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我们也标识了货币“改革”或转换及其变动幅度。这种转换构成样本中每一次恶性通货膨胀危机的一部分;事实上,连续快速地进行多次货币转换的例子在历史上也并非罕见。例如,为了应对恶性通货膨胀,巴西在1986~1994年进行了不少于4次的货币转换。1948年的中国是单次转换幅度最高纪录的保持者,转换比率达到3000000∶1!然而该纪录被当前津巴布韦以1000000000∶1打破!货币转换也常常发生于一段时期的高通货膨胀(并不一定是恶性通货膨胀)之后,这些情况也包括在现代货币减值危机的列表中。
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
同样的量化方法可用于标识资产价格泡沫(股票或房地产)的破灭,它们通常发生于银行危机之前。股票价格泡沫破灭的危机将在第16章中讨论,而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危机将留待后续的研究。1这样做的一个原因是,对于很多导致金融危机的资产价格变动,其长期跨国比较数据的获得非常困难,尤其是房价数据。但是,我们的数据集确实也包含很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过去几十年的房价数据,后续我们分析银行危机时会用到。
事件定义的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和国内债务违约
在该部分中,我们描述了用于标识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国内债务危机的标准,目前关于国内债务危机的记录最少,对它们的理解也有待深入。专栏11提供了我们分析中所用到的关键债务概念的简要术语。
专栏11债务术语
外债:一国对国外债权人的全部债务,包括官方(公共部门)债务和私人部门债务。通常是由债权人决定债务合同的全部条款,一般适用于债权人所在国的法律,存在多国债权人的情况下适用于国际法律。
正文 第1章:危机的类型和标识(5)
政府债务总额(公共债务总额):一国政府对国内债权人和国外债权人的所有债务。“政府”通常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联邦政府和所有政府提供明显贷款担保的其他机构。
政府国内债务:一国政府在本国法律管辖权下发行的所有债务,不管债权人的国籍或债务的计值货币;因此它包含下面定义的政府外币国内债务。政府国内债务的合同条款可能由市场决定或者由政府单方面决定。
政府外币国内债务:一国政府在本国法律管辖权下发行的,使用非本国货币计值或者与非本国货币挂钩的债务。
中央银行债务:虽然中央银行债务通常隐含政府担保,但一般不把它们归为政府债务。中央银行通常是为了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包括冲销干预)而发行这些债务。它们可用本币或外币计值。
银行危机
对于银行危机,我们侧重于事件分析。采用这一方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不能够像标识通货膨胀危机和货币危机那样对银行危机或金融危机进行量化标识。例如,银行股的相对价格(或金融机构相对于市场的股价表现)本来是一个合理的指标,但是由于很多国内银行并没有公开交易的股票,因此该指标并不可行,对于早期的样本和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另一种方法是用银行存款的变动来标识银行危机。如果银行危机的开始是以银行挤提和存款流失为标志,那么该指标就可行,例如它可以用于标识19世纪大量的银行恐慌。但是,银行的问题通常不是来自于负债方,而是来自于资产质量的长期恶化,不管是由于房地产价格的崩盘(例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时),还是由于非金融部门破产企业的不断增多(例如21世纪金融危机的后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破产或不良贷款的大幅增加可以用于标识银行危机的发生。但不幸的是,企业破产和银行不良贷款的指标通常很难获得,而且也非常零散,即使在很多现代国家也是如此。此外,公布的不良贷款数据通常很不准确,因为银行试图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隐瞒自己的问题,而监管机构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考虑到这些数据的局限性,我们通过以下两类事件来标识银行危机:①银行挤提导致一家或者多家金融机构倒闭、合并或者被公共部门接管(如1993年的委内瑞拉和2001年的阿根廷);②在没有出现银行挤提的情况下,一家重要的金融机构或金融集团倒闭、合并、被接管或者向政府申请大规模的救助,并标志着其他金融机构一系列类似事件的开端(如1996~1997年的泰国)。我们的分析借助于现有银行危机的研究和金融报道。这些时期的金融压力无一例外都非常巨大。
正文 第1章:危机的类型和标识(6)
我们使用了一些主要的数据源来标识跨国银行危机。1970年之后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卡普里奥(Caprio)和克林格比尔(Klingebiel)著名且全面的研究(最新的版本为2003年版),它非常权威,在把银行危机区分为系统性危机和更温和的危机方面尤为出色。卡明斯基和莱因哈特(1999)以及J嘽ome(2008)丰富了这些资料来源,1其中J嘽ome补充的是拉丁美洲的数据。此外,我们从很多研究单个国家层面银行危机的文献中获得了大量跨国研究文献中所没有的数据,它们对于危机时间表的编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表12概括了这种基于事件来标识银行危机方法的局限性。数据附录A。3和数据附录A。4列示了银行危机开始的年份,但是大多数早期银行危机的持续时间很难准确界定。
表12小结:基于事件定义的危机
危机类型标准/定义简评
外债危机
外债危机包括政府对国外债权人的直接违约,即一国对在另一国法律管辖权下发放的贷款不履行偿付义务,这种贷款通常(但不必然是)是外币贷款,并且通常由国外债权人持有。历史上最大的外债违约发生在2001年的阿根廷,违约债务达950亿美元。在阿根廷债务危机中,债务违约最终是通过债务减免和延长利息支付来解决的。有时候外债会被完全拒付,例如,1867年墨西哥华雷斯(Juarez)政府就拒绝偿付麦克斯米伦(Maximillian)政府遗留下的价值超过1亿美元的比索债务。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会对债务进行重组,修改后的债务条款相对原条款而言明显不利于债权人,例如1958~1972年发生在印度的鲜为人知的外债重组事件。
外债违约受到了现代主流经济史学家的大量关注,其中包括迈克尔博尔多、巴里艾肯格林、马克弗朗德罗、彼得林德特、约翰默顿和艾伦泰勒等。1相对于早期的银行危机(更不用说国内债务危机了,它在文献中很少被提及),我们对这些显著的债务危机的起因和影响了解更为详细。主权债务违约和重组的标识将在第6章展开讨论。对于1824年以后的主权债务危机,大多数的标识来源于数据附录中所列的几份标准普尔的研究报告。但是,它们并不完整,缺失了大量战后债务重组和早期主权债务违约的数据,所以该数据还需要通过更多的信息加以补充。2
虽然外债危机的标识通常界定得很清楚,而且争议远少于银行危机等危机标识(银行危机的结束时间通常不清楚),但是正如第8章所述,我们仍然需要做出一些主观判断。例如,在统计一国的违约次数时,我们通常把所有间隔时间不超过两年的危机都归为同一次危机。主权外债危机结束时间的确定,虽然比银行危机要容易一些(因为与债权人签订正式的协议通常标志着危机的结束),但是也不是没有问题。
正文 第1章:危机的类型和标识(7)
尽管我们明确标识违约发生的时间为危机的起始年份,但是在大量的危机中,与债权人最终协议的达成(如果存在的话)看起来都遥遥无期。苏联在大革命后(1918年)的违约是该纪录的保持者,持续时间长达69年。希腊1826年的违约导致它在长达53年的时间里无法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洪都拉斯1873年的违约也与之类似。1当然,观察整个危机事件对分析借款或违约周期、计算坏账率等都很有帮助。但是长达53年的时间都被当做危机持续期并不可信,即便在此期间并不见得是多好的年景。因此,除了构建一个国家层面的虚拟变量来分析整个危机事件之外,我们还采用了两个其他的定性变量,以包括违约发生前后的核心危机时期。第一个变量仅仅把违约发生当年视为危机期,而第二个变量则围绕违约发生时间创建了一个7年的窗口期。这样做的理由是,违约发生的前3年和后3年都不能认为是“正常”期或“平静”期。这样处理可以使我们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各种经济和金融指标表现的分析具有可持续性。
国内债务危机
国内公共债务是在本国法律管辖权下发行的债务。对于大多数国家,在其大部分历史时期,国内债务都是以本国货币计值并由本国公民持有。基于同样的原因,绝大部分外部公共债务(在外国政府的法律管辖权下发行)是以外币计值,并由外国公民持有。
关于国内债务危机的信息非常少,但这并非意味着没有发生过这些危机。事实上如第9章所述,国内债务危机发生时的经济环境通常比一般的外债危机更糟。但是,国内债务危机通常并不涉及强大的外部债权人。或许这能够从一方面解释,为什么大量的国内债务危机并不为主流的商业媒体和金融媒体所关注,以及为什么国内债务危机的研究在学术文献中代表性不足。当然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墨西哥于1994~1995年广为报道的准违约事件无疑是一次著名的国内债务违约危机,尽管很少有观察家会注意到,从技术角度讲大部分的问题债务是国内债务而非外债。事实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出手救援之前一直处于违约边缘的政府债务(采用特索(Tesobono)的形式,大部分是与美元挂钩且可用比索偿付的短期债务工具),其实是在墨西哥国内法律管辖权下发行的,因此也构成墨西哥国内债务的一部分。我们只能这样推测,如果特索没有被外国居民广泛持有,或许这次危机就不会那么受人关注。自1980年以来,阿根廷一共发生了三次国内债务违约。其中1982年和2001年这两次国内债务违约同时还伴随发生了外债违约,因此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但是,因为1989年的大规模国内债务危机没有伴随发生新的外债违约(因而也没有涉及外国居民),所以这次危机在文献中很少被提及。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发生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国内债务违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记录。即使有官方记载,也只是在脚注中提到了债务余额或是停止偿付的时间。
正文 第1章:危机的类型和标识(8)
最后,一些涉及将外币存款强制转换为本币存款的国内债务危机,通常发生在银行危机、恶性通货膨胀危机或者两者同时发生之时(如阿根廷、玻利维亚和秘鲁的危机)。我们建立分类变量的方法与前述外债违约所用的方法相同。与银行危机相似而不同于外债违约的是,大多数国内债务违约结束的时间并不是很明确。
其他重要概念
连续违约
连续违约是指政府对外债或国内公共债务(或公开担保的债务)抑或两者同时发生多次主权违约。这些违约发生的时间间隔从5年到50年不等,违约程度也从全部违约(或拒偿)到部分违约(通过债务重新安排来实现,通常是在更优惠的支付条款下延迟利息支付)不等。正如第4章所述,完全违约在实际中较为罕见,尽管债权人可能要等上几十年才能够得到任何形式的部分偿付。
“这次不一样”综合征
“这次不一样”综合征的本质很简单1,它源自于人们心中一种根深蒂固的信条,即认为金融危机是一件在别的时间、别的国家,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金融危机不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这是因为我们做得比别人好,比别人更聪明,同时我们也从历史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于是我们宣称旧的估值规律已经过时。与以往历次经济繁荣之后就发生灾难性崩盘的情况不同,现在的繁荣是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结构性调整、技术创新和适当政策的基础上。故事大致就是这样。
在绪言部分,我们基于高度杠杆化经济的脆弱性,尤其是它们易受信心危机影响的弱点,提出了一个解释“这次不一样”综合征的理论基础。当然,历史上充斥着大量“这次不一样”综合征的案例。我们的目的不是编制这些案例的目录,而是在全书中分散讨论这些案例。例如,专栏12就展示了一则1929年的广告,它充分体现了大萧条前的那种“这次不一样”的情绪;专栏62考察了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的信贷扩张,它标志着该地区的第一次债务危机。
专栏121929年大崩盘前夕的“这次不一样”综合征
历史上著名的错误猜测
—全欧洲都猜错了
1719年10月3日,一群疯狂的人聚集在巴黎娜芙酒店,他们争相大声喊叫:“50股!”“我出200!”“500!”“我出1000!”“10000!”。
正文 第1章:危机的类型和标识(9)
女人们在尖叫,男人扯着粗嗓子大喊。他们全是一群投机者,有的变卖了金子和珠宝,有的拿出了一生仅有的积蓄,只为求得一部分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他们相信这些神奇的股票将使他们一夜暴富。
随后泡沫破灭了。股票价格一降再降。面对彻底的失败,发狂的人们试图卖掉股票。无比恐慌的人们涌入皇家银行。但是这都没用!银行的保险箱早就被提空了。约翰劳跑了。伟大的密西西比公司和它所承诺的财富都成为一次悲惨的记忆。
现在你无须猜测
历史有时会重演,但并不是永远如此。在1719年,人们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去弄清密西西比公司的真相。现在是1929年,投资者的处境发生了多么大的改变啊!
现在购买“泡沫”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现在的投资者,不管他的投资额是几千美元还是高达几百万美元,都可以使用现有的工具来获取公司的资料。这些资料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投机风险,取而代之的是稳健的投资原则。
标准统计数据
纽约,VARICK大街200号(现为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