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困难的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逐渐养成了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第三章 良好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五节 良好习惯——孔子的聪明来自勤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主张的学说思想核心是“仁爱”。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孔子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使他成为一代圣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做过鲁国的下级武官(陬邑宰),是位著名的武士,曾打过仗。母亲叫颜征在。孔子的父亲比母亲大40多岁,在孔子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于是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母亲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就和哥哥在一起睡觉去了。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娘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说:“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了,便对他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子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子望着母亲那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用勤奋的努力得来的。
孔子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到处问学,渐渐以博学多能闻名。到30岁左右,他开办了一所私学,便有许多好学之士前来求教,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孔子当上老师时,平素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自己更是勤奋不懈。他曾经读易经,用功到串编简册的柔皮都读断了数次,因而有“韦编三绝”的美谈。
教子感悟——
勤奋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大凡学业有成的名家学者,在谈到自己读书治学的成功之道时,无一不提及勤奋二字。文学家说,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而政治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正如“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在勤奋和灵感之间,我毫不迟疑的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助产婆。”这句话诠释了勤奋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把必备钥匙。而孔子的成就就来自于勤奋。
勤奋补拙是良训,智慧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勤奋的结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的时候,就应该付出辛勤的劳动,收获的时候才会有丰硕的成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所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说,真正有天才的孩子是少之又少,即使资质聪颖,缺乏后天的努力也是枉然。
父母不要一味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他的智商低,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像孔子一样的勤奋,而你们也没有灌输给孩子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帮助年幼无知的他培养这个好习惯。所以,父母一定要纠正孩子身上懒惰的恶习,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只有握住勤奋的钥匙,才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第三章 良好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六节 良好习惯——华盛顿不撒谎的童年
乔治·华盛顿(1732~1799)是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大陆军总司令,他倾尽毕生心血,为培植、呵护美利坚合众国而努力奋斗。在战争岁月中,他将美国军队团结在一起,指挥了推翻前英国殖民『政府』的战争;他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9年当选总统,1793年再选连任。由于他对争取美国独立、发展美国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和巩固联邦基础所作的贡献,华盛顿以他无与伦比的领袖风范以及崇高的人格和威信,给美国和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被誉为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被美国人尊称为“国父”。
华盛顿之所以从一个平凡的人成为一代伟人,与他从小从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的父母使华盛顿养成了诚实的习惯,并终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父母培养了华盛顿诚实的好习惯,使他受用终身。
1732年2月22日上午十点钟左右,一个男婴在北美弗吉尼亚洲威斯特摩兰县布里奇斯溪庄园的老屋降生了。他的父亲奥古斯丁给其取名为乔治。
华盛顿的童年时代大部分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父亲威严而有学识,母亲则『性』格刚烈而又有些固执,他们在接人待物做人美德方面就对小乔治严格要求,于是从小他便养成了正直诚实,办事极为公道的『性』格。从孩童时代起,他便渴望成为一名正直高尚的人。他渴望着成为一名驰骋疆场、威风凛凛的勇敢军人,报效国家、人民。在他的同学中,他总是领导者。
有一天,父亲买来了一把斧头放在一个角落里。被贪玩的华盛顿看到了。于是他便想试试这把斧头是否锋利。就拿着它来到了自家的果园。这里有许多苹果树和樱桃树。华盛顿望着那一棵棵挂满鲜艳雨滴的红果果,他选了一棵最细的,使出全身力气,用力挥起了斧子,只听咔嚓一声,那棵细细的小树干倒了下去。而华盛顿也吓了一跳,赶紧拿着斧头回到家里,把它放到了原来的地方。
傍晚,父亲来到了果园,看到自己心爱的樱桃树倒了,非常生气,便把孩子们叫过来问:“是谁把我的樱桃树砍断了,你们知道这棵樱桃树花了我多少钱吗?”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说话。
华盛顿静静地看着父亲,他知道自己不能撒谎,便说:“爸爸,我不想骗你,树是我砍的,我应该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责。”
其他的孩子都很惊讶。华盛顿想爸爸肯定会狠狠地打他一顿,但是却出乎他的意料。父亲对于华盛顿的诚实,感到十分欣慰,对华盛顿说:“砍掉了樱桃树,你是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你没有说谎,我就原谅你了。爸爸宁愿损失一千棵可爱的樱桃树,也不愿我的孩子说一句谎话!”
从此,华盛顿再也没说过谎,并在14岁时,亲手抄写了名为《谦恭处世准则》的小册子,共110条,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诚实做人、公正办事的道德品格要求,也有穿着朴实、谈吐谦逊等行为修养规则,所体现的不是贵族阶层的繁文缛节,而是西方绅士行为准则的精华沉淀,200多年来被人们奉为提高自身修养的圭臬之作。
当他当上总统后,乔治·华盛顿曾就诚实的品格谈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我希望拥有坚强和美德,以保持我那诚实的品格,这种品格我认为是最令人羡慕的头衔。”
教子感悟——
诚实是做人的第一准则
华盛顿故事告诉我们,诚实比什么都珍贵。培养诚实的品德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古老的话题,“狼来了”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关于诚实的教育范例。因此,大家都喜欢诚实的孩子,但是现在为什么会有一些孩子表现出两面行为呢?说的是一个样,做的是另一个样;当面一个样,背后是另一个样。家长对孩子的两面行为,既生气又着急,于是加大训斥、管教力度,结果有些孩子的两面行为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巧妙”、更“高级”了。有时候孩子做了错事,许多父母认为严厉的惩罚可以遏制孩子说谎,其实恰恰相反,严厉的惩罚增强了孩子的恐惧感,只会迫使孩子产生防卫心理而进一步编造谎言。所以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说谎时,千万不要着急、气恼,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当孩子主动承认错误之后,父母要予以鼓励,这样会给孩子一个更好地改正错误的空间。
诚然,一个人刚刚出生时是根本不会说谎的,孩子从小到大,如果他的谎话越来越多,那么他所有的谎话都是他所接触的人那里“学会的”。而父母作为幼儿最重要的亲人,对孩子说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想要真正让孩子养成诚实的品德,重要的还需要家长从日常生活中,从平时的小事开始培养。而培养孩子诚实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教师、孩子本人以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作为家长,更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以后再严要求,要知道改造一个坏习惯比塑造一个好习惯要难得多。对于孩子来讲,培养他诚实不说谎的修养不但具有品德教育意义,还有利于促进他的智力发展。
第三章 良好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七节 良好习惯——王羲之教子锲而不舍
王羲之,东晋有名的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不仅全面精通古代各种书体,而且创造出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体,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兰亭集序》、《乐言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作为一个这样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很注重对儿子锲而不舍这种习惯的培养。
王羲之教子锲而不舍,终始王献之成才。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王羲之成名之后,家里经常有客人来求教。他总是让孩子王献之陪在身旁,从不约束孩子,尤其在和客人切磋书法艺术的时候,示意孩子注意听他和客人谈话。客人的学识、气质、兴趣、爱好等,都给王献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其萌发了学习书法的浓厚兴趣。在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练习书法,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但这些都被父母所察觉。
有一次,王献之问母亲:“我练上三年的书法能赶上父亲吗?”母亲摇摇头。献之又说:“那五年总可以了吧?”母亲不语。
正在献之问妈妈的时候,王羲之从后面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带有一点情绪的王献之心中不服。什么都没说,一连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看过之后,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但是他还是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王献之听了母亲这样说,心想,要这样下去,我什么时候才能练好书法呀。母亲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就鼓励他说:“孩子,你父亲不是说让你练完18缸的水,才能有所成就。只要功夫深,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王献之一年四季都在院子里练书法。当春暖花开的季节到时,小朋友们有的在踢球,有的在跳绳,有的在捉『迷』藏,他们玩得真开心!但王献之在家里专心致志地练字。夏天,火红的太阳烤在大地上,花草树木的叶子都耷拉下来,知了不停地叫,王献之大颗大颗的汗珠从他的鬓发上滚落下来,可是王献之还是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