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博士鲁比尼的金融预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末日博士鲁比尼的金融预言-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献鳎〈拦蚓么吹哪侵治榷ň置娴闹厝巍R虼耍;⒌酶捣保苹盗σ步泳恕U獬〗鹑谖;静皇鞘裁窗倌暌挥龅氖录∏∠喾矗苡锌赡芙鼋鍪且怀∈⒋笸硌缈记暗奶鸬愣选�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摒弃有关无管制市场的内在稳定性、高效和安全等的论调,恭恭敬敬地将危机摆放到金融学及经济学中应有的位置。最为可悲的是,很多原本非常聪明的人却死守着这样的信念:最近的金融危机是一件不可预测、毫无征兆的事件,没有人能预测它的到来,我们也再没有机会遇到与之类似的危机,至少在我们有生之年如此。

或许,我们可以选择等待,等待一场新的金融灾难来回击这种无知的傲慢与偏见。但是,我们也可以选择接受,接受一门全新的经济学:危机经济学。





悲剧和闹剧


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本身同样古老和常见。在17世纪早期,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兴起。与同时期被搬上舞台的莎士比亚戏剧一样,舞台变迁,观众轮换,但人物角色、表演顺序,甚至台词在几个世纪以来的各轮危机中都保持着高度一致。

几乎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有一个温和的开端。如同一幕大戏,只是舞台布景更加繁杂、琐碎,而且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交错,不断为荣衰周期循环创造着条件。

爆发于2007年的这场危机也不例外。几十年来,正是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本身为这次大崩溃奠定了基础:所谓的改革家们将大萧条时期制定的银行业监管法律弃之如敝屐,而剩下的法律法规又被那些华尔街公司想方设法逃避过去。这一过程中,一个巨大的影子银行体系一夜之间在法律监管之外成长壮大起来。

与此同时,各家银行都推出了大规模的奖金计划,极大地鼓励了高风险、短期高杠杆的赌博式业务的发展,而这些业务大大削弱了银行的长期稳定性。这些赌博式业务的不良后果被交易员们非常高效地转移给了这些金融机构的股东及其他债权人。这些问题,作为整个“道德风险”瘟疫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危机最终爆发很久之前便已经渗透到了整个美国金融体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美联储承担了在必要的时候对金融系统进行救助的重任,“格林斯潘对策”也开始逐渐为人所熟知。

当然,舞台布景与制造一个大泡沫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泡沫的形成还需要一些导火索。在以前的金融危机中,导火索可能是某种热销商品的严重短缺、新的海外市场的开辟,或者一场技术革命使投资者相信传统的估值方法已不再适用等。新方法、新思路也可能恰恰产生于金融系统内部:比如新的投资方式,管理风险的新的方法体系等。

不幸的是,最近的这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恰恰是上述最后一种类型:金融机构进行大规模的资产证券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日趋复杂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尽管资产证券化已经出现了很多年,但是直到泡沫形成的前几年才确立了其重要地位。通过“创设…分销”模式对垃圾按揭抵押债务进行分切、重组等处理后,包装成有毒的抵押支持证券,然后按AAA级黄金资产的风险属性销售出去。

危机经济学的另一项公理为,泡沫的不断膨胀必须有一个可以预见的前提:宽松的信贷环境。这可能得益于中央银行的政策,也可能来自于私人部门的贷款人,或者两方面都有。而如果粗心大意的监管者允许信贷泡沫肆意膨胀,那无疑是最理想的情况。全球经济体中寻找投资项目的资金的突然大规模涌入也可能导致某一经济体或某一领域的信贷环境局部性宽松。

最近的这场危机也符合可预见性这一公理。“9·11”事件之后,格林斯潘大幅降低利率并将低利率政策维持时间太久。各大银行及影子银行纷纷将它们的杠杆释放到最大,疯狂地贷出资金,似乎风险已经远离了这个星球。而彼时的监管层,由于受到金融业人士的蛊惑,以及对自由放任主义理念下自我监管的盲目崇拜,出现了严重的失职行为。与此同时,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储蓄者们将大量资金投放到美国,为美国各大银行的疯狂贷款行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泡沫开始自我强化。随着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有更大空间放出贷款。投资者购买的任何资产都可以作为抵押品借入更多资金,然后继续进行投资。利用神奇的杠杆作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累积起了高耸入云的债务高塔。这表明,泡沫正在迅速膨胀之中。

这一幕与2005年之前泡沫逐渐膨胀到惊人的程度时的情况何其相像!开发商疯狂建房,投机者趁机抬价,银行家们则把这些抵押债务证券化为形形色色更加脆弱的金融工具,而人类如野马脱缰的欲望以及歇斯底里的贪婪才是背后那个巨大的推手。

这幕大戏上演到这里,一个新的角色开始闪亮登场:自诩为非常有远见的金融专家们开始跳出来解释为何这轮繁荣能够确保恒久盈利;为何“这个时代是与众不同的”或者为何传统经济学法则已不再适用。这些疯狂的鼓吹者以及他们那些空洞的言论的出现,已明确表明形势已开始向失控的境地发展。

最近的这场房市大泡沫让大量自诩为业内专家的骗子们,置历史事实及基本常识于不顾,宣称住房是安全的投资品,价值永远只升不降。这些人的身份既包括房地产公司的职业“托儿”,更包括那些将风险抵押债务证券化并贴上如同政府债券一样安全的AAA级标签的投资银行家们。

这些江湖骗子控制着整幕剧的走势,但是他们也并非一路坦途。不可避免的是,极少数看穿这些骗子伎俩的人开始尝试戳穿他们的谎言。那些冷静的现实主义者们,开始提醒人们市场正在不断走弱,然而,警告很快被狂热淹没。本书的作者之一就曾经在最近这次危机中担任了这一角色,在危机到来之前,他以非常确定的口吻告诫人们将面临一场衰退。其他一些卓越的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也不断提醒人们这一不祥之兆,然而同样毫无效果。

与所有泡沫一样,这个泡沫也终于停止继续膨胀了。同样与大多数泡沫一样,这个泡沫停止膨胀的过程也很柔和,而非“砰”的一声破裂开去。价格开始横盘,整个市场陷入奇怪的停滞之中。泡沫鼓吹者坚称这一现象仅仅是暂时的,价格很快就会重回升势。但是价格并没有重回升势,大戏上演到这一阶段,泡沫很少会在一夜之间彻底破裂,戏中上演的只是价格简单地停滞。

然后,破产潮开始了,最初只有少数几家机构,大部队则随后接踵而至。影响迅速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恐惧与不确定性主宰了所有市场。曾经为泡沫提供信贷支持的各大金融机构竞相甩手,虚高的资产价格一落千丈。随后,市场开始去杠杆化,而投资者们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纷纷选择更加安全、流动性更强的资产来规避风险。

最近的这场危机与这个剧本高度吻合。起初,个别大的抵押贷款机构开始陷入困境之中,随后破产事件纷至沓来,且一桩比一桩大。部分对冲基金也开始宣告破产。最后,整个影子银行体系的其他主要部分陷入崩溃境地。尽管这些机构中的绝大多数并非真正的银行,但是,对于任何一位了解17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的人士来说,都将立刻感受到这些机构的破产带来的阵痛。与在其他危机中死去的不计其数的金融机构一样,这些21世纪的影子银行的破产也迅速导致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危机,甚至偿付危机。

银行业的崩溃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事实上,一场戏剧性的银行倒闭事件中往往会穿插一段相对平静期,市场表面上重回稳定,逢低吸盘者开始活跃起来。但表面之下却暗流涌动,情况继续恶化,直到戏剧化的破产潮接踵而至,恐慌开始弥漫市场。最近这轮危机与以前各轮危机非常相像,都有一次非常显著的破产潮,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市场波动,然后恶化。另外,对于那些最为严重的危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它们的爆发从来不考虑国界。它们可能肇始于世界的任何角落,并且会迅速波及全球,或许是同样的问题随后在其他国家浮现,或者通过商品市场、货币市场、金融投资品、衍生品以及贸易等等各种渠道从危机肇始国蔓延到其他国家。当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时,整个地球都将在劫难逃。

最近这场危机虽然肇始于美国,但其他国家很快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这也毫不奇怪,毕竟,与格林斯潘一样,全球的中央银行家们都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各地的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了泡沫现象。而且,其他国家的银行也与美国的银行一样,沉醉于毫无节制的风险偏好之中。除了极少数例外,大多银行都采取了高杠杆策略,且饮下了相同的毒酒:都向“金融创新”的魔杖创造出来的有毒资产投资了数十亿美元。

随后,市场突然爆发了一起让其他所有问题都相形见绌的巨大倒闭事件,危机高潮也终于上演。在最近这场危机中,雷曼兄弟公司灾难性的破产事件担当了这一角色,也成为了这场吞噬全球经济的悲剧的众矢之的。而对过往各轮危机的研究中,人们也往往局限于单纯地解释这种影响巨大的倒闭事件的发生原因,而忽视了其背后隐藏的问题根源。雷曼兄弟对金融系统无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是其破产与其说是危机爆发的原因,毋宁说是危机爆发的结果。雷曼兄弟的破产与人们经常看到的危机大戏的最后一幕非常一致:濒临破产的银行开始求助最后贷款人,即中央银行或者其他政府机构阻止银行破产并拯救整个金融体系。这种请求毫无意外地引发了争论:是应该拯救这些囿于泥潭的银行,并助长道德风险,还是应该让市场自生自灭,让病人自我疗伤?

在最近这场危机中,辩论双方均措辞严厉。最终,伯南克推出了史无前例的救助计划,被救助对象既包括应该获救的银行,也包括一些死有余辜的家伙们。美联储及其他中央银行如战神附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终结了这场危机。尽管整个过程仍不尽如人意,很多疑问有待回答,很多问题也有待解决,但危机毕竟得以遏止。

事实上,当一场戏剧性的危机进入尾声时,其他麻烦也开始不可避免地涌现:金融风暴的破坏力开始逐渐渗透到整个经济的其他区域。破坏往往非常严重,创伤需要很久方能愈合。尽管我们可以采取任何治标措施,比如,经济刺激计划,但是,复苏之路却充满荆棘。毕竟,家庭、银行、其他金融性机构以及公司企业都需要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受到金融危机重创的国家,由于之前累积的繁重债务,加上危机中的经济刺激计划对私人部门损失的社会化处理,可能会不堪重负,最终,某些国家会向债权人违约,或通过高通货膨胀或货币大幅贬值来降低债务。

这正是目前我们所处的境地。从前,危机过后,学乖了的政治家们会对金融系统进行大力改革。目前我们也面临这一机会,这个绝对不能错过的机会。如果不进行改革,我们将最终发现,历史总会反复,最近这场危机仍不过是一场更大的危机的序幕而已。





救赎之路


在过去半个世纪,理论经济学家、华尔街交易员以及其他所有相关的人员都被无监管市场的神奇以及金融创新的无限好处的童话故事带入歧途。这场危机严重打击了那种信念体系,但是并未被新的信念体系所替代。

美国及其他发达经济体目前提出的谨小慎微的改革提案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尽管他们遭遇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很多国家仍然不愿采取能够治愈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措施。相反,人们谈论的只是对金融体系的小修小补,似乎最近的这场危机仅仅是由几笔抵押贷款坏账造成的。

这太荒谬了!本书中已经进行了充分论证,本轮危机不是由次级抵押贷款机制造成的,而是由“次级金融体系”造成的。从变态的薪金结构到腐败的评级机构,所有的这一切导致了全球金融体系数年之前就已经从内到外的彻底腐烂。这场金融危机只是扯下了一堆败絮其外的那层光彩照人的表皮而已。

复苏之路将非常漫长。第一步应实施本书第8、9两章介绍的改革计划。首先,交易员和银行家的薪金待遇应直接与股东利益挂钩。这一改变并不必然意味着将他们的待遇进行压缩,这是通过这种变革,使金融机构的员工待遇的支付更有利于使那些员工为公司的长期利益考虑。

资产证券化政策也必须做出改变。仅仅简单地要求银行将部分风险留在银行内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施更加激进的改革措施。资产证券化必须更加透明化和标准化,其产品必须进行严格监管。最为重要的是,用于证券化的贷款资产必须受到更加严格的审查。抵押贷款及其他贷款资产必须是高质量的,如果不是,那么必须是非常容易识别的。毕竟,不是高质量的贷款资产风险将更大。

对在本轮危机中造成致命破坏的各种衍生品也应实施同样全面的改革。所谓的柜台(OTC)市场衍生品,或许更应该称为“暗箱”市场,必须被公之于众。它们必须在中央结算中心及交易所挂牌,并在数据库中登记,并且要限制对衍生品的使用。另外,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应该由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

评级机构的经营模式必须被强制做出改变。目前,它们的收入来自被它们评级的客户,而这产生了强烈的利益冲突。合理的方式应该是由购买债券的投资者向评级机构支付费用,而非债券的发行人。另外,评级机构向债券发行人出售“咨询”服务也应被禁止,因为这同样会造成利益冲突。最后,对债券进行评级的业务必须进一步放宽,以扩大竞争。目前,少数几家公司拥有了过强的话语权。

另外,还必须实施更加激进的改革。包括高盛和花旗在内的某些被认为“大而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