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陈忠实文集-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各人的历史要自己来写。态度的转变,是关键的一步。”刘剑分析说。
  “……”刘兰芝张张口,还是说不出话,心口不一的话是难以说出来的,但她不能不承认,刘剑说的是实际的情况。她支吾说,“我要再想想,我所坚持的观点,是不是真的错了……”
  刘兰芝看着站起来走去的刘剑,头脑里混乱极了。她想哭,又哭不出。
  “趁早剪断!”老裁缝对着几天内明显消瘦下去的女儿,挥着剪刀,训戒说:“爸爸旧社会受苦受气,新社会翻身做人,报恩还报不尽呢!这小子敢攻击……”
  “土里土气的庄稼坯子,我早就不中意!”妈妈嘟哝着,现在有她说的话了。她早就不中意那个未来的乡村女婿,现在有了最有理的理由:“哼!右派……”
  于是,刘兰芝终于走上辩论会(实际已经是一边倒的批判会)的台阶,面对全校师生,痛哭流涕,慷慨陈词……“在风浪中,我要和左派站在一起……”她的行为,在学校一时传为斗争佳话。
  因为运动,毕业分配推迟了。这一天,刘剑悄悄地向她透露,分配她到市内一家中学当历史教员。她有点不平,论学业,刘剑每次考试,成绩从来都在她之下,居然被分配到历史研究所去了。刘剑讨好地解释,说是她本来被分配到县区中学,经他多方力争才留在市里……比起偏僻的山区,城里是好多了。她算将就了,准备回家把这个讯息告知老裁缝。
  在校门口,她碰见了吴康。
  几十个被打成极右的学生,肩头扛着被卷,手里提着书兜,排着散乱的队形,默默向学校的大门走去。
  吴康夹在这支散乱的队列里,肩膀上挎着被卷……被卷外面包着的蓝条子土布床单,和他身上的蓝条子土布衬衫出于同一架织布机吧?那个为他纺棉织布的关中乡村老大娘,看见这样归来的儿子,会怎么样呢?她放慢了脚步,让他们的队列先出门吧。
  吴康随着队列走出校门,转过身,停住脚步,抬起头来,瞧着学校古老的门楼上面刻的校徽,嘴唇紧紧抿闭着,左边的嘴角拉下去了,不动了。刘兰芝再不忍心看他的脸,低下头,闭了眼,她发觉她和他的界限还是没有划清啊……
  当她抬起头来的时候,吴康也瞅见了她。两双眼睛对视的瞬间,吴康那笼罩着痛苦的迷雾的双眼,忽地燃烧起来了,嘴角现出一缕轻侮的笑,那是怎样居高临下的不屑一顾的嘲笑啊……她无力对视那双眼睛,慌忙偏过脸去。
  当她再转过头来的时候,那个熟悉的背影,扯开长步,扬着头,肩头挎着被卷,走远了,萧萧秋风把那蓝条子土布衬衫的下襟扬起来……
  “妈,酱油。”女儿蹦进门来,说话像唱歌。
  “噢噢!买回来了……”她胡乱答应着。
  女儿挤到案板前,搭手帮她做饭。她从女儿眼里看出一种期待的神气,希望妈妈说说第一次看见女婿的印象吧?应该满足女儿的要求,却怎么也说不出口。她能说什么呢?
  女儿终于忍不住,说:“他爸爸可好。”
  “你知道?”她深情地问,心想,我比你清楚多了!
  “他妈妈也好。”女儿说。
  “你知道?”她急切地问,吴康找了个什么样的女人呢?
  “他给我说的。”女儿骄矜地说,“他爸下放到陕南,落脚在一个山沟的生产队里劳动改造,公社安排让团支部书记暗暗监视他的举动。团支书是县上有名的模范团支书,很厉害,管他管得可严了,整天冷着脸,生怕他干出杀人放火,破坏集体的事儿来,自己也搞得很紧张。半年过去了,没见这个右派学生胡作非为,倒是看见他把长头发剃了,象当地农民一样,光头上缠着一条蓝布帕子。团支书有点泄气,上级忠告她说,这些右派,表面上最会装相,别看整天不说话,肚里的黑墨水翻浪哩!她再也不敢松懈斗志和敌情观念了。有一天,团支书猛然发现,右派学生正蹲在墙角烧字纸。销赃灭证!好大胆!她气得立时火气直冒,跑到跟前,一把把他推开,从火堆里抢出尚未烧尽的材料来。她连拍带打,扑灭了火,坐在地上看起来。看着看着,团支书流下眼泪来了,最后竟然骂起来了……”
  “怎么回事?”刘兰芝听得入神,迫不及待地问。
  “哪里是什么赃证!”女儿说着笑起来,“是他在大学的一个女同学写给他的恋爱信,情书!”
  “啊……”刘兰芝倒抽一口气,神色都痴了,心情很紧张,赶紧侧过脸去。
  “团支书此后再不对他吹胡子瞪眼了,提出要和他结婚。”
  “啊……团支书是个女的?”
  “男的还能……嘿嘿嘿……”
  “这么快?”
  “哪能!他不答应,倒吓坏了。说他今生再不结婚了!”
  “那后来怎么……”
  “团支书一心不改!对他越来越好。为这事,她被撤销了团支书职务,开除团籍。”
  “啊!”
  “你‘啊’什么呀!”女儿说完这段传奇式的婚事,看着母亲惊奇而又紧张的神色,郑重地评价说,“这个乡村姑娘,比那个女大学生值钱!”
  “你说什么?”刘兰芝感到女儿的话象针一样刺进她的心里来了。
  “她比她,值——钱!”女儿又重复说。
  “唔……”刘兰芝的心颤颤地发疼了。
  “人家团支书说,她是从那个女大学生的信里,才真正认识了他,不是右派是好人!”
  “你去……收拾……桌子吧!”刘兰芝胸膛里憋得透不过气来,赶紧把女儿支使开了。她再也经不住女儿一句更尖刻的话了。
  女儿开始收拾桌子上的东西。那吴康的儿子吴南,从桌子上拿起正在读着的书本,举在空中,眼睛一直不离书页。女儿抹净桌面,那小子还举着书呆呆地看着。女儿嗔怪地从他手中夺过书,又轻轻地摊开在桌子上,妩媚地笑一笑,跑回灶房来。刘兰芝急忙把探出房门的身子收回来。
  女儿把菜全部端到桌子上去了,刘兰芝无所事事,在灶房里空撩乱着。她觉得没有勇气再坐到小伙子旁边,对视他的眼睛。
  “大娘,你也一块儿来吃。”吴南站在灶房门口,拘谨地笑着。
  “好……好……”刘兰芝强装笑容,慌乱地支吾说。
  “叔叔呢?”
  “没下班!”她说,此刻提起她的丈夫,心里特别龌龊。
  “那咱们等等,叔叔回来了一块吃。”
  “不等!”刘兰芝断然说,“他今天开会,吃集体灶。”他不回来好。要是他回来了,知道女儿的对象是吴康的儿子,这个场面将会多么尴尬!
  三个人坐定,动起筷子。
  吴康的儿子吴南,坐在刘兰芝旁边,大大方方提着筷子,畅畅快快吃着。连吃饭也象他爸爸吴康!吴康跟她头一回去见老裁缝的时候,吃着爸爸亲手做的饭菜,也是这种畅快样儿。从头吃到尾,筷子连一次也没放下!回学校的路上,她和他说笑,笑他是乡下佬,饿狼!他听了反而哈哈大笑,顽皮地说:“好东西都叫城里人吃咧!乡下人逮住城里人的便宜,客气才是傻熊!”她听着,笑得腰都直不起来……
  女儿吃着,不甘寂寞,对妈妈心不在焉的样子大概很不理解,插话说:“他爸平反了。”
  “噢!”刘兰芝应着,关心地问,“工作安排了没有?在哪个单位?”
  “历史研究所。”吴南回答说。
  “好,和他的专业对口。”刘兰芝说。
  吴南轻轻一笑,说:“开头,所里有位领导不同意俺爸去。这个人是我爸的同学,反右中整过我爸,他怕我爸找他的事儿。”
  刘兰芝不由地嘘了一口气,这个整过吴康的同学,她当然明白是谁了。生活对他们三个人开了一个多么认真、多么严峻的玩笑……可是,刘剑怎么一直没有和她谈及此事呢?
  “真坏!”女儿气愤地骂。
  “其实,我爸哪有心思去想这些事!”吴南说,“他只是急着想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还想成点事。他过了五十岁了,只怕想做的事做不完……”
  “他爸的两本史学专论,出版社已经定稿了。”女儿钦佩地炫耀说,“七十万字。”
  “是吗?”刘兰芝着实吃惊了。吴康下放以后,她和他的信息完全断绝,她能想到他肯定受了许多磨难,却想不到他竟然还在写史学论文。自己早已心死如灰,只安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了。她惊异地问,“他在农村几十年,还没丢弃对历史的爱好?”
  “他丢不下,还叫我也读史书,给我妈讲历史故事,我们家成了历史研究所了。”吴南笑着,风趣地说:“一九六三年,上级安排他当中学教师,他又写起了书。文化大革命中,成了他的反党罪行,被打断了一条胳膊,押送回家。当天晚上,他叫我把笔纸取出来。我以为他要写交待材料,没料到他说,来,从头开始。又写起书来!”
  刘兰芝的脑海里,展开一幅这样的图画:
  青青的山坡下,淙淙的泉水边,一幢稻草苫顶的农舍前,青石桌旁围坐着吴康和他的妻子儿女,听他讲述千百年前的历史往事,半圆的月亮贴在山顶的天上……
  “不说了,不说了!”女儿说,“吴南,把你那张全家福照片拿出来,让我妈认认你的双亲。”
  吴南顺从地从提包里取出一本日记本本,翻出一张照片,递给刘兰芝。
  刘兰芝把照片接过来,手微微抖着,一时不敢把照片放到眼前来……那个她曾经与之山盟海誓的恋人,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一双严峻的眼睛刺向刘兰芝,象两把利剑!那脱光了头发的前额,更加显得突出面蕴藏丰富。微微向下撇着的左嘴角,有一道深深的皱折,一直勾到下巴后面去,显示着倔强,坚毅和顽强,这就是吴康!
  坐在吴康旁边的是一位陕南农村装束的妇女,眼神安详而又庄重。这就是从她给吴康的那许多情书里认识了吴康的那个团支书!她占据了刘兰芝的位置,那么有理气长……
  女儿不时瞧瞧吴南,吴南谦和地笑着。女儿又瞧瞧妈妈,有一种对幸福的乞求,渴望妈妈对她和她的恋人说些祝福的话……
  “你们还年轻……”刘兰芝说不顺畅,结结巴巴,“像你……吴伯伯……那样做人……这是最珍贵的……”
  女儿果然心满意足地笑了。
  吴南庄重地点点头,也幸福地笑着。
  刘兰芝却更苦楚了。这一双年轻人,看来已经完满地铸成他们幸福的基础了!可是,她将怎样面对吴康?面对那个从她给吴康的信里认识了吴康而义无反顾地结成生死之恋的陕南劳动妇女?她和刘剑投在吴康心灵上的阴影,一旦为孩子们所了知,她……
  孩子们告辞了,要回学校去。他们就在她和吴康读过书的那所古老的大学历史系学习。她不强作挽留,让他们去吧!
  刘兰芝站在残雪未融的地面上,望着两个孩子的背影在楼房的转角处消失,回过身来,怎么也抑制不住感情的潮水了。她缓缓走上楼梯,脚步十分沉重……
                    1980。3。西蒋村

     立身篇




  民政干部薛志良坐在王书记对面的椅子上,眼睛瞅着写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手册,汇报完县上关于招工工作的详尽安排后,抬起头来,看见坐在床铺与办公桌成直角交叉地方的王书记,右手手掌托着腮帮,胳膊肘撑在桌子角上,睡着了。
  唔!他大概没听进去几句。老薛轻轻叹口气,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此走掉呢,不好;不走吧,又不好意思叫醒他的领导者。为难的当儿,他却无聊地观察起全社一万多人口的最高领导者来:头上的带耳扇的旧棉布帽歪了,身上的衣服皱折里,藏着灰尘,两只脚上,黄泥巴糊住了手工制作的棉鞋的多半个鞋面。他睡得挺香,嘴唇噘着,失修的稀稀落落的胡须又乱又长,挨近五十的中年人的长脸上,显示着疲劳和困顿。老薛忽然同情起自己的领导人来,他整天奔跑在公社所属的二十几个大队里,十多个新老社办企业里,帮助他的下属们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夜里总是熬眼吧!老薛原谅领导者不礼貌的行为了,无可奈何地又叹一口气。
  这时候,王书记醒来了。
  “嘿呀!”王书记抱歉地笑笑,眼白里罩着一层粉红色丝膜。
  老薛也笑笑,表示谅解。
  王书记站起身,扯下毛巾,在洗脸盆里蘸上水,狠劲擦拭着脸,一边问:“主要精神是啥?用三、五句话说。”
  薛志良沉吟一下,企图把本本上记了六七页的记录,高度概括出来,他说:“县上要求,这次招工,所分配的名额,全部下到队里,公社不许半路拦截扣留一个名额,就是不准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走后门。粉碎‘四人帮’了……”
  “嗯!”王书记点一下头,又问,“给咱分了多少名额?”
  “四十。”薛志良回答,“知青二十五,农青十五。”
  “县上具体怎样安排?”王书记问。
  “先用一周时间宣传,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第二周把名额下到大队,定下人选报回公社;第三周政审、体检;第四周报县待批。前后一月,不准拖延。”薛志良说。
  “好!”王书记说,“你给咱提一个具体方案,周一晚上开革委会例会时讨论,通过了就办。”
  薛志良点点头。
  “多年没招工了,问题肯定多!”王书记说,“工作做扎实,争取甭出问题。”
  “县上领导再三叮嘱的,也就是这意思!”薛志良说,“就怕各种‘关系’干扰……”
  “甭怕!干扰是肯定的。”王书记说,“关键是咱俩,我是这儿的一把手,你是具体办事人,矛盾肯定会集中到咱俩头上。咱俩撑硬,把杆杆儿撑端立直,事好办!”
  “我保险!”薛志良笑着保证说,满有信心地走出了王书记的房子。
   


  薛志良用一块红纸写了“招工办公室”几个字,贴在门外的砖墙上,以免来访者乱敲冒推别人的门板,影响其他同志工作。然后坐在办公桌前,摊开纸,起草方案。
  一阵汽车轮轧轧地响进院子,接着听见车门开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