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问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性别问题-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男性在婚配中‘过剩’”。
    李南认为,1990年出生性别比约114的值将会导致20多年后,约9%的男性无初婚对象的严重后果,而且这种后果是不能被婚姻模式分布的变化轻易吸收的。
    张翼认为,我国未来婚姻市场压力增大的原因在于出生性别比的持续性失衡。他认为,1990年全国30…44岁786万大龄未婚人口中男性占94。32%,每百名30…44岁的男性中就有6名未婚者,而相应的女性仅为0。4%,原因也在于出生性别比的持续性失调。
    廖巍认为,近年来的出生性别比,尤其是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已远远超过了临界线。“从2015年至2024年间,每100个农村婚龄男性中至少有18个打光棍,10年里就有1538万……如此下去,每10个年头农村就要留下1538万的男性被动独身者,占农村同龄男性数的18%以上。无论是绝对数额还是所占比重,都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如果再积累三、五个10年,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以上说法转引自邓国胜,3…5)
    其他国家也有类似问题,例如,韩国人口专家指出,由于出生性别比的偏高,韩国到1999年每6名男青年中就会有1名找不到对象。因此有专家指出,性别数量对比的任何重大改变都会在社会生活中引起巨大动荡。实际上,谁也无法估量,社会究竟能够承受住多大程度的对男女性别数量对比的破坏。
    对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后果的估计中,在绝大多数估计都强调其负面效果的情况下,唯一一个例外是它可能带来的一种正面效果,即女性地位的提高。美国专家认为,从性别比与妇女地位关系的角度出发,由于美国性别比偏低,男性短缺,因此女性会感到失落和不受重视。那么由此反推中国的情况:由于性别比偏高,女性短缺,女性的地位可能反而会有某种程度的提高。这完全符合“物以稀为贵”的逻辑。
    四、 性别偏好
    性别偏好在很多方面显示出来:例如在生育愿望调查中,无男孩家庭中想生男孩的占92%…94%;有男孩还想再生一男孩的占6。4%…9。6%。在超计划生育后再次妊娠的育龄妇女中,无男孩终止妊娠的孕妇比例明显低于有男孩的,说明无男孩的孕妇不愿终止妊娠。(韩晓华,45)
    父母的性别偏好还表现在给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教育机会上。根据全国妇女地位调查,初中及以下学历者未能上学和继续升学的原因有很多种,如家境差,无学校可上,没考取,残疾,父母不让上和自己不想上等,其中只有父母不让上这一项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因为父母不让上而辍学的在女孩中占8。6%;在男孩中占3。0%。(陶春芳等,52)
    在更想要男孩还是更想要女孩的问题上,中国人的性别偏好表现得更明显也更直接。这种观念有着城乡和地域的差异:
    从对生育子女的性别偏好上看,城乡是一个最主要的区分因素:在城市人中,虽然丈夫当中更想要男孩的略微超过喜欢女孩的(妻子喜欢女孩的已经超过喜欢男孩的),但是认为男孩女孩无差异的人已经占到约六成;而在农村人当中,无论男女都更喜欢男孩,认为生男生女无差异的因地区而异:广东农村人的男孩偏好最严重,认为男女无差异的只占两成;陕西农村人认为男女无差异的占到三成;山东农村占到四成;上海郊区农村人观念最先进:认为生男生女无差异的反而超过城市夫妇,占到七成以上。
    广东城乡夫妻对“妇女只有生了男孩才能得到家人和亲友的尊重”看法对比(%)
    虽然持有“女性只有生男孩才有地位”这种传统观念的人已经占少数,但是在农村人中这种观念的保留还是大大超过了城市人——前者占三成以上;后者只占一成了。
    偏爱男孩的观念在人们的生育实践中不断地被社会观念强化,最终使生男孩的冲动和欲望变成了一种社会习俗,这一冲动常常是非理性的和相当严酷的。换言之,它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但是人人都坚持,也不是能够轻易改变的。它深种在人们的观念之中,渗透在根深蒂固的社会习俗之中。一位生了男孩的城市女性说:
    生个男孩,婆婆对你的态度就好得多,要是生个女孩差不少呢。实际上我喜欢姑娘,女孩爱跟妈妈唠嗑(俚语:聊天),男孩就不爱跟妈妈唠嗑。
    重男轻女的性别偏好是我国性别比偏高的深层原因。李兵等人认为,形成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两个前提条件是:父系单性继嗣制度和女人嫁入男家的从夫而居的婚姻制度。(李兵等,2001年)
    李南等人的研究发现了性别比与招赘婚姻的关系。陕西省略阳县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山区县,父系家庭制度不太严格,领养和招赘婚姻都被广泛接受和实行,因此,当地男孩偏好较弱,出生性别比在低生育率下比较正常。而三原县是一个较发达的平原县,父系家庭制度很严格,大家族广泛存在并对村子的社会生活有很大影响,嫁娶婚姻占绝对主导地位,招赘婚姻非常少。因此,男孩偏好较强,出生性别比在低生育率下很高。(李南等,1999年)
    奉孝刚等人在广西龙胜县的调查也印证了出生性别比与婚育习俗的关系。他们发现,在1990…1998年这9年间,该县的出生性别比为100,低于全市水平,原因是龙胜的婚育习俗是生男生女没有区别,有女无儿的家庭就招婿。(奉孝刚等,2000年)
    甘肃省康乐县原是超生多生的落后地区,1985年计划生育考核中属于全省倒数第3名。经县政府大力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后,1995年考核中,该县跃居全省85个县的第45名,完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指标。调查发现,男到女家的婚嫁改革可以降低出生性别比。招婿婚有利于提高妇女地位,而妇女地位低的地区男孩偏好强烈;妇女地位高的地区男孩偏好则比较缓和。(姚远,2000年)
    除了婚后男居制和男性继嗣制,男性偏好的另一个来源是家族姓氏的传递。这种观念是中国人生育观念中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方式。很多人一定要生男孩的想法即源于此。在实行城市独生子女政策之后,有一半的城市家庭将不会再有男性后代,为此许多人是相当想不开的。因此才会有“女孩能不能传宗接代”的讨论。问题在于,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和持续增高的情况下,传宗接代究竟还有什么意义。换言之,我们用不着去争辩“女孩也能传宗接代”,而是应当彻底抛弃“传宗接代”这一概念了。
    一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易性者说:
    我从来没想过生孩子,没想过结婚。我谈过一个男朋友,订了两条协议,生出孩子来,如果是女孩可以姓他家的姓,如果是男孩,必须姓我的姓,他同意了,因为他还有两个哥哥。有个我家姓氏的后代其实没什么意义,就是为了让老家(父母)高兴,我家没有男孩。我爸觉得当爷爷更高兴,好像更亲。一个是家孙,一个是外孙。家孙是继承人,是这家的传人。因为我内心是儿子,如果有了一个孩子姓了我的姓,就等于在女性男性化这个意义上承认我是男性了。这是通过孩子的姓证明了我的社会性别。
    根据心理学的分析评价,许多易性者的性别观念都相当传统、保守,甚至比心理生理一致的异性对性别气质的固守更加执著、更加激烈。上述这位女变男的易性者在心理测试中就显示出超出一般男性的高男性度,在传宗接代上面的观念也相当保守。当然,他的保守比一般男性有多一层的原因:他要孩子姓他家族的姓氏以证明他的性别为男性。这是一般男性不会有的动机。
    农村人偏爱男孩除了其他原因,还有一些由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原因。一位农妇给出的理由是:
    夜里浇地,十八、九岁的男孩你就放心让去,要是女孩就不放心。
    就连城市中也残存着很深的偏爱男孩的倾向。一位女性全家姐妹六人,她说:
    可能是我妈想要小子吧,要不怎么整出这么多女儿来?
    许多中国的老式家庭对于男孩的教育比对于女孩的教育更加重视,投资也更多些。一位城市退休女工说:
    我奶奶说女孩认字就行了。我初中毕业后考上财会学校,可我爸说,你是老大,上班吧,我就上班了,没上成财会学校。父母对儿子比较重视,希望儿子比女儿多上点学。可他们赶上文革,也没上好学。
    在城市比较贫苦的阶层中,过去也有只供男孩上学不供女孩上学的做法。一位城市老年女性说:
    我家九个孩子中,男孩上了学,女孩没上学。没钱没条件。再说,女孩早晚是人家的人,上不上都行,当时他们就是这样的想法。
    最可悲的是,重男轻女不仅是男性的观念,女性、母亲也同样重男轻女。一位出身城市贫民的中年女性说:
    母亲重男轻女,说女孩就别念书了,早晚是人家的人。妈妈的房子被征地,五间房子哥哥两间半,弟弟两间半,说我们女的是别人家的人了,不给我们房子了。上学那会儿也不是供我上学,是陪我弟弟上学,他上课记不住,我帮他记住,我在教室外面拿一张破纸记,教的我都学会了,考试我都会答。小学校长看我这样就说,干脆你也上学吧。我就是这么才上的学。妈妈对我的期望就是将来找个好主儿(丈夫),别挨欺负就行了,跟人家好好过日子就行了。其实我父亲对儿女都挺疼爱的,可母亲重男轻女厉害,说是学了半天也是人家的人。
    看来,重男轻女的观念与女性婚后嫁入夫家有关,只有在婚后新居制(年轻夫妇婚后立户单住)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实践之后,男女在婚后成为谁家人的问题上才能平等,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才会有改变的可能。
    传统父母忽视女儿教育还同女性一生的生活模式有关。如果她们不会参与社会生产劳动,也就没有必要学习这些技能,这就是传统观念轻视女性受教育权的根本原因。一位城市老年女性说:
    我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父母认为姑娘上学没用处,学点针线活,出嫁别什么都不会就行了。
    城市的情况尚且如此,农村在家长的教育投资上就更加的重男轻女。一位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女性说:
    小时候村里女孩都不上学。父母对我没有什么期望,他们也没文化。
    一位农妇也是从小就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她说:
    那时的人都重男轻女。我弟弟到上学年龄了,我也想上学,我妈说你一个女孩就甭上学了,让你弟弟上学,男孩上学将来好干大事,女的一出嫁就没什么了。
    传统的角色分工是女性命运的最终决定者。一位农村女青年说:
    父母当然是望子成龙。农村对男孩比对女孩偏疼得多。对我的期望无非就是找个好人家(婆家)。
    有时,父母不仅不会给女儿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甚至不愿意女儿生活在自己身边。一位幼时家在农村的女性老干部说:
    我根本就没在家里长大。舅舅是个私塾先生,他教了我一些知识。父亲重男轻女。他把男孩留在自己身边,把我送到姥姥家去住。他对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期望。
    有的女性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自己就不去争取上学的机会了。一位中年农妇说:
    父母都是农民,老吃不饱,我就退学了。劳动能挣点分,能吃饱。我的兄弟都上初中了。我自己也不想念,孩子全都上学,家里也供不起。父母对我没有什么希望要求,能吃饱了就得了。
    但是,从我的调查看,生育中的性别偏向已经有了改变,尤其是在城市人当中。其中有对生活质量的考虑和对生育痛苦的忧虑。一位城市老年女性只有两个女儿,她说:
    我们一开始就想要一个得了,后来亲戚都劝我们再要一个,说一个孩子少点儿。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差不多都是三四个孩子。其实少一个孩子,生活质量就好点。我们用避孕套,不知怎么还是怀上了。后来就说要吧。女孩也不比男孩差。我自己家就是姐妹三人,也没什么不好。我不是那种没有男孩不罢休的人。生孩子多痛苦呀。产房里骂男人的,叫唤的,跟宰猪的似的,生一个孩子见一回阎王爷!
    有些人的生育观念已经相当现代,一点也不传统了,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城市。一位城市老年男性,只有一个女儿,但他一点也不在意。他说:
    我没有一定要男孩的概念,传宗接代没有意义。人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不单是我这样的普通百姓,你就是个人物,也是什么都没有了。我认识一对老夫妇,为一个儿子得花30万,20万买房,10万结婚。老两口像老驴似的干一辈子,最后碰上个有孝心的儿子还好,要是儿子不孝你有什么办法?我还认识温州一个小老板,有钱,生了几个闺女了,还一定要生个儿子,他跟我说,罚款我也得生儿子,罚20万、30万也要生儿子。我就不会这样想。
    在城市干部知识分子阶层,经过多年计划生育的实践,也由于思想观念的开通豁达,性别偏好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位城市知识女性说:
    父母很重视教育,他们自己就是知识分子。对待儿子女儿没有区别。他们曾对我期望很高。小时候我数学竞赛得过奖,曾代表北京市的获奖者讲过话,当时父母很高兴,对我的期望也很大。
    即使在当今农村,多年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也使得习俗和观念有了一些改变。对男孩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已经淡了很多,虽然其中不乏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一位农村中年男性说:
    我有两个女孩,一个14岁,一个13岁,老大是我娘带大的,老二是老婆带大的。我认为两个女孩挺好的,不觉得遗憾。我也不想要男孩,我既然生了她们就得对她们负责。老二是多动症,是我最大的心事。没人说三道四,我也没什么压力。
    当被问道是否村里还有性别选择性质的流产时,一位结婚不久的农村女青年说:
    现在怀女孩就流(产)掉的人很少,赶上什么是什么。
    在一个子女众多的家庭中,父母也并不是特别偏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