“父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任性妈妈”逼女儿约会
24岁的深圳女孩阿琳给我写信说,妈###着她找男朋友,而且自认为她比女儿更知道女儿该找什么样的男朋友,于是频频地给女儿安排约会。假如女儿不去,她就非常生气,责骂女儿不懂她的一番好心。最后,阿琳尽管不情愿,但不想惹妈妈生气,所以每次约会都去了。
在妈妈的安排下,阿琳先后见过五位男士,她对他们都没感觉,有一个男子她认为是中规中矩的好男人,但不是她喜欢的类型,另两个她甚至都有点反感。所以,这三次约会都是只见了一面就没下文了。并且,这三次约会,都是妈妈陪着她去的。
阿琳的妈妈一见到女儿没有了下文,就非常生气,对着阿琳又哭又闹。有一次甚至对女儿说,如果你不继续约会,我就不理你,我宁可不要你也不能让你不要他。不仅如此,她还赌气不吃饭、不睡觉、整日以泪洗面,最后甚至威胁要和女儿断绝母女关系。
阿琳说,她知道妈妈是在说气话,所以她一方面仍然拒绝继续和那个男子约会,另一方面她也不断地安抚妈妈,说女儿知道你是好心,但女儿实在一点感觉都没有,难道你希望女儿整天和一个讨厌的人在一起吗,女儿又不是嫁不出去,这个不喜欢,可以再找嘛……
经过阿琳的努力说服,妈妈终于不再赌气,又开始急着给女儿张罗约会的事,但下一次阿琳还是不喜欢,于是她妈妈又开始闹。这让阿琳烦不胜烦,在来信中,她写道:“为什么人要结婚呢?有时我想,干脆死了算了,那样就不必被妈###着去约会了。”
尽管这么烦,阿琳在信中还是一直为妈妈开解,说她明白妈妈,知道是为她考虑,怕她年龄越来越大,以后嫁人会越来越难。
阿琳与妈妈的关系,是典型的倒置关系。妈妈是动不动就使性子的“小孩”,而女儿则是善于站在妈妈的角度上为妈妈考虑的“大人”。意识上,妈妈似乎在为女儿考虑,但实际上,妈妈根本不愿意去懂女儿,也不在乎女儿的感受。
女儿希望不惹妈妈生气,也懂妈妈的一片好心,只是毕竟婚姻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妈妈的事情,所以她不愿意妥协,而是希望在这两者间找到一个平衡。
这种倒置的亲子关系有很大的迷惑性,即父母在对孩子随心所欲地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时,仍然打着“我比你成熟”、“我爱你才这样做”的旗号,而孩子也因此陷入混乱——孩子会觉得父母的确是在为他们着想,而且父母似乎比他们成熟。但其实,只要略加分辨,就不难看出,父母的这些做法是非常孩子气的。


对待“孩子化父母”;儿女应温和而坚定
阿琳化解这种“倒置”的办法就是直面真相,充分意识到妈妈只是个小孩,那么她无妨用大人对待小孩的方式去哄妈妈——不管妈妈怎么闹怎么生气,都用温和的态度对待,不因为妈妈对她发脾气,她也跟着苦恼。
所谓“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是成年人的态度。温和,就是可以在情绪上异常宽容,可以包容对方乱发脾气;坚定,就是在态度上非常肯定,即我可以充分考虑你的情绪,但我不会在关键事情上有丝毫让步。
除了用成人的方式对待小孩子化的妈妈,阿琳还可以主动出击。因为,妈妈的理由是一切都为了女儿的终身幸福。那么,阿琳可以主动去和男士约会,这样妈妈就少了一个频繁干涉她的事情的理由。另外,如果和男士约会,一定不要妈妈陪着,因为成熟的男人不会接受这种事情。
其实,阿琳可以说已经是一个溺爱“小孩”的“大人”了。在这种溺爱里,孩子完全是为所欲为,他们不仅决定自己的事,他们还决定父母的事,父母明知道孩子常常是非理性的,但还是听由孩子做“一家之主”。阿琳应该醒悟过来,在情绪上可以无限地为妈妈考虑,但在与男人约会的事情上,要坚定地自己做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儿女应拒绝父母的“非理性要求”
孩子天然是乐于满足父母的,我们这个过于讲孝道的社会常常忽视这一点,而片面强调父母的伟大与正确,却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天然的爱,一样伟大。
国内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在她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秀秀的家庭和一些家庭一样,父母不在乎她,情绪不好的时候会肆意向孩子发火。前些日子,她家发生了一次车祸,她和妈妈都受伤了。医院里,医生剃光了她的头发,用镊子夹出嵌在肉里的玻璃碴,秀秀哭了。这时她突然看到旁边的妈妈也在动手术,因为疼痛,妈妈也哭了。秀秀突然止住了哭声,转过头来看着妈妈,柔声说:“妈妈你别哭,一点儿都不疼,看我都不哭,你也别哭!”
就这样,为了安慰她的妈妈,这个孩子做了整整一夜的手术,没再掉一滴眼泪。
她妈妈向我讲述这件事时好几次泣不成声,几次脱口而出:“我真对不起她!”“我真对不起她!”
原来,秀秀与妈妈的关系也是颠倒的,一个动不动就向孩子宣泄自己情绪的妈妈,显然是孩子气的。但幸运的是,这个妈妈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对她的伟大的爱,从此以后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方式。
忍不住向孩子宣泄情绪,对孩子或打或骂,是最常见的亲子关系颠倒的一种模式。还有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即父母把孩子当成倾诉的对象,拼命向孩子倾吐自己的苦恼。这种方式看似问题不大,因为孩子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向他们倾诉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倾吐意味着把自己的苦恼转嫁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是乐于帮助父母的,他们会努力去化解父母的苦恼。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毫无疑问,他们是大人,而倾吐苦恼的父母则是孩子。但问题是,假若孩子非常小,他们是没有能量去化解父母的苦恼的,他做不了什么事情,他们只能跟着父母一起苦恼。
亲子关系的颠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对于父母而言,应意识到,他们并非天然就是个好父母,他们要花巨大的努力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他们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父母,那么他们很可能实质上是在做一个孩子。
对于孩子而言,这种颠倒的关系会给他带来极大困扰。因为,父母尽管是孩子,但表面上仍是成人,他们那些非理性要求和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决定,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困扰。这个时候,孩子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关系的实质,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实际上,当真正明白这个关系的实质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会自动呈现。


颠倒的关系让孩子很痛苦
阿琳这样的事情我见过太多。我认识的好几个朋友,都是因为妈妈拼命给她们张罗约会的事情,结果她们烦不胜烦,最后干脆彻底拒绝与男人约会了。这些妈妈们在逼女儿与异性约会时,完全是非理性的,是非常孩子气的。
亲子关系颠倒的种类非常多,阿琳的例子中,这种颠倒是隐形的,妈妈还在扮演妈妈的角色,只是实质上不是“孩子”。还有很多亲子关系,父母很干脆地做起了孩子,一点都不掩饰。
一个朋友说,她的妈妈就是没长大的小女孩,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读初一的时候,她带同学去家里玩,因为什么小事顶撞了妈妈两句,结果,妈妈当着她同学的面呜呜大哭,她的姐姐去哄妈妈,妈妈不理会。没办法,姐姐对她说,妈妈生你的气,你就哄哄妈妈吧,她没吃午饭,要不你给妈妈做个荷包蛋,让她高兴高兴。她听了姐姐的话,给妈妈煎了两个荷包蛋,端给妈妈吃。但妈妈还在生气,伸手一推就泼到她身上了。
这是最明显的颠倒的亲子关系了。不过,这种毫无掩饰的孩子气的妈妈,倒也有一个好处,我这个朋友很早就知道妈妈是个没长大的小孩子,所以一直把她当小孩子看,宽容她的情绪,但不太把她的意见当回事。
另一个朋友,他说自己尽管二十五六了,但父母好像还是把他当成五六岁的孩子,只要他一回到家,父母就会上来和他聊天。聊天是天伦之乐的主要形式之一,这没问题。但问题是,父母的聊天内容多数是建议,“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你那样不好……”“你应该这样做……”全是围绕着儿子的,而且多数是像对待几岁的小男孩一样教训他。
他要求父母少谈他,而是多谈谈他们自己的事,他们则回答说:“我们老了,没什么事好说,还是说你的事吧。”
显然,这也是一种倒置的关系,孩子充分考虑了父母的感受,但父母并未理解孩子的感受,根本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即便知道孩子很痛苦,他们仍然忍不住要这样做,这种忍不住,就是一种孩子气。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每个人的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