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柔美的音乐使我们觉得和谐,深林的鸟鸣使我们觉得悠远,清雅的声香使我们怡然
陶醉——都是一种宁静。
风、云、水、山
十五岁是风,二十岁是云,二十五岁是水,三十岁是山。
诗是风,散文是云,小说是水,论文是山。
风可感而不可见,云可见而不可捉,水可捉而难把握,只有山是沉厚而实在的。但云是
风的面貌,水是云的凝结,山是水的故乡。没有风,云便不再飘游:没有云,雨便不再降
下;没有水,山便将要枯黄。
插花
会插花的人,即使是枯枝两根,凡花数朵,粗陶一皿,也能配置得典雅脱俗,清新悦
目。
会生活的人,即使是粗茶淡饭,竹床藤椅,蓬门陋室,也能安排得宁静闲适,怡然自
得。
咖啡室
在繁华的市区我们常可以见到幽雅的咖啡室。有着和谐的灯光与柔美的音乐,当我们跨
人其中,街道上的喧闹就被摒出了厚厚的玻璃门外。这时我们可以坐在舒适的座椅上,一边
吸着饮料,一面欣赏音乐,十分地惬意。但是当我们工作的时间到了,推开门,迎来的又是
一片嘈杂的世界。
现代人的宁静就是如此,不是遭隐山林,离开人群,而是在暄嚣与拢攘之间,寻找宁
静。
伟大与渺小
我有一位朋友,非常喜欢登山,国内著名的山峰他几乎全登遍了。我问他登山有什么感
觉,他说:一则以喜,一则以悲,喜的是觉得自己很伟大,悲的是又感觉自己很渺小。当辛
苦登上山巅之后,看万物都在脚下,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伟大感觉是最快乐
的。但是跟着举目苍天,俯瞰大地,又觉得在宇宙之中,自己是那么微不足道,而有“寄蜉
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悲哀。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事业愈是成功愈谦虚,学问愈是渊博,愈觉得贫乏,不也就是
这个道理吗?
享受生活与生活享受
有人要享受生活,有人要生活享受,听来似乎一样,本质却大有不同。
享受生活重视的是精神,生活享受重视的是物质。知足常乐的人,多半可以惬意地享受
生活,贪婪富贵却常不满于生活的享受。因为“享受生活”的人。“享受”由“生活”所带
来,有生活,就有享受:“生活享受”的人、“生活”是由“享受”所堆成,没有享受,也
就失去了生活的意志。就因这着眼点的差误,有人竟一辈子失去了“享受生活”的享受。
韶华不为少年留
当我们在童年时代,对于光阴的过往,很少有感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对我们
的价值也愈来愈高。尤其是逢年过节,总有时不我待,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慨。
时间如同金钱,愈是懂得利用的人,愈感觉它的价值;愈是贫穷的人,愈感觉它的可
贵。问题是当我们富有时,往往不知如何利用,而任意挥霍,真正需求的时候,却已经所余
无几了。
心上的皱纹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生皱纹,只是生的位置不同罢了!有的人喜怒哀乐常显现
在外面,脸上就易生皱纹。有些人善于压抑情感,表情变化不多,结果郁气成了垒块,就皱
在了心中。
皱在脸上的人容易看来苍老,皱在心中的人容易里面生病,两者相较,还是前者合于养
生之道。
人造花
某日我在街上买了一束人造花,鲜艳的花朵、舒卷的叶片、袅娜的枝茎,放在案上,使
单调的书桌凭添了几分颜色,非常漂亮。但是过了不久,虽然它的花色依旧,却引不起我的
注意了,因为总觉得比真实的花少一分感触。
“人造花啊!你不用我浇水,不用我修剪,而且花色常新,应该比自然花完美得多,不
过大概也正因为你不用照料,使我对你少一分情感;你不需整理,使我觉得少一分变化;更
因为你不会凋零,使我对你美的存在,少一分珍贵。对花,对人,这都是一样的啊!”
灵感的入场券
灵感是一张入场券,适时地把握,它可以领你进入广大的殿堂,欣赏一台精彩的戏,聆
听几首优美的歌,或是巡礼一个最够水准的展览。但是如果不能适时把握,就可能只欣赏到
一半,或者根本无法入场,即使进去了也已经是曲终人散。
切割水仙
过年的时候,许多人家喜欢养盆水仙花放在屋里。养水仙有一种切割鳞球的方法,经过
切割的水仙,叶子不会太长而花开得饱满。不像没有切过的往往叶子长得太高,吸收了过多
的养分,而无法开花。
教育不也是如此吗?在我们受教育的时候,常遭到师长的责罚,但是这正足以收敛我们
的骄气,约束我们的心,以达到更高的成就。
艺术的眼睛
当美国太空人将要登陆月球的时候,曾有人预测这个被人们歌颂了数千年的月亮,就将
要失去它朦胧与神秘,而变成了艺术领域的陈迹。但是时至今日,人类已经又几度登上月
球,我们依然吟着“奏时明月汉时关”,想那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的阴晴圆缺也仍然引
起我们的感触。
由此可知,艺术的眼睛毕竟与实用有一段距离,科学再昌明,信仰依然存在;现实环境
再美好,仍然比不上我们心中所创造的世界。
竹简与影片
同样是书,很早以前的人刻写在竹简上,后来的人印刷在纸张上,最新的方法则已经使
用照相原理,拍成缩影的软片,所同样是“学富五年”,五车竹筒恐怕还写不下一部长篇小
说,五车书本也不过容下数万本,五车缩影软片却能装下几十个中书馆。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所要接受的知识,何止千百倍于古人哪!
自然与人工
人是在大自然中孕育的,也是最能改造大自然的动物。所以在人类的情感中既有一种与
生俱来的大自然爱,又有一种对人文艺术的亲和感。
所以同样的是鱼,有的人爱吃生鱼片,有的人喜欢糖醋鱼。同样的虾,有的人欣赏活跳
抢虾,有的人却要豌豆炒虾仁。同样是游览,有的人喜欢庭园布置、楼台水榭,有的人却偏
爱原始森林、青峰浮云。
生命的钟表
我想许多人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每当出差旅行的时候,一天似乎变得特别长,甚至相
当于平日的好几倍。这是因为在那一天当中经历的变化特别大,早上还在台湾,晚上可能到
韩国;早上还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城市,晚上却可能是虫声唧唧、满眼烟岚的深山。
所以充实生活就是延长生命,时间的钟表固然是分分秒秒,生命的钟表却是点点滴滴。
气势取胜
我曾经读过一篇真实的报导:“有位飞行员,单独驾驶飞机载运一头老虎。升空之后,
突然发现老虎溜出笼子,向他逼近。这时飞行员知道无路可逃,强做镇定,瞪着老虎,老虎
竟不敢再向前走,而退回笼子,使飞行员化险为夷。”据心理学家研究,动物们常能敏锐地
感觉到其它动物的情绪,当对方畏缩时,它就气焰高张地攻击;对方强硬时,它反倒会觉得
惹不起,知难而退。
由此可知,我们面临强敌对,即使实力不足,也当在气势上取胜,如果士气先败,实力
再强也难有发挥。
冲刺
在运动会里我们常可以看到,许多参加赛跑的选手,在终点冲刺的一刹那,突然跳起求
比别人快些。但是据专家研究,跳起来的速度反而比继续跑到终点的人慢。
在人生的战场上,许多人为了抢在前面,常放弃了平实的奋斗,而企图一蹦成功,岂知
不但不能快,反而比别人落后了一大步。
报岁兰
某年冬天,朋友送我一盆报岁兰,放在案上,真是馨香满室。但是不久
之后,花期过了,只剩下单调的叶片,我则将之移至墙角,与其它的盆栽并列着,按时
浇水施肥。
一年匆匆地过去,并列的盆栽一棵接着一棵盛放,只有那报岁兰,平凡得如同了棵大
草,但是就在我几乎已经完全对它失去兴趣的时候,某日早晨,它竟然带给我万分的惊喜—
—又掬上了一沁馨香。
兴高采烈地将它放在案上,我对报岁兰说:“怀才不遇的人哪!只要你秉持志节,默默
充实,是不会被埋没的。”
而那报岁兰也似乎对我笑着:“求才若渴的人哪!对于那怀才而少表现者,只要你充满
信心地继续照顾,总会见到他发挥的一天。”
满眼荷花
我曾经访问一位擅长画荷的艺术家,怎样把荷花画得那么生动。他说:“画荷花不一定
要整天拿着笔在池边写生,而应该静坐在荷池旁欣赏,看风中的荷、雨中的荷、春天的新
荷、夏天的盛荷、秋天的老荷,冬天的残荷。久而久之你已经不知什么是我、什么是荷,而
溶入其中。摊开纸,自然满眼荷花,四季的烟雨一齐涌上,还怕画不生动吗?”
可以居
国画大师张大千,生前曾在美国加州卡莫尔有一间画室,名叫“可以居”。“可以居”
这三个字出于中国画论里“画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意思是说:当我们初看一张画
时,常常只能客观地欣赏。然后将自己投入画中,就可以四处游览。至于自我完全溶人之
后,则甚至可以居住在画里了。
面对一张好画,如果我们都能由“可以观”,而后“可以游”,最后“可以居”,也就
能够达到欣赏的极高境界了。
空灵
提到国画,许多人都会想起“空灵”,认为空处必灵,灵处必空,其实是不对的。因为
所有的空白,必须靠实体的衬托与暗示才能产生。譬如一张白纸上画一条船,空白处就变成
了水;上面画一些山头,下面空白处则成为云。若没有这些山与船的衬托,云和水是不会产
生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于许多抽象事物的追求,都当由具体的东西开始。绝不可一味创造
空洞的理想,而不拟定达到理想的计划。
今是而昨非
常听见一些艺术界的朋友讲,回顾自己某一年的作品,实在可笑,如果把那些时间用来
从事这一阶段形式的创作该多好,但是如果再过两年他又会讲同样的话来否定现在了。似乎
今天永远是对的,过去必然是错的。而不想想若不经过上一个阶段,他又怎么达到现在的地
步呢?
我们固然可以“觉今是而昨非”,但不能因此否定昨天。固然可以说火开朗基罗、董
源、王维、李白不合时代,却不能否定他们的价值。不了解传统而一味想打破传统的人,是
注定要失败的。
马一角,夏半边
绘画史里有所谓“马一角,夏半边”。马一角是指马远,夏半边是说复圭,因为他们构
图喜欢们重于一角和让另一边空白而得名。近代北宗大师傅心舍,也常有些作品,像是欲言
又止,而彼评为“剩山残水”,但是许多人反觉得更有味道。
艺术不同于科学,许多事情说完了,反不如点到为止,让观者存其心,自己想象来得境
界深远,所以张彦远也说:“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
咖啡与牛奶
我曾经看过一篇医学研究报告,有二十个人分为两组,一组睡前喝浓咖啡,另一组喝牛
奶,但奶里面放了比前一组多好几倍的咖啡精,然后叫他们去睡觉。结果喝咖啡的人多半睡
不着,喝牛奶的人却很快不就进入梦乡。
由经可知,我们许多时候表现得失常,都是由于心理的因素。所以愈是怕发生的事,愈
容易发生;睡觉之前即唯恐失眠的人,八成就是失眠了!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
据心理学家研究,晚上睡觉之前背书,要比一大早读效果好。原因是:早上虽然头脑清
醒,背书容易,但是跟着就有许多纷杂的人事,所以背起来的东西,很可能到中午便遗忘了
一大半。而睡前所念的书,因为接着就是睡眠而没有其它的打扰。所以容易植根在脑海。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辛苦获得一样东西之后,应该谨慎涵养,发扬光大,而不要急于展
示,被流俗所染。这也就是《中庸》所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的道理了!
学讲话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对我说,近年来的幼儿,学讲话似乎都比较慢。主要是因为父母上
班,或则把孩子交给托儿所带,孩子疏于照顾,学习的机会少;或则是交给年老的长辈带,
长辈们讲话太多而且复杂,孩子也不容易学习。
教育的道理就是如此:我们既不可以少教,使得学生没有东西学,更不能教得太多,混
淆了学生的思考。能够适时而教,适可而止,不填塞,才能收到教育的宏效。
头发
我们在梳头的时候,常会惊讶自己掉那么多头发,而唯恐头发掉光,但是过了很久头发
依然是那么多。这是因为看得到的头发一边在掉,不容易见到的也同时在生长。
一样的道理,我们对于许多事物往往只注意到那些明显可见的生长,却忽略了潜在蕴发
的一切。
射箭
我曾经拜访一位神箭手,问他学习射箭的心得。他说初学射箭,一心注意身体的姿势,
拉弓的动作,箭绝对射不准。再进一步则心里只想着怎样瞄准,也不容易射中,至于最高的
境界,身体的姿态、拉弓与瞄准根本就不需要思考,而当自己的心与箭靶,完全结合时,靶
似乎变得特别大,也就能百发百中了。
所以我下了一个结论:射箭同于任何艺术,当技巧需要经过思考时,那只是普通的技
巧;唯有技巧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才能神乎其技。
改变
当我们注视钟表的短针时,很难发现它的移动,但是一天当中它竟然转了两圈。当我们
注视一棵树的时候,很难看出它的消长,但是春天抽出了新绿,秋天却凋零了黄叶。当我们
注视一个人的时候,很不容易看出表面的改变,但是孩子们长高了,青年人也逐渐添了皱
纹。
时间在每一瞬飞逝,万物在每一秒改变,人更在每一刻真走向老年,只是我们不知觉罢
了!
取法乎中,进而求上
据我教学的经验,有时学生看名家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