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哲学讲演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罗马哲学讲演录-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把它人格化了,我把自己对象化了,我把对象人格化了。我把对象看作是一个人,看作是和我同样性质的。在罗马哲学,在伊壁坞鲁派这里,他们就提出:自然界是感性的,那么人也是感性的,我们人和自然界具有同样的性质;自然界就是我们人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所以是人格化的自然界。因此,伊壁坞鲁一直坚持感性的可靠性。他曾经讲,太阳其实就是在我们眼睛里面的那个样子,它其实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大。你不要以为太、阳离我们很远就大得不得了,那是你的理性推出来的,我只相信我的感宫,太阳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它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大,比如说一个圆盘子那么大。他曾经说出这样的话来,当然引起了其他人的嘲笑,认为伊壁鸪鲁太没知识了,太阳怎么可能只有你说的盘子那么大呢?那只是你看到的而已。但是,这恰好反映出伊壁坞鲁的这样一种自我意识,这样一种眼光。

就是说,我所看到的这个界就是我所看到的那个样子,它是人化了的、〃我化〃了的一个世界。至于它背后实际上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世界就是我看到的那个样子,这就是他的感性论。这种感性论是符合于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这样一套同一构的,因此,我们可以把伊壁坞鲁的哲学称之为一种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他个人看到的那个对象就是他自己,而这种个别自我意识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所以在他这里,我们看出这样一种哲学,它的哲学形态不再取决于对象世界本身的客观结构,即一种独立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结构,而是取决于对象世界如何为我的生活态度提供依据、提供心灵的归宿。

他为什么强调感性?感性可以为我的生活态度提供依据,并且可以使我的心灵得到安慰、提供归宿。这就是所谓的〃不动心〃。〃不动心〃是罗马哲学家们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哲人的境界,就是心灵的安息。有了这样一种自然观,我们能得出自然界就是我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没有什么可怕的,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威胁我心灵的平静。我没有看到的东西我就不相信它,什么神啊鬼啊,我都可以不理它,没有任何事。我看到的东西都是很平常的,所以我就可以〃不动心〃。

由此,在生活态度上,伊壁坞鲁强调一种幸福主义和享乐主义。他强调感性的享乐,认为人生就是要享乐,就是要追求幸福。为什么?就是因为世界是感性的自然,所以人的生活要过得自然,不要勉强,想要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这就是享乐主义。当然这个享乐主义被伊壁坞鲁派后来的追随者们夸大了,甚至于将它歪曲了,变成一种纵欲主义。而在伊壁坞鲁看来,纵欲主义并不是真正的享乐主义,纵欲会带来痛苦,所以真正的享乐主义是主张节制的。自然界也有它自身的度,自然界的感性也不是毫无节制的,所以人的享乐也一定要节制。节制不是为了限制感性,而是为了更多地提供感性、的享乐。比如说,要喝酒就不要喝醉,喝醉了那肯定会带来痛苦,你会后悔的。所以,有节制是你每天喝酒、每天享乐的一个条件,因此不能喝醉。

(二)原子偏斜学说

伊壁坞鲁的原子论和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很多人就说伊壁坞鲁的原子论和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一个东西,甚至说他所谓的原子论其实就是抄袭了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专门考察这个问题〃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伊壁坞鲁的原子论的区另别q们(差异)〃那么这些差异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伊壁坞鲁对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进行了改进,这个改进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原子不仅仅是形状、大小有区别,而且有重量上的区别。德漠克利特认为原子之间没有别的区别,只是形状、大小不同,也许还有运动的速度会不同,但是伊壁坞鲁就提出重量上的区别。

这样一个区别提出来有什么意义呢?它的意义就在于,伊壁坞鲁把运动不再像德漠克利特那样完全归结于外界的推动、外力的传递。德漠克利特不能解决外力的最终来源问题,运动的动力源找不到,因此气动力源的问题是德漠克利特的一块心病,是他证明不了的。伊壁坞鲁把它归结为重量,就是运动来自原子内部的重量,重的东西它要下降,于是就开始运动了。重量的作用就是把运动解释为出自原子内部的本性。第二,运动除了直线运动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运动叫〃偏斜运动〃,偏离直线、偏离自己的轨道。那么,偏离直线的轨道是为什么呢?他没有说,所以这一点使得伊壁鸪鲁的学说在后世被批得一糊涂,人们说他连常识都不懂!他居然提出来偏斜运动,而且没有给出原因。没有任何原因,无缘无故地就偏斜,这显然是物理学上的失败嘛!解释不通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科学就是要找原因,提出一个偏斜运动是没有原因的,显然是解释上的失误。但是伊壁11鸟鲁坚持不给出原因,他认为原子就是有偏斜运动,它自己就会偏斜,他将其归于偶然性,所谓偏斜,也就是偶然的偏斜。后来马克思就为他辩护,就是说偏斜运动是伊壁鸪鲁的根本原则,你要他为这个根本原则找原因,那你就把它归结为别的东西了。他这个偏斜运动恰好就是没有原因,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其他一切的原因嘛。由于有了偏斜运动,整个宇宙、整个世界才形成起来。如果没有偏斜运动,都是直线下降,都是平行的,那事物怎么形成?那还是一大排原子并肩下落,它们怎么能够纠结起来构成一个东西、构成万物呢?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产生。

正因为有自发的偏斜,所以原子和原子之间才有了纠结,才有了冲撞、碰撞,才有了乱七八糟的东西,然后再形成游涡运动,最后在站在涡运动里形成各种各样的事物。所以,原子的偏斜是伊壁坞鲁的根本原则,他实际上是暗示了自由,而对自由你能够提出原因吗?当然物理学不考虑自由,物理学不考虑自由是物理学的局限。伊壁坞鲁提出来在科学的根子处是人的自由,这恰好是他的伟大之处,所以马克思把伊壁坞鲁称为古代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你要他为自由提供原因,那你就在自然科学的名义下把他的伟大贡献给抹杀了。当然马克思这样评价有他自己的解释了,我们且不去管他。但是伊壁坞鲁这里至少可以体现出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个别性的原则,这个原则在伊壁坞鲁这里被他发挥到极致,他就强调个别性,而个别性再不能解释了。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也是这样,感性的、个别性是没法解释的,它是一切推理的根据。我们刚才讲归纳法,一直归纳到感性,就再不能往下推了,它是一种探索、一种追求。以这种偏斜恰好体现出亚里士多德的个别性原则。原子是个别性的,原子有其自发的能动性,它能够形成万物,是形成万物的动力源。所以,由这种偏斜伊壁坞鲁就打破了决定论的束缚,而在德漠克利特那里还是决定论的,一切都是必然的。伊壁鸪鲁突破了决定论,而使得自然界成了一个自由的王国。没有什么决定性的东西,万物都是有偏斜的、有偶然性的,你不要把所有事情都算定了。而且,他还导向了一种无神论。我们没有看到神,即使有的话,神也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在不同的世界之间游荡,无所事事,不加入事物之间,因为我们看不到,所以神只是些游魂,并不能影响我们的生活。关于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伊壁坞鲁也做出了比较妥善的解决。他认为,感性和理性不能相互脱离,感性离不开理性,理性也离不感性;但是,最终的准则是感性。

感性会犯错误,但是感性也会纠正错误,感性的错误要由感性自身来纠正。理性当然也有用,但是根本的准则应该是感性。当然,伊壁鸪鲁的原则里面也有内在矛盾:直线运动与偏斜运动的矛盾。原子本来是不可分的,但是如果你把运动归结为它自己的内部,那么你就必须把原子的内部加以分析,要分析其内部的运动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于是,原子本身就成了复合的了,就不再是原子(不可分)了,它就被分解了。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也提出了这一点,就是直线和偏斜两种运动之间的矛盾,它涉及到单一和复合性的矛盾。原子有两种特性z一个是单一性,不可分割嘛;外一种是复合性,原子的运动又是由直线运动和偏斜运动复合而成的。那么单一的原子如何能够产生复合的运动?再一个就是认论上面的,原子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推出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这无法得到感性的证实,更不能由感性来解决。那么,这样一种矛盾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个别性原则本身的内部矛盾,是个别性本身固有的矛盾。

所谓个别性的矛盾,就是〃这一个〃是不可说明的,但是你又要说它,你一去说明它,它就不再是〃这一个〃了,它就是那普遍的东西。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第一〃感性的确定性〃里面说的就是这个矛盾,〃这一个〃不可说,你只能指着一个东西说〃这一个〃,但是一旦你说出来〃这一个〃,它就是〃这一个〃了,就变成另外一个了,你刚才的〃这一个〃和现在的一个〃就不一样了,它就成了一个共相。所以〃这一个〃有种天偏离自身所指的倾向,这种倾向就在于人也好,万物也好,都是有生命的,不可能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伊壁鸪鲁的个别性也是如此,他要表达出个别性的能动性来,但又要把这种能动性固定在普遍的原子身上。

个别的、感性的东西当它被绝对孤立起来看待时,它就是不可分析、不可说明的;而当人们要通过它的外部关系对它加以说明时,它就不再是个别的,而成了普遍的东西了。对于这样一种矛盾,如果你要解决它,就必须要解释普遍的东西。从个别性我们发现了它固有的内在矛盾,那么如果我们来试一试从普遍性方面是否可以避免这种矛盾?那就走向了普遍自我意识的哲学,这就是斯多亚派。这一派不是从伊壁坞鲁的个别性、自发性的努斯原则出发,而是抓住了亚里士多德的普遍性、规范性的逻各斯方面,来构成自我意识的哲学。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讲的斯多亚派。

二、斯多亚派:普遍自我意识的哲学


(一)泛逻辑主义

斯多亚派又译作斯多葛派,是因为这些哲学家们经常在画廊之下讲学,画廊在希腊语里面称之为〃stoa〃,所以称之为斯多亚派或者斯多葛派。它的创始人就是芝诺,这是另外一个芝诺,这个斯多亚派的芝诺跟前面讲的爱利亚派的芝诺是两个人。他生活在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264年。他的一生品格高尚,生活严谨,非常崇尚道德上的圣洁,但他最后是以上吊自杀而死。为什么?下面我们要具体地加以解释,为什么这么一个哲学家70多岁了最后要上吊这很有哲学意义。

他的接班人叫克雷安德也是自杀的,活了99岁,最后觉得不应该活下去了,绝食而死。可见这样的学派,它的宗旨是排斥幸福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他们与伊壁鸪鲁学派是完全相对立的。他们提倡一种禁欲主义,追求道德高尚就不要去追求享受,而且要折磨自己,故意折磨自己,实行苦行主义。据说有的斯多亚派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坚忍不拔,为了证明自己能够忍受苦难,互相比、赛看哪个把手放到火上烧得更久。这个学派把真理的标准从感性转向了理性,当然这个转向也有它的过渡,最初他们还是崇尚感觉、知觉的,但后来他们把理性称之为〃内心的知觉〃,而与感性、外在的知觉相区别。感性是外在的知觉,他们也强调知觉,但却强调内在的知觉。内在的知觉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理性直观,最清楚明白的事情只有在内心才能知道,部的感官则是欺骗人的。

所以他们排斥感性,主张用理性来统治感性,思考理性怎样制约感性的问题。于是他们特别重视逻辑,重视亚里士多德的〃逻各斯〃精神。刚才讲到伊壁坞鲁重视亚里士多德的个别性原则和努斯的自发性,斯多亚派则是重视他的〃逻各斯〃精神,即理性推理的普遍性原则。据说,〃logic〃这个词就是斯多亚派创造出来的,他们把〃逻各斯〃发展成了〃logic〃。他们对付逻辑不像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仅仅是把逻辑当作他的形而上学的另外一部分,也就是工具论的一部分,而没有把逻辑运用到解释整个宇宙体系。斯多亚派恰好就是把逻辑推广到整个宇宙结构。整个宇宙结构都是一种逻辑结构,都是可以推出来的,宇宙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按照不矛盾律等等推出来的。所以,他们的逻辑成了一种〃泛逻辑主义〃。

亚里士多德还不是泛逻辑主义,他虽然创立了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并没有真正用到他自己的体系里面。斯多亚派则是用形式逻辑解释整个宇宙,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逻辑来解释。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讲到这种〃泛逻辑〃主义,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推出来,都是可以算出来的,后来像莱布尼兹就认为包括哲学问题我们都不要争了,现在我们拿出笔和纸来〃算一算〃,就可以把哲学问题解决了,这就是一种泛逻辑主义。当然莱布尼兹还加上一种〃泛数学义〃,因为他的逻辑是一种数理逻辑论。〃泛逻辑主义〃在斯多亚派那里是返回到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就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原则。

但是赫拉克利特还有一个就是〃火〃的原则,斯多亚派也非常推崇。斯多亚派一个是推崇〃逻各斯〃,一个是推崇〃火〃,他们回到了赫拉克利特,像伊壁坞鲁回到德漠克利特一样,也是回到前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资源。斯多亚派认为整个世界是一场宇宙大火,而且这场大火是循环、的,过几百年就循环一次,把一切都烧毁,一切又重新开始,而宇宙大火里面的规律和原则就是〃逻各斯〃,所以他们认为〃逻各斯〃是宇宙大火、世界大火的必然规律,是不可逃避的。对人来说就是他的命运,他们称之为〃命运〃,命运是不可逃避的,这是一种宿命论。伊壁鸪鲁是反对宿命论的,他强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