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哲学讲演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罗马哲学讲演录-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昨天我们讲到了古希腊精神哲学系统中的柏拉图哲学,我们首先介绍了他的理念论,理念论主要是他的本体论。在他看来,万事万物就其真实的本质而言就是理念世界,理念世界决定了现实世界。一切现实世界的事物都是理念世界的模仿,所以理念世界虽然是纯粹理性的一个抽象的概念世界,但是它较现象的感性世界更具本质性。这就是柏拉图的本体论,在柏拉图的论说中,我们的世界真正的存在乃是一种理念的存在,概念和共相要比感性的东西或者殊相更为本质,更加实在。

今天我们进一步涉及柏拉图哲学中的认识论,也就是反思理论的建立。我们前面多次提到反思,在西方,反思理论正是从柏拉图开始明确地确立起来的。所提出的标志就是〃回忆说〃,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回忆或者回想。并不是说眼睛向外,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要回过来向自己的内心里面去追溯外界万事万物的根源,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我们下面介绍一下回忆说。前面讲到了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这已经是一种反思的模式了,已经是对象的反身,反过来认识自己,将自己作为一个对象加以探讨。但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还仅仅是一种意向、一种动、一种灵异,是神在内心的一种召唤。他并未找到从自己的内过渡到彼岸世界的一个阶梯。这里的彼岸世界就是柏拉图所讲的理念世界,苏格拉底那里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想得十分清楚,即如何过渡到一个理念世界。柏拉图在这一方面做了很深的研究,一方面是借助于当时在腊地区流行的奥尔弗斯教,这种宗教从东方吸收了一种灵魂转世的、学说。一讲起灵魂转世或者轮回,就会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佛教。其实在当时的中东、埃及和希腊地区都有着这样一种灵魂转世的观念。柏拉图吸收了这种灵魂转世说,然后建立起了一种带有宗教色彩,也带有一定心理学色彩的先验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这就是他的回忆说。

回忆说体现在他所举出的一个例子中,这就是〃洞喻〃或者叫〃洞穴的比喻〃。所谓〃洞穴的比喻〃,就是柏拉图设想在一个黑暗的洞穴里面,有一批奴隶被绑住双手,面朝洞壁,不能行动,甚至不能回头、转身,然后在洞口有一堆火,将火光反映在洞壁上。在火前面有人拿着一些人物、动物、花鸟、植物等等的模型在活动。

那些从小就被绑在洞中的奴隶们只看到洞壁上的那些影子晃来晃去。这就是一般人所持有的〃意见〃。人们自认为自己获得了知识,但是在柏拉图看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像洞穴里面的奴隶一样,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些影子;而且这些影子乃是那些模型反映到洞壁上,因此并非是真实的事物所造成的影子,而是影子的影子。因为那些模型本身就是影子,本身就是模仿外界事物如动物、植物的模型。柏拉图设想,有一天一个奴隶突然挣脱了他的束缚,回过头发现,原来墙壁上的那些影子不是真实的事物,真实的事物是那些模型,他曾经所看到的不过是那些模型的影子映在墙壁上,而不是真实的事物。于是这个奴隶就走到洞口前面,发现洞外面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他进一步向外面走,阳光灿烂,看到外面五影缤纷的大千世界,他才发现,原来那些模型也是模仿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而造出来的,其实真实的事物是外面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但是太阳光太强烈了,他最开始的时候不得不眯缝着眼睛,要等到适应一时间之后,他才能看清楚外面的事物。在他在外面走来走去的时候,他发现万事万物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来自于天上的光线,也就是太阳光。但是他还不能够看太阳,太阳光太强烈了,他于是只能从水池的倒影里面看太阳。等到他适应了光线之后,他终于可以回过头来看太阳。于是发现所有的这些光线都是来自于天上的那轮太阳。看太阳不能持久,只能是一瞬间,但是,即使只是这一间,也给了他足够的领悟。这就是柏拉图的〃洞喻〃,在这个比喻中有一个关键词语〃转过身来〃或者〃转身〃、〃回头〃,他多次使用了这个词,比如说〃转身〃看到了模型,〃转身〃看到了洞外的万事万物,然后从地上〃转过头〃来发现了天上的太阳。这个转身意味着不断地转向,实际上表明了一种反思精神。

所谓反思(reflection),从词的表面意思上来看,本来就表明〃光线折射〃,它是一个光学术语,通常被译作〃反射〃,表明从光线人射的角度反过去追寻光源。柏拉图在此借助这个词语,是要表明我们在思维中借助感性对象,以反过来追溯它之所以产生出来的根源。所以这个词语在哲学中通常被翻译为〃反思〃,有的翻译为〃反映〃,有的则翻译为〃映射〃,其实表明的都是一、个意思。我们讲反思,要追溯它的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洞喻说〃。他认为只有当我们反思的时候,我们才能把握对象世界的本质。并且这个把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并不是反思一次就够了,反思了一次,把握到了更高层次的本质,但是还需反思,继续追溯光线的来源到底何在,因此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那么,这一个过程用来说明人的认识,实际上是要从感性对象上面往自己的内心不断地〃转身〃、〃回头〃,不断地转向内心,天上的太阳作为理念世界的一种象征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理性之光〃,所以在看到外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时候,不要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事物,要认识到这些事物其实是由理性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

那么,它们的本质和规律要到理念世界中去找,对于人来说,要到自己的内心中去找,因为每个人都有理性。柏拉图认为,人在彼岸世界,在人还未投身做人的时候,他的灵魂是居住在彼岸世界的。这是灵魂轮回说的一种讲法。在投身为人之前,灵魂已经在彼岸的理念世界认识了天上所有的理念,灵魂和所有的理念混在一起,那些理念其实也不过就是一些灵魂。但在它降生为人的时候,灵魂就为肉体所遮蔽。因为这种遮蔽,就使得它忘记了天上的知识。既然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理念,则他在人世间认识万事万物的时候,就需要外部世界的触发来剌激他的眼睛,比如用肉眼〃看〃感性事物,而更重要的是要求他的内在的理性有一种反思精神,回过头来转向自己的内心,这其实是一个上升的过程。这就是说,我已经堕落到人世间了,现在我要回去,要努力地攀升,达到理念世界,并且回忆起当初在理念世界中认识到的那些本质性的知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需要着力去做。

一人愿意过舒舒服服的感性生活,任凭感性的冲动,一辈子都处于理念的被遮蔽中,而达不到真实的知识。只有哲学家有这样一种能动性,有这样一种毅力,拼命地去追求更高的知识,也就是拼命地去旧回忆〃在未曾降生为人的时候的那些本质性知识。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理性和一种知识,只不过他忘记了。因此柏拉图说,些知识和学习,无非是回忆而已〃。所谓学习,我们原本认为不过是接受外部的多种多样的知识,但是在柏拉图看来并不如此,在他看来,外部的多种多样的知识不过是一种机缘、一种触媒,触发你、起你去回忆。就像一个老朋友,离开你多年,但是在墙上还挂着把七弦琴,你一看到这把七弦琴就想起当年这位老朋友在弹七弦琴时候的样子,所以这把七弦琴就是你回想起这位老朋友的机缘。人的感官也是这样,感宫是触发你回想起你当年的那些老朋友,也就是你在理念世界眼那些老朋友打成一片的时候所得到的那些知识。这就是柏拉图所谓的〃回忆说〃、〃洞喻〃。从这个〃洞喻〃理论,柏拉图又引出了另外一个比喻,这就是〃线喻〃。所谓〃线喻〃就是设想一段线,这段线在柏拉图那里是用来比喻人的知识的。

这一线段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称为可见世界,一部分称之为可知世界。可见世界就是感官的世界,称之为〃意见〃,也分为两个部分,叫做想象和信念。想象是最不可靠的,是从感官所获得的一些幻觉,或者说是一些不真实的影子,是〃水中影〃、〃镜花水月〃,这些东西都是想象而来的,并不真实;信念好像是真实的,因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事物,而不再是影子,但是它仍然属于意见。柏拉图将可知世界称为真理,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理智,一部分是理性。理智一般表现在数学或者几何学知上面,这些知识都是从一些既定的公理,比如说欧几里德几何公理,逻辑地推出所有其他的定理。这就是理智。理智是确定的,是真理,但是这些公理本身却是假定的,是假设的,并不需要证明。在欧几里德看来,公理乃是自明的。在柏拉图看来,这样的知识还不够高级,最高级的是理性,这就是辩证法。辩证法就是要将那些未加证明的东西继续往上追溯,追溯到它得以可能的更高的那一种知识。

这种四阶段的划分想象、信念、理智和理性一一在一条段里面呈现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一个线性的上升过程,从低到高级的过程。我们可以将这条线段看成一条垂直的线段,有低层次也有高层次。人的认识,就是沿着这条线段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攀升。这个攀升的过程要费力,要承担痛苦,但是人们甘愿承担痛苦,人的理性甘愿承担此种痛苦,因为它要追求自由。越是到达高的层次,人就越自由,所以柏拉图将这种认识过程比作爱情和生殖力,是一种内在的冲动。但是却不像爱情和生殖力一样是来自本能,而来自理性,乃是一种理性的冲动。理性就是努斯,柏拉图那里所用的就是这个词。但是什么是努斯呢?柏拉图第一次给努斯下了个定义,他说努斯就是〃绝对的自动性〃、永恒的自动性,是一种主动性、能动性。努斯就是能动性,就是不断地往上攀升。往上是需努力的,所以他讲人的理性就像一只小鸟,拼命地往上面飞,拼命地追求更高的境界,一直飞到它的力气耗尽,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个时候,它仰望大千世界,发现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是理念世界,但是它已经再也飞不上去了,只能够仰望,它能够看到理念世界的汪洋大海,这里较之地下有着多么美好的景色,但是这只是一瞬间,随后它就掉下来了。人的理性就像这只小鸟一样,翅膀是有限的,只能飞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只要他尽自己的努力,还是可以看到理念世界的,虽然只有一个瞬间。在这个瞬间中,他可以忘记一切,掉了人世间所有好的或者坏的、美好的或者丑恶的,因为他已经看到了最美丽的世界,这个时候,他便处于一种忘我的迷狂状态,这是柏拉图所谓的〃理性的迷狂〃。理性的迷狂其实就是一种忘我状态,一种非理性的状态。理到达它的顶点就是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一种迷狂之境。柏拉图有几种迷狂,有宗教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诗的迷狂和理性的迷狂,层次最高的是理性的迷狂,因为这种非理性恰好是经过理性的不断上升、提升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理念的世界不是人能够上得去的,只有当人死后,他的灵魂才有可能回到家园。所以说,理念世界是灵魂和神所居住的地方,是纯粹灵魂的世界。迷狂状态是处于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的临界点上。在这个临界点上,低层次的世界所适用的逻各斯(逻辑理性)已经失效了;但是,高层次的逻各斯又无法达到,所以才处于一种迷狂状态。

真正的理念世界是高层次的逻各斯,是人类理性追求的理想。那么,其中的非理性恰好是由于人的努斯精神使人摆脱了低层次的逻各斯,从而造成的瞬间处境。因为人类必受到肉身的束缚和拖累,上不去,所以当达到一定顶点、超越人世间的一切逻各斯以后,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附了,结果就失去了逻各斯,努斯就成为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这是一种极限态,尽管是非理性的,但还是努斯,我们还是可以把它看成理性的迷狂,即理性的非理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其实西方的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并没有绝对的对立。从柏拉图开始,在某种意义上,在理性精神中就已经把非理性精神包容进来了,即所谓的理智的直观、理性的迷狂。理智怎么可能直观呢,理性怎么可能迷狂呢?但是在柏拉图这里,理性和非理性恰好结合为一,所以后来的西方理性主义者和非理性、主义者都可以追溯到柏拉图这里,找到很多东西。在西方哲学史上,很多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都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理性主义就更不用说了,柏拉图是他们的共同的始祖。这种非理性的东西在逻各斯、在努斯精神里面,起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一种能动的超越性作用,它使得西方的理性不仅仅是逻各斯、逻辑理性。当我们谈到西方的理性时,不要仅仅局限于逻辑理性,其实在里面有一种超越性的理性的意思。

努斯之所以被称之为理性,并不是因为它的逻辑规范,而是因为它能超越感性的世界,达到一种纯粹理性。最高的理性就是一种最高的能j在柏拉图那里就称之为神。但是,不是说在世间,不经过努力这种神就可以启示出来的,不是通过顿悟一下就可以看到的,而是要经过艰苦的逻辑理性的探讨,通过范畴的辩证运动,通过不断地运用范畴去推演,通过逻辑理性以及背后努斯精神的鼓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才能达到神的境界,而且只有一瞬间。人只要还有肉体,就会被它拖下来。当然,也可以期望死后达到那个境界。这是柏拉图对于认识的一种解释,人的认识其实就是这样一上升的过程。不像我们今天所讲的认识,仅仅是面对一个认识对象,如果我的观念符合它,那就是认识了。当然也有这一方面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一种反思的过程,不断追求真知,不断追求自由。

纯粹理性、纯粹理念世界,事实上是一个自由的世界,不再受到现实世界各种各样冲动的限制,无拘无束。理念世界完全是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