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无极限--个人成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追求无极限--个人成长-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律,预测到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据此分析判断自己所在单位,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整个宏观布局上的位置,以及与社会『潮』流的关系,从而作出相应的正确决策。

    下面我们先以王殊为例。王殊是我国首位驻前联邦德国大使,他的准确分析、判断能力就时常为人所称道。

    70年代初期,为了贯彻『毛』『主席』制定的外交路线,我国采取多种巧妙的外交行动、相继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周恩来总理敏锐地感觉到,联邦德国很可能是我国〃下一个〃争取建交的国家。但是,由于两国之间缺少必要的接触,我方对联邦德国核心领导的真实意图还缺乏足够的了解,为了『摸』清情况,我国有关部门指定新华社驻联邦德国记者王殊同志,尽快写一份关于德国核心领导层对华态度的《内参》。王殊同志接到这一任务后,仅根据手头搜集到的有限资料(联邦德国某领导人的几篇讲话),加上平时自己积累的一些零星情报和信息,便赶写出一份观点明确,推理严密,令人信服的《内参》,周恩来总理等参阅后大为赞赏。后来,联邦德国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王殊同志成为第一位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

    一位领导人才的分析、判断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他的能力素质。邱吉尔以其不凡的分析、判断能力,力主对德作战,其功绩永载史册;王殊同志以其超群的分析、判断能力完成了极为重要又十分困难的使命。而在当今社会,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捉『摸』不定的局势,领导者在分析、判断能力上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领导者的日常活动中,有一项便是要经常做决策,因此领导者往往需要较强的决策能力,即领导者决定采取哪一种最有效方式的决断能力。

    一是需要有选择最佳方案的决策能力,决策就是方案选优。不过,这个选择不是简单地在是非之间挑选,而往往是在一种方案不一定全优于其他种方案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对多种方案对比选优的基础上,这就是要求领导者具有方案对比选优的能力。如我国著名的引滦入津工程,在实施期间,曾经提出北线方案和南线方案。这两个方案各有优缺点,究竟选用哪一方案,在开工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争论不休,1981年,天津市主要领导经过对比选优,权衡利弊,采纳了北线方案。实践证明,这个方案的选择是成功的。

    二是需要有风险决策的精神。客观情况,往往是纷繁复杂的,有一些情况是不可能让人事先作出百分之百正确判断的。

    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常常遇到的是一些不确定型、风险型的决策,这就要求领导者有敢想敢干、敢冒风险的精神,不能追求四平八稳,因循守旧,在改革开放、实行社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邓小平同志早在九一年视察上海时就指出:〃胆子再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在九二年小平同志在深圳南巡时他更是果敢大胆的指出:〃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象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以为百分之百的正确,没有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邓小平文选》第3卷327页)〃

    三是要有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决策是不能一拖再拖的,他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地点内完成。否则,正确的决策一旦过了时间就会成为错误的方案。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当机立断的魄力。

    在十月革命的前夕,苏共党内关于起义的时间问题达不成一致,有一部分同志,不同意在24日当晚起义,在这千均一发的时刻,列宁在24日晚写了《给中央委员的信》,信中他大声疾呼当机立断举行起义,他说〃写这几行字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真的等于死亡。〃〃科尔尼洛夫分子展开的资产阶级进攻,维尔霍夫期基的撤职,都说明了不能等待了。无论如何必须在今天晚上,今天夜里逮捕『政府』人员,解除士官生等等的武器(如果他们抵抗,就消灭他们。)〃〃不能等待了!!等待就会丧失一切!!〃〃历史不会饶恕那些拖延时刻的革命者,他们本来在今天可以获得胜利(而且一定能在今天胜利);却要拖到明天去,冒着丧失许多,丧失一切的危险。(《列宁选集》第3卷350…351页)。

    正是由于列宁同志的当机立断的魄力,于当晚举行了起义,并获得了胜利。试想,如果当时列宁同志还在思前想后,犹豫不决而迟迟不引不发,那么这最佳的时机就会转瞬即逝,起义也就可能只会走向失败。

    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是领导必备的能力。领导者善于当机立断,敏捷的思维,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应付自如。列宁、艾森豪威尔就是在紧急关头善于当机立断,取得成功的典范。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尤其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形势变化多端,就更需要现代领导善于抓住机遇,当机立断,取得成功。但是当机立断不等于盲目冲动地喊打喊杀。正确的分析、判断才是当机立断的首要条件。

    知人善任,知人善任,就是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还要善于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汉高祖刘邦说过一句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统百万之众,战必克,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抚百姓,筹军饷,不绝粮道者,吾不如萧何,吾能用之,所以能得天下。由此可见知人善任是何等重要。

    3善于慧眼识英才

    在商品经济盛行的今天,〃知识就是金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拥有知识的人才自然也就成了无价之宝,因此成大事者一定要有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思想,要有尊重人才的习惯。同时,各级领导者能够慧眼识英才,才能使自己得到精兵强将,对自己的工作大有益处。中国有句俗语,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凡成就事业的人,都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的配合与帮助,一起努力,光靠一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就十分重视人才,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他说〃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现代领导者需要有慧眼识英才的能力,这样才能汇聚人才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视人才的经验和习惯。鲍叔牙荐管仲,使齐桓公成就霸业;萧何月下追韩信,其〃战必克,攻必取〃,使刘邦终得天下;刘备三顾茅庐拜诸葛亮,诸葛亮作〃隆中对〃,并出山相助,终使三国鼎立;宗泽荐岳飞曾一度扭转抗金的局势……这些事例,都能体现出人才的重要作用。

    发现和培养人才,还要注意不能求全责备,不因小缺点而忽视了其他的才华智慧。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总统林肯任命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只看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并不计较他那嗜酒贪杯的『毛』病。〃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是识别人才的重要原则,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始终恪守任人惟贤的标准。

    王安石说:〃唯圣人能轻重在,不能铢两为平均。〃领导在发现人才时,还要善于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一个人是学术上的权威,善于搞研究,分配到科研单位才能发挥作用。而如果让他去当什么长,也许发挥不了他的作用;而如果一个人擅长管理,有过人的协调能力,那就应该派他去担任具体工作,而不能让他去干什么是研究文艺创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都会造成人才的浪费。领导者做到善任,才能使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由此可见,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仅要具有慧眼识英才的能力,而且还要能因材施用。如果不能因材施用,便是对人才的浪费。

    4心胸坦『荡』,海量纳人才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好撑船。〃成大事者必须要会宽容,要有博大的心胸与气度。我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作了皇帝以后,深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容纳各种人才的重要『性』,他一改历朝中〃一朝君王一朝臣〃的作法,起用了一大批元朝很有才能的官吏和学者。他提出〃不以前过为过〃的政策。这些人材对明朝的迅速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而《三国演义》中的陈琳曾经在檄文中把曹『操』的祖宗三辈都骂了个遍,但曹『操』依然欣赏他的才华并重用他。唐太宗李世民也重用曾帮助太子李建成而反对自己的魏征。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曾号召我们要团结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常对历史上曾犯过〃左〃、〃右〃倾错误的人,基本是采取团结的方针,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周恩来同志在建国前夕,就提出我们应当划一个大圈子,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在精神上要有这样的气概,把能够争取的人都争取过来。不能搞小圈子主义,做一个孤立主义者,作为社会主义领导者,要敢于用那些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只有豁达大度、宽宏大量,领导者才能正确处理与群众的关系,赢得群众的信赖。建国以后,刘伯承同志负责军事院校的工作,敢于聘用那些懂得军事理论的旧军官给我们的高级将领上课。有的同志不服气,说败军之将怎么给打胜仗的将领上课,刘帅知道后,耐心地进行批评教育,提出我们要相信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要尊重老师。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原国民党将领也曾一度受到了重用,并且都为我国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5〃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能力

    成大事者还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就是组织指挥能力,所谓组织指挥能力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被管理的客体实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管理〃,即熟悉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如集权结构、分权结构、矩阵结构、系统结构等,并善于运用组织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达到动态上的综合平衡,从而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二是〃控制〃,即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使被管理的客体(人、事、物)按照领导者的意图,能依沿既定的方向运动前进,并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领导者的组织指挥能力,主要表现在用人授权和遥控指挥两个方面。一个领导者,能够合理地使用手下的人才,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变成自己的手的延伸,脚的延伸、腿的延伸、耳的延伸,甚至是大脑的延伸,那么这个领导者一定会成为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优秀的领导人才。成大事者,不仅要放手让手下的各类人才去工作,物尽其用,各尽其职,而且能够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他们的行为方向、行为方式和行为效果实行有效的〃遥控〃,必要时还可以随时将他们〃收回来〃。那么,这个领导者一定会成为一个牢牢控制、支配和驾驭全局的核心人物,在上级领导者和群众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在本地区,本单位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附力的〃内核〃。

    周恩来总理就具有高超的组织指挥能力,这一点在他建国后〃组阁〃便有体现。

    一九四九年初,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已成了定局,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任务提到了议事日程,周恩来受中共中央的委托,具体领导筹备新政协的工作,同民主人士各界代表共商建国大计。

    周恩来从三月下旬到北平,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都负责包括既民主党派的各方面工作。这期间,他建议『毛』泽东同志到火车站接过两个人,一位是宋庆龄,一位是程潜。这一行动对当时国民党军队的一些将领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新疆和西南地区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的起义。

    同时,总理的这种能力还深刻地体现了他对民主人士的安排问题的处理上。民主党派在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事业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各民主党派的主要人物都应安排合适的位置。但这是一件极为复杂、敏感的工作,如果失去了平衡将会使我党领导下的政协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是劝说黄炎培担任『政府』职务。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在旧中国曾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新中国成立的他也一直未表『露』过做官的意愿。经过周恩来深入细致地做工作,黄炎培终于同意接受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的职务。他后来说:〃经过周恩来的动员工作,使认识到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以往拒绝做官,那是旧『政府』的官,是不愿入污泥〃。

    二是对傅作义的安排问题。当时,中央决定成立国防委员会,该委员会中就包括了大批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如张治中,傅作义等。『毛』『主席』、周总理考虑到傅作义将军对和平解放历史名城北京有着特殊的贡献,这是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的一大功劳,一定要给他安排一个部长职位。傅作义在绥远时,曾做过兴修河套水利工程方面的许多工作。这样周恩来提名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并请傅作义推荐水利部其他领导人选,还十分诚恳地告诉他,凡是傅作义同志提的人都要用上来。傅作义推荐了张含英和刘瑶章,他们分别被任命为水利部副部长和办公厅主任。同时,周恩来委托薄一波每年请傅作义一次客。

    三是关于李书城的任职问题。周恩来提议李书城当农业部长。因为,他是同盟早期会员之一,在旧民主义革命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中共的第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