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关于李书城的任职问题。周恩来提议李书城当农业部长。因为,他是同盟早期会员之一,在旧民主义革命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中共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他家召开的。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他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这样做,照顾到了民主人士的各个方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书城同志成为了新中国的首位农业部部长。
周恩来深谋远虑,费尽心思。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袖或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差不多都安排进来了。政务院及其下属机构的负责人中,各党派民主人士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占了相当的比重,许多民主人士对此十分感动,称赞周总理的确办事周到,这是对周恩来的最好赞誉。同时也反映出总理过人的组织协调能力。
追求无极限……个人成长 第2章 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2)
□ 高瞻远瞩,明察秋毫
成大事者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又要有明察秋毫的眼力。
百智之首,知人为上;百谋之尊,知进为先;预知成败,功业可立。这是成功乃至成大事者的必要条件。
所谓知人,就是善于了解人,有知人之明;所谓知时,就是善于洞察世事,能够掌握作出决断的条件;所谓知成败,就是能够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对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作出预测,并同时为取得最好结果而积极准备。
《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可谓是古往今来的战争经验的总结。
〃知彼〃的情形十分复杂的,包括对对方的将帅、士气、作战能力、所处形势等所有的方面的综合了解。如果说〃知彼〃难的话,〃知己〃就更难,所谓〃当局者『迷』〃,人们往往很难对自己做出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如果既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又能全面地了解对手,那么就会无往而不胜了。
但在〃知彼〃的诸多方面中,了解彼方主帅的『性』格、谋略、为人、心态、志向等因素恐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只要能吃透对手,对他的意图了然于胸,那主动权也就牢牢在握了。哪怕己方不如对方,只要能把握住对方,也不至于大败,这就是所谓的〃惹不起,躲得起〃。
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他们往往有如神算,似乎上知千年,实际上,他们也是平凡普通的,只不过善于根据社会形势、人事去分析得失成败以及各种力量的对比发展罢了。所以,高瞻远瞩就成了统治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中国在政治预测方面的智慧是相当发达的。但具体的世事变化之后,总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把握了规律就当然能有正确的预测。总起来看,不外乎从社会发展、形势变迁、人事转化三个方面入手。
在《三国志》中有一篇著名的〃隆中对〃,是诸葛亮在隆中回答刘备有关天下大势的咨询的。在这席冠绝千古的谈话中,诸葛亮未出隆中就三分天下,而其后的形势也正是根据他的预测发展的,诸葛亮可谓是一位〃国际形势预言家〃了。但细看这篇〃隆中对〃,就可看出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论断,局势的把握它不是靠能掐会算给看出来的。而是完全依据于对现实形势、人事的准确全面的了解和细致周密的分析而作出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旦出了隆中,就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靠了他的努力,刘备才得以与曹『操』、孙权抗衡而三分天下。看来,要想做一个政治预测家,不能以隔岸观火的悠闲态度来对待世事,只有参与和投入其中,才往往有比较深入地了解与正确的预测。在这个意义上讲,那就不仅是政治预言家,还是政治活动家了。
相对来讲,预知成败并具体『操』作要比单纯的知人和知时要困难的多了,因为它是一项〃综合工程〃。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也可谓有知人之明,亦有政治家的才干。他在派大将钟会和邓艾伐取蜀国时,做了一番细致独到的分析,可谓把钟会和邓艾紧紧地捏在手心里,不论二人反与不反,都逃脱不了司马昭的控制。
当初,司马文王(司马昭)想派遣钟会征伐蜀国,下属邵悌求见文王说:〃臣认为钟会的才能不足以理当统帅十万大军征伐蜀国的任务,否则只怕会有不测,请您再考虑考虑别的人选。〃文王笑着说:〃我难道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吗?蜀国给天下兴起灾难,使黎民不得安宁,我现在讨伐他,胜利如在指掌之中,而众人都说蜀不可以征伐,人如果犹豫胆怯,智慧和勇气就会丧失干净,智慧和勇气都没有了,既使他勉强去了,估计也打不了什么胜仗而只会大败而归。只有钟会与我们主意相同,现在派钟会伐蜀国,一定可以灭亡蜀国,灭蜀之后,即使发生了你所顾虑的事情,他又能做什么呢?凡败军之将不可以同他谈论勇气,亡国的大夫不可以与他谋划保存国家,因为他们心胆都已吓破了。倘若西蜀被攻破,残留下来的人震惊恐惧,就不足以与他们图谋起事了;中原的将士各自思乡心切,就不肯与他同心了,倘若作『乱』,只会自取灭族之祸罢了。所以你不必对这件事感到担忧,只是不要把我的这些话告诉别人了。〃
等到钟会禀告邓艾有反叛的迹象,文王统兵将往西行,邵悌又说:〃钟会所统领的军队超过邓艾五六倍,只要命令钟会逮捕邓艾就可以了,不值得你亲自领兵去。〃文王说:〃你忘记了你前一阵子说的话吗?怎么又说可以不必我亲自去呢?虽然如此,这些话也还是不可分开。我自己应当以信义对待他人,但他人也不应当辜负我,我怎能首先对人家产生疑心呢?近些日子中护军贾充曾向我说:'是否有些怀疑钟会?'我回答说:'如今我派遣你去,难道又可怀疑你吗?'我一到长安,事情就会自行结束了。〃司马昭的军队到长安时。钟会果然像司马昭所预料的那样,已经死去了。
司马昭深知二人必反,但又派二人前去,这是用其勇。的确,如果不是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蜀国还不知道何时才能攻破。正是由于邓艾和钟会两人的内外夹攻,蜀国才破于一旦。但二人皆有反心,必然相互牵制,所以,钟会先是逮捕了邓艾,宣布反叛,然后又被部将所杀,邓艾亦被『乱』兵所杀。二人取了成都,却又拱手送给了司马昭。即使钟会在蜀地反叛成功,司马昭也不怕,因为他早已断定,蜀地人心不可用,钟会成不了大事。况且司马昭听到钟会报告邓艾反叛的消息,即起大兵西去,众将不解,其实司马昭用意不在对付邓艾,而在对付钟会。可以说,司马昭实在是计出万全了。
人们常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句话与我们俗语中的〃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意思相近,即人们为达到一定的远期目标有时候需要放弃一点眼前的利益。
春秋时期的秦晋关系也很有意思。今天还有一句话,叫做〃永结秦晋之好〃,实际上,秦晋两国总是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时大打出手,弄得亲戚成了仇家。
晋国曾经一度动『荡』不安,国君屡有变动,持续了将近20年直到重耳成为国君才安定下来。晋公子夷吾在秦国,想借助秦国的力量回晋国即位,于是发生了下面一段故事:
晋国人芮让晋公子夷吾厚贿秦国,以便让秦国帮他回国即位。芮说:〃别人把国家都占去了,我们爱惜什么钱财?回国后能得到民心,贿赂些土地又有什么?〃夷吾听从了。
齐田的隰朋率军队会合秦国送夷吾回晋国即位,夷吾就是晋惠公。
秦穆公对芮说:〃公子依靠的是什么力量?〃答道:〃下臣听说逃亡的人没有党羽,有党羽就一定有仇家。夷吾小时候不喜欢玩闹,能够争斗但很有限度,长大后这个脾『性』也未改。至于其他方面我就不是很了解了。〃穆公又问秦国大夫公孙枝说:〃夷吾的位子能够稳固吗?〃公孙枝回答:〃下臣听说只有合乎准则才能安定国家。《诗经》上说:'无知无识,适应自然规律。'这说的是文王。又说:'不弄虚做假,不残害人民,就很少有不合乎典范的。'不爱玩闹也不爱争斗,个『性』自然是少猜忌也不争强好胜。现在他的话里边既猜忌又好胜。要安定国家,恐怕很难呀。〃秦伯说:〃猜忌多则怨恨多,又怎么能成功?正好可以为我所利用。〃
穆公是一位很有头脑的国君,他不立好的,反立一个坏的,其目的就是要利用坏国君搞垮晋国。夷吾回国果然是弄得天下大『乱』,同秦国发生了以下的战争:
鲁僖公十四年(公元646年)冬,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请求粮食援助,晋国不给。晋大夫庆郑说:〃前年晋国灾荒,秦国救济了我们大量的粮食和钱财。现在我们不去救援他们,就应该算是幸灾乐祸,忘恩负义。我们忘恩负义,就会失去亲附的人;幸灾乐祸,是没有仁义;爱惜财利是不祥;激怒邻邦是不讲义气。这四种德都失掉了,凭什么保卫国家?〃晋大夫虢『射』也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八字进谏。庆郑说:〃背弃信用,背叛邻邦,谁来周济患难?不讲信用,祸患必至;失去后援,必定失败。一定会应验的。〃虢『射』说:〃即使支援秦国也不会减轻对我们的抱怨,反而会助长敌人的力量。不如不给。〃庆郑曰:〃忘恩负义,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亲近的人还会因此结仇,何况冤家敌国呢?〃晋惠公听依然不予理睬仍是一意孤行。庆郑退出公室,说:〃国君肯定会为此后悔的。〃
当初秦国送晋惠公回国即位的时候,秦穆公把贾君托附给他,并且叮嘱:〃让众公子都回国吧。〃晋惠公曾答应送给中大夫器物,不久也背充了诺言。他曾许诺秦穆公送给秦国黄河以外的五座城邑,东到虢略城,南及华山,还有黄河之内的解梁城,也没有兑现。晋国闹饥荒,秦国向晋国输送了粮食;秦国赶上饥荒,晋国却不伸出救援之手,秦穆公考虑到晋惠公所做的这么多的不义之事,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大举讨伐晋国。
9月,晋惠公迎击秦国军队,先派出韩简观察敌情。韩简回来报告说:〃敌军人数虽少,然而斗志昂扬,我军恐怕抵挡不了啊。〃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国君您当初逃离晋国是得助于秦国,回晋即位也是由于秦国的宠信,闹饥荒时吃的是秦国粮食,秦国三次有恩于我国却不思图报,所以才起兵来攻打我们。现在我们又迎击他们,我军懈怠,秦军振奋,斗志差一倍都不止啊。〃
14日,秦、晋两军战于韩原。此一役,秦国虏获晋惠公而回师。
其实此次秦晋之战秦穆公已是胜券在握了。秦穆公早就做好了打算,这不仅仅是单纯的预测,而且一步步地实行了自己的方案。秦穆公从对晋惠公夷吾的『性』格分析入手,再经过几次外交攻势,已经完全占据了主动的地位,更何况秦国的军队并不比晋国弱,一战而俘获晋惠公,就不是意料之外的事了。
司马昭平钟会邓艾之叛和秦穆公捕获晋惠公,这两个例子,均是把政治预测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的,通过努力来实施自己的预测,最终达到预测的结局。这是一种主动『性』极强的预测,能够进行这种预测的人,一般来说都能取得成功。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方法欠光明磊落,不屑使用。但人们常说〃兵不厌诈〃,大敌当前有谁还会考虑那个呢?
洞若观火的政治预测历来被传统智谋视为较高的境界。因为政治预测要比军事预测复杂得多,政治预测是包括了军事因素、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和人事因素等诸种社会因素的一种综合预测,其内容包罗万象,其关系错综纠葛,若有一处考虑不到,就会产生重大的失误。因而政治预测并不像算命那么简单,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窥见端倪,需要大学问也需要大智慧。能够做出成功的政治预测的人,已不是一般的政治家了,而是预言家,先知先觉者!
政治预测虽难,在中国历史上,却多有成功的政治预测,多有大贤大智之人能透析世事,洞幽烛微,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政治预测的成功经验。有大志者,必定要知往昔、察现实、测未来,历史经验,是不可轻忽的。
□ 随机应变的行为能力
领导协调能力还包括能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的作出应对之策的能力,这种随机应变的行为能力对于成大事者是必不可少的。
应变能力,是指一种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随时调整领导行为的难能可贵的能力。是复杂的现代领导活动对领导者的素质提出的一条起码的要求,也是确保领导活动获得圆满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
具有应变能力的领导者,总能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方式,能够从表面〃平静〃中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从中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对改革中遇到新事物、新工作,能够倾听各方面的意图,认真分析,勇于开拓,大胆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对已取得的成绩,不满足、不陶醉,能够在取得成绩的时候,不得意忘形。相反,还能从成绩中找出差距与不足之处,以求日后能做得更为完美一些。
领导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审时度势地作出机智的果断的应变,在当今世界,事物各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千姿百态。但就其和领导活动的关系而言,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情况:其一是变化尚未偏离领导活动的前进方向的量变阶段;其二变化明显偏离领导活动的前进方向的质变阶段。
对待量变阶段的变化,应对方法一般都较简单,因为不用对原有方案作出根本『性』的调整来,只需要适当地对方案作某些局面的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如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施工中发现实际需要的资金数额比原先预计的要多,于是,我国『政府』又临时增拨了一笔款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