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听到有这个好消息,不敢怠慢。赶快派人到陕西函谷关去挖,当然真的挖到了,田参军虽然是个骗子,但毕竟不是傻瓜。玄宗皇帝大喜,赶紧找个地方,修了个玄元庙供起来。太上老君居于兜率天之上,此灵符自然是天降之宝,所以,玄宗皇帝在这一年,正式改元“天宝”。
这种太上老君降临的事件,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重复上演。老实说,当时一般人都已经有点麻木了。但皇帝就是相信,大家也拿他没有办法。不过,皇帝这一相信,麻烦事立刻就找上门来了:皇宫之外,门庭若市,挤满了声称遇到过太上老君的人!那人山人海的盛况,比现在宣称遇到过外星人的家伙,怕是只多不少。玄宗皇帝很是尴尬,干脆躲在深宫里和杨贵妃鬼混不敢出来。看守宫门的铁甲卫士最后被烦得没有办法,当众宣称:以后再有声称遇到太上老君的家伙,见一个打一个!
史书上没有记载共有多少遇仙的幸运儿被胖揍过。唐玄宗本人也懒得去追究此事,他现在很忙,正忙着接待专业的、活生生的站在面前的神仙呢!
这位神仙就是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倒骑毛驴的张果老先生。
据说,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号人物,但是否真有这么神奇,就要打一个问号了。如果要坚信史书上的记载,你会发现,中国古代简直是神仙遍野,用扫帚都扫不完。但,历史越往前发展,神仙们却随着人类的进步,慢慢地减少,最后完全销声匿迹。只剩下一些法力不甚高强的大师、高人、异士、神算、特异功能者,或者干脆是“外星人”。
张果老先生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也不用在此罗嗦。但此人(或此仙)的出现,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绝佳的典型 。
人为什么要出家修道呢?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这一首《山中问答》,写出了历来真正的修道之人的理想。出世修道,是因为厌倦了世间的纷扰,追求一种置身事外的闲适。既然有了这一份真意,又何必对人间恋恋不舍呢?
我们来看张果老先生这样的人,身为修道之人,却心系两端。明明是一个世外的道士,却偏偏要挤进宫廷。一身的幻术,把皇帝弄得神魂颠倒,却无一丝利国利民之举,也无半句劝谏之言。最后,皇帝服了!封官给他,不受;嫁公主给他,装死。最后不了了之,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出来这么一趟,仿佛只是为了简单地卖弄一回。
所以,相比较这些故弄玄虚的“神仙”们,龙虎山上的张天师们此时的低调与诚笃,反倒更容易让人尊敬些。
唐玄宗并没有忘记在躲在龙虎山上,一声不吭的张天师。这时,天师道已经不知不觉地传到了第十五代张高。从内心说,张高不是很喜欢唐玄宗。因为在玄宗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已经和张高先生发生了一点小冲突。
张高,字士隆,后来没有办法,改为士龙。为什么呢,新皇上登基了,大号李隆基。饶是你一个驱神役鬼的天师,遇到这种倒霉时候,也只得乖乖地改名字。不过,张高先生也没有什么值得埋怨的。就是贵为观世音菩萨,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所以也不得不省一个字叫“观音菩萨”。
天师道是个很有趣的宗教教派,它的教规不像佛教那么死板,又不准娶老婆,又不准喝酒吃肉。所以当道士要比当和尚惬意得多。张高先生更是一个有趣的宗教掌门人。他带头饮酒。不仅饮了,而且还饮得非常多,“好酒纵饮,一石不醉”!道士们丝毫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夸他“姿宇超旷”!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的那位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唐玄宗听见了,很是佩服。连忙派人请下山来,亲自召见。见面之后,立刻请他上坛讲学。并赐以金帛,免了龙虎山的租税。金帛那是小事,免了租税倒的确是个好消息。
不过更大的好消息还在后面:唐玄宗正式册封张高“汉祖天师”号!
中国古代就是这样,不管你多牛,总是牛不过皇帝!就算你已经是公认神仙、圣哲、高僧、天师,统统都要经过某一个皇帝册封过,这才算是有了注册商标。以前人们一天到晚喊“张天师”都喊惯了,闹了半天,是不算数的!——试问,哪个皇帝允许你这样喊了?
所以这一次唐玄宗的对天师道算是做了大功德一件,大家以后喊起“天师”来,才可以喊得理直气壮。如果遇到不识抬举的家伙,也学着称自己为“天师”,我们大可以走上前给他两个嘴巴,质问他:是哪个皇帝允许你这么叫的?
(三十九)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中国古代,纵情痛饮美酒,不是一种过失,而是一种难得的美德。李白一句“长安市上酒家眠”,令无数后人羡慕仰慕其旷达。当时的长安酒家,可以媲美后来巴黎的小咖啡馆。无数的逸闻故事,夹杂着浓郁的酒香,在这里一次次地发生。
张高先生一向避居江西龙虎山,因为皇帝征召,好不容易到长安一趟。面见皇帝这个任务,对他来说,只是小事一桩。但长安市上,美酒飘香。这满街的酒肆,如果轻易地放过,那就简直是终生的遗憾了。
皇帝要封,便由他去封;皇帝愿赏,便由他去赏。张高先生人在君前,一颗心早已盘旋在酒肆之上了。张恒先生当年蒙唐高宗召见时,还敷衍了一句:“能无为则天下治矣。”现在轮到了张高先生,好像连这样的一句敷衍,都给他省了。
退朝之后,张高先生直奔长安酒家。遇没有遇到李白就不知道了,如果遇到了,两人想必会成为知交好友。长安酒浓,平时,张高先生是一石不醉。这一次,却飘飘然颇有醉意。这一醉不要紧,差点闯了个不大不小的祸事。
酒酣之后,他起身离去,却落下了一样重要物件:太上老君当年赠与张道陵先生,张道陵先生又传诸后人的那颗天师玉印!
到了第二天,等他发现这个疏漏时,那颗玉印已经在酒家的桌子上,摆了一天一夜了。长安市上,多的是流氓恶少。一见这物件是玉做的,个个垂涎三尺,抢上前去要夺为己有。但,仙家的宝贝是那么好拿的么?你以为是皇帝的御玺呀?
众人尽管费了吃奶的力气,这玉印仿佛有千斤之重,任谁都拿不起来。恶少们便商量:找个铁锤敲之,碎之,然后再卖之。黄金有价玉无价,这东西又是宝贝,就算拿片碎屑到铺子里,多少也该卖个好价钱吧?
当然,结果让大家都很失望:铁锤都敲坏好几只了,玉印却还是原先的样子。
拿又拿不走,敲又敲不碎。正为难间,张高先生已经找上门来,袍袖一卷,玉印便落入袖中,仿佛轻如鸿羽。众人目瞪口呆之际,张高先生一声长笑,飘然而去!
——真是潇洒得一塌糊涂!
人这一辈子,最不容易做到的事有两桩:在一片热闹中,保持一份冷静;或者,在万马齐喑中,还拥有一份热忱。
以前看《水浒传》,和大家一样,最不喜欢的角色是宋江。前几年,这部戏被拍成了电视剧。据说,很多人看到“全伙大招安”,便换台了。接下来的戏,越演越黯然。导演为了加强悲剧性,怎样悲惨就怎样去拍!
好像李雪健演的宋江在后面就没有笑过。李雪健自己,都说很不喜欢这个人物。
但其中有个编剧挺机灵的,写了一句台词,是宿元景对宋江说的,大概意思是:“,宋义士,这年头,杀人放火很容易,但为忠为善很难呐!……”。
仔细想想也有道理,如果宋江真的是一片忠贞之心,那么他的伟大,就在这句话中。
当道教中的其它门派,一个个长袖善舞,在皇帝面前风光万分的时候,张高先生大醉长安酒家的风度,足以让人们对当时的天师道,投来几分敬意的目光。也只有这样,才算深得修行的真谛。
在张高之后的几代天师,几乎都保持了这种恬淡的作风。张高的儿子,第十六代天师张应韶,和他的妻子隐居龙虎山南龙须井上,躬耕为生。闲时,就吹奏铁笛自娱。史书上记载,他一吹铁笛,几里路之外都听得到。看起来要比梁山泊上,著名的铁笛仙马麟的技巧高明得多。这位本该显赫的天师老爷,一辈子就守在他躬耕的那片田地上,死后,也葬在那里。
第十七代天师张颐也是如此。他一点都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惊人的神迹,留下的,是一段至孝的佳话。母亲病了,他整月衣不解带,在床前殷切服侍。他曾经说道:“人不忠孝而欲学道希仙,是舍舟揖而涉大川也!”从这句话来看,张颐先生也许没有见死不救的陆修静那么道力深厚,但却远远比他更令后人尊敬。
后来,张颐先生也是带着妻子,在山中自己搭了一间茅草屋隐居而终,享年87岁。随着他的奄然长逝,张家一项保持很久的记录被应声打破: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寿记录。
张天师家,从张道陵开始,就一直长寿个不停!张道陵本人,活了123岁。嗣师张衡、系师张鲁和张盛记载不详,接下来,从第五代的张昭成到第十六代的张高,不是“百余岁”便是“九十许”。最厉害的是第十代张子祥120岁,直追其先祖。最不济的第八代张迥,也足足活了90岁。
这位张颐先生打破了“九”字的局限,开了个不好的先例。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和死神的战斗中,张家便开始节节败退了。第二十八代张张敦复,只活了令人尴尬的53岁。但他还不是最短命的,仅隔一代的著名天师张继先,在世间仅仅逗留了36年!
到了清朝,天师传到了第五十七代张存义——此人可以称作“终结者”,他最后终结了张天师家的短寿记录:在28岁那年,张存义先生的生命就正式在人间宣告“终结”了。
五气云龙下泰清,三天真客已功成。
人间回首山川小,天上凌云剑佩轻。
花拥石坛何寂寞,草平辙迹自分明。
鹿裘高士如相遇,不待岩前鹤有声。
——《题 鹤 鸣 山》杜 光 庭
有史以来,最有文采的道教宗师,恐怕要算这位杜 光 庭。《全唐诗》中,专门有他的诗卷。《全唐文》中,收了他几十篇文章。大家都熟悉的唐传奇《虬髯客传》,相传也是出自他的手笔。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杜 光 庭还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据说,他和著名的诗僧贯休相当友好,经常吟诗唱和,也喜欢互相开玩笑。一次,两人骑马外出,贯休的马突然在路上遗粪。马粪和驴粪蛋一样,都是圆圆的。于是,杜 光 庭就在后面大惊小怪地叫道:“不好了大师,您的念珠儿散了!”贯休往后一看,不慌不忙地说:“这哪里是什么念珠啊,分明是道长您炼的大还丹嘛!”
要玩嘴皮子斗机锋,道士们一般是玩不过和尚的。辩经是佛门弟子的必修课,现在西 藏喇 嘛还好好地保留着。另外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真正高明的道教宗师,是不会成天想着灭佛的。
除了各类文学作品外,杜 光 庭还撰写了大量的道教专业书籍。不过,他对外宣称,那些都是自己整理的,前辈高人的遗作。大家对此半信半疑,后来就流行了一种说法:道教的经书满坑满谷,但真正的经典只有两部:《道德经》和《南华经》(即《老子》和《庄子》)。其它的所有道书,都是杜 光 庭所伪撰。——所以现在还流行着个词语叫“杜撰”!
杜 光 庭是个跨时代的杰出人物,在唐朝和五代都吃得很开。道教内部,有人盛赞其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朝廷方面,唐僖宗曾亲自接见,赐以紫服象简,封他为麟德殿文章应制。唐亡之后,内乱逃四川,杜 光 庭投靠到前蜀王建的朝中,大受王建的亲睐,“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一口气封他户部侍郎、紫金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几个官职;还进蔡国公的爵位,赐道号“广成先生”。
乾德五年(923),蜀后主王衍正式命名杜 光 庭先生为“传真天师”。最终,使之成为一个天师级的高手。杜 光 庭因此被后人看作是道教人物之中,第一次道教盛世——唐朝的最后的收束者;同时也是第二次道教盛世——宋朝的最初开创者。
五代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
这显然应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大消息,但天下人反应木然。为什么呢?五代十国那阵子,在53年之中,一共换了五姓十三君,其中掉脑袋的皇帝就有八个。《新五代史》中有句话说得很形象: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还会为换个朝代这样的区区小事而激动吗?
华阴县,偏处华山之北,除了一年一度的天齐圣帝诞辰之外,平时都是冷冷清清的街市,高高低低的柳树,稀稀疏疏的行人。这一天,有个骑着头毛驴的老道士孤零零地从街上经过。街边有个茶铺子,一个从汴梁来的客商,正在跟几个无聊的茶客,讲着赵检点夺天下的事情。他讲得干巴巴的,茶客们也听得无精打采。
突然,茶铺外面一声大笑,几乎把大伙儿的茶碗震到地上。大家连忙探头往外面一看,原来是那个老道士在驴背上笑得前仰后合。难得有热闹看,闲人们迅速围成了一个圈子。华阴县的小街上,便形成了一幅奇特的情景:一头瘦小的毛驴,一个瘦小的老道士,数十个围观的群众。老道士笑得乐不可支,小毛驴和围观的群众看得莫名其妙。
汴梁来的客商小声地问:“这老道士是不是吃多了仙丹,神经上出了毛病?”
“不!”旁边有人纠正,“这位就是有名的陈抟先生,本地著名的得道高人,人称‘睡仙’。”
这就好办了!从古到今,得道高人们的一切怪异举动,都自有他的道理,不需要作任何解释。所以大家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带着羡慕的眼神看着陈先生笑。人群中还有人小声赞叹:“不愧是得道高人啊!你看他笑成这个样子,都不会从驴背上跌下来,换成你我,嘿嘿……”
话音刚落,陈抟先生扑通一声就从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