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儿1-6》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的那些事儿1-6- 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明朝那些事儿6 朱翊钧篇 强大,无比强大
章节字数:1732 更新时间:08…11…19 19:55
    万历明宫三大案就此结束,东林党大获全胜。局势越来越有利,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回来了。这个人就是叶向高。东林党之中,最勇猛的,是杨涟,最聪明的,就是这位仁兄了。而他担任的职务,是内阁首辅。作为名闻天下的老滑头,他的到来,标志着东林党进入了全盛时期。内忧已除,现在,必须解决外患。因为他们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沈阳失陷。沈阳是在熊廷弼走后,才失陷的。熊廷弼驻守辽东以来,努尔哈赤十分消停。因为这位熊大人做人很粗,做事很细,防守滴水不漏。在他的管理下,努尔哈赤成了游击队长,只能时不时去抢个劫,大事一件没干成。出于对熊廷弼的畏惧和愤怒,努尔哈赤给他取了个外号:熊蛮子。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外号,不但对敌人蛮,对自己人也蛮。熊大人的个性前面说过了,彪悍异常,且一向不肯吃亏,擅长骂人,骂完努尔哈赤,还不过瘾,一来二去,连兵部领导、朝廷言官也骂了。

    这就不太好了,毕竟他还归兵部管,言官更不用说,平时只有骂人,没有被人骂,索性敞开了对骂,闹到最后,熊大人只好走人。接替熊廷弼的,是袁应泰。在历史中,袁应泰是个评价很高的人物,为官廉洁,为人清正,为政精明,只有一个缺点,不会打仗。这就没戏了。他到任后,觉得熊廷弼很严厉,很不近人情,城外有那么多饥民(主要是蒙古人),为什么不放进来呢?就算不能打仗,站在城楼上充数也不错嘛。于是他打开城门,放人入城,亲自招降。一个月后,努尔哈赤率兵进攻,沈阳守将贺世贤拼死抵抗。关键时刻,之前招安的蒙古饥民开始大肆破坏,攻击守军,里应外合之下,沈阳陷落。贺世贤战死,七万守军全军覆没。这一天,是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十二日。袁应泰没有时间后悔,因为他只多活了六天。局势已经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不能用的人,也不能不用了。

    固守?荡平?天启元年(1621年)七月,熊廷弼前往辽东。在辽东,他遇见了王化贞。他不喜欢这个人,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因为他发现,这人不买他的账。熊廷弼此时的职务是辽东经略,而王化贞是辽东巡抚。从级别上看,熊廷弼是王化贞的上级。角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会不会抢戏。——小品演员陈佩斯王化贞就是一个很会抢戏的人。因为他有后台,所以他不愿意听话。关于这两个人的背景,有些历史书上的介绍大概如此:熊廷弼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是阉党支持的。最终结局也再次证明,东林党是多么的明智,阉党是多么的愚蠢。胡扯。不是胡扯,就是装糊涂。之前半年,努尔哈赤听说熊廷弼来了,所以他不来。后来他听说,熊廷弼压根儿没有实权,所以他来了。实践证明,王巡抚胆子很大,脑子却很小。惊天动地,力挽狂澜,由此开始。“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这句话,来自于一个人的传记。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以此人的才能,恢复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信任他,将权力交给他,稳定固守现有的国土,是可以的。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因为这句话,出于《明史》。说这句话的人,是清代的史官。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认定,在清代,这是一句相当反动的话。它的隐含意思是:如果此人一直在任,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在清朝统治下,捧着清朝饭碗,说这样的话,是要掉脑袋的。可是他们说了,他们不但说了,还写了下来,并且流传千古,却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任何惩罚。因为他们所说的,是铁一般的事实,是清朝统治者无法否认的事实。与此同时,他们还用一种十分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人的崇敬。在长达二百二十卷、记载近千人事迹的明史传记中,无数为后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和别人挤成一团。而在这个人的传记里,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这个人不是徐达,徐达的传记里,有常遇春。不是刘伯温,刘伯温的传记里,有宋濂、叶琛、章溢。不是王守仁,王守仁的传记里,还搭配了他的门人冀元亨。也不是张居正,张大人和他的老师徐阶、老对头高拱在一个传记里。当然,更不是袁崇焕,袁将军住得相当挤,他的传记里,还有十个人。这个人是孙承宗。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忠贞的爱国者。举世无双,独一无二。在获得上述头衔之前,他是一个不用功的学生,一个讨生活的教师,一个十六年都没有考上举人的落魄秀才。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明朝那些事儿6 朱翊钧篇 天才的敌手
章节字数:1384 更新时间:08…11…19 19:56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孙承宗出生在北直隶保定府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生在这个地方,不是个好事。作为明朝四大防御要地,蓟州防线的一部分,孙承宗基本是在前线长大的。

    很快,他就见到了那个打上级小报告的人,他与此人彻夜长谈,一见如故,感佩于这个人的才华、勇气和资质。这是无争议的民族英雄孙承宗,与有争议的民族英雄袁崇焕的第一次见面。孙承宗非常欣赏袁崇焕。他坚信,这是一个必将震撼天下的人物,虽然当时的袁先生,只不过是个正五品兵备佥事。事实上,王在晋并不是袁崇焕的敌人,相反,他一直很喜欢袁崇焕,还对其信任有加,但袁崇焕仍然打了他的小报告,且毫不犹豫。对于这个疑问,袁崇焕的回答十分简单:“因为他的判断是错的,八里铺不能守住山海关。”于是孙承宗问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应该选择哪里?”袁崇焕回答,只有一个选择。然后,他的手指向了那个唯一的地点 ——宁远。宁远,即今辽宁兴城,位居辽西走廊中央,距山海关二百余里,是辽西的重要据点,位置非常险要。虽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宁远很重要,很险要,但几乎所有的人也都认为,坚守宁远,是一个愚蠢的决定。

    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丢失了整个辽东,手中仅存的只有山海关。关外都是敌人,跑出二百多里,到敌人前方去开辟根据地,主动深陷重围,让敌人围着打,这不是勇敢,是缺心眼。我原先也不明白,后来我去了一趟宁远,明白了。宁远是一座既不大,也不起眼的城市,但当我登上城楼,看到四周地形的时候,才终于确定,这是个注定让努尔哈赤先生欲哭无泪的地方。因为它的四周三面环山,还有一面,是海。说宁远是山区,其实也不夸张。它的东边是首山,西边是窟窿山,中间的道路很窄,是个典型的关门打狗地形,努尔哈赤先生要从北面进攻这里,是很辛苦的。当然了,有人会说,既然难走,那不走总行了吧。很可惜,虽然走这里很让人恶心,但不恶心是不行的,因为辽东虽大,要进攻山海关,必须从这里走。

    此路不通让人苦恼,再加个别无他路,就只能去撞墙了。是的,还会有人说,辽东都丢了,这里只是孤城,努尔哈赤占有优势,兵力很强,动员几万人把城团团围住,光是围城,就能把人饿死。这是一个理论上可行的方案,仅仅是理论。如果努尔哈赤先生这样做了,那么我可以肯定,最先被拖垮的一定是他自己。因为宁远最让人绝望的地方,并不是山,而是海。明朝为征战辽东,在山东登州地区修建了仓库,如遇敌军围城,船队就能将粮食装备源源不断地送到沿海地区,当然也包括宁远。而努尔哈赤先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要知道,他的军队里,没有海军这个兵种。更为重要的是,距离宁远不远的地方,有个觉华岛,在岛上有明军的后勤仓库,可以随时支援宁远。之所以把仓库建在岛上,原因很简单,明朝人都知道,后金没有海军,没有翅膀,飞不过来。但有些事,是说不准的。

    应该说,孙承宗所做的这些工作非常重要,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十七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已经六十岁了。他很清楚,虽然他熟悉战争,精通战争,有着挽救危局的能力,但他毕竟老了。为了大明江山,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报国的理想,做了一辈子老师的孙承宗决定,收下最后一个学生,并把自己的谋略、战法、无畏的信念,以及永不放弃希望的勇气,全部传授给他。他很欣慰,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袁崇焕。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明朝那些事儿6 朱翊钧篇 一个监狱看守
章节字数:2687 更新时间:08…11…19 19:56
    关于东林党的覆灭,许多史书上的说法比较类似:一群有道德的君子,在无比黑暗的政治斗争中,输给了一群毫无道德的小人,最终失败。我认为,这个说法,那是相当的胡扯。事实上,应该是一群精明的人,在无比黑暗的政治斗争中,输给了另一群更为精明的人,最终失败。许多年来,东林党的失败之所以很难说清楚,是由于东林党的成功没说清楚。而东林党的成功之所以没说清楚,是由于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这不是顺口溜。其实一直以来,在东林党的兴亡之中,都隐藏着一些不足为人道的玄机,很多人不知道,知道的人不说。凑巧的是,我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对于某些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不足为人道的玄机,有着很难说清楚,不足为人道的兴趣。于是,在查阅分析了许多史籍资料后,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东林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强大,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过于强大。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在杨涟、左光斗以及一系列东林党人的努力下,朱常洛顺利即位,成为了明光宗。虽然这位仁兄命短,只活了一个月,但东林党人再接再厉,经历千辛万苦,又把他的儿子推了上去,并最终控制了朝廷政权。用正面的话说,这是正义战胜了邪恶,意志顽强,坚持到底。用反面的话说,这是赌一把,运气好,找对了人,打对了架。无论正面反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东林党能够掌控天下,全靠明光宗死后那几天里,杨涟的拼死一搏,以及继任皇帝的感恩图报。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绝不是唯一重要的原因。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一般而言,只要皇帝说话,什么事都好办,什么事都能办,可是明朝实在太不一般。明朝的皇帝,从来不是说了就算的,且不论张居正、刘瑾、魏忠贤之类的牛人,光是那帮六七品的小御史、给事中,天天上书骂人,想干啥都不让,能把人活活烦死。比如明武宗,就想出去转转,换换空气,麻烦马上就来,上百人跪在门口痛哭流涕,示威请愿,午觉都不让睡。闹得你死我活,最后也没去成。换句话说,皇帝大人连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定,你让他帮东林党控制朝政,那是不太现实的,充其量能帮个忙而已。东林党掌控朝廷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打败了朝廷中所有的对手,具体说,是齐、楚、浙三党。众所周知,东林党中的许多成员是没有什么博爱精神的,经常耍二杆子性格,非我族类就是其心必异,什么人都敢惹。搞了几十年斗争,仇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三党,前仆后继,前人退休,后人接班,一代代接茬上,斗得不亦乐乎。这两方的矛盾,那叫一个苦大仇深,什么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只要是个机会,能借着打击对手,就绝不放过,且从万历十几年就开始闹,真可谓是历史悠久。就实力而言,东林党势头大,人多,占据优势,而三党迫于压力,形成了联盟,共同对付东林党,所以多年以来此消彼长,什么京察、偷信,全往死里整。可由于双方实力差距不大,这么多年了,谁也没能整死谁。万历末年,一个人来到了京城,不久之后,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他加入了其中一方。他加入的是东林党,于是,三党被整死了。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然而,正是这个小人物的到来,打破了几十年的僵局,这个人名叫汪文言。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人,那是正常的,如果你了解,那是不正常的。甚至很多熟读明清历史的人,也只知道这个名字,而不清楚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的东西。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不起眼了。汪文言,安徽人,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甚至不是秀才,他没有进过考场,没有当过官,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对于这位老百姓,后世曾有一个评价: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汪布衣小时候情况如何不太清楚,从目前的材料看,是个很能混的人,他虽然不考科举,却还是当上了公务员——县吏。汪文言的官场生涯,是从监狱开始的,那时候,他是监狱的看守。作为一名优秀的看守,他忠实履行了守护监狱、训斥犯人、收取贿赂、拿黑钱的职责。由于业务干得相当不错,在上级(收过钱的)和同僚(都是同伙)的一致推荐下,他进入了县衙,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开展自己的光辉事业。

    值得表扬的是,此人虽然长期和流氓地痞打交道,不光彩的事情也没少干,但为人还是很不错的,经常仗义疏财,接济朋友。但凡认识他的,就算走投无路,只要找上门来,他都能帮人一把,江湖朋友纷纷前来蹭饭,被誉为当代宋江。就这样,汪文言名头越来越响,关系越来越野,越来越能办事,连知县搞不定的事情,都要找他帮忙。家里跟宋江一样,经常宾客盈门,什么人都有,既有晁盖之类的江洋大盗,又有李逵之流的亡命之徒,上门的礼仪也差不多,总是“叩头就拜”,酒足饭饱拿钱之后,就甘心做小弟,四处传扬汪先生的优秀品格。在无数志愿宣传员的帮助下,汪先生逐渐威名远播,终于打出县城,走向全省,波及全国。但无论如何,他依然只是一个县衙的小人物,直到有一天,他的名声传到了一个人的耳中。

    这个人叫于玉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