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句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精神现象学句读-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起来,人类已经完全忘记了神圣的东西,跟这个蛆虫一样、跟猪一样的在泥浆里面打滚,下面又回顾,从前有一个时期,人们的上天是充满了思想和图景的无穷财富的。

从前有一个时期,人们的上天是充满了思想和形象的无穷财富的。

从前有一个时期,对上天、人类的上天充满了思想和形象的无穷财富,这个也可以说从古希腊、中世纪一直到文艺复兴,都是这样一个时期,启蒙运动以前都是这样一个时期,人们的上天是充满了思想和形象的无穷财富,神话,上帝??一切,天上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的,充满了丰富的思想,充满了丰富的形象,有无穷的财富,这是人们的观点,当时人们的观点认为上天充满了智慧,古代的苏格拉底讲,神的智慧高于一切,神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呢只能是爱智慧者,中世纪上帝是智慧之果的拥有者,专门的所有者,是它的专利,在那个时候,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的意义都在于光线,光线把万物与上天联结起来;在光线里,人们的目光并不停滞在此岸的现实存在里,而是越出于它之外,瞥向神圣的东西,瞥向一个,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彼岸的现实存在。

在那个时候,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的意义都在于光线,光线把万物与上天联结起来;在光线里,人们的目光并不停滞在此岸的当下,而是越出于它之外,瞥向神圣的存在者,瞥向一个,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彼岸的当下。

“在那个时候,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的意义都在于光线,光线把万物与上天联结起来”,一切存在者的意义都在于光线,什么是光线?这个在特别基督教里面非常的明确,基督教里面强调的上帝之光、自然之光,自然之光也是来自于上帝的,在人身上体现为理性之光,而人的理性之光是把天和地联结起来的,通过理性,我可以从地上的事物追溯到上帝那里,我这种能力是上帝给的,光线这个概念在西方哲学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哲学隐喻,就象中国哲学里面的气,西方哲学里面是光,我们讲,西方哲学基本上是光的哲学或者火的哲学,而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曾经有过这样的区分,那么在西方哲学里面呢,“光线把万物与上天联结起来”,因为西方哲学是天人相分嘛,神和自然界和人是相分的,那么如何能够把它统一起来?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只有光线能够统一起来,光是超距离的,我是具有超距作用的,太阳、太阳光经过空间、经过真空,传到地球上面来,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是真空,没有任何媒介,没有任何中介的东西,但是光可以直达,可以超距作用,是牛顿物理学没有解决的问题,超距作用是牛顿物理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两个东西中间完全没有中介,为什么可以这个有吸引力,可以从太阳达到地球呢?地球和月亮之间也是真空,为什么地球可以吸引月亮呢?这个吸引力中间是超距作用,那么光线也是这样,为什么光线传递要有媒介?这个媒介不同,光线就会转向,从空气里面进入到水里面,光线就会产生折射,说明光线它是需要一定的媒介的,当然中世纪没有这样一些理论,但是中世纪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就是光线是远距离的、超距的传送信息,它可以超距地传送信息,超验的东西,上帝跟人间、跟人类完全是超距离的,中间是没有过渡的,但是没有过渡,既然天人相分没有过渡,又怎么能够它联结起来?

那就要靠光线,(学生提问:你说到光线,我想到普罗提诺提到的那个跟这个也有一些关系。邓晓芒答:对,普罗提诺、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他们都是从这个来的,最早是从赫拉克利特,他们这些东西都是吸引赫拉克利特,然后新柏拉图主义,然后是这个斯多葛学派,最后到达基督教,都强调这个东西,这个有的人把它称作光态语言,西方哲学采用的是光态语言,中国哲学采用的是气态语言,这个是不一样的),这里讲“光线把万物与上天联结起来”,下面讲“在光线里,人们的目光并不停滞在此岸的当下”,***,***他翻译成现实存在当然也没错,但这是一个术语――当下,当下、在场,在海德格尔那里用得比较多,我们翻译成在场、当下,“人们的目光并不停滞在此岸的当下,而是越出于它之外,瞥向神圣的存在者,瞥向一个,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彼岸的当下”,彼岸的在场、彼岸的当下,只有在光线里,人们的目光才不停滞在此岸的当下,而是越出它之外,瞥向神圣的存在者,瞥向彼岸的当下,就是说此岸的当下,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万事万物,向我们呈现出来,当下呈现出来,但是这个当下呈现出来是哪里来的呢?是彼岸的当下,在柏拉图的这个洞寓说里面、洞寓里面就有这样的说法,我们走出山洞,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从黑暗里面出来,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充满着这种丰富的色彩,但这种丰富的色彩从哪来的呢?从太阳来的,我们仰望太阳,开始的时候,我们只能从水里的反光去看太阳,太阳光太强烈,等我们习惯了以后,我们才能看太阳,而且只能一瞬间,看久了你的眼睛就会瞎,所以我们现实世界的当下是由太阳的当下的照耀所带来的,所以这是两个当下,一个是此岸的当下,一个是彼岸的当下,此岸的当下取决于彼岸的当下,当下的此岸世界发生的事情就是当下的彼岸、上帝在干预,是它的反映,当下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当下的彼岸世界的反映,这个是那个时候,这主要指的是启蒙运动以前,启蒙运动以前人们的观念是非常朴素的,上天充满了思想和图象,具有无穷的财富,地上的财富都已经包含在上天的财富里面了,地上万物都已经包含在上帝的思想、形象的财富之中,那时候精神的目光必须以强制力量才能指向世俗的东西而停留于此尘世;费了很长时间才把上天独具的那种光明清彻引进来照亮尘世之见的昏暗混乱,费了很长时间才使人相信被称之为经验的那种对现世事物的注意研究是有益和有效的。

那时候精神的目光必须以强制力量才能指向世俗的东西而停留于此尘世;费了很长时间才把超凡的东西所独具的那种澄明引进来照亮尘世之见的昏暗混乱,并使被称之为经验的那种对当下事物的注意产生了兴趣和效果。

“那时候精神的目光必须以强制力量才能指向世俗的东西而停留于此尘世”,“那时候精神的目光必须以强制力量才能指向世俗的东西”,就是在这个培根以前吧,牛顿以前吧,人们什么东西都到彼岸世界里面去找根据,讲到此岸世界的事情,人们就到彼岸世界去找根据,因为此岸的当下取决于彼岸的当下嘛,那么到牛顿物理学以后,到了培根以后、笛卡尔以后,开始不同了,哲学家出来了,物理学家出来了,他们以强制的力量指向世俗的东西,停留于尘世,牛顿还认为尘世的这样一些物理学原理就是上帝创造世界的这个原则,但是这个牛顿以后的人们呢,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人们接受了牛顿物理学,但是去掉了它的那个神圣性,一切都变成世俗的,一切都变成世俗的,牛顿已经把物理学的秘密猜透了,那么我们就不要再猜了,我们就按照他所制定的规律去生活就够了,所以我们的目光就停留在尘世间,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我们知道,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以来,对于这种传统的宗教观点,启蒙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对传统世界观、宗教世界观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和破除,所以他这里讲“必须以强制力量才能指向世俗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劲,我们的目光才面向世俗、面向现实,我们讲,文艺复兴是发现了自然、发现了人,至于上帝呢,被架空了,上帝被架空了,到启蒙运动上帝的权威更加被人们所抛弃,这是很费力气的,费了很大力气才做到的,停留于此尘世,他说“费了很长时间才把超凡的东西所独具的那种澄明”,这就是海德格尔讲的澄明了,***,这个地方用的是***,那种澄明,光明也可以了,“引进来照亮尘世之见的昏暗混乱”,这就是启蒙运动了,“费了很长时间才把超凡的东西所独具的那种澄明引进来照亮尘世之见的昏暗混乱”,超凡的东西所独具的那种光明,那就是上帝之光,也就是理性,理性被归之于上帝,上帝之光,自然之光,那么我把这种自然之光引进来照亮尘世之见,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生活在昏暗混乱之中,那么有没有理性之光进行一番清理、进行一番澄清?这个费了很长时间才能把启蒙运动的常识普及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目中,照亮了尘世之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再迷信了,我们有了科学的头脑,有了科学的常识,不再迷信了,这个费了很长时间,所以要有一种强制的力量,强制推行,启蒙运动,进行了一番启蒙的运动,大家都这样说,大家都?

下面讲,“并使被称之为经验的那种对当下事物的注意产生了兴趣和效果”,经验打上着重号,就是说常识、科学常识,那就是经验,经验得到了重视,从培根以来,经验论、经验占据了非常高的地位,引起了对当下事物的注意,对当下事物的注意产生了兴趣和效果,以前人们对当下事物不太注意,一心仰望上帝,仰望星空,我们今天没有人仰望星空,但是在中世纪的时候呢,是人人都在仰望星空,对现实生活呢不关心,没有兴趣,现实生活只要过得去就够了,但是现在已经开始,在启蒙时代呢已经开始强调经验,对现实当下事物呢开始注意,产生了兴趣和效果,产生了兴趣,研究自然,研究人,这是一种兴趣,效果就是培根讲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产生效果,能够改善人的生活,对当下事物的兴趣、对当下事物的注意,能够产生出效果,能够有效,这就是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一个、一种时代精神,那么在黑格尔的时代呢,已经、启蒙运动作为一个运动已经过去了,或者说已经进入到尾声了,所以他下面讲了,——而现在的当务之急却似乎恰恰相反,人的目光是过于执着于世俗事物了,以至于必须花费同样大的气力来使它高举于尘世之上。

——而现在的当务之急却似乎恰恰相反,感官是如此植根于世俗事物,以至于必须花费同样大的气力来使它高举于尘世之上。

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说启蒙运动以后,当务之急是恰恰相反,“感官是如此植根于世俗事物,以至于必须花费同样大的气力来使它高举于尘世之上”,就是人们太过于沉溺于现世当下的事物,追求它的效果,知识就是力量,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眼光太局限于这方面了,“感官是如此植根于世俗事物,以至于必须花费同样大的气力来使它高举于尘世之上”,这就是雅可比的贡献,雅可比的贡献就在这里,就是虽然启蒙运动是导致了健全知性、常识,使得人们对现世当下事物的注意产生了兴趣和效果,这在当时来说也是一大进步,启蒙运动当然是一大进步,但是呢现在来看,又太过了,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水平呢,又还不够,一直停留在启蒙运动这个水平又还不够,因为感官太过于植根于世俗事物,以至于还必须把它提升到尘世之上,人的感官还必须提高到尘世之上,要超越世俗的东西、物质的东西,否则的话,人就没有信仰了,就是物欲横流了,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停滞,人的思想也会停滞,自觉的精神也就会停滞在这个阶段,也就会变得腐朽,下面呢,人的精神已显示出它的极端贫乏,就如同沙漠旅行者渴望获得一口饮水那样在急切盼望能对一般的神圣事物获得一点点感受。

精神已显示出它的极端贫乏,就如同沙漠旅行者渴望获得一口饮水那样在急切盼望能对一般的神圣事物获得一点点感受以振奋精神。

作为一点点改动,它这里说“人的精神”,其实这里不应当说“人的精神”,黑格尔他讲的精神不一定是人的精神,它就是精神,“精神已显示出它的极端贫乏,就如同沙漠旅行者渴望获得一口饮水那样在急切盼望能对一般的神圣事物获得一点点感受以振奋精神”,最后不能丢掉,这个原文没有译出来,“获得一点点感受以振奋精神”,精神需要振奋,它显示出它的极端贫乏,沙漠的旅行者,口渴了,盼望获得一口饮水那样,“急切盼望能对一般的神圣事物获得一点点感受以振奋精神”,这个在海德格尔那里有同样的感触,海德格尔就是讲,当代世界人们精神的黑夜已达夜半,但黑夜中已经看到光明了,“急切盼望能对一般的神圣事物获得一点点感受”,当代世界更加是这样,启蒙运动、启蒙精神一直到今天,在西方社会中已经显示出它的一种局限性,神圣的事物,我们讲今天的中国失去了信仰,西方也是这样,西方人在当代世界已经非常缺乏信仰,已经非常缺乏那种仰望星空的人,只有天文学家、宇航学家在仰望星空,一般人都不仰望星空,那是他的职业,所以西方人也是面临着对神圣性的渴望,为什么海德格尔要写那么多他的哲学?就是在呼吁这样一种东西,那么在黑格尔时代也有也是这样,海德格尔跟黑格尔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黑格尔寻找的这条道路,海德格尔是不认可的,他是寻找着逻辑学这样一条道路,海德格尔是不认可的,那么对当代的这样一种感触,他们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人类失去了信仰,启蒙运动把一切上帝、神圣的东西都拒斥得远远的,那么精神就面临着饥渴,振奋不起来了,人们变得庸俗化,当代也是这样,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个冷战以来,冷战结束以来,人们越来越变得庸俗,整个世界都变得庸俗了,所谓基督教信仰,这个已经堕落,人们只是按照习惯还停留在信仰之中,还没走出来,但是信仰的实质已经没掉了,这是海德格尔感到很悲哀的,象雅可比他们都有这种感觉,都是为了重振精神,重新振奋精神,而提出了人们的感官不能够仅仅植根于世俗的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